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9742|回复: 4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强烈推荐!】“马燕日记”戳穿九年义务教育的谎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9-20 19:53: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不知道中国人有多少人知道“马燕日记”。    马燕其实只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名小女,然而她的“马燕日记”却轰动了全欧洲。   她在日记本上写道:“今年我上不起学了,我回来种田,供养弟弟上学,我一想起校园的欢笑声,就像在学校读书一样。我多么想读书啊!可是我家没钱。”马燕的日记是被法国解放日报记者发现的,并在报上连载,反响强烈。她的日记已被译成法、英、德、意多 种文字,欧洲人被感动得纷纷写信慰问、捐款。后来,马燕及当地60个孩子因外国人的关心而能上学了,马燕成为她村中第一个女初中生。    作为中国人,看到“马燕日记”事件,有没有羞愧感?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眼前是一片繁荣,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但是为何还有那么多适龄儿童没有学校可上?!以今天的中国国力难道不能使中国的每个孩子有学可上?!难道盖不起小学,使每个孩子都有课桌、有免费书本吗?!    2003年9月9日至21日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教育权报告员托马舍夫斯基,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考察了中国的教育状况。中国的教育经费只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而且政府预算只占教育总经费的53%,剩下的47%则要求家长或其他来源去填补。随后她公布的材料显示中国的人均教育开支之少,连穷国乌干达都比不上!    什么是国耻?这便是不折不扣的国耻!!哪一国稍有责任心的政府会这样办教育?!哪一国公民竟连自己的教育经费都不清楚?!九年义务教育成了人所共知的谎言,这不是政府失职,而是渎职!我国的社会制度最大的一个优点可能是可以狠狠地执行政策,如果把教育和政绩联系起来,哪里没有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就撤他的县长、撤他的市长甚至省长之职,我敢说没有不能实现的!    李昌平的话也可以证明上面的数据。在一次访谈中,他说现在农村教育的情况有的比二十多年前还不如!他自己是70年代后期上的中学,当时贫下中农管学校,收费很低,一年只收两块钱,虽然农民很穷,还能供孩子念书。当时老师的责任 心强,和学生的关系也比现在好。现在农村孩子上小学一年500元,上初中1000元,上高中好几千,农民收入那么低,已经上不起学了!    不仅是教育经费的问题,教育政策也大有问题。大陆教育经费本来不多,但政府将数百亿教育经费投放到少数名牌大学,而更需要投入的基础教育却资金严重匮乏。政府搞了祸国殃民的教育产业化以后,广大贫困农民,中下层人民的孩子相当于被卡在教育门槛之外了,因为他们根本交不起学费!从1994年,中国的高校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叫贫困生群体。这里有两级组据,一个是新华社2001年1月8日发布的对北京14所高校的调查,那上面公布说,贫困生占14所高校的 25%。但是北京青年报差不多同时发布的一个调查,说高达30%多。这是中央一级的院校,贫困生农村来的孩子应该少一些,大城市的生源多一些。中国的普通民众在教育支出的重压下苦不堪言。    有人根据对比,说中国今天的普通高等教育的收费相当于民国30年的贵族学校,但即使在国民党时代、北洋军阀时代师范院校都是不收费的。那时候很多贫困人家的子弟想要读书都只能读师范院校,就是因为师范院校不收费。但是现在师范院校也收费了。□□□曾到湖南的常德师范大学讲课,说到收费问题,学生他们就哭起来了。最后她调查了一下,他们哪儿一年收费是3千8,很多常德那个地方的农民的家庭年收入是一千二百块钱。所以要拿出三千八来供一个孩子读书,几乎是不可能的。她问他们的校长,怎么对待这些学生,他说:“我们采取了一个优惠政策,可以允许他们读一年以后休学,然后去做工,然后再来读。”□□□说,我国现在是劳动力严重过剩,连政府下岗的都找不到工作,他们又怎么能够找到工作呢?所以这个优惠政策等于没有。    很多中国人不了解历史,他们认为日本人在二战后用掠夺来的财富大办教育,然后走向经济腾飞的,其实这是可笑的无知。事实相反,二战给亚洲带来了破坏,也同样给日本带来巨大的破坏,日本直到1962年生活水平仍不及中国大陆水平(原先遗留在东北的日本人都不愿意回日本就因为此),他们那一代孩子有的人是光着脚丫上学的,现在日本的老一代老是喜欢用那时的艰苦求学来告诫孩子们勤学进取。其实,正是日本政府这种光着脚丫的孩子也有学可上的努力,日本在经济起飞时才有了人才基础。比起来,难道如今中国人的办学环境会比不上二战后的日本?!而现今世界第二经济强国拥有1亿多人口的日本,对教育的投入是,GDP的17%。百分之17啊!!各位,当你们呼吁抵制日货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泱泱大国却无法造出哪怕是日本90%质量的产品?是教育产生了差距。但是在大陆,即使农村孩子想光着脚丫上学,政府也没有提供免费的学校和课本。    台湾在要经济起飞之际,GDP的12%到22%都投入了教育,而大陆现在的教育投入始终没有超出GDP的3%!无知者以为台湾今日在科技上成就源自美国的帮助和昔日从大陆运去的黄金,其实那些都是次因,主因还是教育。中华民族要想复兴,不是说收复了台湾便可以复兴了,除了那些丧失理性的民族主义者会相信这种谎言外,理性者都清楚一点:任何国家要强盛靠的只能是教育!    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国的教育经费占政府预算在1994年降到了2%以下,在世界151个国家中,名列第149位。全国仍有1/4的县没有普及小学教育,中学升学率只有10%。全国平均中学升学率只有44%,也就是说,全国有56%的孩子没有读到中学。全国大学升学率不到2%。有些人说了,咱们中国穷,没有钱办教育。那是唬弄不了解真相的老百姓的。诸位知否,建国50周年时,据说一次国庆就花了上千亿!“国庆盛典、世界第一”,已逝的李慎之先生说:“希特勒死了,斯大林死了,世界上追求这种壮观的场面的国家应该是不多了。以我之陋,猜想也许只有金正日领导下的朝鲜才有这样的劲头”。但这上千亿除了让中国人自我膨胀,让外人窃笑外,再也没有什么了;一个神五又是上千亿!我是为神五上天而骄傲,但我更为中国的教育而耻辱;1999年,350万辆公车吞掉了3000个亿(现在肯定进步了),有当官的轿车,没有孩子的学校,这便是中国现状;我国每年被贪污掉的资金保守估计也在2万5千亿人民币左右!看来中国的确是进步了!    我们老说什么科教兴国,高喊重视教育,但人民不听你说的,只看你做的!这就像有些男人在老婆面前说有多爱她,却在外面找小姐一样,你能说这样的混蛋爱他老婆?!    愤青们,不要把宝贵的精力浪费在反日反美了,拿出力气来为教育呐喊吧!――这才是爱国的正事儿!    强烈要求政府将教育经费达到GDP的6%!!并在2008年前达到8%,因为中国有三亿儿童需要义务教育!让我们呐喊,让我们的声音传遍大江南北!――为了中国的明天!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 金币 +4 收起 理由
liumimi + 2 纯粹支持。
lbssjm + 2 + 2 痛快!当浮一大白.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9-20 19:58:05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楷体_GB2312">《马燕日记》是由法国《解放报》驻京记者彼埃尔&middot;阿斯基(中文名韩石)在宁夏西海固采访时偶然发现的一个失学女童的日记,2002年由韩石整理后在巴黎出版,很快登上法国年度畅销书排行榜。其版权被转售多个国家,包括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日语和英语,并成为许多国家的畅销书。 <font face="楷体_GB2312">  日记讲述了一个西部乡村女学生的日常生活,她对上学的渴望,对自己可能辍学的担心,妈妈不让她上学造成的痛苦,以及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决心。从中你可以读到边地生活的极端困苦,更能读到困苦环境中永不泯灭的人性光辉&mdash;&mdash;一个花季少女对生活的憧憬和困惑,对亲友的关爱,对命运的不屈的抗争,以及对教育和社会进步的渴求。<font face="楷体_GB2312">  日前,华夏出版社将该书的版权引进在国内出版。<font face="楷体_GB2312">  马燕的经历成了一个感动世界的现代童话,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对其做了专访,该专访亦收录在《马燕日记》一书中,下文即是从中摘录的部分内容。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3-11/13/xinsrc_3c4ba99fea4f434590978245361f457f.jpg" border="0" onclick="javascript:window.open(this.src);" alt= style="CURSOR: pointer" onload="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   2002年10月,一本中国15岁女孩马燕的日记在法国成为畅销书。日记的主人叫马燕,生活在宁夏南部西海固地区一个名叫张家树的小山村。马燕是宁夏西海固张家树村的第一个女中学生,曾经两次面临辍学。   王志:你好。   白菊花:你好。你好。我是马燕她妈妈。   王志:马燕你好。我看她这件衣服是照片上穿的那件衣服嘛。   白菊花:这是到北京去买下的。   王志:到北京去买的。北京好吗?   马燕:好,怎么不好。   王志:有什么好?   马燕:有高楼啊!反正多着呢!   在张家树村,马燕是第一个上中学的女孩,也是惟一一个去过北京的孩子。日记的出版,改变了她的生活。但那之前,她有过两次辍学的经历。   王志:马燕,第一次辍学是什么时候?   马燕:是三年级的时候。   王志:为什么?   马燕:因为我家里很穷,要供我们姐弟三个上学。在三年级第一个学期,妈妈就叫我喂小羊羔,等喂得大大的,就去卖。然后我就回家了。就这样离开了学校。   王志:大姐当初为什么决定要让马燕辍学?   白菊花:因为家里没钱。我们五口人只有他爸爸一个人的土地。靠天吃饭嘛。天不下雨,地就没有收成。就有收成,也收不了多少粮食。就这样,实在困难,没办法。然后她就辍学了。   王志:你给我算算账吧。为什么会负担不起三个孩子上学?   白菊花:你想一家子五口人要吃对吗?要吃还要穿,还要家里的费用。就一个人出去打工能挣多少钱?我说过,他爸爸出门打工挣一块一毛钱,四十天挣了一块一毛钱,让人给骗了,几乎回不来了。那么咋办呢?干脆叫她辍学吧!   王志:三个孩子要选择的时候,是选择儿子上学还是女儿上学?   白菊花:我选择男孩上学。   王志:为什么?   白菊花:我们这个地方女孩从来就没上过学。说女孩上学干什么?将来大学上完以后找对象还是人家的人,就让儿子上学,不让女儿上学。   王志:辍学了多长时间?在家呆了多长时间?   马燕:二十一天。   王志:你记得那么清楚?怎么会记得那么清楚呢?   马燕:因为在家期盼上学。我一天把草砍了,就蹲在那小羊羔前面,盼着它快长啊,长得大大的。看我能上学吗?就盼着这一天。   王志:你妈妈刚才说了,你周围很多女孩子都是上到三年级就不上了。你为什么还要坚持上呢?   马燕:我觉得她们的生活比较苦。我就想上学。到以后看是否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我的命运。就是这样想的。   王志:但是大家都是这么过的。马燕有什么不同呢?   马燕:不是我不同。她们抓发菜,我觉得太苦了。冬天去,每次回来脸上还有伤疤,脚都冻肿了,手也冻肿了。我感觉到这样活着实在太累,太痛苦。我觉得有知识比下苦好。我当时就这么想的。   辍学21天的马燕回到学校后仍然是那年的全班第一名。到了马燕上五年级的时候,中国西北地区连续四年的干旱,让她再一次面临辍学。   白菊花:上五年级的时候,连续干旱四年,地里一分收成都没有。   王志:这个时候,你跟孩子怎么说呀?   白菊花:我说你们三个孩子,家里这么困难,没法上学了。你五年级学生了,你回来吧。她就头抬起来问:&ldquo;妈妈?&rdquo;我说&ldquo;你可以说你想说的话。&rdquo;&ldquo;那我两个弟弟上学吗?&rdquo;那时候,她把我问住了。我看了看她,我说你两个弟弟当然上学。&ldquo;为什么两个弟弟上学,不让我上学?&rdquo;   王志:你怎么回答她?   白菊花:我说因为你在家里,你大一点。她说妈妈不行,我还要上学。我说你上学拿什么供养你?她说妈妈你知道吗?现在是科学种田,当个老农也得要有知识。没有知识,种下的庄稼没收成你知道吗?我说我知道的。她看看我说,妈妈你今天咋能对我说这样的话呢?我是永远不明白。为什么让男孩上学,不让女孩上学呢?我说孩子,你长大以后就明白了。你长大以后,结了婚以后,你有了孩子,你就能体谅妈妈的心情了。   王志:这个时候你对她的婚姻有考虑吗?   白菊花:那时候,有考虑。有人听说马燕辍学,就有人来给马燕提亲。   王志:但她还很小啊。   白菊花:是很小。我们这个地方文化落后嘛,不管很小不很小,都有人提亲。那时候就这样。   王志:你这一次就是不打算再让马燕念书了?   白菊花:不再念书了。彻底辍学。   王志:你妈妈给你说这些以后,你接受了吗?   马燕:没有,总觉得脑子一片混乱。   白菊花:她哭着给我写了一封信。   王志:写了一封信?你识字吗?   白菊花:我不识字。   马燕:是我小弟弟读给她听的。   王志:什么时候给你写的信?   白菊花:就那一次,我还不知道她写了信。然后她小弟弟说,妈妈这是我姐姐给你写的信。然后读给我听。   王志:都写了些什么?还记得吗?   马燕:敬爱的妈妈,您好。听到你对我说的一切,使我百思不能理解。但你说,作母亲,是为难的。等你长大作了母亲,你就能理解妈妈的心思。这我都很明白。但是弟弟们为什么就能上学,而我就不能上学呢?请解释。就这样。   王志:你当时心里有把握吗?   马燕:看妈妈的表情,脸拉得长,就不可能了。但是那天晚上起来的时候,看到她偷偷地在流泪,我觉得就有一点希望。   王志:妈妈为什么哭呢?   白菊花:我想,马燕再不能够像我这样生活了。这样的生活太苦了。在外面打工,斗大的字都不认识,男女厕所都分不清楚,活在世上就像明眼瞎子一样,什么都不知道,只能在田里干活,出去抓发菜,在家照顾孩子和丈夫这一类。再什么事情都做不了。那时候我特别难受,一边女儿要读书,一边家庭特别困难。没办法。   马燕的那封信激发了母亲内心的矛盾。在那之后,她又把自己五年级时写的几本日记交给了妈妈。   王志:那后来怎么想到把日记给妈妈?   马燕:我觉得她能看到我记了那么多日记,看是否能打动她的心,是否能让我重新回到校园里。   王志:你想对妈妈说什么?   马燕:我想上学。   王志:为什么要上学?   马燕:我觉得上学好。比在家里蹲着好。别的不说,听到我的父母他们吵架,感觉到非常的烦恼。   王志:但是我还是有点不明白,你已经读到五年级了,别的女孩子可能读到三年级就不读了。家里又是这种经济状况,你为什么一定要读?   马燕:从三年级到五年级,我们那时候读的书更多了,学到的东西也更多了,看到的也多了,总觉得再不要过以前的那种生活。   王志:过老的生活有什么不好呢?   马燕:他们一天就知道下苦,去外面打工有时候还被人骗了。就是不被人骗,他们还是挣不上钱。这都是看到的。虽然没有亲身体验过,但是从他们身上可以感受到。   王志:你为什么一定要改变?   马燕:我觉得最大的一个启发还是从我母亲身上学到的。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妇女,从妈妈这样的妇女身上我感觉到,我们需要知识,那是有用的。   王志:那大姐,当时理解女儿为什么要把日记给你?   白菊花:她有三本日记在箱子里,然后她走的时候,把三本日记撇在窗台上。妈妈,你看我日记。我说你撇在窗台上干吗?我又不识字。你看去吧!你叫我弟弟给你读。我说我不读。我不读你的日记,我也不知道。   王志:你没有看过她的日记吗?   白菊花:没有看过,我不识字啊!   王志:没让儿子给你念一念?   白菊花:没有的,都没有的。那几天,她给我写了那封信,我看到那封信特别烦。日记嘛,我虽然没有读过书吧,但里面记的是什么,她为什么让我看她的日记?她每次挨饿,或许别人的看不起,她也会哭的。我就知道她在里面写了什么。   王志:那马燕,当初给了妈妈几个日记本?   马燕:三本。   王志:什么时候开始写日记?   马燕:四年级的时候。那时候,老师布置的一门作业是写日记。但是到四年级写的日记,都叫我父亲卷抽烟了。   王志:你是每天都记吗?   马燕:对。   王志:那你为什么每天都记呢?   马燕:我当时觉得把一天所看到的,所想到的记下来。到那时候,上得起大学,或者辍学的时候,看的时候,还有一点印象。那过去了的,将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马燕交给妈妈的日记,写在三个作业本上。其中,在2000年9月8日的一篇日记中,马燕写道:&ldquo;今天早晨,语文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说了两句做人的道理:人要活得有价值,有气势,这样别人才能把你放在眼里。&rdquo;几天之后,马燕又写道:&ldquo;今天下午我和同学出去买东西,他们几个人都是有钱的孩子,他们一会儿吃这个,一会儿吃那个的,我眼看着没法儿买东西,因为一块泡泡糖都要一毛钱。我从这件事上才知道,妈妈为了让我上学,连自己的病都不看了。而我们一花就是几十块钱,这钱一定是靠着苦干和汗水挣来的。&rdquo;   马燕用日记记下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在一篇描写见到爷爷奶奶的日记中,她说,我再也不能像他们一样,一辈子就是下苦,吃了再下苦。就是这三本日记,改变了马燕的命运。   2001年5月,在马燕把日记给妈妈几天之后,张家树村来了一些外国记者,其中包括法国《解放报》的记者韩石和他的助手何岩萍。马燕的妈妈因为有的村民在接受采访时没有说真话,就把女儿的日记交给了韩石。   王志:怎么决定把日记给外国记者的?   白菊花:看外国人挺新鲜的,就跑去看去了。   王志:为什么想到把日记交给一个陌生人?   白菊花:我说我是一个大人,我的话大概你们有的地方不相信。你们真是看到了我们这个地方的环境,一个孩子也可以体验到这一切。我说我有女儿的三本日记,你们看去吧!孩子说的都是事实嘛。我说你们看去吧。他说这东西我看了还给你吗?我说不用了,几张破纸,还我干什么?不用。他说这是你女儿写的?你女儿可爱吗?我说我女儿没在家。   王志:把日记给了他们以后,后来发生了什么?   白菊花:那是六月份了,入了伏了。太阳好晒。我说不行,我家里不能呆。我必须要捡发菜去。那次我想再捡捡发菜,再跟别人凑凑钱,看她能不能上学。让她读完初中,看她可以理解我吗?等她读完初中,她已经长大了嘛。   王志:你改主意了。   白菊花:嗯。我改主意了。那时候,心里改主意,还是决定不下来。还有两个孩子,还是决定不下来。我那次病得特别厉害,他们怕我死在外面。啊呀,这死在外面怎么回去呢?我特别难受。我在山里,我说孩子,妈妈这次给你交不起学费了。你非辍学不行了。我在山里特别痛苦。我说这次我的女儿彻底是辍学了。没办法。   马燕的妈妈跟女儿说了辍学的决定之后,还是让她继续上完了五年级。这也许是马燕在学校里渡过的最后一段时光。这个时候,连续四年的干旱,让西海固人的生计更加艰难。   王志:马燕给我们说说,你日记里有时候说挺佩服你妈妈,但是我看你有时候对你妈妈有意见。   马燕:有时候,她不公平,女孩子不让上学,让男孩子上学,我觉得非常不理解。   王志:但是家里的经济状况?   马燕:经济状况我知道,但是我也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去帮助他们,然后就能帮助我自己上学。   王志:那这些客观条件,也不能让你改变主意?   马燕:嗯。   王志:也不能让你不读书?   马燕:嗯。   接到马燕日记一个月之后,韩石和何岩萍第二次来到了张家树村,这次是专门为了见见马燕。   王志:马燕是什么时候知道妈妈把日记给了韩叔叔的?   马燕:就是第二次来的当天。   王志:当时是什么情况呢?你第一次见到韩石和何阿姨。   马燕:他们去小学接我。我的父亲下了车,叫住我,就把我的胳膊抓住,还不知道什么事情呢。他就说,快走快走。那是我第一次坐汽车。心里很不好受,难受得很。然后到我家门口,然后他们就把我接进去。   我妈妈当天到处借面借油,给他们炸了些油香(当地一种面食)。到第二天早上,他们一下来,跟妈妈就不知说了些什么。   白菊花:第二天早晨他们下来,给马燕留了一千块钱,说小妹你放心。   王志:留了一千块钱。   白菊花:嗯。   王志:以什么名义呢?   白菊花:那是他俩个人的钱,说马燕这孩子你不要担心,我们永远不会让她辍学的。让她读下去吧。你放心吧,你开心一点,你病得这么厉害。我当时没想到。北京的这些人是什么人?能赞助我女儿?叫我女儿上学?没想到。他们然后就走了。   王志:那当时何阿姨跟你说,以后肯定要管你,你当时相信吗?   马燕:我当时相信。他们非常善良。   王志:你觉得他们看中了你什么?为什么要帮助你?   马燕:我没想过。   王志:你现在想想。   马燕:按照我们村子里人的说法,说我命运好,可能。   王志:你相信命运吗?   马燕:我也不那么相信,还是要相信科学。我们老师时常说,不要相信迷信。但是村里人就相信迷信,说我命大,这是天生的。这我都搞不清楚。   马燕的母亲收下那一千元之后,一部分用来还以前家里欠下的债,一部分用来买粮食,剩下的五百元用作马燕和弟弟上初中的学费。这样,2001年的9月,马燕成为第一个走出张家树村上中学的女孩子。   2002年1月,有关马燕《我要上学》的报道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刊发在法国《解放报》上。几天以后,法国一家出版社表示,想要出版马燕的日记。巴黎一所中学一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给马燕寄来捐款和很多充满鼓励的信。不久之后,《马燕日记》在法国出版,副题为&ldquo;一个中国学生的日常生活&rdquo;。这本售价相当于人民币160元的书在法国成为了畅销书,版权被转售给多个欧洲国家和日本。马燕因此也成为国内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这也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这些捐款开始资助更多像马燕一样面临辍学的女孩。   王志:当初你明白出版是怎么回事吗?   马燕:不明白。   王志:知道合同是什么内容吗?   马燕:不知道。   王志:但是如果这些钱都给马燕自己呢,那不是更好吗?   马燕:我不知道。我是学生,我现在最想的是上得起学。我不需要那么多钱。钱并不能代表一切。最重要的是,人得有知识。还有人的那种感情,是最主要的。   王志:大姐你说说?   白菊花:我说他们第三次来的时候,法国一些小朋友,一些人给她来信。马燕说妈妈我怎么身上出了一身冷汗呀。我浑身没有一点力量了。我说你高兴?她说我太高兴了。然后我边做馒头边哭了。妈妈你为什么还要哭呀。你那时候哭我没办法上学,现在你应该高兴,你怎么还要哭?我说那时候,我哭是我太伤心,太悲哀地哭了,现在我是太高兴了。   王志:那时候,你对女儿的看法有没有改变?   白菊花:这时候我特别高兴,我想我女儿大概她能上学了,以后能选择她自己的人生,选择她自己喜欢的人,选择她的生活,她能自立了,一切一切就跟我不同了。跟我不同也就没有这么苦了。   日记出版之后,马燕每月可以从版税中得到五百元的资助,这些钱不仅足够支付她的学费,也能改善全家人的生活。马燕家因此买了一头驴,添置了彩电,粉刷了房子。在这期间,陆续有三十几个孩子得到了来自社会的资助。   王志:那你现在个人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马燕:个人生活?就是能吃饱了。还有就是他们给我买了这块表。他们没戴表,我戴表了。   王志:原来有吗?   马燕:没有。   王志:你喜欢吗?   马燕:喜欢。是他们送给我的礼物。说书出来了,为了庆贺,送给我的礼物。   王志:你觉得这块表对你重要吗?   马燕:重要。   王志:有什么重要?   马燕:最重要的,我可以记住那一天。等我长大的时候,我能想起在初二的某一天,我还去过北京,还出过一本书。还见过好多的人,还能记得这一切。   王志:马燕出书以后,成名以后,你觉得她有什么变化?   白菊花:她的压力有点大吧。她说妈妈你知道吗?我一定好好学习。不好好学习,我将来考不上高中怎么办?有叔叔阿姨这么多人关心我,考不上高中,以后再考不上大学,同学们之间,老师们之间怎么看我?我看她的压力很大。   王志:有压力吗?   马燕:我觉得也没什么压力。就是要更好地去努力学习。人生道路是自己走的,不是去靠任何一个人。   王志:那你现在的目标是什么?   马燕:反正以前很多,但现在最想的是上学。去考一个很好的大学,去当一名记者,走遍祖国的天涯海角。   王志:考哪个大学?   马燕:清华大学。   王志:为什么要当记者呢?   马燕:通过这件事,我觉得是记者发现了我们,发现了失学儿童。我觉得当一名记者就能走遍祖国的天涯海角,去关注别的人,关注失学的女童。   王志:大姐,马燕出书上学这件事,在村里有什么反应?   白菊花:有啊,说马燕这个孩子上学了,现在她的故事、文章在法国报纸上出版以后,有这么多的孩子拿到资助,如果不是他们发现马燕这样一个故事,不重视我们村子里这样一个孩子,我们的孩子也拿不上资助,那我们永远也不会让女孩子读书的。村子里小孩都这样说,看马燕姐姐给我们带来多少好处。这一点,从马燕的故事发生以后,现在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了。家长也看得远一点,也让孩子去上学了。   王志:那你希望以后马燕的路怎么走?   白菊花:我希望,马燕能考上很好的大学,不是希望她一个人,我希望我的三个孩子将来都能考上很好的大学,能自立。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马燕的故事发生后,张家树村确实有更多的家长把自家的女孩送进了学校。整个地区上初中的女孩子,也开始多了起来。马燕的妈妈没有上过学。马燕出书之后,她开始学习写字。现在她不仅会写自己的名字,还会写这样一句话:   &ldquo;可爱的女儿,你好吗?&rdqu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9-21 21:14:39 | 只看该作者
让人心酸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9-22 20:15:32 | 只看该作者
值得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9-23 04:45:18 | 只看该作者
  
美好人生工程+2005-09-22 20:15-->引用:美好人生工程 @ 2005-09-22 20:15 值得深思!
  咱俩合说一段相声吧。  不用深思了,都摆明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9-23 10:29:46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差点流泪了,每次看到仍然觉得很心酸。想到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极其认真,家里情况却非常不好,每次她爸爸带她来报名,学费都是一张一张一元钱、两元钱加起来的。年段统一要求买额外的配套练习,我怕孩子负担太重,就从练习里挑比较经典的题目,只叫他们做那部分。她却每个单元结束后都把练习拿给我看,希望我批改,她很小声的说:买这个我捡了一个星期的易拉罐。我那时真是心疼得不知道说什么好。我去她家家访的时候,家里四口人(她还有一个弟弟)只有两张小椅子,而且就是摆地摊的人坐的那种折叠的、非常矮的椅子,她的父亲是那种典型的老实又倔强的农民,自己不识字但对教育近乎虔诚,对孩子的要求也极其严苛,他说,再怎么样也得让小孩上学,不然以后还跟他一样累了几十年还赚不到几块钱。小学毕业后她的父母去外地打工,她和弟弟也去那里念书,五一的时候收到她寄来的信,说她在那里念书,成绩还不错,但那里的学费非常贵,他们经常搬家,一个月以后要再搬一次&hellip;&hellip;。之后就没有消息,真的是很令人挂念。义务教育的确是扯谎,尤其是新课标的课本费以及一直以来的练习本费。我算过总共二十本的英语本、作文本、数学本,就算到店里零买也不会超过10元,学校大批购买就更便宜,但收取的费用是每个学生15元。加上其他的各种理由的收费,确实是跟&ldquo;义务&rdquo;离得十万八千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6-1 22:02:29 | 只看该作者
我也碰到过这样的学生,虽然我也尽我所能帮她了,但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6-23 11:08:09 | 只看该作者
引用:<<!--quote1-->我们老说什么科教兴国,高喊重视教育,但人民不听你说的,只看你做的!这就像有些男人在老婆面前说有多爱她,却在外面找小姐一样,你能说这样的混蛋爱他老婆?!    愤青们,不要把宝贵的精力浪费在反日反美了,拿出力气来为教育呐喊吧!――这才是爱国的正事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6-23 13:13:19 | 只看该作者
无言,两行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8-16 16:01:12 | 只看该作者
是啊!每次看到都是心酸与悲哀.,还有耻辱.不是一直在说教育很重要,怎么会是越来越少的,糊弄老百姓?当权者就是喜欢假大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2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3:59 , Processed in 0.109719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