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28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利用朗读增强朗读的效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23 09:57: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虽然任何形式的朗读都是有益的,但若以某些特定的方式朗读,效果会更好。一般而言,朗读形式的互动性越强,孩子就越有可能听清字母的发音,听懂故事,把书中的事物与其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以下,我们将介绍增强朗读效果的四种方法。 反复读同一本书 我们都知道,反复学习同样的知识,人们理解和记住知识的可能性就更大。这对于才刚刚开始掌握词汇和培养读写能力的幼儿也是一样的。读同一本书的次数越多,孩子学习书中的词汇、讲述书中内容的机会也就越多。这并不是说,家长一次就要把同一本书念上好几遍(尽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经常会要求父母这么做),但家长要做好准备,在几个星期内,把孩子最喜爱的书念上几十遍。 多问开放式的问题 “鸭子在哪里?”“刚才,谁亲吻了这个婴儿?”问孩子类似这样的问题能让孩子也参与到你所念的内容中来。但问题在于,大多数家长不是问孩子早就知道的问题,就是问的许多问题,孩子只需用一个单词或用手指一指就能回答的。研究表明,虽然问这类问题对于打基础很重要,但逐渐加大问题的复杂性也同样重要。这就是说,用“是”、“不是”或用手指一指就能回答的问题应减少,与人物行为动作有关的和概念性的问题要增加。比如,“有一只熊,它在干嘛?”或者“这位农夫现在准备做什么?” 要点:“问孩子与人物行为动作有关的问题。” 家长如是说 “威尔上床时总喜欢带上两三本书。我们经常能听见他“念”书给自己听。他记住那些关键的词组或者就模仿其中的节奏。”克里斯蒂·惠特尼,威尔的母亲 拓展孩子回答的内容 当孩子自发地评论起书中的有关内容或者回答你所问的与书中内容有关的问题时,你便可以利用这个大好良机教孩子更多有关语言的知识。把孩子所说的内容重复一遍给他听,但要增加一些内容,你可以增添一些有关语言结构的内容,也可以加一些与情节有关的内容。比如,如果你问孩子这只熊在干什么,你的孩子回答说“跑”,你就可以这样说:“对了,这只熊正跑开去,”或者“对了,这只熊想赶上它那些森林中的朋友们。”   阅读方式多样化 讲故事的时候,你是在描述、理解,还是表演?如果你是在描述,就会把重点放在解释图片内容上;如果你是在理解,你就会侧重解说故事的含义(也许还会拓展开去,解说文字和图片的内容用以阐明一个观点);如果你是在表演,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和对话上,把问题留到最后。无论你是描述、理解还是表演,对于听故事的孩子而言都有益无害。但大多数家长的阅读方式非常单一。如果家长能做到阅读方式多样化,尝试新的阅读方式,那将会使阅读成为一件充满乐趣的事。尤其是读一些孩子要求反复读的书的时候,家长就更应使用多种阅读方式了。   事实证据: 使用字母读物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马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B. A.默里和S. A.斯塔尔以及佐治亚大学的M.G.艾维共同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内容为字母知识对于孩子阅读的重要性。研究人员将还未到上幼儿园年龄的孩子分成三组:听父母念过常规字母读物(这些读物中有字母和示范字母发音的词汇)的孩子为一组;听父母念过只有字母的读物的孩子为一组,听父母念过故事书的孩子为一组。虽然三组的孩子都知道这26个字母,对于印刷体的字母也有概念,但听父母念过常规字母读物的那组孩子在音素方面的知识就要多得多。而音素方面的知识是学习阅读的关键。 总结: 毫无疑问,朗读对于孩子今后在阅读、写作和阅读理解中有出色表现会有深远的影响。朗读向孩子介绍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如书的印刷格式、音素知识和想象力。朗读无论对于孩子还是父母而言都是一件趣事,所以阅读的兴趣自然而然就培养起来了。在家里摆上几本书或者一天只读几分钟的书,这还不够。家里的书应多得像个图书馆,就餐时谈论书,日常谈话中插入几句来自于最喜爱的书籍中的俏皮话。因为孩子才刚刚开始尝到文字世界的无穷乐趣,所以要让书籍看起来就好像是世界上最奇妙、最能给人以启迪的东西。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11-23 22:05:52 | 只看该作者
很好,值得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0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23:48 , Processed in 0.08321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