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518|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点灵感,一点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8 13:18: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昨天看女儿上芭蕾课,那套新舞蹈组合已经学了好几节课,这次多数孩子都能全套做出来了。全班演示了一遍之后,老师又由头到尾把细节讲解了一遍,这一次孩子听得明白听出滋味了。</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想起老师第一次教这套动作时,一边进行单一动作示范,一边进行解说,孩子们一头雾水。</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但几节课下来,孩子们对老师解说的动作要领已是心领神会。前后两个对比是鲜明的。</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旁观的我,忽然电光火石般灵光一现:右脑是储存,左脑是索引。右脑里没有资料,第一次教动作时仅输入语言索引,索引的指向是空的,孩子们当然听不懂。当动作资料输入进右脑后,索引与资源对应起来,这时候孩子们就听得明白了。</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信息的输入其实是对理解力有帮助的。班上几个学得快的孩子,都是有比较多的实践经验,比如参加过演出之类。因此,要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信息的储存与积累是最重要的。</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那种想当然的想法,以为大量的信息积累过程,会造成思维惰性,实在太小看我们的大脑了。</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在日常生活中,我要理解一个新问题,我能感觉到我脑子里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搜索过往的类似经验。还有,向别人解释一种现象、描述一件事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比喻”,比喻就是以现有的信息与新信息比较,就是在大脑里对既有的信息建立一个新的索引。</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当我们的大脑信息库里实在没有可以用作比较的信息的时候,要理解一个新事物,只能依靠“想象力”了。</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由此可以得出,信息的输入与积累,不仅不会妨碍思维的发展,反而会帮助理解力的形成与提高。而想象能力,亦会有助于理解能力。</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由这个课堂实例来看,我觉得很多教学方法都要进行反思。我们的课堂,就我所见的,无论是舞蹈还是钢琴还是语数英,都是说得多,做得少,示范得少,操作得少。一个重要原因是课时的限制,不会有那么多机会给孩子反复又反复地看示范、操作。另一个,是由于语言传递的便利,使得老师更多地依赖语言教学,而少做身体力行的示范。因此往往就有这样的状况,老师说得喉咙都哑了,孩子们还是瞪着迷茫的眼睛,如果这时老师允许这种迷茫逗留一会儿,及时地补充图像性的示范,让孩子们迷茫的大脑索引赶紧找到个方向,事情就会顺利解决。但现实往往在孩子眼睛出现迷茫的时候,气氛也随之紧张起来,孩子们在怀疑自己的能力,老师则是满心的怨怒。由此,事情开始复杂起来,解决问题的道路上就布满荆棘!</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也由此,我也明白了为什么蒙台梭利教学法中有一个准则,要求老师的示范与讲解分开做。不能够一边讲解,一边示范。</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看示范、与听讲解,是两个感官通道的操作,对于感觉统合未完备的孩子是做不好的。而我自己的经验,当学习一个新事物的时候,如果有人来讲解,我是根本不听的,而是让他演示给我看。比如,有人向我介绍保险,他给我说了一二三四种特点和好处,我根本不听,因为我知道我听不懂,已经习惯性地把这种声音丢在一边。而是让他具体地演示给我看。</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还有看书,特别是那些教材,总是先一二三四地讲理论,然后才有图表,才有实例,我总是看前面理论看不懂,而当看到实例的时候,心里有了个形象,然后再回头看那些一二三四,心里才完全明晰起来。</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在我的想象,大脑的运作,就是一股脑地把一堆东西输入,然后,整理这堆东西,理出个条理,建立一个索引系统。输入是右脑的,建立索引与输出是左脑的。右左脑合用,事儿才好办!</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那么,我们的教科书能否按照这种大脑的运作工序来写作?我们的教学能否按照大脑的认知动作的方式来进行呢?</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方法一:先讲理论(索引),再输入资料,再回归到索引;</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方法二:先输入资料,再建立索引。</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这两个方法,哪个效率会更高?</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pan><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ab-stops: 288.0pt"><span lang="EN-US"><span style="mso-tab-count: 1"><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span></spa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8 13:21:47 | 只看该作者
问题的进一步:信息的输入速度,决定了信息处理速度。这是朋友给提的问题。容俺以后想好的再说。我想,如何提高信息的输入速度问题,这应该就是右脑开发的问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1-8 23:02:14 | 只看该作者
这实际就是人类孩童时期的学习方式,人天生有这个惊人的能力。想想这个句子挺好玩的,人的能力是惊人的。我们在母语的环境中习见不查,一旦当孩子讲一种我们自己也讲不太好的语言,真是只有惊人二字可以形容。随着田田英语开始输出,真的是让我惊讶再惊讶。她说的句子不是你输入过的,是她自己开始生成,这个证明了一点,她的大脑里有高度的能力总结规律。看了老虫这篇,我再次提醒自己,孩子学习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再大人看来艰难痛苦的事情,对于孩子简直是piece of cake.用田田的话说就是什么都是so funn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1-8 23:24:25 | 只看该作者
是的, 经常给小雨讲一些她新事物,用的最多的方法就是比喻,她总是能快速理解,所以说信息的输入很重要,就好象一个硬盘, 有积累的东西做索引才有意义.谢谢老虫和我们一起分享你的思考,受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6-1-8 23:39:17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普通人们对大脑的使用,实际上是左右脑并用的,就象我们使用左右手的情况,并不是象七田讲的那么偏重左脑几乎不用右脑那样的状况。只不过,右脑用得相对较少,因而功能相对比左脑要弱一点,也就是类似我们左手的情况。右脑的功能弱,影响了信息输入的效率,也就影响了信息处理的效率了。因此,开发右脑的功能是有必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1-10 15:38:51 | 只看该作者
老虫:你的思考很有意,我也很喜欢。可是有一些关于大脑的基本概念,我觉得你可能是根据你自己的理解来定义的感觉的,真正的大脑到底是怎样工作的,可能我们都还不能知道很多。首先:左右脑的提法,本来就是不科学的。我们平日做事不可能只用左脑不用右脑,什么右脑开发的少,我的所有的老师都反对这样的说法。音乐家画家也都是左脑也要特别发达,才能创作的。数学家进行数学研究时,右脑也在使用。第二:关于信息的输出与索引,谁告诉你输入是右脑,左脑是整理的?你思考的都对,但是这些认知功能是怎样协调的,是哪一部分大脑来工作的,归类为左右脑是完全错误的。我们的大脑是非常神奇,但是现在对大脑的认识令所有的科学家,都反对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过多的刺激性输入。我们可以想想他们是傻吗?还是认识不到人类有个个变成神童却自私的不想人们使用?这方面科学家走的弯路太多了。最终的结果都是悲剧。很多东西我也说不完全明白,因为大家的专业不同,也因为我本身就没有完全想清楚。但是我觉得对孩子我们首先得想想,让孩子快乐健康是第一位,还是成为天才是第一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1-10 15:44:56 | 只看该作者
dawnch+2006-01-08 23:39-->引用:dawnch @ 2006-01-08 23:39 我觉得,普通人们对大脑的使用,实际上是左右脑并用的,就象我们使用左右手的情况,并不是象七田讲的那么偏重左脑几乎不用右脑那样的状况。只不过,右脑用得相对较少,因而功能相对比左脑要弱一点,也就是类似我们左手的情况。右脑的功能弱,影响了信息输入的效率,也就影响了信息处理的效率了。因此,开发右脑的功能是有必要的。
左力手的使用者的大脑功能,和右力手相反。一般人左脑计算,语言。但是左手人是右脑负责计算和语言。要说开发,左右脑的连接胼胝体的开发也许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右脑,我们每个人的右脑功能都挺强的,而且常常在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 11:58:41 | 只看该作者
dyly+2006-01-10 15:38-->引用:dyly @ 2006-01-10 15:38 老虫:你的思考很有意,我也很喜欢。可是有一些关于大脑的基本概念,我觉得你可能是根据你自己的理解来定义的感觉的,真正的大脑到底是怎样工作的,可能我们都还不能知道很多。首先:左右脑的提法,本来就是不科学的。我们平日做事不可能只用左脑不用右脑,什么右脑开发的少,我的所有的老师都反对这样的说法。音乐家画家也都是左脑也要特别发达,才能创作的。数学家进行数学研究时,右脑也在使用。第二:关于信息的输出与索引,谁告诉你输入是右脑,左脑是整理的?你思考的都对,但是这些认知功能是怎样协调的,是哪一部分大脑来工作的,归类为左右脑是完全错误的。我们的大脑是非常神奇,但是现在对大脑的认识令所有的科学家,都反对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过多的刺激性输入。我们可以想想他们是傻吗?还是认识不到人类有个个变成神童却自私的不想人们使用?这方面科学家走的弯路太多了。最终的结果都是悲剧。很多东西我也说不完全明白,因为大家的专业不同,也因为我本身就没有完全想清楚。但是我觉得对孩子我们首先得想想,让孩子快乐健康是第一位,还是成为天才是第一位?
我知道就会有人提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我在组织文字的时候就已对“输入是右脑,输出是左脑”有怀疑。当然,如果基于目前一些对左右脑分工的前提,来论证这个结果是做得到的,但我嫌累,在那篇文字里不想做这个工作。而且,那电光石火的一刹那包含的东西实在太多,在文字中是说不清说不完的。如果逐一理在文字,太累了!其实,也许换一个说法,“输入信息在大脑的一部分,输出则在左脑的另一部分”,两个部分是要有一个沟通的过程的。或者,不要强调大脑的一部分或另一部分,这样说:“人的是先吸收块状的、立体的信息,然后才是线性的语言信息,整理之后再形成输出”。这就是我发现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过往的信息积累、想象力等对理解力是有帮助有影响的。为孩子的健康快乐着想,让孩子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轻松快乐也是重要的。现在的学习模式太痛苦,而这个痛苦是因为与人的认知规律不一致。包括铃木教学法,他是提倡让孩子(早期)多看、多听,然后再多练,这其实就是让孩子先积累大量的信息,然后在后期的练习当中为他们大脑里的资料整理、建立索引然后再输出。这样孩子学得乐意而且轻松,出成绩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此帖由 dawnch 在 2006-01-11 12:13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1-11 12:48:30 | 只看该作者
haha加上你这一点说明,我完全赞同呀!我们俩思考努力的也完全是一样的。我也反对学习是没有快乐的这样的说法!我也相信是我们没有找到快乐的学习的方法。你发现总结的关于学习的这些都非常对,但是据我所知,每个人的大脑接受信息提取信息搜索总结等也是不同的。也就归根于教育还是要发现每个孩子自己的特点,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但是现在大家对右脑开发的迷恋真的是个误区,只怕会耽误孩子甚至会给孩子造成伤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1-11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font color="royalblue">  老虫表述得不专业,但是能听明白那个意思。  Dyly打磨一下,这个观点就成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2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6:06 , Processed in 0.119431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