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615|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新人也谈《爱和自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3 14:0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于自己曾经是一个非常教条的人,很容易受到好书的影响,故而常常改变自己的观点。在学生时代我就常常将“书里说。。。”这样的话摆在嘴边。书开拓了我的视野,增加了我的知识,却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我的想法,左右了我的生活。
早就听说过《爱和自由》这本书,现在儿子已经18个月了,我才来读这本书和其他一些好书。在读这些书之前,我想先写写目前自己的育儿观点,留到读书之后再去想究竟谁对谁错。
1、儿子学会守规矩,先尊重别人的自由,不会防碍到别人的自由才是真正地自由。在儿子做那些我看来不可容忍的事时,我会坚决地说不要做。这个动作或许只是爬高,只是捡个垃圾,甚至用脚去踏一滩水。我曾看过有个妈妈的日记说宝宝在玩路边的脏水时他为了自由,没有制止。我觉得自己做不到,自由是相对的,有规矩才有自由,让路边的水不能踫这是个规矩,自由就是穿上雨鞋你可以踩踩小水沟。另一方面有危险的事,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也许会觉得缚手缚脚的,但这是妈妈为了你的安全必须做的。就算是一个小小的烫伤也可能会导致你将来想当飞行员却不能如愿。
2、生活本来就有得失,不可能方方面面都是能手,妈妈要帮你取舍一些,比如,我不会让儿子在小学三年级前学习做饭烧菜等自理工作,就算你兴趣爱好所在,就算你长大了怪妈妈不教你自理生活,妈妈也承担这个责任了。
3、学习适应这个社会,尊重别人的看法,做一个平凡的人。或许爷爷天天在哄骗小孩,或许奶奶每天教你循规蹈矩。这样的教育环境是现实,妈妈不能帮你什么,长大了你就知道尊重老人其实就这么简单。
4、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你要学会辩证看待事物。这方面没什么好教的,凡事别走极端。再好的东西也不能多吃,再疼爱你也不能到极点,再想我行我素也不能太过分。快乐并不是想怎样就怎样这么简单。不想上学或许你会快乐,可是为了妈妈而上学也是你的想法或许你会更快乐。
5、你是妈妈的宝贝,但你是你,妈妈是妈妈,妈妈有自己的工作,妈妈要尊重老人,妈妈要爱爸爸,妈妈要趁教育你的时机深造自己。一心扑在你身上却说你放心飞吧,这样很违心。只有想到才能做到,如何想做得好只有这样想了。
6、妈妈最想做你的朋友,这是妈妈现在唯一的想法。什么教育观点都可以否决,什么教育方法都不是全对。只有这个,妈妈最想尽心去做,做你的好朋友。就算你是墨,妈妈也和你一起黑,如果你是朱,妈妈也尽量保持赤。但是做你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谈何容易啊。此帖由 双鱼座 在 2005-11-04 12:28 进行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14:33:45 | 只看该作者
意想不到的是,爱和自由我居然看不下去了,却发现它所包含的内容全被我们中国式的教育家李圣珍老师更通俗、更精辟地解释在她的《每个父母都能成功》里了。
来看看中国式的爱和自由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世界,社会化的成人越来越苛刻的要求,离自然状态越来越远,与接近自然的儿童和未成年人相距较远,拔苗助长更是加重了孩子的痛苦。我的教育方法无非是更为人性化,更贴近儿童的自然习性,讲究顺其自然、乘势而上,扒掉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种种枷锁,让他们在自由的天空下放歌,我的教育目的其实是培养真正的人、健康的人、自由乐观的人,只要人做好了,升大学、搞创造、有所建树,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吗?
我要不断地净化我自己,同时也可能因为我自己本身比较纯净,也就是说我的“社会化程度比较低”,我觉得自己与社会上的人相比,可能功利的东西少一些,世俗的东西少一些,与孩子相近的地方多一些,与人性中自然的状态贴近一些,所以,我容易和孩子沟通,容易与他们打成一片。”
按我的理解这里的自由应该是相对于现在比较残酷的社会现实,只要不是那的严格,就已经是很自由了,没有必要到事事都依着孩子的喜好,为所欲为。
具体请阅读置顶贴。此帖由 双鱼座 在 2005-11-04 14:37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11-4 22:58:02 | 只看该作者
自由与秩序的问题真的不几天的时间可以体会与理解,当初我接触蒙氏的时候,看着<爱和自由>的时候,那种思维斗争,现在还感觉百般滋味.最突出的问题,相信每一个做家长的都体会到:这么自由的孩子,真的可以有走向自律么!!!秩序感真的是这么形成的么.不竞,我们以往成长的路不是这样(自由)的走过来的.相信也有很多家长不是疯狂的要孩子"听话".是有点自由给孩子的.但,总是会要孩子守些规矩,这样听话的孩子才懂事.请家长们也回头想一下,是不是有时父母给的"建议"也不是我们所想的.但,那些,我们都太小了,只要就是唯命是从.当有一天,长大了,父母的话,就成了哆嗦.这时,父母就会说我们不好教了.反叛了.!!也有一句话:夫妻要相敬如宾.说的就是互相尊重.那么,为什么对孩子,就不能相敬如宾呢.有些人可能会说,孩子怎么可不教呢.孩子是一张纸.请留意一下,孩子可能会有一天会骂人,咒骂.乱丢东西.....有一天会对你说:妈妈,你累啊,我给你捶背,原来小车一推就是向前走.....这一切,全都是大人告诉他的么,不一定的.更多的孩子在一个环境中自然学会的.所以,我认为,理解好蒙氏的理念,首要的先要把孩子当成大人般看待,与成人一样的尊重他们.其次,改变自已的行为.言传,不如身教.建议看一下小巫的书.(给孩子自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5-11-5 15:17:25 | 只看该作者
建议看一下小巫的书.(给孩子自由>
我会看的,谢谢版主的建议。
---------------------------------------------
我认为,理解好蒙氏的理念,首要的先要把孩子当成大人般看待,与成人一样的尊重他们.
这一点和我想和孩子做朋友的想法一样。对于朋友忠言还是要说的,只是不能强迫朋友照着做。一味地追求孩子自己摸索,我觉得不是朋友的立场。我的想法是用简明扼要的话一次点明重点就行了。改变现在重复,范范的唠叨。倒是必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5-11-5 15:20:31 | 只看该作者
家长们也回头想一下,是不是有时父母给的"建议"也不是我们所想的.但,那些,我们都太小了,只要就是唯命是从.当有一天,长大了,父母的话,就成了哆嗦.这时,父母就会说我们不好教了.反叛了.!!
我觉得这样没什么不妥的,父母 本来就应该是孩子的精神归属,就像夫妻一样。当我们没有自己的想法时,听从精神归属的想法是首选 。等 到我们长大,有了思法,成为高层次的人,父母 必然要给我们大的空间,甚至成为父母的精神归属。这样才不至于是个空虚的人。这个世界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为中心。此帖由 双鱼座 在 2005-11-05 15:20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0 14:40:0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很快地读完了《捕捉儿童敏感期》,觉得真的很感谢能发现并这么详细归纳出儿童敏感期特征的蒙氏和孙老师等教育家们,它让我们这些刚做父母的少走了很多弯路,让我更加理解我的孩子,更能走近他的心灵。但这本书中对如何处理和帮助儿童渡过各式各样敏感期的具体方法介绍颇有不足。让我在领会书中的教育精髓时显得有些迷茫,有些吸收过多无所适从。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著书人的本意,它只让我见识了风雨,但没有找到雨后的彩虹。我是这样的,不知道你们读过后是如何?
和《每个父母都会成功》相比,《成功》至始至终都在强调:“教育是一门很神秘的学问,研究个体,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问题开出不同的处方。”但也总结了许多教育信条,可操作性强,非常值得推荐。《敏感》一本,总让我一会儿恍然大悟,一会儿又如云里雾里。
对照自己的儿子,我或多或少感觉到他还没有从我身上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如果没有这些书,我可能只会在孩子身上找原因,而忽视了父母给予的因素。某些不安全感让他离开妈妈身边时不敢尝试电瓶玩具,让他听到异常的声响就反应强烈,甚至在生病时不敢安心睡觉。
对照自己的做法,我需要检讨:我心不在焉,在陪儿子时看报;我忽视相处,在儿子拍下报纸时还要抢;我不够镇定,儿子突击拉屎拉尿我就大呼小叫;我易烦易燥,稍一劳累就叫LG来换人;我未以此为乐,精神空虚以至时常弃子出游。这些都是大人的错,现在我都意识到了。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给予什么,他就拥有什么。之前我没有领会真爱,你又如何会感到安全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11-15 13:25:51 | 只看该作者
所以,我认为,理解蒙氏,还是应该看蒙氏的原著,而不是孙的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11-15 21:02:51 | 只看该作者
蒙氏提的是在规矩中给予自由,然后在自由中形成规矩,只是我一直在疑惑,前者的规矩是否需要强加,如果是强加,这自由前则需要一个定语,只能是一定的自由度,所以关键的是我们需要作出判断,什么时候才是应该强制的,什么时候给予自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7 14:39:15 | 只看该作者
楼上提的问题我也是很纳蒙啊。这个度如何把握呢?
就像这几天多多开始表现出强烈的秩序感。他吃的钙片不让我咬一口,他坐着的椅子不让我坐,他的水果和玩具都不让我踫。以前不是这样的,自从我受书的影响让家人都随他自由发挥以后就变成这样了。虽然也想到多多能自由地发挥他的秩序敏感期,是因为他有了安全感的保证。可是就连最亲的妈妈都被频频拒绝,我真的不禁有些伤感。此帖由 双鱼座 在 2005-11-17 14:43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7 14:40:18 | 只看该作者
又看了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才看了一半,其中有一则小故事贴出来与大家共勉:美国电影《师生情》里那位优秀的白人教师。他在给一名长期受到种族歧视的黑人孩子上课时,耐心地说:孩子,老师相信你是天下最好的孩子,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你不要紧张,仔细数数老师这只手究竟有几个手指?那孩子缓缓地抬起头,涨红了脸,盯着老师的五个手指,数了半天,终于鼓起勇气,开口说:三个。太好了,你简直太了不起了!一共就少数两个。老师的鼓励像久旱的土地遇上甘霖,孩子的眼睛一下子放光了。
这就是赏识教育,发人深省。这是本书是教育父母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横向比较,这时孩子脆弱的心灵成了心理失衡的父母攀比中的牺牲品,它被加上“前几名”或“你比较笨”这样那样的链锁。其中提到在孩子幼年学口语和学走路时,大多数父母都能承认差距,并能相信孩子终会成功。但是越到后来越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落在后面,于是各种消极的、极端的手段,尤其是传统中特有的“不打不成材”的方法都用上了,唯独没想到赏识的力量。这本书让我看来很没有信心,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自始自终保持这种容忍和赏识,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也往往会迷失在世俗和竞争的残酷现实中。希望看完全文,能帮助自己建立信心,或留到以后再时时反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8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1:50 , Processed in 0.08344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