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3928|回复: 1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0-6岁十步成长方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12 10:0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6岁十步成长方略专题讲座                  --- 1 ---各位家长:大家好!    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在英国的南部有三对年青人,他们同一天结婚,也在同一天向上帝祈求赐给他们一个孩子。第二年,三个家庭都有了自己可爱的宝宝。他们开始了充满快乐、幸福的生活。  二十年后,三个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了。但问题来了。各位家长,那三个孩子成长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呢?三对夫妇又在同一天来到了教堂,第一对说:上帝啊,你为什么这样惩罚我们,我们的孩子现在成了一个暴戾的人。第二对说:上帝啊,求求你救救我们的孩子吧,他自私、贪婪,又一无所长,我们不知道他以后靠什么生活。最后一对夫妇说:上帝啊,谢谢你给了我们一个热情、聪明,又有爱心的孩子,他简直成了我们快乐的源泉就在这个时候,上帝的声音传了出来:我的子民啊,二十年前,我把三个聪明可爱的孩子交给你们,他们出生时你们都看到了。你们都沉浸在孩子降生的喜悦中!又有谁不夸奖自己的孩子呢?他们都一样的聪明可爱,只是每个人的特点不同而已。可后来,你们中有的人全力以赴地去培养、教育孩子;有的失去了耐心,采用粗暴简单的方法去对待孩子,在教育上早早地抛弃了孩子。这个故事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它引起我们对家庭教育的很多思考。孩子的教育失败,将困扰父母的一生。我们每一个父母从怀上宝宝的那一刻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以后能成才或者起码希望他幸福。但希望毕竟只是一个美好想法,如果只有愿望而没有具体的方法,我们可能最终要失望。比如我们每天都要面临孩子的生活、学习。如何正确面对这些,特别是怎样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将是家庭教育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但我们从这个故事里,看到的是两位家长的抱怨,他们把孩子的问题转给了上帝。没有认识到自身。我有一个朋友,他的儿子今年4岁,小名叫天天。有一次,我这朋友两口子有件重要的事急着要出去,又不能带孩子一同去,考虑到天天平时很懂事,他们决定让孩子一个人在家呆20分钟。走的时候他们对孩子说:天天,爸爸、妈妈有事要出去20分钟,你在家看看童话书,玩玩积木,我们一会就回来。天天一口回答--“好”。倒真的很懂事。20分钟后,这两口子从外面回来,打开门,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就看到客厅里满地是水,孩子的衣服湿了,装金鱼的玻璃缸碎了,金鱼也死了。当时的场面可以用一团糟来形容。大家想想看,天天的爸爸、妈妈会怎样做?如果是你又会怎样?我们还是来看看天天的爸爸、妈妈是如何处理这件事的。他们第一眼看到这种情景时,夫妻两个的确也愣住了。天天也感到了事情不好,手里抓着一条金鱼看着爸爸、妈妈,坐在那里不敢动。眼看着妈妈气得不行,就要上去责怪孩子。天天的爸爸赶紧阻止了。他走到孩子跟前,坐下来对天天微笑着说:“儿子,是不是金鱼被你杀死了?”孩子对爸爸突如其来的友好态度有些吃惊,本来准备反抗,听爸爸这么一说,一下子失去了抵抗力,非常内疚地看着爸爸,眼泪在眼睛里打转,要哭了。爸爸赶紧接着说:“爸爸跟你一样,也很想知道金鱼为什么会游泳呢?儿子,你现在知道了吗?能不能告诉爸爸、妈妈呀?”听到爸爸这么一问,天天两眼放光,顿时来了精神,开始怯怯说:“金鱼有尾巴,所以会游泳。”“那爸爸没有尾巴,为什么也会游泳呢?”妈妈这时也鼓励天天,“儿子,想想看,金鱼为什么会游泳呢?”天天说:“妈妈,我不知道。”爸爸接着说:“儿子,想不想知道金鱼为什么会游泳?”儿子高兴了。说:“想知道。爸爸,金鱼为什么会游泳?”“秘密呀,在金鱼的肚子里。你去拿把刀来,我们把金鱼肚子剖开来就知道了。”“你看,这是鱼鳔、鱼肠。金鱼会游泳是因为鱼鳔里有空气。”非常重要的是,天天的爸爸不仅巧妙解决了一场危机,还巧妙的把一场危机转化成了一次难得的解剖学教育,让天天明白了动物的生理结构。这是一次成功的教育,是一次值得我们家长学习的家庭教育典范。天天后来再也没有犯同样的错误。而且天天亲自打扫了地板上的水。  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4 金币 +14 收起 理由
zhuqi77qq + 5 + 5 精品文章!
如果 + 5 + 5 学习一下。
家有小猪 + 4 + 4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6-1-12 14:15:29 | 只看该作者
的确是这样,一个孩子的成长,其实家长起到很大的作用.孩子都希望在一个有爱赞扬有理解的环境中成长,我们家长在给予孩子各种物质的同时,还应给予孩子更多精神方面的东西.孩子需要常识,我们为什么不给他多些常识,让孩子在充份自信的环境中成长呢.也许多给予孩子一些理解,多站在孩子在立场想一想,那么也许就因为这一点点.孩子会变的更自信,自立.更勇敢可爱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如果 + 5 + 5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1-12 18:38:50 | 只看该作者
的确学习了很多,但有时现场会没有做到那样理智.有待学习.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14:10:59 | 只看该作者
whx1010309+2006-01-12 18:38-->引用:whx1010309 @ 2006-01-12 18:38 的确学习了很多,但有时现场会没有做到那样理智.有待学习.呵呵~
多努力一点,就会多一份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13:40:18 | 只看该作者
<table style="TABLE-LAYOUT: fixed; WORD-BREAK: break-all; TEXT-ALIGN: justify"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0%" border="0"><tr><td class="z3" align="left" width="100%">续 --- 2 ---     各位,你们想到没有,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种类似的情景随时都可能出现。比如:孩子把水倒洒了,很多家长马上批评:“怎么水也不会倒,有的家长干脆说,你不行,我给你倒。”这种现象,我把它称为:一滴水现象。还有“一粒米现象”,“一张纸现象”,“一只碗现象”等等......一粒米现象:人类学专家研究表明,我们的孩子一岁半就可以自己学作吃饭了,大多数孩子在吃饭时也向大人要筷子,一开始孩子肯定会把饭粒洒到桌子上,于是家长说:哎哟,看看,搞得饭到处都是。......一只碗现象:社会学家研究结果告诉家长,一个两岁的孩子就可以帮助父母干一些简单的家务。比如吃完饭后,两岁的孩子可以帮助收拾碗。但我们有多少家长会这样做了呢?......一张纸现象:教育家一致认为,孩子平时的乱画是他尝试自己创造能力的最初表现。可我们家长经常阻止孩子的这种尝试。我们可能不知道这是对孩子的创造力是多么大的打击。浪费一张纸和创造力比起来哪个更重要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来想一想,当我们碰到这种情况时,在不了解孩子为什么这样做的情况下对孩子批评、训斥,或者说些大道理,孩子能不能理解?不仅不能理解,而且对他心灵的成长也是一次很大的打击。我们来想想爱迪生的母亲,如果对儿子喜欢拆东西进行阻止,那么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再来想想天天的爸爸,如果只是采用说说道理的方法,这事情是不是就这样平平常常地过去了。对孩子的成长有没有益处?没有。我们刚才讲的都是家长的一些平常但很重要的教育心态和观念。父母的一切思想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父母的心态同样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在英国,有一个爱德华家族,是一个书香门弟,也就是说他们这个家族有着良好的学习传统,到了第八代,这个传统一直保持着。老爱德华即他们这个家族的第一代,他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勉,也就是说,他能严谨地做学问,非常勤奋积极向上。他的这些良好的学问品行对他的子子孙孙的影响太大了。他的子孙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医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这些数字让人惊叹不已。在英国也有一个珠克家族,老珠克即他们这个家族的第一代,他是当地有名的酒鬼和赌徒,一生没有正业,无所事事。也就是说,他的情绪消沉,没有积极向上的品行,看到什么都是埋怨。结果他的子子孙孙中,有300多位乞丐和流浪汉,400多位因酗酒致残或死亡,60多位犯过诈骗或盗窃罪,7个杀人犯,整个家族没有一个人出人头地。这些数字也同样让人吃惊。有句话叫“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因为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在人生的重要的头几年,他对人生、对学习、对社会的经验,大多数是从父母那学到的。所以,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的孩子。我想这不难理解。我们成人只要想一想自己的成长历程,就会知道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作用。当然,这并不是说你有多高的文化,孩子就会有多高的文化,而是父亲和母亲对人生、对自己、对工作的态度。在上海,有一个家庭,宝宝出生不久,夫妻双方都下了岗。刚开始,他们都在生活的巨大压力下经常吵架。有一次吵架的时候,不到4个月的宝宝看着爸爸、妈妈大声哭起来。宝宝的情绪变化,让父母的心为之一震。为了宝宝健康成长,夫妻两人商量好不再为生活一时的困难失去信心,不再为各自的心情责怪对方,更不会在家中继续营造这种不良的气氛。为了生活,为了孩子,他们从卖盒饭开始,改变自己。同时,为了让孩子不再走他们的老路,决定从小开始教育。大家想想看,这个决定是多么困难,多么伟大啊!那么,现在他们生活得怎样呢?现在,他们已是千万资产的饭店主人,更让人惊喜的是,那个宝宝现在已是三年级的尖子生,他现在才6岁。待续</td></tr></table>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zhuqi77qq + 5 + 5 精品文章!
如果 + 5 + 5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6-1-18 13:48:24 | 只看该作者
续          ----3---我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父母的心态是育子成功的重要秘诀。这个心态说大点就是教育观念要改变,说小点就是对待眼前的小事的方法要改变。我们把这种教育心态和观念称之为“存取机制”。就是说,要想得到什么必须先存入什么。比如:你想到银行取回10万元钱用,可你的存折只有一万元那怎么行呢?同样,要想家庭和睦,夫妻双方都要给家庭这张支票中存入和睦,双方都应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才能支取到和睦。如果总是抱怨对方,“你饭没做,衣服也没洗,你整天在忙些什么?”“你看看你这人,怎么这么懒?地不拖,瓶子倒了也不扶一下。”整天看到的都是对方的缺点,双方还可能和睦吗?你要想得到对方的爱和关怀,那么你首先要在爱的支票中存入爱和关怀。就像刚才讲的,你没有存入一百万,却想取得一百万,怎么可能呢!再比如:要想生活快乐,就得存入快乐的心情。如果每天心事重重,秋眉不展,你能得到快乐吗?同样,要想有一个优秀的孩子,那么父母必须先掌握更优秀的教育方法和观念。比如前面讲的一粒米现象等。你不给他锻炼,他哪来独立性?我们做父母的除了要改变教育观念,还要慢慢的改变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说粗话。我们有很多的父母喜欢说妈的、去你的等等,当你们说这样的话时,有没有想一想,你说的,你孩子不久也就会了。这也是存取机制的后果。在南京,男女老少好像都会打牌,有一次,我就亲眼看到这样一幕:四个大人正在打麻将,孩子一进家门就站在桌子旁边看,这时母亲看到了,说:“儿子,放学了。来,替一下,妈妈先去上个厕所。”孩子书包一放,像个大人一样往麻将桌边一坐,动作很熟练“三条、发财、糊了”。还有一次,我就看到四个七八岁的孩子凑成了一桌,那架势简直和大人一模一样。我们可以反思一下,你们的孩子是不是有很多和你们相似的习惯?我们也可以想一想,如果我们做父母的不能以身做则,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孩子呢?既使你要求他这个、那个,孩子会不会心甘情愿的听你的话?有时我们说孩子时,孩子一口回到:你也这样。待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如果 + 5 + 5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6-1-20 12:34:27 | 只看该作者
<table style="TABLE-LAYOUT: fixed; WORD-BREAK: break-all; TEXT-ALIGN: justify"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0%" border="0"><tr><td class="z3" align="left" width="100%">续 ---4---这里,我想插些和人们生活有关的话题。比如年轻夫妻之间的感情话题。我们每对夫妻从结婚到现在,都经历过几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恋爱期---或者叫花前月下期。这个时候看到的都是对方的优点。内心充满了无限的遐想。第二个时期是甜蜜期。就是结婚后的两年内,这个时期不论是丈夫或者妻子,下了班都早早地回家,很多事情不需要对方提醒,都会自动去做。第三个时期为磨合期,这个时期的夫妻所看到的都是对方的缺点,看什么都开始不顺眼。生气时,可能都会说“你对我一点也不关心。”有时是“你对我有过关心吗?”“那就叫关心吗?”。我经常感到困惑:“我给你买过那么多衣服,首饰”。“我天天回来作饭,洗衣服,怎么能说我不关心呢?”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其实这些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关心。在夫妻的生活中。关心是指“关注对方的心理需求”,没有内心交流的日常夫妻生活,是乏味的,更是危险的和不快乐的。年轻夫妻要及早建立“家庭谈话机制”,一句关心的话,抵得上一件贵重礼物。“说内心话,做知心夫妻”是家庭经营之道的良方。当然,关心也需要平时的实际行动。我们好像有点离题了,不是的,它是家庭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父母的感情是否融洽直接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家长是快乐的,孩子就是快乐的。0-6岁孩子的大脑就像海绵吸水一样,你在他大脑中存入的不论是好,还是坏,他全部吸收,因为他还没有分辩好坏的能力,没有自控能力。所以家长的观念和心态太重要了。这里我想起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3岁时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送葬的队伍经常从家门口经过。孟子就模仿送葬队伍哭啼的样子,孟母对儿子这样的玩耍很生气,认为不利于他读书。就把家迁到了城里。到了城里,他家处于闹市中,杀猪声、叫卖声终日不断,孟子就和邻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觉得这个地方也很难集中心思读书,再次搬迁到学宫对面居住。夏历每月初一,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这个故事说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但如果孟母不去细心的观察,不去改变,孟子就不会成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与孔子一起被称之为“孔孟”。父母的心态是一切结果的根本。正如前面讲的,人生教育的成与败,好与坏,都来自于孩子父母的那个心态,因为你怎么想的就会怎么做,你怎么做,就会有怎么样的结果。有一句话叫“世界是个回音壁”,到过北京地坛的人都知道,在墙的这边喊叫,在很远的另一边就能听到你的回音,你如果说“你好”,回音就是“你好”,如果说他妈的,回音就是“他妈的”。[url=http://www.sz500.cn]www.sz500.cn[/url]待续</td></tr></table>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zhuqi77qq + 5 + 5 我很赞同。
如果 + 5 + 5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10:44:08 | 只看该作者
<table style="TABLE-LAYOUT: fixed; WORD-BREAK: break-all; TEXT-ALIGN: justify"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0%" border="0"><tr><td class="z3" align="left" width="100%">续                ---- 5 ----  今天的教育或者具体到0-6岁孩子的早期教育,我们很多家长都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不知道到底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什么都解决了。 记得我在读高中的时候,我们班共有45个同学,有5个同学成绩特别好,一直排在前五名,他们学习特别认真,每天早上4、5点就起床背书,老师对他们喜欢得不得了。但是,他们的生活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都比较差。比如:衣服是每星期打包带回家。他们只是一味地学好书本知识。另外还有5个同学成绩都一般排在中下等,但他们的思维很活跃,很有创造性。我们同学在碰到困难时,他们经常有好的点子出现。到了暑假,他们都出去打工。高中毕业后,成绩好的5个同学都考上了大学,另外5个同学都走向了社会。十几年后的今天,先走向社会的5个同学现在都有了各自的事业。一位成了作家,一位成了大公司的高级主管,三位成了百万富翁,生活都过得自在而充实。而那5位学业好的同学,只有一人当了区领导,其他四位有两位现在已下岗,两位还是普通员工。 我们想一想,为什么学习好的同学反而不如不好的呢?他们缺少什么呢?聪明?不缺。因为学习很好。他们缺少的是可贵的创造性和活跃的思维。被古板的教育教成了古板的人。 留美博士黄全俞通过对中国、美国两国的教育研究发现:中国学生的基础比美国学生强很多,成绩一般的中国小学、中学的学生,到美国那里都算得上成绩优秀的学生。但中国学生的生活能力、思维(性质)特点、创造能力与美国学生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学生参加奥数比赛,肯定比美国学生成绩优秀,但美国却是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中国本土还没有一个。那么,中国成绩优异的人才都怎么了?怎么到后来没有冲劲了?为什么冲不上去?因为缺少综合素质教育,比如活跃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等。  美国不强调死学,而中国目前还是应试教育,以成绩分数来判断教育的好与坏。  我认为,每个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知识的奴隶。早期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孩子将来能考100分,而是要把孩子大脑中的潜能百分之百激发出来。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有用之人,是有用之才。但我们还要十分认真地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懂得生活,懂得成败,有理智、有感情的人。人是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再是成为一个优秀的才。人是生活知识、个人魅力。才是专业知识、本领。这就是人才的全部。   WWW.SZ500.CN待续</td></tr></table>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zhuqi77qq + 5 + 5 我很赞同。
如果 + 5 + 5 谢谢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1-27 17:54:46 | 只看该作者
很有教育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1-30 21:41:49 | 只看该作者
教孩子真是一件大事,偶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7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9 18:15 , Processed in 0.100614 second(s), 3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