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楼主 |
发表于 2006-1-18 14:54:14
|
只看该作者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注: 小孩子不学习,这是不应该的。年轻时不努力读书学习,到年老时就不会有什么作为了。故事: 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十岁那年,他就跟定武林高手周侗读兵法,学武艺。 他练功十分刻苦。三九严寒,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一大早,和岳飞住在一起的小师弟王贵、张显、汤怀等都因怕冷不肯起床练功。岳飞却想,功夫就要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若少年不努力,将来用什么去报效国家呢?他一个鲤鱼打挺,从被窝里跃起,穿衣提剑,迎风斗雪,挥剑起舞。早在一边仔细观察的周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暗暗称赞:“小小年纪就如此刻苦练武,将来一定能成国家栋梁!”他踏着厚厚的积雪走到岳飞身后,说:“来,孩子,我再教你几套剑法!” 师傅周侗从岳飞手中接过剑舞了起来。只见那剑在飞雪中来回穿梭,犹如一根银丝在飞舞,让人眼花缭乱。岳飞凝神记下师傅的套路,等师傅练完,就凭着自己的记忆,一招一式游牧有样地练了起来。周侗见岳飞悟性很好,基本功又扎实,非常高兴,说:“这就是我祖传的剑法绝招,叫‘巧女纫针’!”接着,他又教了“暗渡陈仓”“蛟龙过海”等几套素不外传的绝招。 天大亮了,王贵、汤怀、张显等人才慢腾腾地出来练剑。见岳飞练得满面红光,汗流浃背,一个个羞红了脸不敢吱声。周侗师傅厉声教训了他们几个:“你们应该好好向岳飞学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呀!” “我们今后再也不偷懒了!学好武艺,精忠报国。”王贵几人不约而同地回答。从此以后,他们也像岳飞一样,不分酷暑寒冬,刻苦操练,武艺日高。当北方女真族南侵宋朝时,他们全都毅然投军杀敌。岳飞更成立一员名将,率领岳家军驰骋疆场,建立了赫赫战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译注: 璞玉如果不经过玉工的琢磨,就成不了精美的玉器。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明白事理。故事: 岳飞严以律子 岳飞有五个儿子。作为一位带领千军万马的统帅,一个官高权重的大将,岳飞深明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一向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规定他们只着麻布,不穿丝绸,平时只吃麦面蔬菜,不近酒肉,告诫他们在军队里接受严格训练,掌握杀敌本领,教育他们忠心爱国,许身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他的长子岳云十二岁就被编入部将张宪的队伍中,当一名小军士。在军营里,小岳云同大人一样,披重铠,跨战马,疾驰劈杀……又一次,岳云练习骑马下坡,一时兴起,飞奔而下,却没注意坡陡路滑,结果连人带马翻进沟里。岳飞一见,非常生气,怒冲冲地说:“如果同敌人打仗,也能这样吗?”说着就下令按军法处治。将士们上前劝阻,请求原谅岳云年幼。但岳飞坚持不予赦免,硬是打了一百军棍。主帅对公子要求如此严厉,使全军上下大为震动,大家训练得更加刻苦认真了。 岳飞要求岳云平时刻苦训练,战时冲锋在前,做大家的榜样。岳云不负父望,很快成为一位武艺超群、英勇善战的小将。 1134年,岳家军举行一次北伐,十六岁的岳云参加了攻打随州的战斗。他挥舞八十斤重的铁锤,勇冠三军,率先登城,“功在第一”。 1140年,金兵统帅兀术以优势兵力围困岳家军驻地河南郾城。岳飞命令岳云带骑兵冲入敌阵,并严厉地对岳云说:“不胜,先斩你!”岳云以少击众,奋勇杀敌,鏖战数十个回合,杀得金兵尸横遍野。 郾城之战刚结束,岳飞又命令岳飞火速去颍昌增援部将王贵,抗击金兵的反扑。岳云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带=兵直奔战场,与数万金兵展开厮杀,负伤一百多处,人成了血人,马成了血马,犹奋然前行,亲手斩了兀术的女婿,再立大功。由于岳云每次打仗都冲锋在前,屡建殊勋,岳家军的将士都称他常胜小将军。 岳飞治军,历来赏罚分明,但对岳云则是有功不赏,有过必罚。玉不琢不成器,岳飞这种严以律子的精神,其实包含了非常深厚的父爱之情。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译注:做儿女的,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多多亲近名师贤友,学习礼节仪文之事。故事:师文拜师 春秋时期的郑国又一位乐师,名叫师文。他听说鲁国出了一位才华出众的音乐家师襄,钦佩极了,于是就离开郑国去鲁国拜师襄为师。师襄待人严厉,从不轻易收弟子。师文苦苦哀求道:“请师父手下我这个学生吧,我决不会半途而废。”师襄终于被师文的诚意和决心感动,收下了这个弟子。 师文很懂礼仪,对师襄十分尊敬,练琴也非常认真,他对师襄示范的每个动作都仔细揣摩。但三年过去了,师襄从未听师文弹过一支完整的曲子。师襄很纳闷,心想:“可能是师文缺乏音乐天赋吧。看来,只有让他回家了。”他真有些舍不得这个勤奋之力的学生,但他终于开口说:“师文啊,不是老师要赶你走,整整三年了,你连一支曲子都不会弹,你还是回家去吧!”师文恭恭敬敬地回答说:“老师,你传授的技艺我都认真体会,并不是我不能调弦,弹不出一支曲子,我只担心心、手、乐器三者不能协调,发不出和谐的乐音来,让老师失望。请老师允许我留下来学习,看我今后学习的效果再决定吧。” 过了一些日子,师文拜见师襄,说:“我终于悟出曲子中的道理了。请允许我给您弹一支曲子吧!” 师文拨弦弹奏起来。顿时,琴声仿佛带来了一股凉爽的秋风,一会儿又仿佛带来一阵和煦的春风,一会儿琴弦发出急促的乐音,好似天上降下了霜雪,一会儿又像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射下来,坚冰立即融化了……师襄听着听着,仿佛甜美的甘露从天而降,清冽的甘泉流过心田……他高声赞道:“太妙了,太妙了!你弹奏的乐曲妙极了!我现在就捧琴向你学习!” 尊师习礼的师文连忙说:“老师过奖了。笛子这是细心琢磨您教给我弹琴的道理,才有今天的一点长进的呀!” 从此以后,师徒俩人互相学习,技艺都越来越高。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译注: 东汉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冬天用自己的体温给父亲温暖枕席。孝敬自己的父母,这是每个做儿女的都应当遵守的。 故事:黄香温席 黄香,字文强,东汉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西北)人。他年轻时博学经典,精通道术,善作文章,名闻天下。汉肃宗曾诏他上殿对策,然后赞赏地对文武百官说:“这就是天下无双的江夏黄童呀!”文武百官莫不钦佩称奇。此后相继任尚书令、东郡太守等要职。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后汉书?黄香传》载有他的生平事迹。 但在民间相传最多的是他的孝道。他九岁丧母。因家境贫寒,请不起仆人,一切家务全由他一人料理。他勤苦尽心,奉养父亲。他对父亲的孝顺深得乡里的称道。每当夏天炎热之时,他用扇子扇帐子,使枕席清凉,伺候父亲安寝;每当冬日严寒之时,则用自己的身体为父亲温暖枕席,使父亲暖卧。十二岁时,江夏太守刘户听说后,把他召到署门下,称赞他是“至孝”。汉和帝听说后,又颁旨嘉奖。 后世流传的“黄香扇枕”的典故,指的就是这番孝亲事迹。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译注: 东汉孔融四岁时,就懂得把大梨让给哥哥吃。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长,这个道理应早知道。故事: 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字文举,鲁国鲁县(今山东曲阜人)人。是孔子的二十代嗣孙。曾任北海相,所以世称孔北海。又任少府,中大夫之职。他所作的散文,犀利简洁,有较多的讥讽言辞。又能写诗,也颇有名气,列为“建安七子”之一。后因触怒曹操,被曹操所杀。 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孔融幼有异才。十三岁那年,他跟随任泰山都尉的父亲到京城访友,当时河南尹李膺架子很大,除非是当世名人,一般宾客和读书人一概都不接待。孔融出于好奇,一心想看看这个李膺是个什么模样,就到了李府门前,对看门人说:“请报告李大人,我是李大人的通家子弟,有要事求见!”看门人禀告李膺,李膺请孔融进去了,问道:“您的祖父与我有旧交情谊吗?”孔融从容地说:“是的。我的先祖孔子与您的先祖老子(姓李名聃)同德比义,互为师友,那么我孔融和您李老先生也算是世交了!”闻听此言,在座的宾客都深表叹服。这时,太中大夫陈炜来了,他听说孔融有这番言辞,很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了了(聪明的意思),大未必佳!”孔融当即反唇相讥道:“这么说来,您老先生小时一定是很‘了了’的!”言下之意是陈炜现在是“大未必佳”。李膺听后哈哈大笑,说:“高明如此,将来必成伟器!” 孔融有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他四岁时,就懂得谦让之礼。一天,邻居给他家送来一筐梨,孔融从容地选取一个小梨,把大梨让给哥。大人问他为什么挑小的吃,他回答说:“诸兄年长,正宜用大的。我乃小弟之辈,年纪尚且幼小,自应取小。‘犯上’不妥。” “孔融让梨”的故事至今传为美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