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677|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灌水】与”读经“者共舞---送给老虫及爱好读经的众MM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7 05:0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ont color="#ff0000" size="3">胡侃声明:第一楼是一家之言,千万别以为天堑在扯淡和耸人听闻,不信的可以骑上头毛驴看看经文.希望自己不会被唾沫淹死<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shine.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font color="#ff0000" size="3">2楼列点可以找到寓言的书目,爱好王博士读经论的可以省略一楼看二楼<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rolleyes.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如不解心头之恨可搬板凳坐着和俺唱唱对台戏<img src="images/smiles/biggrin.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俺有时间就奉陪,没时间就洗了睡近日看了&quot;老虫的寒假课堂构想&quot;,其文如下
dawnch+2005-12-30 12:24-->引用:dawnch @ 2005-12-30 12:24 鄙人认为文学修养重在文言文. 语感的形成在于早期的熏陶和积累. 但学校文言文学习在中学才开始,太晚了! 虽然孩子早期已进行过一定量的古文积累,但需要持续与提升。 故想利用寒假为孩子开设古文课。 做法打算不死扣语法现象,只讲典故、故事、文字大意,阅读+理解+背诵,培养对古汉语的兴趣,积累语感,目标是让孩子能够有兴趣尝试自己去阅读文言作品。 曾做过一丁点儿的尝试,那日拿出《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给孩子听,孩子听得哈哈笑,但后继的东西就不是我能力所及的了。 还是请个家庭教师来吧。 在此更羡慕袁博士、田妈,家学渊博,福地乎?福地也!没办法的事! 田妈,如果我找不到合适的老师,您能否给俺列个书单,一些好玩故事的文言名篇?
<font color="#0000cd" size="3">感觉论坛里有一大批会员对&quot;读经&quot;备加推崇,这批读经的受众看来也多数为台湾王博士演讲所动,至于这经该怎么读,读什么经,必然是盲目跟风者众,如老虫MM这般思考者少.万一家庭成员又无有一定古文功底且正确引导者,大家推崇的读经实践多将流于形式而虎头蛇尾,恐无法让孩子们接受我中华浩瀚古籍之精髓.最多就是让孩子充当了读经实践的过滤器,至于能留下多少东西,留下的是精华还是糟粕,盲目推崇读经的家长是断然不知道的.如此现象的家庭这经不读也罢.否则就是YU0099超板猪所说:读经害处大。<font color="#0000cd" size="3">看看坛子众读经大家并未为老虫MM列出她要求的&quot;一些好玩故事的文言名篇&quot;,天堑无事就帮他们代劳吧,但愿能对众MM宝贝的胃口.<font color="#0000cd" size="3">大家读经一开始就抱着四书五经不放,几岁的孩子每天给他们耳提面命的是什么论语啊,孟子啊,这可不是什么读经的好兆头,这不又是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翻版吗?大家可思考过我中华子孙引以为豪的华夏文明为什么在现代科学发展上却无法大展拳脚?思想被一家一说束缚又哪里来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呢!<font color="#0000cd" size="3">我认为老虫MM的想法很好,给孩子们讲点好玩的寓言故事来接触文言文就如教孩子儿歌童谣一般,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因为学习说话一开始就让孩子去读鲁迅、矛盾、曹禺等现代文学大家之作吧<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teeth.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此帖由 天堑变通途 在 2006-01-27 07:27 进行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06:48:16 | 只看该作者
要给读经的孩子谈点或看点有趣的寓言故事,咱们可以从下面四个阶段选取<font color="#ff0000" size="3">一、先秦诸子散文时期 寓言故事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于文学色彩的部分。先秦寓言,未成为独立的文学体,但大多数是可以从原文中分离出来单独成篇讲给孩子听。《韩非子》里有300多则,《吕氏春秋》有200多则,《庄子》有180多则,《列子》、《战国策》各有100则左右。大家知道的很多文言文寓言名篇均出于以上诸书,比如"刻舟求剑"、”两小儿辩日“、”齐人攫金“、”揠苗助长“、”叶公好龙“、”守株待兔“、”坎井之蛙“等等。这些寓言特别擅长用现实的或历史的故事作比喻来说明问题,往往妙语解惑,论理透彻,深入浅出,趣味盎然!给小孩子讲故事最<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agree.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font color="#ff0000" size="3">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文人皓首穷经,已经缺乏先秦诸子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应该就是现代读经有害论的根据啊,一个思想不活跃的时代开始了。悲啊悲<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cry.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这一时期西汉刘向《说苑》、《新序》中的寓言完全独立成篇,魏邯郸淳的《笑林》及译自佛教经典的《百喻经》也有可取的素材<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frown.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font color="#ff0000" size="3">三、唐宋时期唐宋的古文运动大家都知道的,唐宋八大家很多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寓言名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哀溺文“、”负版传“(这负版两字都有虫字旁)等等采用了多种体式,有“说”、“传”、“志”、“文”、“对”等,在艺术形式上是一种创新。把他的22篇寓言找到读读不错。苏轼的“艾子杂说”首创了系列讽刺寓言专集,有寓言40则。“百钱独载”、“公孙辩屈”“营丘诸难”、“鬼怕恶人”等无不辛辣有趣,令人捧腹。给孩子讲起故事来效果相当好<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tongue.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font color="#ff0000" size="3">四、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看看刘基的”郁离子“有195个单篇的寓言专集,仿照苏轼的“艾子杂说”,题材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语言汪洋恣肆。此帖由 天堑变通途 在 2006-01-27 07:39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06:56:43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0000cd" size="3">胡侃了这么多无非告诉盲目读经的朋友,读经可不是光读四书五经的王派读经法就叫正规读经的,自己都糊涂的经就别再叫孩子读了.俺也学学鲁迅先生大喊一声:<font color="#ff0000" size="5">救救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1-27 08:42:58 | 只看该作者
对极!支持加崇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1-27 11:03:58 | 只看该作者
引用:<<!--quote1--> 自己都糊涂的经就别再叫孩子读了
[/quot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1-27 11:12:54 | 只看该作者
拿砖头砸天堑,本人是责无旁贷的。首先,楼主把此文送给各位MM,就好像MM都是鼓吹读经的罪魁祸首,这实在是非常不公平的,实际上,大肆鼓吹的几乎都是男人。关于读四书五经,以前已经谈得很多了,现在在翻回来反复的说也没啥意义,总的就一句话,在孩子思维理念形成阶段,拿这些糟粕的东西去灌输孩子,简直就是在害孩子。转张远山先生的一段话来送给痴迷读经的人:<font color="#ff0000" size="3">  由于真正的智慧在中国文化中的缺席,于是智力水平连普通几何题也解不出的江湖骗子,就敢于自封智者。徐光启服膺西方文化,是从翻译欧几立德的《几何原本》开始的;康熙皇帝敬畏西方文化,也是从解几何题开始的。我敢断言,凡是贬低西方文化的人,都是读初中时解不出几何题的人。反过来也一样,凡是拜倒在西方文明现有成就脚下,却对产生这些成就的原因一无所知的人,也是读初中时解不出几何题的人。柏拉图学院门口之所以大书“不懂几何者免进”,就是为了预防弱智者成为以“超级智者”唬人的江湖骗子。众所周知,中国自古至今都盛产这样的江湖骗子。我认为,凡是会解几何题的人,就不会被禅宗式的江湖骗术蒙得晕头转向。我敢说,惠能以及所有的禅宗大师,他们的智力都不足以解几何题。不会解几何题并不可羞,因为他或许是个能够打破唯理主义的逻辑思维定势的艺术奇才(比如庄子),但艺术家不该冒充哲学家──正如不懂诗的哲学家不该冒充艺术家。<font color="#000000" size="3">那老虫说是要给孩子们读古文,提高孩子们的修养,这个出发点就比较准确了。因为读古书绝对不要拿古人的思辨方式和道德标准去灌输和规范孩子,否则只能让孩子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让孩子难以接受现代知识。从文学角度上讲,四书五经其文学之价值极低。几乎全为道德说教。天堑虽发现了这一问题,却开出了一个不合格的药方,看来天堑也是个中医大夫。天堑开的药方是什么呢,那就是读寓言。他以为寓言和童话故事差不多呢,岂不止无论是。《韩非子》、《吕氏春秋》、《庄子》、《列子》、《战国策》…,那里面的寓言故事,都是诸子百家为了思辨自己的理论编造出来的,其中不符合常理和逻辑的颇多,真正符合现在思维的,也仅有名、墨两家,真正能读的,可能只有《公孙子》了。大家想想,在小孩子正确的思维模式形成之时,用那些古人低级的思维方式去影响孩子,其怡害可能更深于四书五经对道德的教化。读这些,还不如读些《山海经》或《XX志异》之类的神话,尽管我也不赞成给孩子读这些。那读些什么呢,没有可以选择的了么?非也,还是回到老虫想要的东西上来,读就要读些优美的东西,古文里这些东西是不缺乏的,就象给孩子读儿歌一样,以优美的韵律、朗朗上口的短句,让孩子领略意境之美,岂不快哉!很多父母给孩子背“唐诗宋词”了,其实呢不要拘泥于唐宋的作品,其他年代照样有很多优美之作,大家可以找找《千家诗》呀。以前就是做童蒙教材的,所选的分门别类很齐全的,不错的教材呢。还可以让孩子学对对子,古文里有《声律启蒙》呀。除了诗词,魏晋时代有优美的骈文,宋明清都有优美的散文。以前启蒙教材里,还有《蒙求》,每句都有一典故。《龙文鞭影》,韵律又好,介绍自然知识和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典故,内容生动有趣。这些都是不错的教材呀,不过呢后两部对家长要求高一些,因为很多做父母的都不了解那些典故呀。总的说,读诗不读经,读典不读寓,才是目前对孩子最好的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18:42:31 | 只看该作者
哈哈,老鼠搬板凳来和俺唱对台戏了,好!好!好!<img src="images/smiles/cool.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images/smiles/agree.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这几天过年咱管理的那扯淡地盘平空出来不少不见面的江湖人物,俺职责所在,抽时间陪陪大家闹闹年,过年后咱再来把对台戏唱下去<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tongue.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biggrin.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img src="images/smiles/teeth.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1-27 20:35:35 | 只看该作者
天堑变通途+2006-01-27 06:56-->引用:天堑变通途 @ 2006-01-27 06:56 <font color="#0000cd" size="3">胡侃了这么多无非告诉盲目读经的朋友,读经可不是光读四书五经的王派读经法就叫正规读经的,自己都糊涂的经就别再叫孩子读了.俺也学学鲁迅先生大喊一声:<font color="#ff0000" size="5">救救孩子!!!
根据JERRY曾经的定义,“儿童教育论坛”批判读经的对象是有特指的,“读经”的经,就是指四书五经。唐宋词不在其内,洋经不在其内,神经也不在其内。但在田妈的坛子里,读经的范围就广多了,此“经”取经典之意。俺孩子开始读经是从摇篮里的唐诗开始的,两岁半是《三字经》,然后是《大学》、《论语》等儒家经典。只诵不解,我觉得孩子从中得到的好处很大。上学后,很多事不由人,读经这事就中断了。但俺心里老惦记着,特别是看着孩子的语文课本更是不安。语感的形成,需要积累高品质的信息,这当然首从经典当中去找。考虑到孩子这个时候的特点,从理解、趣味的角度勾引孩子接触古文,除了为了语感的积累,还希望由被动输入改为主动汲取。其实,读经,读的就是经典,是为了在人之初尽可能打下正的基础,尽管外缘难料,但“根正苗红”这个初衷总是可理解的。经典的选择范围很多,可诗可史,可经可论,可儒可道。。。。。。但为何有人推崇四书五经,除了其文学价值外,还有另一层更深沉的东西。读经,首先在佛家弟子处得到共鸣,读经运动的兴起,与居士们所做的工作是不可分的。按理,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为何亦得到佛弟子的认同呢?因为其中有一些东西是基础与根本的。当然,并不是说把经典倒背如流就可以超凡入圣。但在茫茫无尽的生命中,曾经与圣人同行,八识田中藏有正的种子,这就是生命的希望。此帖由 dawnch 在 2006-01-27 22:16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21:21:18 | 只看该作者
jerryhao+2006-01-27 11:12-->引用:jerryhao @ 2006-01-27 11:12 转张远山先生的一段话来送给痴迷读经的人:<font color="#ff0000" size="3">  由于真正的智慧在中国文化中的缺席,于是智力水平连普通几何题也解不出的江湖骗子,就敢于自封智者。徐光启服膺西方文化,是从翻译欧几立德的《几何原本》开始的;康熙皇帝敬畏西方文化,也是从解几何题开始的。我敢断言,凡是贬低西方文化的人,都是读初中时解不出几何题的人。反过来也一样,凡是拜倒在西方文明现有成就脚下,却对产生这些成就的原因一无所知的人,也是读初中时解不出几何题的人。柏拉图学院门口之所以大书“不懂几何者免进”,就是为了预防弱智者成为以“超级智者”唬人的江湖骗子。众所周知,中国自古至今都盛产这样的江湖骗子。我认为,凡是会解几何题的人,就不会被禅宗式的江湖骗术蒙得晕头转向。我敢说,惠能以及所有的禅宗大师,他们的智力都不足以解几何题。不会解几何题并不可羞,因为他或许是个能够打破唯理主义的逻辑思维定势的艺术奇才(比如庄子),但艺术家不该冒充哲学家──正如不懂诗的哲学家不该冒充艺术家。
看到这种红字俺就觉得扎眼,会解几个几何题这种东方文明称之为&quot;术&quot;的东西就吓倒中国人民了吗?不对啊,咱们中国古代不是有一篇<font face="宋体">说过这个问题吗?不管那么多俺先改编一&quot;西人之智&quot;不让这红字过年.其余年后理论<img src="images/smiles/shine.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h3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 color="#ff0000" size="3">西人之 “智”</h3><blockquote><font face="宋体" color="#ff0000" size="3">华夏之西邻,皆西方之贵人也。<font face="宋体">闻一人相谓曰:“吾与<font face="Tahoma">柏拉图学院之公卿,皆人而禀三才之灵者,何彼有智,而我无智?”一曰:“彼日擅解几何,所以<font face="宋体">有智;我平日读华夏经书,故少智也。”其问者曰:“吾适有糶粟<font face="宋体">数千,姑与汝同游<font face="Tahoma">柏拉图学院试之。” <font face="宋体">数日,复又闻彼二人相谓曰:“吾自游<font face="Tahoma">柏拉图学院后,心识明达,触事有智,不徒有智,又能穷理。”其一说:“吾<font face="宋体">观人脚面,前出甚便,若后出岂不为继来者所践?”其一曰:“吾亦见人鼻窍,向下甚利,若向上,岂不为天雨<font face="宋体">注之乎?”二人相称其智。 </blockquote><blockquote><font face="宋体" color="#ff0000" size="3">华夏叹曰:“西人者其智若此!”</blockquot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1-27 21:28:50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royalblue"> &quot;寓&quot;与&quot;典&quot;有重合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8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5:38 , Processed in 0.21131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