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63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28 09:22: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pan>全美州长协会今年已计划重新设计高中课程。有750所高中对学生提出了毕业研究项目的要求,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整合跨学科技能,发现并解决问题。有一个学生,毕业研究项目是给学校设计一个体育馆。由于他的设计实在出色,学校认真起来,真准备照他的设计建造一个。高中已成为教改重点美国人宠孩子,教育不严格,这似乎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其实,美国的创建者,以清教徒为核心。这些人是最为勤奋律己的,对孩子的要求常常也严酷到不近情理。到了19世纪20世纪之交,杜威领导的&ldquo;进步主义&rdquo;教育运动崛起。美国的教育,也从强调服从、纪律,转化到强调创意和培养孩子的自尊上来。&ldquo;新政&rdquo;以后,自由派统治了教育界,把这套哲学不断演绎。甚至走向极端,老师不能随便训斥学生,打分要照顾学生的自尊心。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当学生越来越舒服,分数也就越来越高,有了所谓的&ldquo;分数膨胀&rdquo;的现象。所幸的是,面临激烈的全球化竞争,美国社会目前正在重新反省高分的教育哲学。美国的青少年的学术表现,常年来一直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同龄人的水平。大学教授和雇主们给高中生素质的评价是&ldquo;平平&rdquo;或&ldquo;低劣&rdquo;。布什政府开始把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高中。全美州长协会2005年则计划重新设计高中的课程。2001年,一个美国教育部资助的委员会把高中教育形容为&ldquo;失去的机会&rdquo;:许多学生在课程中没有受到任何挑战,毫无压力地构思自己毕业后的计划,荒废学业。该委员会敦促高中给学生更多的挑战,鼓励学生进行实习,上一些大学的课程,从事毕业研究项目。一些公立高中已经开始采取高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表现。宾夕法尼亚、华盛顿、北卡罗来纳等几个州,要求毕业生必须完成毕业研究项目。其他许多州正在考虑同样的计划。同时,另外有750所高中对学生提出了毕业研究项目的要求。一个严格的高中毕业研究项目,包括一篇八页以上,有详细注释的研究报告,8到12分钟的口头报告,回答评审员的提问,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有的学校要求三页的研究报告,但要求有一个研究的&ldquo;产品&rdquo;。这种毕业研究计划,于1980年代末期诞生,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整合跨学科的技能,发现和解决问题,并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要完成这样的计划,学生不仅要上一门特别的课程,而且必须投入大量课外时间,收集各种资料,整个过程可以长达大半年甚至一年。一些学生经过毕业研究项目的考验,确实受益匪浅,懂得了知识的运用,未来求学更加有目标。有一个学生,毕业研究项目是给学校设计一个体育馆。由于他的设计实在出色,学校认真起来,真准备照他的设计建造一个。但是,一般美国的高中生,很少有写注释详细的研究报告的经验,更不知道怎样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在华盛顿州的Cedarcrest高中,严格的毕业研究项目使该校在1996年赢得了教育部颁发的&ldquo;学术优异奖&rdquo;。但是,高标准也产生了许多失败者。2003年,该校173个毕业生中有17个学生的毕业研究项目没有通过。其中16个学生经过一番努力,修改了自己的毕业研究,最后通过并且毕业,但不及格的分数还是留在了他们的成绩单上。这使一些家长勃然大怒。该校的毕业典礼,有三个学生因为在毕业研究报告上抄袭而被禁止参加,一个到场的家长为此戴黑纱以示抗议。另一个学生毕业研究不及格,最后虽然经过修改被允许毕业,但学校拒绝取消不及格的成绩,于是家长就找律师要告学校,并试图组织草根运动逼学校取消毕业研究项目。有的学校,迫于压力不得不推迟实行毕业研究项目的计划。这一系列强烈的反弹,说明自由派的某些教育哲学已经在美国根深蒂固。许多美国人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被老师尊重、获得体面的成绩,是他们生而具有的权利。他们似乎已经完全忘了:别人的尊重必须通过自己艰苦的努力而得来;老师的责任不是让孩子们自我感觉良好,而是帮助他们获得知识,完成人格的成长,获得对付现实世界的能力。不管社会上有多么大的抵抗力量,美国的教育会变得越来越严格,美国的孩子也会变得用功一些。家境富裕者入学更难美国正在走向全民高等教育。但精英大学终究是有限的。想上大学的人多了,挤进精英大学的路就窄了。不知不觉中,随着大学竞争的激烈,精英大学的申请者分数越来越高。由于大量学生的成绩都快到了顶,再看分数录取就已经意义不大了。在高分之外,必须有其他的课外业绩。结果,美国的中学生们在学期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漫长的夏季则成了他们创造自己课外业绩的繁忙季节。著名的考试补习公司&ldquo;普林斯顿评论&rdquo;,还出版了一本《青少年过暑假的500种最佳方式》,告诉学生暑假是为上大学打基础的关键时刻。一些大学的录取人员明确地说,他们要看申请者在社区服务方面的创造精神。美国的一些高中,甚至把社区服务当作毕业的一个条件。一大批组织暑期计划的公司也应运而生。参加一个暑期计划,到发展中国家当义工,常常要消耗一个学生七千多美元。而这个钱不少是这些孩子自己打零工挣来的。一家大学申请咨询公司的负责人对申请者提出的建议是:上完高一要去当实习生,一年至少打100个小时的义工,并且要有&ldquo;真正的工作&rdquo;经验,比如在主要的投资银行或国际知名的博物馆工作过。如果这还不够,那就要去墨西哥10周或到亚洲旅行。暑期计划毕竟很短,有时不足以建立惊人的履历。这就使&ldquo;空缺年&rdquo;计划大为流行。&ldquo;空缺年&rdquo;,就是学生在高中毕业和上大学期间,打一年义工,从事社会服务。美国的孩子想进的大学没有进去,就相当于中国的孩子高考落榜。在中国高考落榜后,要复读,要继续背那几道题。这些美国的孩子,则跑到贫困社区志愿服务,或者到国外旅行,开开眼界,使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哈佛大学录取与奖学金部的院长菲茨西蒙斯承认,有时经过这一年,同样的学生就变成一个更理想的录取候选人。佩布莱斯是个无可挑剔的高中毕业生,顺利被哈佛大学录取。但是她已经被紧张的学校生活弄得对读书没有胃口,于是决定推迟入学,先参加一年的海外课程:在法国的一个家庭学习法语,到墨西哥学习帆船驾驶,最后到秘鲁的学校和印度的孤儿院打义工。可想而知,能够干这些事情的,大多是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他们花得起钱,当然比穷孩子有优势。不过,话说回来,他们花钱积累的这些经历和训练,大多数是在为下层社会提供服务中完成的。一些最热门的暑期计划,就是组织他们去发展中国家扶贫。所以,尽管目前的大学竞争对富家子弟有利,但这些富家子弟只有通过接触和服务下层来培养自己才能有竞争力。两年前,美国最高法院作出裁决,容许大学录取时考虑种族因素、照顾少数族裔,这就更加给富裕的白人学生带来了压力。一位录取人员公开说:&ldquo;如果你来自弱势家庭,艰苦奋斗,即使分数低一些,我们也可以考虑给你机会。如果你是来自富裕家庭,已经在生活中获得了一切能够获得的机会,那么高分本身并不能说服我们再给你一个机会。&rdquo;所以,精英家庭的孩子想胜人一筹,就得加倍努力。许多富家子弟为了上大学参与了这些暑期和&ldquo;空缺年&rdquo;的课程,改变了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了解了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结果,他们没有变成势利的特权阶层,而是成了有责任感的社会精英。大学中的贫困学生2004年我离开耶鲁来到萨福克大学任教,许多朋友警告我:&ldquo;不要以为哪里都是耶鲁!&rdquo;萨福克是个位于波士顿市中心、正在上升的私立学校。萨福克的学生,许多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以白人劳工阶层子弟为主。在面试时同事们告诉我,这里的学生非常尊重老师,学习也很用功,只是不少人来自贫困家庭,上的中学一塌糊涂,学术准备不足,需要更多的帮助。在美国大部分适龄青年都上了大学。但是,中高产阶级的子弟集中在耶鲁这样的精英大学,劳工阶层的子弟则集中在笔者任教的这种草根大学。最近美国大学竞争空前激烈,各校纷纷盯着那些学术准备优异的学生。劳工阶层的家庭经济资源缺乏,在中小学对孩子训练不足,申请大学时当然竞争不过中高产阶级。所以许多人开始提倡&ldquo;经济平权&rdquo;,要学校照顾这些弱势阶层。但是,经济上的弱势,并非劳工阶层的子弟学术表现差的惟一原因。他们的子弟接受高等教育,面临着深刻的文化障碍。劳工阶层有深刻的反智主义传统,许多人就是在&ldquo;读书无用论&rdquo;的文化中长大的。如今社会转型,再不喜欢读书的人也觉得不上大学不行。这却不能说明他们所承载的反智主义文化有所改变。是这种文化,导致他们进了大学白白浪费青春和金钱。如今二十多岁的学生,几乎三个人中就有一个处于实际辍学状态;而在1960年代末期,这样的人只占1/5。原因也很简单:那时上学的人大多是想上的,现在的大学则是不想上也得上。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指出:&ldquo;我们必须认识到,贫困家庭的孩子和富裕家庭的孩子之间的差距,是美国目前最严重的国内问题。&rdquo;美国教育部2004年的统计表明,高收入家庭的孩子,有66%能够在五年之内完成四年制的大学课程;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只有41%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四年制的学业。在一些精英大学,几乎每个学生都毕业。但在一些差的大学里,毕业率低得出奇。这里当然有经济原因:穷学生要一边打工一边读书,常常读到半截就显得力绌。但是,家庭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也至关重要。1991年,一个大款跑到波士顿边上剑桥地区最穷的一个小学,对69个二年级的孩子许诺:只要你们努力学习,我就支付你们的大学学费。如今14年过去,当时8岁的孩子现在也已经22岁,到了大学毕业的年龄。但是,这些孩子里,有12位根本没有上大学,16位从大学辍学,25位还在大学中挣扎,只有4位利用这样的机会从大学拿到学士学位。所谓弱势阶层,是由经济环境和文化行为两方面造成的。&ldquo;经济平权&rdquo;的目标,是为弱势阶层创造机会平等。但文化行为的改造,则要靠劳工阶层自己。如果劳工阶层的文化行为不能够及时改造,&ldquo;经济平权&rdquo;也不足以弥补他们日益增大的劣势。</spa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11-28 11:26:36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11-28 20:38:01 | 只看该作者
环境很重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11-30 11:15:37 | 只看该作者
<img src='images/smiles/wink.gif' smilietext=':wink:'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wink:' />  好文章.希望多点上传有关儿童教育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11-30 20:59:49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开了眼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9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0:23 , Processed in 0.083471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