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0362|回复: 5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幼儿心理素质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0-24 16:1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table width="90%" border="0"><tr><td><p class="style12">  幼儿的素质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法规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   美国人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孩子认为自己是优秀儿童,值得别人尊重,他就会朝着目标中的&ldquo;更优秀&rdquo;发展。   多少年的教育实践证明,我们的&ldquo;德、智、体&rdquo;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其实并不&ldquo;全面&rdquo;。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某重点中学接手重点班的语文课,班主任给我介绍了一位每年都被评为&ldquo;三好生&rdquo;的女同学,印象最深的是他说这女生特要强,即使考了99分,也要为丢掉的那一分懊恼、哭泣。我当时立即就联想到自家的孩子不争气,考上八十多分就心满意足,于是以该女生为榜样,把自家的孩子狠狠训了一顿。语文课上,果然感受到这女生的厉害,你要求到什么高度,她都要攀上这高峰。人人都说是&ldquo;清华&rdquo;、&ldquo;北大&rdquo;的苗子了。谁知那一年高考中的理科数学试题特别难,从考场上下来,那女生简直哭得唤不起斗志,班主任连哄带劝,好不容易才送上考场继续考试。就在那时,老师们就强烈地意识到我们的学生在关键时刻&ldquo;差一点什么&rdquo;(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心理承受力)。当然,这不是学生的过错。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已成为共识。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但从应试教育往素质教育过渡,似乎还缺乏科学、有效的桥梁。到底该怎样做?我们不妨借鉴一下美国的素质教育。   美国的素质教育是从幼儿抓起的。一般认为幼儿的素质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法规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在这一系列素质中,美国人尤其重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如果把幼儿比喻成一棵树,那么心理素质的几要素:情感、意志、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就仿佛是这棵树的根系。假若一棵树的根系不顽强、不健全,不能和谐地在&ldquo;社会&rdquo;沃土中滋生旺长,这棵树就很难顶天立地,成为栋梁。   自尊和自信,又被美国人视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也就是根系中扎得最深的主干。因此,美国人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是从培养其自尊和自信心开始的。他们不是靠说教,抽象地教孩子要自信、自爱、自强,而是把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既作为营养大餐,又作为独具特色的小零食,随时随地、毫不吝啬地送给他们。   美国人碰了面,遇到家长带着孩子,一般是先与孩子打招呼,而且,特别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不但大人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而且还常常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避免他&ldquo;低一等&rdquo;的感觉。如果孩子画兔子画成了老鼠,便夸他有想像力,让他享受成功,而不是失败、沮丧。如果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食物或玩具给孩子,家长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ldquo;不吃&rdquo;、&ldquo;不要&rdquo;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想要或想吃时呵斥他,而是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力、自主的权力。孩子如果做错了事,家长也不会横加训斥,只能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做出引导和说明。或者在另一个场合,孩子在同样的境况中又表现良好时,加以表扬、鼓励。美国人更反对人前教子。如果你当着别人的面斥责自己的孩子&ldquo;不争气&rdquo;、&ldquo;笨蛋&rdquo;、&ldquo;没出息&rdquo;,会被人看做是没教养,是父母的&ldquo;犯罪&rdquo;。因为这会深深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因为教育理念的不同,中国的奶奶、姥姥们到美国带孩子,常常感到不适应。比如:我的大外孙玩着一个别人刚送的新鲜玩具,小外孙也想要。当姥姥的往往是袒护小的,随口就命令:&ldquo;牛牛,让弟弟先玩一会儿。&rdquo;牛牛如果不肯,姥姥就正色教育他:&ldquo;你是当哥哥的,要让弟弟!&rdquo;如果他还在兴头上仍然不肯,姥姥就难免强制执行。其实,即使你不&ldquo;强制执行&rdquo;,从开头就犯了错误。家长不能命令孩子让步,让他做不情愿做的事。这是对儿童的不尊重。那么两个外孙发生争执时怎么办呢?女儿教给我,每逢这时,你就给他们定个&ldquo;规则&rdquo;,比如数数。规定数到二十下,这玩具的主人就得换一换。孩子的着眼点转移到(One、Two&hellip;&hellip;)遵守规则上,也就不存在&ldquo;强权&rdquo;剥夺他权利的意味了。   相反,表扬和鼓励的话却常常得挂在嘴边。只要孩子表现出优点和长处,家长就以积极的、正面的赞赏肯定他的行为。像&ldquo;真棒&rdquo;、&ldquo;真聪明&rdquo;、&ldquo;真能干&rdquo;、&ldquo;真漂亮&rdquo;这类话,就是孩子们的家常小菜了。他们认为,孩子在享受成功中会增强进取心,取得更大的成功。   美国的家长们这样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的独立观念:他们认为孩子从出生就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无论父母、老师都没有特权去随意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作为&ldquo;人&rdquo;,就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美国人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孩子认为自己是优秀儿童,值得别人尊重,他就会朝着目标中的&ldquo;更优秀&rdquo;发展。而这时,成人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自我评价。伟大的教育家洛克说过:&ldquo;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rdquo;   其次,美国人还特别重视培养幼儿的自立意识和自主性。也就是遇到难题自己思考、自己判断并力求自己解决的行为方式。有一则发生在我外孙所在的幼儿园的故事,让人很受触动。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玩滑梯时,小男孩挤了小女孩的手。小女孩就恼恼地嘟了嘴。这时,老师并没有像&ldquo;裁判&rdquo;一样评判谁是谁非,也不说&ldquo;玩时要当心,谁也别碰了谁!&rdquo;而是和蔼地问那小男孩:&ldquo;你知不知道她为什么不开心呢?&rdquo;小男孩沮丧地说:&ldquo;因为我挤了她的手。&rdquo;老师就笑着说:&ldquo;噢,原来是这样。那么,你试试用个什么好办法,让她愉快起来。&rdquo;那男孩想了想,就走到那小女孩面前,说:&ldquo;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原谅我吧。&rdquo;那小女孩不吭声,但脸色好多了。老师便蹲下来,问那女孩:&ldquo;你感觉好些了么?&rdquo;小女孩提出自己的要求,说:&ldquo;我觉得用凉水洗洗手会好些。&rdquo;老师就赶紧表示赞成,启发那小男孩陪小女孩去洗手间洗手。一会儿,两个孩子就手牵着手从洗手间出来了。小男孩高兴地报告老师:&ldquo;她感觉好多了。&rdquo;于是,两个小朋友和好如初。这件小事之所以引起我的触动,是因为我曾当过12年中学语文教师和班主任,也曾经历了学生中的诸多摩擦,但多数情况下是充当了&ldquo;裁判&rdquo;的角色,评判谁是谁非,而没有想到这正是培养他们自己解决纠纷的实践机会。   还有一则故事是发生在美国家庭中的。有一家四个男孩,发生了争执,老大、老三、老四似乎真理在握,他们唇枪舌剑面向老二。老二明知势单力薄,但毫不示弱,愤激到唾沫飞溅、比手跺脚。这时,那父亲就上前把两手搭成个&ldquo;T&rdquo;字,意思是&ldquo;Time-out(暂停)&rdquo;。他鼓励并诱导四个孩子来看他做一个实验。他首先点燃了酒精灯,然后把一个盛了冷水的玻璃器皿放在灯上,让孩子们观察那水是怎样地滚沸。当水中有了动静,开始出现上升的水泡时,爸爸就对孩子们说,你们刚才的情形与这烧水相似,如果你想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就要冷静,尽量不用激烈的言辞,因为那等于升火加温。现在,你们双方都已经接近沸点,就同这开水一样咕嘟嘟地蒸腾,怎能听得进对方的观点呢?最好的办法是出去玩一会儿,把这件事晾一晾,彼此都冷静下来再说。尽管那父亲没有介入他们的话题,也没有评判谁是谁非,几天之后,兄弟们的意见还是趋于一致,他们化干戈为玉帛了。   美国家长、学校在教育问题上采取民主的态度,放权给孩子,有助于孩子独立性、自主意识的发展。这是孩子走出家门面向社会的必备能力,即个体社会化的必由之路。这种自立、自主的早期教育,会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和依赖,对我国在优越环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尤其重要。   另外,良好的幼儿心理素质教育还包括平等竞争的意识、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和良好的社交能力。别以为中国学生从小考到大,就具备了平等竞争的意识。这种能力的培养,远非那么简单。本文开篇提及的那位&ldquo;三好生&rdquo;,除了不会享受成功,心理上太患得患失外,恰恰是在于她没有&ldquo;平等竞争的意识&rdquo;,不能理智地正视挫折。事实上,她感觉数学题难,别人会更难,因为考题对大家来说是平等的;而她的功夫却比同学们扎实得多。她虽然也去了重点大学,但她的心态要是放松些、平和些,结果会更好。   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普遍认为,对待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时不断受挫折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在美国,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正逐渐兴起。比如家长支持并鼓励孩子参加&ldquo;棒球赛&rdquo;、&ldquo;小铁人三项赛&rdquo;等活动,激发他们与强者抗衡的勇气和信心。即使家长明白自己的孩子拿不到名次,他们认为胆略和顽强并不总来源于胜利,&ldquo;心态决定一切&rdquo;。培养孩子自强不息的意识和超越自我的精神是最重要的,锻炼孩子在困境和挫折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是最重要的。  笔者在匹兹堡时,经常看到公共运动场的篮球架下、旱冰场里孩子们自发的比赛。他们尽管年龄大小不齐、技术水准差异也很大,但都态度积极、遵守规则,互相表现得很宽容和配合。一次,打半场篮球中出现了三对二的格局,那两个孩子尽管非常努力,可总也难以扭转比分落后的局面。我因中学时在校篮球队练过球,一时技痒,就提议加入他们的行列。五个孩子很友好地接纳了我。那两个小孩积极为我助攻,使我的三步上篮连连得手,一下使他们反败为胜,两个小队友便不停地跑过来与我击掌,以示鼓励。起初,我还担心对方那三位小朋友不高兴,提出异议,因为孩子们比赛(后来才知道他们年龄最大的十二岁,小的才八岁),大人加入本身就不公平,又且人家都是男孩子,我一个外乡女人加入也不伦不类。所以玩了几个回合,我就要退出。不料,是对方三个孩子不愿让我走。他们那意思是他们把比分再扳回来,才同意我离开。他们像旋风般拼命地跑,又拦又堵,嘴里还念念有词,说:&ldquo;怎么突然来了个女乔丹呢!&rdquo;结果我这边一位九岁的叫皮特的小队友认真地说:&ldquo;什么女乔丹,是我们合作成功!&rdquo;孩子们在运动场上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不能不叫人在心底折服&mdash;&mdash;后来渐渐知道那小皮特父母离异,他是跟着单身父亲生活。可从他的举动上一点儿也看不出这种变故给他造成的心理阴影。  当然,这些活动还能培养孩子宽和容众的协作精神,锻炼幼儿的社交能力。   在美国的幼儿心理教育中,人际交往的能力也被列入重中之重。因为未来社会的许多工作需要众人通过协作来完成,儿童从小就习惯了与他人态度平和地相处、协调地配合,长大才不会产生心理障碍。但这种交往不是无原则的迁就,也不是屈从。在美国家庭中,家长们经常倾听孩子的建议,让孩子在家庭决策中起一定作用;但不能胡来,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要负一定责任。笔者在洛杉矶时,曾听一位从杭州去探亲的老奶奶讲了这样一段经历,很为那小孙女的应变能力吃惊。有一次,她与在美国的孙女发生了争执,因为是刚从中国去的,奶奶不适应美国的教育方式,孙女不适应奶奶的强硬语气,孙女就哭了起来。这老奶奶一见孙女哭就慌了,本来是劝慰她,但越急,说话的调门儿就越高。邻居听到后,以为是老奶奶体罚幼女,就打电话报了警(在美国打骂孩子是违法的)。一会儿,警笛声大作,警察来敲门。老奶奶一开门,莫名其妙,根本不知道警察的来由。结果那小孙女反倒不哭了,立即便明白了事态的严重。警察问:&ldquo;你奶奶打你了?&rdquo;小女孩摇摇头,说:&ldquo;奶奶没有打我。&rdquo;警察又问:&ldquo;那么,她骂你了?&rdquo;小女孩又摇摇头,说:&ldquo;她很爱我,不舍得骂。&rdquo;警察看一看懵懵怔怔的老太太,接着问:&ldquo;那你为什么要哭呢?&rdquo;小女孩说:&ldquo;我很烦,可奶奶总想让我好起来。&rdquo;警察还不放弃,继续追问:&ldquo;你为什么烦呢?&rdquo;小女孩反问道:&ldquo;我烦需要理由么?&rdquo;警察耸耸肩,只好说&ldquo;对不起,打扰了&rdquo;,自讨没趣地离开。这老奶奶每讲起这故事,就夸耀说:如果孩子说奶奶与她争吵,或者说对她不好,警察就会带走孩子,甚至通过法律剥夺家长的监护权。&ldquo;瞧我孙女多聪明。&rdquo;这件事后,老奶奶以为遇上了天才,对孙女爱护有加。关键时刻,这孩子态度从容,懂得负责任,不仅知道自己的立场应站到哪一方,而且能随机应变,反守为攻,让见多识广的警察也无言以对。从这一件小事上,也可以看出在美国长大的孩子处变不惊的心态和强大的社会应变能力。</td></tr><tr><td></td></tr></table>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1 金币 +11 收起 理由
traceyusa + 1 + 1 精品文章!
小Q飞氘 + 5 + 5 有参考意义。
如果 + 5 + 5 非常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10-24 21:09:02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儿童受重视程度高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10-24 22:23:04 | 只看该作者
挺好,有参考意义.
平常也有这样的想法,可是在实现中很难做到,特别是长期的坚持做到,毕竟环境不由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10-25 08:53:59 | 只看该作者
真是一篇很好的文章,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10-25 09:09:42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谢谢!虽然我们一直批评中国教育方式的不好,可我们也是在这种方式下长大的。在教育孩子时不自觉会流露出强制和不平等性。会把自己的意愿加在孩子的身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10-25 15:35:09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很不错,值得大家一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10-27 00:31:2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有自己一套教育孩子的办法,但知其真谛的很少了。
前些日子看了曾仕强的《亲子关系》后,才知道中国人教育孩子也是很高明的,但大部分中国人只知道表面,不知道其中的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10-27 11:13:31 | 只看该作者
&mdash;&mdash;美国人尤其重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如果把幼儿比喻成一棵树,那么心理素质的几要素:情感、意志、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就仿佛是这棵树的根系。假若一棵树的根系不顽强、不健全,不能和谐地在&ldquo;社会&rdquo;沃土中滋生旺长,这棵树就很难顶天立地,成为栋梁。  绝对在理!深以为然!!&mdash;&mdash;自尊和自信,又被美国人视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也就是根系中扎得最深的主干。  美国人的理论总是简单而具体,这个教育核心把握得好。&mdash;&mdash;美国人不是靠说教,抽象地教孩子要自信、自爱、自强,而是把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既作为营养大餐,又作为独具特色的小零食,随时随地、毫不吝啬地送给他们。   这段文字接下来的部分提到的很多细节都值得好好学学。&mdash;&mdash;认真倾听孩子的话&mdash;&mdash;蹲下来同孩子对话&mdash;&mdash;家长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mdash;&mdash;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力、自主的权力&mdash;&mdash;孩子如果做错了事,家长也不会横加训斥,只能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做出引导和说明。或者在另一个场合,孩子在同样的境况中又表现良好时,加以表扬、鼓励。&mdash;&mdash;美国人更反对人前教子。因为这会深深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mdash;&mdash;如果你当着别人的面斥责自己的孩子,会被人看做是没教养,是父母的&ldquo;犯罪&rdquo;。&mdash;&mdash;家长不能命令孩子让步,让他做不情愿做的事。这是对儿童的不尊重。&mdash;&mdash;表扬和鼓励常常挂在嘴边。他们认为,这样会使孩子增强进取心,取得更大的成功。&mdash;&mdash;美国人还特别重视培养幼儿的自立意识和自主性。他们认为,孩子从出生就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这是个好的大观念,应高度重视。&mdash;&mdash;(培养孩子)遇到难题自己思考、自己判断并力求自己解决的行为方式。  好,自己对自己负责,这样好!&mdash;&mdash;&ldquo;如果你想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就要冷静,尽量不用激烈的言辞,因为那等于升火加温。现在,你们双方都已经接近沸点,就同这开水一样咕嘟嘟地蒸腾,怎能听得进对方的观点呢?最好的办法是出去玩一会儿,把这件事晾一晾,彼此都冷静下来再说。&rdquo;  说得多好啊!多希望小的时候我们父母也这么教育我们啊~~ 现在,让我们找机会这样教育我们的孩子吧!<font size="2" />&mdash;&mdash;美国人尤其重视心理素质的教育。&mdash;&mdash;自尊和自信,又被美国人视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基础。&mdash;&mdash;美国人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价值感。&mdash;&mdash;美国人还特别重视培养幼儿的自立意识和自主性。&mdash;&mdash;人际交往能力也被列入重中之重。&mdash;&mdash;对待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时不断受挫折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  唉!!!怎么好的地方这么多?都是我们欠缺的,应该加强的。而且单单家长在这些方面重视,效果肯定比不了人家美国。可社会现实就是这样,这就要求我们家长在这些方面更加努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10-27 11:16:42 | 只看该作者
c13+2005-10-27 00:31-->引用:c13 @ 2005-10-27 00:31 中国有自己一套教育孩子的办法,但知其真谛的很少了。 前些日子看了曾仕强的《亲子关系》后,才知道中国人教育孩子也是很高明的,但大部分中国人只知道表面,不知道其中的精神。
多给介绍介绍核心思想,让大家一起学习学习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10-29 12:07:11 | 只看该作者
理论上是对的,实践中还是会碰到许多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2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3:42 , Processed in 0.102520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