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28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袁鸿林:简答童大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8 12:3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简答童大焕(袁鸿林)
文章提交者:huge57 加帖在 网络批评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简答童大焕(袁鸿林)


      注意到童先生好发评论,有些评论也确有见地。但有时也不免有失偏颇。比如“易子而教”,恐怕更多原因是出于一种封建的心态,——说穿了,是要摆一种“父为子纲”的架子,犹如红楼梦中的贾政之于宝玉。与当下提倡的亲子教育相比,是何等的落后。拿着这种落后的东西,当作宝贝来提倡,还要棒杀他人,可笑。不知童先生有没有孩子,——只是我希望他没有,怀着这种心态的父亲,会把他孩子有限的可能性都会扼杀了。

(2004年11月)

附录:男博士做全职爸爸是否会扼杀孩子的无限可能性


2004-11-11 8:46:00  中国青年报   



  我特别期待中国产生各式各样的民间办学机构,也特别期待有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针对各式各样的学生,使孔子所谓的“因材施教”能够得到哪怕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实现。但是,我对男博士做全职爸爸,一心一意培养女儿成为“早熟博士”的教育教学方法却不敢苟同。

  有报道说,今年47岁的袁鸿林拥有北京大学硕士和南开大学博士学历,会英、日、法、俄等多国语言。中年得子的袁先生认为幼儿园不适合女儿,决定把女儿袁小逸带回家,自己实施对女儿的早期教育计划。为了多给女儿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袁先生还张榜招收五六个同龄孩子给女儿陪读。

  按现行教育体制,一般博士生毕业时已经快30岁了。而按照袁先生的教学计划,袁小逸9岁小学毕业,13岁高中毕业,16岁大学毕业,19岁硕士毕业,21岁可博士毕业。至少可以比同龄人提前七八年。袁先生的目标是把她培养成反应敏捷的同声传译,或掌握多种语言的全球性信息情报类高级研究者。

  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教育家,他们遍育天下英才,却往往不敢教自己的孩子,一般都有“易子而教”之说。为什么?因为师生之间,适当地留一点距离和神秘感是必要的,距离和神秘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教师权威的源泉之一。因此,袁博士敢于亲自当自己孩子的老师,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但却未必是科学的、最有利于女儿成长的。

  在孩子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家长和老师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来自老师的赞许、同学的钦羡等等。可是,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环境,却被袁先生抽成了一个真空,来自家长的压力毫无疑问将成为袁小逸未来学习的主要动力,甚至是惟一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快乐成长、快乐教学,不过是家长一厢情愿的幻想而已。

  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成为某一方面出类拔萃的人更重要?还是成为一个身体健康、人格独立、心智健全、善于合作的人更重要?把孩子包裹在真空里,她的智力可以得到不断开发和刺激,但是她的情商呢?她如何与同伴们相处?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虽然眼前有孩子“陪读”,但这却更强化了袁小逸众星捧月的“中心地位”,将来,她又该如何面对失落?我想起了人称“浙大第一愤青教授”郑强手舞足蹈的演讲:

  “我们系里有一个女同学,一天到晚没有笑脸,就是为了得到高分数、得到高额奖学金,我很痛心!我和她说,你这是在用青春换荣誉、争光环,你今后的心灵是要受创伤的!我希望她不要看重明年从第一名掉到第二名,后年从第二名掉到第三名……也许,分数越高,学生受到的伤害越大,三分之二已经‘精神残缺’。”

  袁博士坦言不想让自己的女儿成为现代教育流水线上的一个标准件。然而,从孩子5岁开始,袁先生就已经按自己的设想给她设计好了未来的道路,并且一路怎么学习都已安排好,这难道不也是在按自己的模子将孩子铸造成另一种“标准件”吗?

  人生有无限的可能性,高中之前的所有教育,都只是为这种可能性打基础。情商、智商、身体素质,这些基础打得越牢越深广,未来的可能性越多。从小被人为设计了惟一一种可能的人生是可怕的,也是有99%的可能不适于当事人的。这种学习的“功利目的”越明确,就越悲哀。况且,袁博士辛辛苦苦读了个博士,其“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社会再培养一个博士?从社会和人生设计上,这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当然,如果袁博士兴趣在此,权当我是废话。但起码要考虑一下女儿未来成长的无限可能性,因为这也是她的“发展权”。 (童大焕)
http://www.chinathink.org/forum/dispbbs...D=3102&ID=79628此帖由 huge57 在 2005-12-08 12:42 进行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8 12:41:03 | 只看该作者
袁鸿林再战童大焕
你好,袁博士
文章提交者:童大焕 加帖在 网络批评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转眼已经一年了呵,真乃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袁博士果然执着.敬佩.

我之提到"易子而教",其实恰恰不是要"师为生纲""父为子纲",而在于强调身教胜于言传的现代理念.你要孩子做个品德优秀的人,可是时不时就会在他面前暴露弱点,包括夫妻吵架之类.袁博士教育孩子不会只教知识不管做人和性格培养吧?

不知童先生有没有孩子,——只是我希望他没有,怀着这种心态的父亲,会把他孩子有限的可能性都会扼杀了。

这是袁博士的话,不过我要告诉袁博士一个不幸的消息:本人有孩子,而且在快乐地成长.我们基本上有家庭民主,凡事总跟孩子商量.但也不是一味顺着他.

希望袁博士的女儿也幸福快乐地成长.因为,那不仅是她自己的未来,也是我孩子的未来.他们将要在同一个时空中.



  *.*.*.* 2005-11-21 19:46:00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8 楼









  *.*.*.* 2005-11-21 20:06:00   

悄悄话  好友  信息  搜索  回复  本主题下所有发言 第 9 楼




文章提交者:huge57 加帖在 网络批评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童先生:你好!

终于有机会对话。在网上能够讨论不同的意见,实在也是一种开心的事情。

我在“简答”中已经提到,你对先进的亲子教育理念实在不够了解,而且在这一点上,思想确实陈旧得可以。在我看来,老师未必就一定要“俨然尊者”,更无需故作尊者。在孩子面前,我既为父,也为友,也为伴。就是显露一些弱点或不当,那又有何妨?身教重于言教,虽属好的教育观念,却未必是现代理念,而是古已有之;但易子而教,“避免暴露弱点”,终还脱不了故作尊严,伪道而已。读你很多评论,一般也多赞赏,唯独对我的那篇实在不敢恭维。很多细节你还没有搞清楚,便信笔写来,广征博引,胡乱生发,不够严谨,也不负责任。这是我对你此文的主要意见。

其实,我的教女个案,如果说有什么值得讨论的,一是我提出了教育应提倡多元体制和多种样式;二是我提倡个性化超前教育。在此论坛上,我转了几张贴,如有什么不同意见,尽管拍砖!
http://www.chinathink.org/forum/dispbbs...D=3102&ID=7978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6 11:18:21 | 只看该作者
文章提交者:zhanglang1st 加帖在 网络批评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各位不用争吵不休了,我还在读书,请允许我以学生的身份发表一下意见。
    对于教育,相信许多人都会觉得中国的教育早就不行了。特别是当我们在大学无所事事地或者有所事事地学了一些无用的东西,拿到一张毕业证书茫然地走出社会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上当了。在中国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放孩子到学校去接受教育显然不是明智之举,简直浪费时间,袁先生在这方面我觉得有先见之明,至少他的孩子现在他可以独立自主,生存于社会当中,只要孩子现在开心快乐,我觉得袁先生的做法并无不妥,而且值得推广。
    童先生在文中说,人生存在无限的可能性,的确,当人们在孩提时代,我们替他们展望未来,可能性确实是无限的,但是人成长之后,一切可能性都归于事实,而且,人成长之后,可能性依然存在呀。袁先生的做法其实是在可能性之外先给他的孩子一个必然性。现在,孩子独立自主了,她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发展别的可能性,人生毕竟还很漫长。
    关于功利性,我觉得无可厚非,我的家长供我读大学,不过是为了找个好的工作,而且中国绝大部分家长都是为了这一目的(事实上也并没有达到目的,在学已经成为一种消费而非积累,猫坛上有许多控拆教育的累似贴子)
    从个人的成长角度出发,我觉得一个人首先要在经济上独立,人格上才能真正独立,袁先生的孩子现在能够独立自主,成为社会认可的精英,是件好事。
    当然,有得必有失,我所关心的是袁先生的女儿是否是快乐的成长的。袁先生的女儿在其同龄人甚至是大部分人眼中必然是一个佼佼者,然而,“太过出众的女人大都有自我毁灭的倾向”(李敖语)。
    其实,在大方向上看,童先生所向往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的如果能在整个教育环境中得到实施,将是件十分美好的事情,但是我国的教育环境却很可能将一个无限可能性的孩子变成唯一可能性的无用书生,以现实的观点观之,童先生的理念未免流于空想。
    我每周都到童先生的博客看文章,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其评论确实精辟深刻,我甚为喜欢,但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却较少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

PS:我觉得袁先生应该让他的女儿来看你们争论的这个贴子,并发表她的看法。对这种教育方式的评价,她才最具发言权。

PS:袁先生简答的最后一句说得有些过了。




文章提交者:huge57 加帖在 网络批评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zhanglang1st:

你以学生的身份发表的意见,很好。因为你有实际感触,所以说来既生动也深刻。

童先生的文章确实写得不错,量也不少,看来他是有才气的。至于他的文章常未能提出解决办法,这倒可不必强求,只要文章有深度,能引人思考,就已很难得了。你附记中说我的最后一笔重了些,我也有同感,童先生复贴中特意引了这句,可见他也多少感到不舒服。好在我是有理由这么说的,至少还只是一种回敬,并未出格。我想童先生以后下笔也会斟酌分寸了。

谢你的关心,我女儿至少现在很快乐,长期如何,有待时日来验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9-24 05:22:47 | 只看该作者
童大焕说:中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教育家,他们遍育天下英才,却往往不敢教自己的孩子,一般都有“易子而教”之说。童先生的引言没错,错在他把一般当成了所有。易子而教,在古代常有,但不是所有。君不见苏氏三代未易其子,不也教得很好么?即使现代人,大部分都送子入学易子而教,不易者大多失败,怎见得袁博士也会失败呢?凡是不能绝对。易子与不易子都有特例。以偏概全、以部分概全体都是不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9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9:54 , Processed in 0.085307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