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04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转帖】父亲400耳光打出钢琴才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2 01:3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5-1...ent_3845687.htm胡丁琦的成名似乎印证了父亲“不打不成材”的预言。胡东振开始对自己的教育方 式进行反思。 在不久前举办的舒曼杯(亚太)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中,13岁的沈阳女孩胡丁琦一人囊括了四项冠军,两项亚军,这是这个著名国际赛事自创办以来的最好成绩。 在谈到女儿的成才经历时,惯来认为“不打不成材”的胡东振却开始反思:如果能让我重新选择,我不会再逼女儿学钢琴。 社会心理学家张思宁评价:胡丁琦最后成名了,她只是数万个“胡丁琦们”中的幸运者,并不代表着其父教育方式的胜利。 10月6日晚,2005年舒曼杯(亚太)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颁奖典礼在深圳隆重举行。来自沈阳的13岁女孩胡丁琦赢得全场最经久和热烈的掌声。她一人夺得专业C组、贝多芬组、巴赫组和高级组的四项冠军及两项亚军,创造了此项比赛历史上的最好成绩。 当时,颁奖台下,一个男人泪眼婆娑。他就是一手将女儿带向最高音乐殿堂的父亲胡东振。 在颁奖典礼结束后,面对前来讨“育女心经”的今报记者,胡东振语出惊人,“我对不起女儿,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肯定不会再让女儿学钢琴,这条路实在太残酷了!” 3年400个耳光 “不打不成才”。这个经验成了日后胡东振教育女儿的格言。 从5岁开始,胡丁琦在父亲的逼迫下不得不每天枯坐在钢琴凳前6-8个小时。即便在节假日,她也没有像别的小朋友一样到公园里游玩的机会。 1996年,沈阳少年郎朗在国际上获得钢琴比赛大奖。其父郎国任的育子心经一时成为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争相讨教的法宝。在和郎国任接触的过程中,胡东振了解到,郎朗成长中,郎国任要求非常严厉,甚至“动打”的。 “不打不成才”。这个经验成了日后胡东振教育女儿的格言。 一天,小丁琦厌倦了弹琴,故意磨磨蹭蹭地不到钢琴凳上去。胡东振发觉了,上前对女儿就是两个耳光。小丁琦对父亲又怕又恨,但又不敢当面反抗,把愤怒和不满统统发泄在弹琴上,故意用手指狠劲地敲击琴键。 这让胡东振越发不满,他抄起地上的拖鞋向女儿抽去。小丁琦白嫩的脸上顿时出现了一片血印。长久以来憋在心里的委屈和愤怒一并爆发,她向父亲哭喊道,“你不是我爸爸,你是法西斯”。 妻子王国花实在看不过去,把女儿心疼地搂在怀里,却始终不敢多说一句。因为事先夫妻俩约定在先,当父亲“修理”孩子时,做母亲的不准插手干涉。平时王国花稍有干涉,胡东振就会拿出郎朗的例子来,言外之意是,天才都是打出来的。 一天,小丁琦的小姨到家里做客。窗外传来小伙伴们欢快的笑声,小丁琦一时走神,错了几个音。胡东振发现后,狠狠地打了女儿两个耳光。小丁琦的小姨气得浑身发抖,跟胡东振大喊:“这么小的孩子,你想打死她吗?我要和你这种人断绝关系”此后,她再也不登姐夫家的大门。 胡东振后来回忆,在胡丁琦5岁到8岁的三年中,他打了女儿近400个耳光,直到后来女儿真正热爱上了钢琴。 舍血本 王国花一度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脑袋里整天想得都是如何挣钱供孩子。胡东振为了省钱,戒了烟酒,戒了肉。长期的营养不良和高度紧张使他原本90公斤的体重下降到65公斤。 胡东振深知一个好老师对孩子成长有多么重要。胡丁琦9岁时,胡东振独自带着女儿去北京寻访名师。学钢琴是个“烧钱”的选择。那时,胡东振没有工作,妻子王国花每月只有近600元的收入。而给胡丁琦请老师,每节课就需要500元钱。这还不包括父女俩租房的费用和日常消费。 为了节省费用,胡东振在北京最偏远的效区租了间较便宜的平房。1月的北京,滴水成冰。胡东振每天却要和女儿至少倒8次车,往返7个小时去陪女儿上课。女儿上课的时候,胡东振没有地方去,有时就站在寒风中等,任漫天飞舞的雪花把自己扮成一个雪人。 因为收入和支出严重失衡,两地分居的胡东振和妻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王国花一度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脑袋里整天想的都是如何挣钱供孩子。胡东振为了省钱,戒了烟酒,戒了肉。长期的营养不良和高度紧张使他原本90公斤的体重下降到65公斤。 这样的状态只维持了几个月,胡东振就再拿不出钱来了。2000年1月,胡东振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把沈阳的楼房卖掉,让妻子回娘家住。因为急着用钱,胡东振把价值近20万的房子只卖了5万元钱。 一次次的挫折 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她最终没有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胡东振没通过学校为女儿报名参加了一项全国性的钢琴大赛,却因此犯了学校的忌讳,女儿被迫退学 在北京学习两年,胡丁琦进步迅速,但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她最终没有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妻子王国花知道后,把所有的怨气都发在胡东振的身上。“为了让女儿学琴,我们家不像家,这样的日子换来了什么?再过下去还有什么意义?”重压之下的妻子第一次提到了“离婚”的字眼。 胡东振一连几天闷闷不乐。倒是胡丁琦看出了父亲的心事,对父亲说,“我相信我还会有机会的,你不是常告诉我不要轻言放弃吗?再说,我小时候挨的打,你为我受的苦,也不能就这样算了啊?”胡东振摸着女儿的头,第一次感觉女儿长大了。 正巧深圳艺术学校来北京招生,胡丁琦轻而易举就考上了。这让绝望中的胡东振看到了希望。 2001年8月,胡东振带着女儿再次踏上了开往深圳的火车。就在这时,胡东振被检查出胃部有一个肿瘤,需要手术切除。考虑到手术还要花钱,胡东振放弃了。妻子知道这个消息,心疼得直哭。她劝放弃,让父女俩回沈阳。 在一位朋友的提醒下,胡东振在陪女儿练琴的同时,自己开设了一个钢琴班。因为本身有着音乐基础,加上给女儿“陪读”,胡东振的钢琴班还可以勉强支撑下去。与此同时,身在沈阳的妻子王国花也提前退休,学了针灸和按摩,到深圳谋生。 在深圳艺术学校学习期间,胡丁琦师从于著名钢琴家但昭义老师。为了证明女儿的实力,胡东振没通过学校为女儿报名参加了一项全国性的钢琴大赛。在这次大赛中,胡丁琦以绝对实力获得了特等奖。但却也因此犯了学校的忌讳,被迫退学。 成名与成功 女儿终于成名了。在掌声和鲜花背后,胡东振感到前所未有的沉重。以剥夺女儿童年的快乐和全家血拼为代价培养女儿,究竟值不值得? 失望中,胡东振带着妻女回到了家乡沈阳。一个偶然的机会,胡东振了解到,国际顶尖的舒曼杯全球青少年钢琴大赛亚太地区决赛将在深圳举行。这次,他终于等到了让女儿扬名的机会。 10月2日到6日,2005年舒曼杯(亚太)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在深圳隆重举行。事先并不被看好的胡丁琦以几乎完美的演奏,征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评委,一人囊括四项冠军,两项亚军。如果胡丁琦能在明年6月的德国总决赛上拿到前三名,她的名字就会和郎朗一样,刻在世界钢琴史上。 女儿终于成名了。在掌声和鲜花背后,胡东振感到前所未有的沉重。以剥夺女儿童年的快乐和全家血拼为代价培养女儿,究竟值不值得? 不打不成材? 一些家长认为,胡丁琦的成名掩映着父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悲壮。事实上,像胡丁琦父亲对女儿的这种教育模式和付出在中国许多父母身上,都能找到影子。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思宁认为,胡丁琦父母的付出是值得尊敬的。但这种“赌注”式的教育模式却不值得推广和借鉴。 胡东振的教育方式明显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胡丁琦最后成名了,只是数万个“胡丁琦们”中的幸运者,并不代表着其父教育方式的胜利。暴力教育更容易导致孩子自卑、胆怯、叛逆,甚至是心理失衡。严厉不等于暴力,培养孩子还是应该引导。 张思宁忠告家长们,培养孩子要量力而行,切忌孤注一掷的投机心理。家长应该调整心态,不应该眼热于少数人的成名,而把孩子当做实验工具。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画荻教女 + 2 + 2 我不要耳光,不要天才,只要一个健康快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12-2 11:29:22 | 只看该作者
此父亲的教育根本不足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12-2 11:29:52 | 只看该作者
剥夺了孩子的自由的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12-2 12:27:33 | 只看该作者
难以想象,让几岁的孩子每天在钢琴前坐6-8小时。
即使成名成家了又能怎么样呢?内心快乐吗?
对于琴童的父母,往往缺乏play的心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12-2 12:28:51 | 只看该作者
教育的目的不是成名或成才,而是让孩子健康、热爱生活,有丰富的感情和同情心,心理成熟和完善,面对问题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9-5 18:48:07 | 只看该作者
这么有效,我得赶紧回家打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9-12 22:18:48 | 只看该作者
我非常反对这种教育方式。我认为,教育孩子,首先,是要成人,即要作一个善良的人,其次,要作一个开心的人。当然,也要尽可能的成为有用的人。但是,为了让孩子将来有出息就剥夺他童年的快乐,那不仅仅是愚蠢的,最大的可能是培养出有心理问题的人、有道德问题的人,甚至是严重危害社会的人,这样的悲剧后果,谁来承担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9-12 23:04:47 | 只看该作者
要想比别人出众就要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从这种意义上说这个父亲做的有一定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9-13 08:51:39 | 只看该作者
胎教的关键是母亲情绪和态度 我的丈夫经常对我说:“最理解母亲心情的是你腹中的胎儿。你要经常以一种安详、和蔼和稳定的情绪,保护这个小生命,直到他来到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胎儿才能安心地倾听你的话,学到更多的东西。"  就胎教效果而言,母亲对待胎教的态度以及胎教中所怀有的情绪是极为重要的。那时,我的丈夫约瑟夫经常对我说:“最理解母亲心情的是你腹中的胎儿。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胎儿身上,那么你说的话、想教他的东西就一定会被他接受,但决不能对他持有毫不负责或是抱怨的态度。另外,焦虑和不安情绪也是不好的。为此,你要经常以一种安详、和蔼和稳定的情绪,保护这个小生命,直到他来到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胎儿才能安心地倾听你的话,学到更多的东西。”  我虽然不知道母亲生气、害怕、心神不安的时候,胎儿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但我却认为母子之间是心心相印、彼此影响的。胎儿在母体内不仅看到、听到、感觉到很多东西,而且他还能领会到母亲所感觉和思考的问题。听朋友讲,孩子好像很能领会母亲情绪的波动,当母亲非常生气或十分恐惧的时候,孩子就会用力踢母亲的腹部;而当母亲闷闷不乐时,平时很活跃的孩子也像没有力气一样不动了。  许多孕妇可能和我一样,都有过这样的体会,那就是胎儿无论在腹中怎么闹,母亲只要一唱摇篮曲,胎儿就会安静下来。我想这是因为孩子听到母亲和谐声音的缘故,同时,还因为孩子敏感地察觉到母亲对他的一种爱,因而安下心来。  我常在风和日丽的下午,到离家不远的小路上散步。这是一条安静的林荫小道。听着啾啾的鸟鸣声,心情会变得格外轻松愉快。这时我就能感觉到腹中的孩子,好像在很舒服地舒展着他的小身体。  怀孕时我总告诫自己,如果母亲常怀有一种平静、开朗、和蔼的心情,那么受此影响,胎儿就会完成良好的身心发育。所以,在此期间我不曾生过气,不曾和约瑟夫吵过架,也不曾使自己心神不安过。  此外,在这期间,我也为将要出生的孩子做些物质上的准备。由于这时还不能知道将来是生男还是生女,所以就用中间色的布和线来为未来的婴儿缝制和编织些小衣服、小袜子等等。做这些事情,能使你获得一种即将成为母亲的真情实感:“啊,我的孩子就要出世了。”你会感到对孩子的爱是那样的深沉,从而使母子之间的纽带连接得更加紧密。  我相信苏珊领会了我们俩对她的深深的爱,并知道自己是在一个十分安全可靠的地方。这一切都给了苏珊向未来世界迈出第一步的勇气和力量。可以说,对父母、对外面世界的信赖与安全感是产生创造力的源泉。  你一定注意到,所有从事新发现、新创造所需要的勇气,无论谁都是一样的,即他们的力量来自于因为被爱而产生的安全感。我们大家也都是在受到保护,确实感到自己的归属有保障的时候,才得以充分发挥自己所具有的能力的。  近年来,专家们对胎儿所具有的能力,开始重视起来了。他们着手研究胎儿感受母亲心情作出的反应,并且收集了很多研究资料,最后似乎得到了一个明确的结论:当母亲愤怒、不安、悲哀时,身体内分泌出来的激素及其大脑生成的物质会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这样会使胎儿陷入和母亲一样的精神状态,即母亲的感情信息,是通过激素传递给胎儿的,但反映出来的好像是孩子领会了母亲的感情和思维。  有一本书介绍了一个以猴子为对象的实验结果。实验时,一面记录母猴胎内小猴的心跳、血压以及母猴的血压和宫内压,一面给它以轻微的刺激,用以调查母猴的精神紧张会给胎内小猴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实验者拿一个苹果做出要给它的样子,然后一下子收回在身后,于是母猴显出失望的样子,这时候从母猴的血压及心跳是看不出很大反应的,但反映在胎内小猴身上却很明显。这样的挑逗行为持续两分钟以后,母猴的不满强烈起来,与此相应,胎内小猴的血压及脉搏也一下子低落下来了。我想,如果是人的话,恐怕也会产生同样结果的。这个实验说明,母亲的情绪不安和精神紧张,对大人本身来说或许无关紧要,但对生长迅速、发育过程复杂的胎儿来说却是举足轻重的。  可以说在进行胎教时,教什么,教多少,教到什么时候?这些并没有一定的规定,时间充裕的人可以教更多的东西,而没有时间的人只反复教字母和算术也并非不可,但不可缺少的是父母的“爱情”。如果母亲缺乏温暖柔和的深情,即使环境再好,想教的东西再多,胎儿也不会接受。胎儿与母亲是心心相印的,胎儿在母亲怀孕期所留下的印象,甚至在出生后仍然左右他的意识。  我在读了托马斯·巴尼所著的《胎儿在注视》这本书之后,感触很深。书中介绍了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一位妇产科教授报告中的例子。  一般婴儿出生后不用教就知道马上吮吸母亲的乳房,但教授诊治的一个女婴,身体十分健康,可是母亲喂她奶,她不但不去吮吸还把脸转开,显得尤为异常。很明显这不是因为身体有病,因为当给她装着冲好奶粉的奶瓶时,她马上就开始使劲地吮吸了。几天后,这个一直拒绝吃母奶的孩子,一旦被别的妇女抱在怀里时则拼命地吮吸奶汁。为了解释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教授向孩子的母亲询问了许多妊娠中的事情,然而回答却是既没有得过什么病,也没有碰到任何对胎儿有影响的事件。当最后问她是否愿意怀孕时,回答是“当知道怀孕的时候,曾想过打胎,是因为丈夫非常想要孩子,所以才勉强地将她生下来"。  也就是说,这个女婴知道母亲对自己没有爱,所以出生后也拒绝与母亲建立联系。  这件事再一次告诉我们,母亲与胎儿靠爱连接在一起的“纽带”是存在的,并且十分重要。不用说,胎教的第一步是必须抱有一种感情,即需要从内心深处盼望着孩子的诞生,并将这种盼望贯穿在整个怀孕期间,而这种感情的存在能使胎教获得最佳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4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4 23:00 , Processed in 0.084025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