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annete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知识小词典!(欢迎爸爸妈妈们来查询小辞典)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6-1-4 05:56:50 | 只看该作者
(4)船歌 著名的“水上之城”威尼斯有一种平底狭长的小船,叫做“贡多拉”。船歌就是起源于贡多拉船工所唱的歌,广泛流行于意大利。十九世纪成为一种人们所喜爱的浪漫抒情曲体裁。船歌的曲调淳朴流利,优游自在,通常为6/8拍子,强拍和弱拍有规则地交替和起伏,描写船的摇曳晃动。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第二幕中的船歌,是一首典型的威尼斯贡多拉船歌。在月光明朗的夜里,诗人霍夫曼的朋友尼克劳斯和诗人的情人朱丽叶塔坐着贡多拉,徜徉在威尼斯的运河上,唱着这首二重唱,象微波荡漾一般上下起伏的曲调,紧密配合着一摇一摆的伴奏音型。全曲分三段,从“吹吧,微风”开始是第二段。第三段的曲调和歌词,都是重复第一段。最后,朱丽叶塔和尼克劳斯唱着“啊”字,互相呼应。歌声渐渐消失在晚风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6-1-4 05:57:36 | 只看该作者
船歌除声乐曲外,还有器乐曲。器乐曲中的船歌,是一种抒情小品,和声乐曲的船歌一样,具有歌唱性的抒情旋律和摇晃动荡的伴奏音型,也常常用6/8拍子写成。门德尔松的钢琴曲《无词歌》中,有三首《威尼斯贡多拉歌曲》,其中第一首《g小调无词歌》是1830年在威尼斯写的。音乐清新流利,优美生动;婉转如歌的曲调和摇曳起伏的节奏贯穿全曲,塑造了水面上轻舟荡漾的音乐形象。 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里也有一首船歌。1876年,柴可夫斯基应彼得堡《小说家》月刊发行人贝纳德的约请,每个月为《小说家》的音乐附刊写一首钢琴曲。贝纳德按照十二个月令的时序,选定了十二首诗,提供给柴可夫斯基,作为十二个曲子的标题。其中六月用了普列谢耶夫的一首诗: 走向河岸——那里的波涛将喷溅到你的脚跟, 神秘的忧郁的星星会照耀着我们。 柴可夫斯基根据这首诗,写成了一首船歌。全曲分三段,第一段和第三段是同一个主题,旋律深情婉转,略带忧伤,象一首浪漫曲。虽然没有用6/8拍子,但4/4拍子从强拍到弱拍一摇一摆的节奏。同样体现了轻舟荡漾的形象。中段速度转快,节奏也活跃起来,并从小调转入了大调,从四拍子过渡到三拍子,写出了“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形象;歌声桨声,溶成一片,还可以听到浪花飞溅的音响。第三段的旋律,在每个乐节的收尾,加进了陪衬的声部,原来的“独唱”,变成了“二重唱”;歌声此起彼落,表现得更为气韵生动。最后,小船渐渐离去,波浪轻微的拍击声消失在远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6-1-4 05:58:04 | 只看该作者
(5)摇篮曲 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热诚的祝福。伴奏中往往模仿摇篮摆动的律动。由于摇篮曲和船歌的节奏很接近,又都具有抒情歌唱性的旋律和安静药气氛,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所以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在他的《家庭交响曲》的摇篮曲中,采用了门德尔松的《船歌》旋律。《家庭交响曲》是写作曲家家庭生活中的一天的。摇篮曲是其中的一段。在这段音乐中有两个旋律:一个是代表孩子的旋律,也就是孩子主题。由古双簧管、大管和加了弱音器的中提琴奏出。古双簧管所吹的音比现在的双簧管低一个小三度,是一种A调的双簧管。另一个是摇篮曲的旋律,它是描写母亲的歌来的。由低音单簧管吹出,开头两小节就是门德尔松的《g小调无词歌》的旋律。作者用复调的手法,把这两个旋律结合在一起。支持着这两个旋律的,是描写摇篮摆动的节奏音型,由两个大管吹出。在这段音乐的末了,我们可以听到钟鸣七下,是由钟琴奏出的。这时大提琴上出现了父亲的主题,小提琴上出现了母亲的主题,描写父母以祝福的眼光,投向甜蜜入睡的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6-1-4 05:59:07 | 只看该作者
摇篮曲也象船歌一样,既有声乐作品,又有器乐作品。6/8拍子也是摇篮曲的典型节拍。如下面的一首6/8拍子的声乐摇篮曲,作曲者据说是莫扎特。这首歌是以一个两小节的短小旋律作为主题核心发展而成的,音调明朗热诚,充满对孩子未来的希望。描写摇篮轻轻摆动的节奏,从头贯穿到底。歌中唱道: 睡觉吧,我的宝贝,小蜜蜂已经休息, 小鸟儿也已回巢,花园里多么安温。 月亮在天上微笑,一片银光多美丽, 透过窗户照着你,睡觉吧,我的宝贝, 快睡,快睡! 除了6/8拍子的摇篮曲外,三拍子和四拍子的摇篮曲也都可以利用和声和节奏的手法,来描写摇篮的摆动。舒伯特的《摇篮曲》是利用稳定和弦和不稳定和弦的不断交替,来体现摇篮摆动的效果的。这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音乐充满无限的温存和抚爱。 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是通过强弱拍节奏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摆动的形象的。这也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曲调温柔美丽,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亲切祝愿: 1.晚上好,夜里好, 玫瑰花、丁香花都已闭上眼, 你也快睡觉。 到明天,大清早, 又是会说会跳。 2.晚上好,夜里好, 天使在守卫你,睡吧, 圣婴树会在梦里出现。 睡得香,睡得甜, 你会梦见乐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6-1-4 05:59:35 | 只看该作者
作曲家常常把摇篮曲采用到歌剧中去。如法国作曲家戈达尔在歌剧《约塞兰》中就写了一首摇篮曲。但它的对象不是婴儿,而是一个垂死的女人。这是一首具有歌剧音乐特点的抒情歌曲。全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相当于歌剧中的宣叙调,第二部分相当于歌剧中的咏叹调。宣叙调是以语言音调为基础的朗诵调。这首摇篮曲的第一部分具有宣叙调的性质,但有严整的三拍子节拍,不象真正的宣叙调那样节奏自由。咏叹调是歌剧中的抒情性或戏剧性独唱曲。这首摇篮曲的第二部分具有抒情咏叹调的某些特点。但并不具备咏叹调常用的三段式结构。歌剧《约塞兰》取材于法国诗人拉马丁的诗,叙述修道院的修土约塞兰在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时,藏身在陶菲尼山谷的鹰洞里。贵族少女劳伦丝也化妆成一个男孩,躲避到这个山谷里来,约塞兰把她藏在自己藏身的鹰洞里,发现她是一个少女,两人相互发生了爱情。劳伦丝提醒他不要忘记自己是个修土,于是约塞兰就和劳伦丝分手,回到修道院去了。多年以后,约塞兰在巴黎被邀请去为一个垂死的女人做忏悔,这个女人就是劳伦丝,她临终表示希望和约塞兰在天上结合。这首摇篮曲是约塞兰为劳伦丝唱的安眠曲。第一部分是宣叙调性质的独白。第二部分是四拍子的摇篮曲,伴奏描写摇篮的晃动。 除了为人声创作的摇篮曲外,还有为各种乐器演奏而作的摇篮曲。这种器乐摇篮曲在内容和规模上都比声乐摇篮曲有更多的发展。器乐摇篮曲不是限于催眠和描写婴儿入睡,而更多的是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刻划宁静而富于诗意的精神境界。肖邦的摇篮曲是一首意境深远的钢琴音诗。左手从头到尾是一个稳定和弦和一个不稳定和弦的不断反复。描写摇篮的摆动,这种不断反复的短小旋律或和声,叫做固定动机。右手是一个乐句的不断变奏,全曲根据一个乐句的旋律,用变奏的手法连绵不断地展开;在固定动机的衬托下,由一声部单独进行发展为二声部重迭;由单纯的、匀称的节奏发展为轻巧的华彩旋律。右手好象风吹杨柳,婆娑起舞;而左手则象稳固的树干,岿然不动。全曲始终保持着安静的气氛,而又充满微妙的色调变化。法国作家大仲马在一部戏剧作品中讲到肖邦的摇篮曲时,有一段生动的描写,他说:“静穆的音乐渐渐弥漫于大气之中。把我们笼罩在同一种感觉里,这种感觉可以比得上洗过土耳其浴后,一切意识都被驱散,进入了一种平静状态。这时和谐地耗损了的身体,除了需要休息以外,再没有别的欲望;心灵看到囚禁它的牢门已经统统打开,要到哪里就到哪里去,但它总是趋向于蓝色的梦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6-1-4 06:00:15 | 只看该作者
(6) 叙事曲 有一种古老的声乐体裁叫做叙事歌曲。到了十九世纪,纯器乐作品中也出现了同样的体裁,叫做叙事曲。叙事曲和叙事歌曲一样具有叙事性,也就是说曲调富有语言表现力,好象讲故事一般侃侃而谈,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史诗、古老传说和文学作品。波兰作曲家肖邦,是钢琴叙事曲的首创者,以后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和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等也都创作过钢琴叙事曲。肖邦的叙事曲,是受了波兰革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的启发而创作的。关于他的四首叙事曲中的第一首——《g小调叙事曲》(作品23),许多肖邦的研究者都认为是在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影响下写作的。《康拉德·华伦洛德》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史诗,叙述十四世纪时立陶宛人反抗日耳曼武士团的斗争。立陶宛人倭尔特·冯·斯塔丁幼年被俘,在日耳曼武士团的抚养下长大。在战争中同时被俘的立陶宛民间歌手哈尔班,暗中以爱国思想感化倭尔特。倭尔特在他的潜移默化下,酝酿着复仇的大志。后来他被立陶宛人俘虏过去,娶了立陶宛大公的女儿阿尔多娜。夫妻二人以身许国,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幸福甚至生命和荣誉,来挽救祖国的命运。他们二人悄悄离开立陶宛,来到聂门河的对岸。阿尔多娜自愿以修女的身份,关在尖塔上的小屋里,直到死去。倭尔特改姓换名为康拉德·华伦洛德,回到日耳曼武士团,在对摩尔人和土耳其人的战争中立了功,取得了武士团的信任,被任命为武士团大总管。掌握了大权以后。他在处心积虑的密谋策划下,干了许多倒行逆施的事,使武士团虚耗国帑,失去有利的作战机会,弄得民穷财尽,一败涂地。后来事情终于泄露,在倭尔特以叛逆罪被处死刑的前夕,他和尖塔上的阿尔多娜作了悲惨的诀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6-1-4 06:02:18 | 只看该作者
(7)幻想曲和即兴曲 幻想曲和即兴曲,原来都是即兴创作的乐曲。所谓即兴创作,就是不预先把谱子写出来,而是在乐器上一面创作一面演奏。在十九世纪以后,即兴创作已不流行,不管幻想曲也好,即兴曲也好,都是把谱子先写出来再演奏的了,但在格调上还是带有一些即兴创作的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6-1-4 06:03:13 | 只看该作者
幻想曲和即兴曲不一样,即兴曲是有明确的形式的,幻想曲则根据作曲家的想象自由发挥、不拘一格。例如德国作曲家巴赫的《半音阶幻想曲》,就是这一类型作品中杰出的范例。这个曲子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根据一些音阶式的走句和和声音型不断地模进和转调,纵横驰骋,即兴发挥;第二部分是悲壮的宣叙调,节奏一张一弛,显得热情奔放;作为两部分之间的过渡的,是一系列琶音和弦和上下奔驰的走句。这首幻想曲的形式极为自由,充分显示了才思横溢的即兴风格,它的丰富的和声语言,也是开风气之先的,其中包含许多变化半音和半音阶进行,所以称为“半音阶幻想曲”。 早期的幻想曲象前奏曲一样,常常放在赋格曲、组曲、奏鸣曲等乐曲的前面,作为这些乐曲的开始曲。巴赫的《半音阶幻想曲》就是一首赋格曲前面的开始曲,总的曲名是《半音阶幻想曲和赋格》。又如莫扎特的《c小调幻想曲》就是把幻想曲和另一种形式严谨的乐曲即奏鸣曲结合在一起的作品。这首幻想曲包含 五个不同速度的段落,第一个段落是缓慢的柔板,包含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用模进的手法,把一个宣叙调一般的乐思铺展开来。这个乐思悲壮肃穆,表现出思虑重重的形象; 第二个主题淳朴明朗,象一首歌,采用歌曲常用的二段式。第二个段落是快板,也由两个对比的主题构成:第一个主题是热情激动的,表现出紧张的情绪; 第二个主题则从容不迫,充满抒情的气息。 第三个段落是小行板,包含一个优雅动人、诗意盎然的主题, 也象第一个段落中的抒情主题一样,采用二段式的结构。第四个段落又是快板,表现一种奔放活跃的情绪。最后在第五 个段落中回到第一个段落的第一个主题。五个段落一个一个 不断地转换,表现变幻不定的心情和意境,象一首浮想联翩的 诗。 十九世纪以后的幻想曲,大多是独立的作品,不再放在赋 格、组曲、奏鸣曲等作品的前面作为开始曲了。而且近代的幻想曲有了一种新的含义:常常是指自由发挥现成主题的作品。如波兰小提琴家和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的小提琴和乐队幻想曲《莫斯科回忆》就是采用俄罗斯歌曲作家瓦尔拉莫夫的两 首歌曲作为主题的。既表现了诗的意境,又发挥了小提琴的演 奏技巧。第一首歌曲是《红衣裳》,原来的歌词是少女和母亲 的对话。少女唱道: 好妈妈呀,不要为我缝制红衣裳, 你呀真是白*心计,为我办嫁妆。 做姑娘的自由生活,快乐又逍遥, 匆匆忙忙嫁个丈夫,日后会懊恼。 母亲唱道: 我亲爱的女儿哟,我的小姑娘, 当我年青时候。我也这样想。 怎能永远做小鸟,天天去歌唱? 怎能天天做蝴蝶,花间去飞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6-1-4 06:03:5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首歌曲《跨上马鞍》是一首轻快活泼的歌曲,原来的 歌词是:“跨上马鞍,骑着快马,向前飞奔,象一头雄鹰。离开 乡土,摆脱痛苦,奔向纯洁的地方,去会见黑头发的人。” 这首幻想曲是从壮丽的引子开始的。引子取材于《红衣 裳》开头的曲调,独奏小提琴奏出绚丽多彩的华彩段。所谓华 彩段,是节奏自由、突出华丽的演奏技巧的装饰性段落。引子 以后出现了《红衣裳》的主题和它的变奏;然后是《跨上马鞍》 的主题和它的两个变奏。主题比较朴素,基本上保持着歌曲的原形。变奏时运用了华丽的演奏技巧。《红衣裳》的变奏部分和《跨上马鞍》的第二变奏,独奏小提琴用泛音奏出曲调来。 所谓泛音,就是用左手轻轻按在琴弦的适当部位,让琴弦分段震动,发出清澈透明、象长笛一般的声音来。 德国作曲家瓦克斯曼编曲的《卡门幻想曲》,是采用法国 作曲家比才的歌剧《卡门》的音乐作为主题,写成的小提琴独 奏曲。歌剧《卡门》取材于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说。卡门 是一个放荡泼辣、向往着自由无羁的生活的吉卜赛姑娘,她 诱惑下级军官唐·霍赛,使他堕入情网,跟着自己参加了走私 贩子集团。但卡门同时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尔尧。唐·霍赛在极度愤怒中杀死了卡门。《卡门幻想曲》根据歌剧《卡门》 的六段音乐,发展演化而成:第一段音乐是第四幕群众欢呼斗牛土上场的音乐;第二段音乐是第一幕卡门演唱的《哈巴涅拉》舞蹈歌曲; 第三段音乐是第三、第四幕之间的幕间曲《阿拉贡舞曲》,这是西班牙东部一种活跃的三拍手舞曲; 第四段音乐是第一幕卡门把一朵鲜花仍给后·霍赛时描写爱情的音乐;第五段音乐是第一幕卡门对唐·霍赛唱的舞蹈歌曲《塞季笛尔雅》,这是一种快速、热情、载歌载舞的三拍子西班牙舞曲; 第六段音乐是第二幕开头的吉卜赛舞曲,这是一群吉卜赛姑 娘弹着吉他跳的舞,卡门唱着热情洋溢的歌。《卡门幻想曲》的编曲者把以上各种音乐素材分别加工发 展,并有机地结合起来,写成一首由独奏小提琴和乐队演奏的 幻想曲。在变化发展各个主题时,充分发挥了独奏小提琴各 种华丽的演奏技巧。小提琴家萨特、钢琴家布松尼等,都曾以歌剧音乐为主题,写过《卡门幻想曲》。瓦克斯曼编曲的《卡门 幻想曲》,是其中流传较为广泛的一首。 以上所讲的是幻想曲,下面再谈谈即兴曲。即兴曲开始 出现于十九世纪之初.是一种音乐格调具有即兴创作性质的 乐曲,但并不是真正即兴创作出来的作品。在形式上,即兴曲 并不象幻想曲那样自由,常常采用变奏曲、三段式、复三段式 等规范化的形式。舒柏特写过八首钢琴即兴曲,大都采用复 三段式的形式;但音乐挥洒自如,并不受形式的束缚,好象是水到渠成,自然地流注出来的。如他的《降A大调即兴曲》分 三大段:第一大段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息,象一首真挚纯朴的 歌曲。其中又分三个小段:第一小段中从容不迫的歌唱性旋 律,在第二小段中变为强劲有力的和弦进行,好象昂奋热情的 语言,第三小段回复了第一小段亲切如歌的主题。第二大段从头至尾贯穿着三连音节奏的分散和弦,有如溪水潺潺,川流 不息。其中也分三个小段,也象第一大段一样,两头比较平 静,中间向高潮发展。最后,第三大段是第一大段的再现。 肖邦有一首《幻想即兴曲》,它的曲名,意味着这个曲子既 有幻想曲的特点,又有即兴曲的性质。这首钢琴曲也分三段, 在第一段中,上下奔腾的快速旋律,表现出奔放激动的情绪; 中段气息宽广的歌唱性主题,妩媚动人,充满柔情;第三段是 第一段的再现,但速度更快,热情更加高涨。当音乐从高潮上 平静下来时,中段的抒情歌唱性旋律的第一个乐句,又在低音 部出现,但这已经是“尾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6-1-4 08:18:12 | 只看该作者
好贴,辛苦楼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2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1:42 , Processed in 0.219079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