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912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子什么时候会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1-1 20:34: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font color="#0000ff" size="4"> 孩子什么时候会想               <font color="#0099cc" size="2">陈会昌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span class="wenben2"><font face="宋体"> &quot;孩子什么时候会说话?&quot;  这个问题,哪个妈妈都会答,而且答得八九不离十。  &quot;孩子什么时候会想?&quot;  对这个问题,妈妈们的回答就五花八门、没个准谱了。  我的一个心理学同行,是美国人,她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就从美国、中国的北京和香港、还有日本找了一些年轻妈妈,问她们这个问题,还用自然观察法观察妈妈与孩子的互动,看她们跟孩子说话时,说不说&quot;想&quot;这个词。  结果很有趣,美国的妈妈一般认为,孩子几个月就会&quot;想&quot;,最早的甚至说两个月的孩子就会&quot;想&quot;。不知为什么,中国北京和香港的妈妈说,孩子两、三岁才会&quot;想&quot;,日本的妈妈更保守,在她们心目中,孩子三、四岁才会&quot;想&quot;。  家庭观察的结果也很有意思。美国的妈妈们,从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起,就经常对孩子说&quot;Do you think&hellip;&hellip;&quot;,就好比咱们中国的成年人之间互相说,&quot;你是不是觉得&hellip;&hellip;&quot;,&quot;你是不是认为&hellip;&hellip;&quot;之类的话。但是中国的妈妈可不对小孩子说这句话,若要对孩子经常说这句话,那孩子八成已经是七八岁、八九岁了。  我问这位美国教授,这是为什么?她回答,美国人都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认为,孩子生下来就很能干,小孩子不会说话时就会想了。  我又问,&quot;为什么美国人会这样认为?&quot;  她说,大概是因为卢梭那些人的影响吧。  这一下,她说到问题的点子上了,她的看法和我不谋而合。  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洛克、卢梭、狄德罗、伏尔泰、爱尔维修、孟德斯鸠,从18世纪开始,极大地影响了西方人,其影响力不亚于孔孟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儒家思想认为,小孩生下来是懵懵懂懂,浑浑噩噩,一无所知,大人若不教他,他什么也不会。  卢梭却认为,小孩子是生而知之,即便大人不教,他们也会&quot;无师自通&quot;。  儒家思想认为,孺子不可教也,大人对小孩必须严加管教,否则,&quot;三天不打,上房揭瓦&quot;。  卢梭却认为,小孩和大人是平等的,小孩应该有小孩的自由,他们不应该在大人的威胁和惩罚中长大。  儒家思想认为,父母在孩子成长中起重要作用,家长必须拿出&quot;子不学,断机抒&quot;的精神和气概去教育孩子。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中国的多数家长认为,一个好妈妈、好爸爸,应该时刻监督和关注孩子的成长,一步一步地为孩子设计成长蓝图。  卢梭却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最好是&quot;回归自然&quot;,顺其自然,幼儿时期应该实施消极教育:不给儿童养成品德,但要防止儿童趋于邪恶;不教儿童以知识,却防止他们产生对事物的误解;从婴儿出生起,就该在他心灵周围筑起一道围墙。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西方的父母们认为,对孩子不可强求,家长只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就够了,孩子有自己的需求、愿望和理想,家长的责任只是帮助孩子实现他们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时至今日,我们在说到对孩子的教育时,还经常用&quot;灌输&quot;、&quot;塑造&quot;、&quot;赏识&quot;这样的字眼儿,殊不知,在250年前的卢梭那里,灌输和塑造就给看成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了,至于赏识,则反映了一种不平等:大人可以赏识孩子,那反过来,孩子能赏识大人吗?  时至今日,我们还把&quot;尊老爱幼&quot;、&quot;尊师爱生&quot;看作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但是,这种&quot;美德&quot;同样是建立在不平等上的,你若把这两个词倒过来说:&quot;尊幼爱老&quot;、&quot;尊生爱师&quot;,好多人得跟你急。  时至今日,我们还认为,&quot;生而知之&quot;,那不是唯心主义吗?得猛批!孩子是什么?就是一张白纸?quot;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quot;,当家长的,少罗嗦,赶紧往上面写和画吧,谁写的画的好,谁就能当选优秀家长。  别说咱们的爸爸妈妈们认为孩子会&quot;想&quot;得晚了,就是进入了他们认为会&quot;想&quot;的年龄,又怎么样呢?对五六岁的孩子,有几个妈妈说&quot;你是不是觉得什么什么&quot;这样的话?要是一个妈妈跟孩子说这样的话,被同事们听见了,没准有人会讥讽一把:&quot;哟!别肉麻了!你该说什么就直接跟他说得啦!&quot;  也许就因为上面说的那些原因,中国的孩子们长大以后,对父母的依赖性很高,看待事物的功利性强,低报负,低自尊,低自信,对成人和权威容易顺从。   而西方教育就容易培养孩子这样的个性:独立性,做事凭兴趣,非功利性,高报负,高自尊,高自信,重视个人价值,对成人和权威不盲从。  这就是所谓&quot;教育观念&quot;的具体表现。在中国强大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即使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国人,也大多持有这种&quot;未启蒙的&quot;落后的儿童观。现代的中国爸爸、妈妈们是不是该想想:我们得回到250年前的欧洲,接受点启蒙运动的洗礼?</spa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11-6 23:01:04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很受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11-6 23:18:11 | 只看该作者
说得好,应该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11-10 13:55:58 | 只看该作者
也许孩子不会表达,可孩子绝对有自己的想法,不管他多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11-24 14:26:50 | 只看该作者
两种都有道理,而且都繁盛在不同的时期,兴趣很重要,引导也不可少,其实,最难的是,不知道什么是孩子真正的兴趣,人的天性其实就是变化,我们成年人对一件事的兴趣能持续一生的都少的可怜,更何况是孩子,所以说拓宽孩子的眼界是最重要的,然后多加尝试,才能更早的知道什么是孩子真正的兴趣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11-24 14:28:36 | 只看该作者
两种都有道理,而且都繁盛在不同的时期,兴趣很重要,引导也不可少,其实,最难的是,不知道什么是孩子真正的兴趣,人的天性其实就是变化,我们成年人对一件事的兴趣能持续一生的都少的可怜,更何况是孩子,所以说拓宽孩子的眼界是最重要的,然后多加尝试,才能更早的知道什么是孩子真正的兴趣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11-24 14:57: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ing,我想,一个平等的家庭、师生关系最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11-24 15:09:07 | 只看该作者
当你比孩子只大半岁时,孩子就会显得非常可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4-20 14:15:2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非常好,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7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7:47 , Processed in 0.138908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