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og+2005-10-02 07:58-->引用:frog @ 2005-10-02 07:58 转一篇文章先,有时间的话,我再慢慢更新. 陈可冀:中西医结合研究与现代科技交叉 陈可冀: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卫生工作中很重要的方针政策之一,是根据我国既有传统医药学,又有现代医药学的现实国情提出来的。中西医结合方针的目的是要团结中西医,使中西医互相提高,互相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为保障我国人民健康作贡献。在50年代,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然中间也有曲折,也有干扰,但是成绩还是主要的。现在50年过去了,但是由于中国传统医药内涵非常丰富,有几千年丰富的临床医疗经验,以及古典的医书有一万册左右,有效的医方很多,所谓号称“十万锦方”,常用的中药就有一万多种,真正要把这些非常丰富的传统中医药学继承发扬好,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包括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继承发展起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工作量很大很大,所以50年过去了,你刚才提到的问题,50年过去是不是应该转向了,实际上50年还不够,我想再过50年、100年也还不够,需要很多代人来工作。传统医药学是非常丰富的,在这方面当然是自然科学交叉的客观的必然的表现,中西医学又是两种思维不同的医学,难度会更大,所以我想这方面需要我们加大努力,所以温家宝总理最近有一个题词是:“实行中西医结合,发展传统医药学”,是非常实事求是的。 …… 说几句关于中西医结合的问题,在我看来,基本中西医结合属于扯淡,所谓中西结合。这实际上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翻版,是一种主动拉郎配的行为。这里面体现出中医对西医的不服气与被迫服气,实际上是一种不丢面子的服输。最初中国人是拒绝西医和所有西方自然科学的,包括欧氏几何学,但后来终于抵挡不住自然科学的威力转而求其结合了。中西结合的好处是治好病功劳各一份,甚至是“你看,要没有中医,西医肯定治不好病,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要是治不好病就说“我中医不行,你西医也不怎么样”反正有理的总是中医。 其实我上面已经说了,目前也没什么可结合的了,不过我目前也不愿意用西医这个词了,我还是用现代医学,免得某些国粹主义者望词生义(尽管他自己得了病,也会颠不颠的跑去看西医)frog+2005-10-02 08:12-->引用:frog @ 2005-10-02 08:12 有两个基本事实, 一是,疟疾的治疗,世界卫生组织,确实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作为可以提供的选择,虽然这已经不是最原始意义上的中医; 二呢,大家可以网上查阅一下,SAS与中医药的相关主题,包括一些国内外的报道,看用现代医学的统计学的方法而言,中医是否有用的, 有时间的话,可以讨论一下中医基础理论的. 申明一点,本人专业涉及生命科学,但不是医学. 抗疟疾良药青蒿素一直被当成开发中药的范例,其实它的研发只和中药沾了点边。它是从晋葛洪《肘后》有关绞取青蒿汁可治疗疟疾的记载获得的研究思路,但是中医用于治疗疟疾的传统方剂青蒿鳖甲煎却对疟疾无效,因为煎煮破坏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失去了药效。几十年的研究才得到这么一种药物,说明从中草药发现新药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价值不大。浩浩小姨+2005-10-02 19:49-->引用:浩浩小姨 @ 2005-10-02 19:49 难不成中国古人也看西医?<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biggrin.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img src="http://www.etjy.com/images/smiles/biggrin.gif"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西医治表,中医治本!西医是看哪里烂了治哪里,挖掉,速度快,中医利用经脉,气理,用药速度慢,但治标治本。手术,透视等高科技的西医可以看到血管,能看得到经脉,和穴位么?看不到你就不承认他的存在么?你要是不承认就去试试针灸(当然别找庸医)针灸学现在外国人比中国人还相信!扎中穴位时是酸,麻,胀,热,冷,木,的感觉,根据这感觉就知道病的轻重,发热的时候就是快好了!扎偏一点都是疼的感觉(一根银针扎上去,自己试试)这是咋回事?西医解释的了么?中医的哲学用的是哲学中的辩证方法!从错综复杂中找出真正原因,寒极生火,火急生寒。。。。,最简单的例子:胖大海治嗓子:不是啥都能行, 中医认为,形成音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风寒、风热、肺肾阴虚、气滞血瘀之分,而胖大海则主要适用于风热邪毒侵犯咽喉所引起的音哑。所以,决不能遇到嗓音哑而不辨证就服用胖大海,只有对症用药才能获得显著的疗效。中医讲究对症下药,西医哪,凡是长个瘤子,统统是上刀子,切掉!所以和西医比我看中医才是科学!…… 在这里先揭穿一个神话,那就是所谓的中医标本兼治 信中医的人常说,中医治疗疾病是标本兼治;西医是治标不治本,难去根,易复发。这是典型的把水搅浑的说法。中医病理中对疾病的分析有“标”、“本”的概念,分别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和内在本质。比如疾病的本质是“阴虚”时,本来应该是面色发白,身上发冷;但也有可能表现出面色红润,手脚心发热,所谓“阳”征。这时说“本”是“阴虚”,“标”是“阳亢”。治疗是要综合考虑,要“标本兼治”,不能只顾一头。但同时中医治疗原则中又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说法,要求医生在急救时,抓住主要问题,在“标”的问题突出时,先予解决。 这些说法,如果作为一种医学思维的逻辑,现代医学也是同意的,在对疾病进行分析时,也强调抓住疾病的本质。但是在中西医学临床实践的交锋中,现代医学在急救这个领域中表现出绝对的优势(现在所有的中医院的急诊都是现代医学方式),中医完全失去了这部分“市场份额”;而在其它领域,优势就没有那么明显,比如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还缺乏象良性肿瘤手术切除那样一劳永逸的办法,也就给中医留了一定的空间。一些人就把这个事实和“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硬拉在一起,胡说什么西医只治标,不治本,只能管急救;中医是标本兼治,能去根,能管慢性病。如果按照他们的说法,为什么急救时你不看中医,不是连“标”带“本”一起都能治吗!假如你患了良性肿瘤,我看你怎么用中医“治本”,如果现代医学开刀手术,一刀割掉了,是叫治什么? 这种神话还有一个要害:他们故意混淆“应该”标本兼治,和“能够”标本兼治。中医治疗的原则是标本兼治,这是个目标,但未必能治疗成功。但散布这种神话的人公开场合只说“中医是标本兼治”这七个字,蓄意误导老百姓,暗示“中医能够治疗疾病本质,能去根,不再复发”。因为中医其实也做不到“去根不复发”,所以他们只能暗示,不敢公开说。 你去看看那些做中医的都治什么,(哈哈哈,看看每个帖子下面跟的广告就知道了,声明一下,千万不要认为是我加上的,那可都是目师强加的)全都是那些现代医学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医这才登场了。当年终南山,那位胡万林老先生,一把芒硝,治的都是那些希望治本的信徒。小意0523+2005-10-02 20:36-->引用:小意0523 @ 2005-10-02 20:36 师傅终于有空开炮了:) 不知有没人信食疗,食疗和中医差不多同门吧。 我家是中医世家,此类话题还是不参与的好。 哈哈,你说过是中医世家的,得罪得罪,那个年代中医有存在的价值,因为没有现代医学。上次没时间多说,这次写好了,等你来争论呢,你先溜掉了。下面一并说食疗。ealain+2005-10-08 18:00-->引用:ealain @ 2005-10-08 18:00 无论你千种说法,我却有一定之规.感冒发烧------中西医结合胃口不好------中医调理碰破点皮儿-----抹点红药水、紫药水....以此类推.挺想学学中医食疗、中药的搭配,不过没时间,仅有点的功夫也被用来泡坛了,唉。。。和楼主唱反调,不过也不是头一回,所以不用劳楼主见谅了。 我的理论: 感冒发烧,先不要着急吃药 胃口不好,干脆饿上几天 中医食疗最好还是要小心,其实一个简单的道理,广东人食补了几辈子,还是和国人一样是个病夫,并没比别的地方的人好到那里去,个子也没北方人高,平均寿命也没别的地方的人长,你说这种补,有什么用呢?只有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身体才真正的好了。 另外,据说广东人鼻咽癌发病率比其他地方偏高,据说与当地特殊生活习惯有一定关系,不过没有研究报告,不敢乱说。但毕竟要还是不要随便吃得好,不管他是补还是不补,我前面说过,灵芝危害很大,这种补的东西一定不要长期的使用。此帖由 jerryhao 在 2005-10-08 23:44 进行编辑...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