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annete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乐知识小词典!(欢迎爸爸妈妈们来查询小辞典)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6-1-4 05:40:58 | 只看该作者
《迷娘》是根据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和漫游年代》创作的。 歌德笔下的威廉·迈斯特,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市民青年的代表,他要摆脱狭隘的生活天地,走向自由世界,到实际斗争中去认识生活的意义。歌剧所描写的是威廉和迷娘的一段故事。迷娘从小被吉卜赛人拐走,吉卜赛人强迫她在旅馆里跳舞给大家看;她不肯跳,当头人挥起棍棒来打她时,老艺人洛塔里奥和大学生威廉拦住了头人。迷娘向二人赠花表示感谢,威廉把花转送给了剧团的女演员菲丽娜。迷娘向威廉诉说了自己的身世,威廉深为感动,出钱为她赎身。迷娘穿上男装,做了威廉的书童。威廉被邀请为剧团的诗人,跟了剧团到替芬巴赫城堡去演莎士比亚的戏。这时迷娘已爱上了威廉,但威廉并没有感觉到迷娘对他的爱情。当迷娘看到威廉和菲丽娜在一起时,产生了妒忌和失望。她想投湖自杀,被老艺人救了起来。她诅咒着城堡但愿为天火烧毁,老艺人听了她的诅咒,当真纵火焚烧了城堡。迷娘奔进城堡去取回她送给威廉的花,为大火所包围。威廉奋不顾身,从火中救出了迷娘。老艺人在威廉的陪同下,带着受伤的迷娘回到自己的意大利故居。迷娘渐渐恢复了健康,回忆前事,原来她就是老艺人失去的爱女。迷娘和威廉互吐衷情,同结永好。歌剧《迷娘》的序曲包含歌剧的五段音乐:第一段是老艺人在迷娘养病时所唱的摇篮曲,吐露了慈父对爱女的舐犊深情。第二段是老艺人的竖琴音乐。第三段是迷娘对威廉倾诉自己的身世时所唱的歌。这首歌很有名,被称为“迷娘之歌”。歌词是这样的: 你知道那地方,到处橘花飘香,黄金果的国土,红玫瑰的故乡。 微风特别柔和,小马格外轻狂。 蜜蜂一年四季,为采花繁忙。 一个永恒的春天,神赐的恩典, 在蓝空下微笑,闪耀着光芒。 啊命运叫我流亡,空对幸福的一海岸,独自黯然神伤。 我衷心向往,愿意生活和终老在那地方。 这段音乐在序曲中是由圆号吹奏的,旋律抒情婉转、富于诗意。第四段是女演员菲丽娜在戏剧《仲夏夜之梦》中成功扮演了仙后这一角色之后所唱的歌。原来的歌词是这样的: 我是蒂塔妮雅,是女王,我是蒂塔妮雅,我真漂亮! 我欢笑,在地面上游荡, 比鸟儿还快,胜过闪电的光。 这是一首波洛涅兹体裁的三拍子舞蹈歌曲(参见“舞蹈歌曲和舞曲”)。第五段是菲丽娜的福拉纳舞曲。福拉纳是一种六拍子的威尼斯舞曲,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情趣。五段音乐既不是随意的凑合,也不是顺着在歌剧中出现的次序排列,而是按照美学原则精心剪裁的一幅镶嵌画。 此帖由 annete 在 2006-01-03 16:41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6-1-4 05:42:16 | 只看该作者
<table style="TABLE-LAYOUT: fixed; WORD-WRAP: break-word"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valign="top"><div class="postcontent" id="show728143">十九世纪初叶以后,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序曲,它既不是歌剧的开场音乐,也不是器乐作品的开始曲。而是一种独立的、专为音乐会演奏而作的管弦乐作品,所以这种作品被称为“音乐会序曲”。其中有些是标题音乐,也就是用文字或题目来阐明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曲;有些是纪念性的乐曲,如勃拉姆斯的《学院节日序曲》就是作者为答谢布勒斯劳大学授予他荣誉哲学博士学位而作。在形式上,这些序曲都是单乐章的作品,大多用奏鸣曲式写成。 门德尔松的《赫布里底群岛》序曲,又名《芬格尔山洞》序曲,是一首标题性序曲。芬格尔山洞是苏格兰西海岸外赫布里底群岛中斯塔法岛上最大的岩洞。这首序曲抒写了作者游历赫布里底群岛和芬格尔山洞的印象,采用奏鸣曲式的结构。第一主题用一个动机作为主题核心。这个动机不断反复、模进和引伸,并从低音区扩展到高音区,描写岩洞的静僻和幽深。第二主题由大提琴、大管和单簧管奏出优美的歌唱性旋律,伴随着弦乐器上碧波荡漾一般的音型,描写浩瀚的大海。展开部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这两个主题,描写海鸟飞鸣,海风凄厉和海浪的起伏逐渐变为汹涌澎湃的气象。当音乐平静下来时,开始进入再现部,又回到了幽静的岩洞景色。最后,热情洋溢的尾声把壮丽的自然景色和心醉神迷的精神境界结合起来,作了生动的描述。 勃拉姆斯的《学院节日序曲》,是一首纪念性的音乐会序曲。一八七九年三月,布勒斯劳大学授予勃拉姆斯以荣誉哲学博士的学位。勃拉姆斯在1880年8月写成这首序曲,作为答谢。这首用奏鸣曲式写成的序曲,采取四首德国大学生歌曲作为主题。第一主题是在十九世纪德国民主革命运动中起过积极作用的《一八一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之歌》。创立于1815年的耶拿德国大学生协会,因为传布自由思想而于1815年11月26日被解散。这首歌是抗议协会被解散的大学生团奖歌曲,曾在德国大学生中广泛流传,有很大的影响。过去我国的学校歌曲,也曾采用过它的曲调,配上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流传于二、三十年代的中学里,为当时的中学生所熟知。在序曲中,这个主题是由小号吹出的。连接部采用大学生歌曲《国父》的曲调,这是德国大学生举行庆宴时所唱的歌曲;第二主题是《大学一年级生之歌》,是一首富于风趣的大学生歌曲,由大管吹出。尾声采用了十八、十九世纪广泛流传于欧洲各国的拉丁文大学生歌曲《短暂的生命》,歌词宣扬青春及时行乐和对师友的祝福,但最后一段歌词唱出了“摆脱忧患,送走困苦,驱除恶魔。扫清暴虐”的意愿,表现了争取民主的进步思想。这首庄丽雄健的大学生歌曲由全部乐器强劲地奏出,序曲在欢欣鼓舞的热烈气氛中结束。 </div></td></tr><tr><td><div></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6-1-4 05:43:15 | 只看该作者
(2)-谐谑曲 谐谑曲是一种生动活泼而富于诙谐和戏谑情趣的器乐曲,是在小步舞曲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谐谑曲沿用了小步舞曲的三拍子节拍和复三段式的结构。复三段式就是一首乐曲分为三大段,而每一大段又各自含几个小段落,第三大段是第一大段的重复。谐谑曲比小步舞曲速度快,节奏活跃,并且常用独特的音调、不常见的节奏型、出其不意的转调和强弱对比、突如其来地反复前面的主题或引进新的主题、突如其来地结束一个段落或结束全曲等手法,造成一种幽默和风趣的效果。 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中的有些乐章,名义上是小步舞曲,实际上已经具有了谐谑曲的性质。例如,他的G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6之1)中的第三乐章,名为小步舞曲,但音乐轻盈跳荡、气势奔腾,和小步舞曲清新欢畅、优美蕴藉的性格是很不相似的。小步舞曲的典型速度是小快板,而这个乐章是急板,第一部分分为两段:第一段中不断向上跳进的顿音,由弱而强,形成突然的力度对比;第二段中顿音和连音的交替也表现了戏谑的情趣。这些都是谐谑曲的特点。中间部分由第一小提琴奏出流畅的旋律,其他弦乐器拨弦伴奏,旋律线上下跌宕。显得生意盎然,和小步舞曲的中间部分强调恬淡幽静也有所区别。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复。贝多芬最早在交响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大型器乐套曲中,用奔腾活跃的谐疲劳曲取代典雅的小步舞曲,作为套曲中一个固定的乐章。贝多芬不仅丰富了谐谑曲的表现力,使它成为能够表现多方面音乐形象的体裁,而且使谐谑曲从表现外在形象的舞蹈性体裁,提高到成为能够表现在矛盾冲突中变化发展的心理现象和精神境界的戏剧性体裁。 第五交响曲的第三乐章,是戏剧性谐谑曲的典范作品。这个乐章细致地刻划了从疑虑和犹豫中振作起来,坚定斗争信念的心理活动过程。整个乐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音乐包含三种矛盾的因素,第一种因素表现沉着的、深思的形象,由低音弦乐器齐奏;第二种因素表现惶惑和犹豫的情绪,由小提琴、中提琴加木管乐器奏出;第三种因素是斗争,是以被称为“命运动机”的四个音符为基础的(这个主题贯穿在整个交响曲的第一、第三和第四乐章中),先在弦乐器的伴奏下,由圆号强烈地吹出,然后移到木管乐器和小提琴上。第一部分就由这三种因素分三个回合互相交替着,表现内心的矛盾。但在第二个回合中,沉着的、深思的因素扩大了,惶惑和疑虑的因素不见了,斗争的因素则加进小号和定音鼓来加强,表现得更加刚毅有力。在第三个回合中,沉着的、深思的因素后面又出现了疑虑的因素、但它和斗争的因素同时结合在一起,而且逐渐变得坚定起来,最后统一为气概豪迈的斗争的形象。第二部分的音乐是舞蹈性的。法国音乐家柏辽兹说这段音乐“听来好象一只欢欣的巨象在跳跃”。应该说。这是内心的舞蹈,表现了在斗争力量鼓舞下内心的活跃和翻腾。第二部分的主题是用模仿复调的手法发展的。主题的旋律先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齐奏;六小节后,中提琴和大管模仿这个旋律;再隔六小节,第二小提琴也奏出模仿的声部;然后,隔两个小节,第一小提琴又一次奏出了模仿的声部。挥个声部此起彼伏,互相纠结在一起,形成了一股蓬勃发展的音的洪流。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这一回弦乐器用了大量的拨弦演奏,不仅表现得更为果断,而且三种因素在节奏上统一了起来。最后,在定音效雷鸣一般的隆隆声中,力度由弱而强,调性色彩由暗而明,终于从c小调转入 C大调,引进了由全部乐器奏出的雄浑的胜利进行曲,这已经是第四乐章的开始。它不仅表现了克服疑虑和惶惑的情绪,坚定了斗争的信念,而且更从斗争的信念,发展到充满胜利的信心。在这部交响曲中,第三乐章的音乐是连续不断地进入第四乐章的。此帖由 annete 在 2006-01-03 16:45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6-1-4 05:48:34 | 只看该作者
从肖邦开始,谐谑曲被用作独立的器乐曲。肖邦所作四首谐谑曲也象贝多芬的作品一样富于戏剧性,而且类似一种浪漫主义的音诗。肖邦的b小调谐德曲作于 1831到1832年间,是在1830年到1881年波兰起义的影响下写作的。当时波兰是在沙俄的残暴统治下,这次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因沙俄的镇压而以失败告终。谐谑曲的引子,是两个不协和弦,好象一声悲壮激昂的仰天长啸。第一部分用一个向上冲击的音调作为主题核心。这个主题核心象怒涛一样起伏奔腾,表现心潮澎湃、热情激动的形象。第一个段落以充满愤慨的长吁短叹结束。在第二个段落中,这个向上冲击的音调以更大的幅度盘旋而上,从微弱的音响开始,逐渐增强,达到高潮,表现不可遏制的悲愤情绪。第一部分就是由以上两个段落按“一、二、一、二、一”的次序交替而成,表现忧国之情萦回胸怀。第二部分是和平生活的回忆,和两端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速度放慢了,调性由小调变为大调,体裁也起了变化,暂时离开了谐谑曲,变成了摇篮曲。第二部分的第一个段落,是以一首波兰的圣诞歌曲为基础的,这首圣诞歌曲的名字是“睡吧,圣婴”,肖邦根据这首歌曲写成一段明朗安静的音乐,使人想起圣诞节与家人团聚,唱着这首摇篮曲的情景。第二个段落在摇篮曲的节奏基础上,唱出了一个表现感慨和怀念的情绪的曲调。第二部分也象第一部分一样。由以上两个段落,按“一、二、一、二、一”的次序交替而成。表现回忆和怀念之情流连忘返。第二部分的末尾,又一次响起了引子的两个不协和弦,但在每个和弦的后面。摇篮曲的音调还在余音袅袅地响着,好象在睡梦中恍恍惚惚地听到外界的声音一样。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最后,在尾声中,同一个不协和和弦以尖锐强烈的音响落续反复了八次,激昂愤慨的情绪达到了顶点。整个谐谑曲,就在激烈的抗议声中结束。 贝多芬和肖邦的谐谑曲,都保持着三拍子的节拍。从中可以看出它和小步舞的继承关系。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的谐谑曲,往往打破了三拍子的规范,更自由地处理这一体裁。这一类谐谑曲的特征全在于它的活跃的节奏和奔腾的气势。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第三乐章,是一首二拍手的谐谑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6-1-4 05:49:2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乐章所表现的,是在浮想联翩中产生的、种种飘忽不定的意境。柴可夫斯基在写给梅克夫人的信中详细解说了这部交响曲的内容。他说第三乐章“并没有表现什么确定的感情。可以说是一连串的幻想,象是当你喝了一点酒,感到有些昏昏然时,浮现在心头的不可捉摸的形象。心里既不快活,也不忧愁,内心是空空洞洞的,而想象却象脱羁之马。已经开始描绘出一些离奇的图画来了,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忽然心中想起一个喝醉了酒的农民,听见一首短小的街头歌曲。远处什么地方走过了军队的行列,这些图画都是不相连贯的,恰如你在要入睡时,浮现在心头的那种形象。”这个乐章中三个基本主题,是由三种不同的音色表现出来的。第一个主题描写迷迷糊糊,恍恍惚惚的精神状态,是由弦乐器拨弦演奏的。第二个主题描写街头歌曲,是由双簧管主奏的。第三个主题描写军队的行进,是由铜管乐器吹奏的。这首谐谑曲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个主题的呈示、展开和再现;第二部分是以第二主题和第三主题的对比为基础的。当第二主题再一次出现时,先是木管乐器所吹的街头歌曲旋律,由铜管乐器以进行曲节奏伴奏着,这样就把第二、第三两个主题同时结合在一起;然后第二、第三和第一主题的片段先后出现,第一主题原来是由弦乐器拨弦演奏的,现在改为由木管乐器用顿音吹出。这一段音乐真实地描绘了在朦胧的意识中,各种印象混杂在一起的情景。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在尾声中,第一主题的片段在三种调性上先后对照,从而表现出三种印象纠缠在一起的情景。这三种调性是F大调、降D大调和A大调。F大调是第一主题的调性,降D大调是第三主题的调性,而A大调则是第二主题的调性。音乐虽然只是出现了第一主题的片段,而调性却是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主题的。在调性对照的同时,还有音色的对照:木管乐器是属于第二主题的,而弦乐器则是属于第一主题的。在这首谐谑曲中,表现三种形象的三个主题,各有其自己的曲调、自己的音色和自己的调性。在尾声中,不仅用不同的旋律,而且也用不同的调性、不同的音色,把三个主题混杂在一起,重叠在一起,来表现复杂的心理感情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6-1-4 05:50:27 | 只看该作者
谐谑曲原来是一种非标题音乐,但后来的标题音乐,也常常采用谐谑曲的体裁。标题音乐就是附有标题以说明内容的器乐作品。如法国作曲家杜卡的《小巫师》,就是一首谐谑曲体裁的标题音乐作品,作品的标题取材于歌德的叙事诗。内容是讲一个小巫师念动咒语,命令扫帚取水;但他忘记了叫扫帚停止取水的咒语,以致房子里泛滥成灾。他用斧头把扫帚一劈为二,结果是取来了加倍的水。最后小巫师只好恳求师父来解除这场灾难。在谐谑曲的引子中,慢板和快板交替出现,表现一种神秘的气氛和小巫师淘气的性格。圆号和小号用阻塞音吹出咒语主题,扫帚站起来准备取水。谐谑曲的主要部分是三拍子的,快板,描写扫帚取水、大水泛滥和小巫师急躁的心情。音乐不仅速度很快,而且用了“三小节的节奏”,显得分外活跃。所谓“三小节的节奏”,就是每三小节有一个强拍。这在贝多芬的谐谑曲中,曾用作一种增加动力的手段。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不仅用了“三小节的节奏”,还用了“四小节的节奏”。从第177小节起是三小节的节奏,每三小节有一个强拍。从第234小节起是四小节的节奏,每四小节有一个强拍。 杜卡用了和贝多芬同样的手法。在《小巫师》的主要部分,始终贯穿着三小节的节奏。谐谑曲的主要部分分两个阶段逐渐加强力度、加快速度,向高潮发展。音乐达到第一个高潮以后,突然从高潮上下降,意味着小巫师企图制止大水泛滥,把扫帚一劈为二,然后音乐又向第二个高潮发展,描写带来了更大的水灾;直到尾声中出现师父的咒语主题为止。尾声中的咒语主题,是采取向引子中咒语主题相反的旋律进行的。 谐谑曲是舞曲的变种。它的前身是三拍手的小步舞曲。因此,谐谑曲常常和某些三拍子或三进拍子即六拍子、九拍子等舞曲结合起来,构成双重的体裁。如柴可夫斯基有一首小提琴和钢琴合奏的曲子,就叫做《圆舞曲-谐谑曲》,它既有圆舞曲的律动,又有谐谑曲奔放活跃的性格。 波兰作曲家维尼亚夫斯基的小提琴和钢琴曲《谐谑曲-塔兰台拉》,也是一首具有双重体裁的乐曲。6/8拍子的塔兰台拉本来是一种非常活跃的舞曲,但这首曲子的音乐时动时静,时而有舞曲的特点,时而有歌曲的特点,时而轻盈,时而热烈,从而表现出一种诙谐风生的情趣,所以叫做《谐谑曲-塔兰台拉》。此帖由 annete 在 2006-01-03 16:51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6-1-4 05:52:23 | 只看该作者
(3)-夜曲 夜曲是浪漫派音乐独特的体裁,通常是指一种具有安谧恬静的气质和沉思默想的性格的抒情器乐短曲,大都为钢琴曲。最早写这种作品的,是十九世纪初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菲尔德。菲尔德的夜曲,是一些优雅的抒情小品,内容多情善感,形式简单朴素。例如他的降B大调第五夜曲,曲调优美典雅。好象一首抒情歌曲。全曲只有一个主题,也就是一个乐段,末尾用一连串“半顿音”的短音符作为补充。“半顿音”是音与音之间似断非断的一种演奏方法。每个音保持一半、休止一半,叫做“顿音”。每个音保持四分之三、休止四分之一,叫做“半顿音”。这个曲子的意境,好象在静静的夜里,独自一人在念一首诗,念完以后感到怡然自得;那一连串“半顿音”的短音符,就表现了这种怡然自得的意态。然后乐曲的主题反复演奏了一遍,反复时旋律装饰得更加华丽,好象是把诗再念一遍,念得更富于抑扬顿挫的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6-1-4 05:53:50 | 只看该作者
波兰作曲家肖邦在菲尔德的基础上,提高了夜曲的艺术水平,扩展了作品的规模,使它能够表现更深刻的思想感情和更丰富的意境。拿肖邦的降A大调夜曲同菲尔德的降B大调夜曲作一比较,可以看出,肖邦受菲尔德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但肖邦所表现的形象要丰富得多,所表达的诗意要深刻得多。一开头三个和弦,概括了静夜深思的意境,象一句题诗一样作为乐曲的开场白。最后又作为乐曲的结束语。全曲包含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也象菲尔德的降B大调夜曲一样,是一首抒情诗,好象在宁静的夜里,独自怀想着遥远的过去,沉浸在又甜蜜、又痛苦的回忆之中。第二个主题很象菲尔德降B大调夜曲的补充部分,也是一连串“半顿音”的短音符。但在菲尔德的作品里,这一部分是不独立的、补充的形象,而在肖邦的作品里,则是独立的、对比的形象。如果说菲尔德的这些“半顿音”的短音符表现了怡然自得的心情,则肖邦所表现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形象,描写忧虑和不安在内心滋长,变得愈来愈激动;当第二个主题移高半音,从f小调变为升f小调的时候。这种激动的情绪,逐步达到了高潮。接着,回到了第一个主题,但静夜深思的形象,一变而为心潮澎湃,热情激动;最后逐渐平静下来,用开头三个意味深长的和弦结束了全曲。 肖邦的c小调夜曲也是一首热情奔放的作品。第一部分从断断续续的旋律开始,音调富于语言的表现力,象悲伤的独白。庄重严肃而节奏均匀的伴奏,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气氛。中间部分庄严缓慢的旋律象一首宗教颂歌,最初是温和的,平静的,象是对心灵的抚慰和祝福。后来逐渐变得刚毅豪迈,雄伟有力,象一首壮丽的进行曲,其中颂歌的旋律不时和半音阶平行八度的快速音群相交替,象在一种宏伟的力量的推动下前进。这股力量逐渐在壮大,半音阶的音群气势蓬勃地展开着,达到了高潮,终于变成了嘹亮的、强劲的、振奋人心的号角之音。最后,音乐回到第一部分,但已改变了原来的形象,速度加快了一倍,伴随着原来的旋律的,是丰满的分散和弦和急促的节奏型;悲伤的独白变成了焦急不安的、激动人心的语言。在这首夜曲中,音乐形象的发展,是充满着动力的,富于戏剧性的。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所写的配剧音乐中,有一首“夜曲”,是在第三幕和第四幕之间演奏的管弦乐曲。雅典人伊吉斯要他的女儿赫米娅服从父母之命和狄米特律斯结婚。狄米特律斯是爱赫米娅的,但赫米娅不爱他,而和拉山德相爱。赫米娅的女友海丽娜则单方面热恋着狄米特律斯。赫米娅和拉山德约好,夜里在林中相会后,一同私奔。狄米特律斯从海丽娜那里得知这个秘密消息后,到森林里去追赶赫米娅,海丽娜也来到森林里寻找狄米特律斯。两对情人因为疲劳过度先后躺在森林里睡着了。森林里喜欢恶作剧的仙人迫克,又名好人儿罗宾,把草汁滴在拉山德的眼上,使他醒来后爱上他所见到物第一个女人、闹出许多笑话这首夜曲描写夜晚幽静的森林景色,只用了木管乐器、圆号和弦乐器。全曲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幽静而从容的旋律,是由圆号吹出来的。圆号的音色象猎人的号角声,所以常常用它来描绘森林景色。中间部分由弦乐器和木管乐器发展第一部分的主题。弦乐器上不断重复着节奏均衡的三连音音型描写森林中树叶瑟瑟作响。等到圆号再一次吹出第一部分的旋律时,这个音型继续维持着,直到最后消失在夜色苍茫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6-1-4 05:55:33 | 只看该作者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三首夜曲,也是管弦乐作品。这三首夜曲是三幅色彩鲜明的音画。第一首夜曲的标题是《云》,第二首是《节日》,第三首是《水妖》。德彪西是印象派作曲家。印象派是十九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个艺术流派。印象派艺术的特点是着眼于表现一刹那间的印象,而不是去表现明确的思想内容。印象派作家凭主观印象去反映现实世界,艺术形象象雾里看花,是朦朦胧胧,飘忽不定的。印象派音乐象印象派绘画一样,注重表现自然界光和色彩的变化,从而创造出一种色调明快、气韵生动的境界。但其中艺术形象的轮廓是模糊不清的。印象派音乐家当然不能象印象派画家那样直接利用外光来描绘对象;所凭借的主要是和声跟配器的手段,即利用音色跟和声色彩的明暗变化,以及疏密浓淡的变化,来体现光和色的变化。第一首夜曲《云》是描写云彩的变化的。云彩是五光十色,变幻不定的。所以这个题材很适合印象派的艺术趣味。据德彪西自己的解说,这首夜曲所表现的意境是:“单调的天空景色,和浮云的庄严缓慢的运动,浮云逐渐化为略带乳白的灰色。”云彩的变化,是通过音色跟和声色彩的变化来表现的。这种变化,是一种微小而细致的色调变化,这里没有形象的鲜明的对比,也没有完整的旋律结构;各种不同音色的独奏乐器所奏的旋律片段,是用来表现色彩的变化的。总之。这首夜曲所表现的,不是一幅轮廓清晰的自然图景,而是一种气氛,一种色调,一种朦胧飘忽的意境。德彪西的第二首《夜曲》是《节日》。音乐所表现的,不是一幅生气蓬勃,栩栩如生的节日风俗生活图景,而是冷眼旁观者所见的节日景象。按照德彪西自己的解说,这个曲子所表现的意境是:“大气中无休止的舞蹈节奏,点缀着突然的闪光。这里也有一个偶然的行列(一个眩人耳目的幻象)在从头到尾走过去,混杂着虚无缥缈的幻想;但不间断的节日的远景仍在继续,其中音乐和闪光的尘埃混合在一起,参与到宇宙万物的节奏中去。”音乐所表现的,是隔了一层帘子所看到的节日景象。但见空气中的闪光、飞扬着的尘土,幻象似的行列一闪而过。但比起作者的其他作品来,音乐形象的轮廓还是较为清晰的:其中有比较完整的旋律线,有相当鲜明的舞曲节奏,也有比较明朗的形式结构,两端部分活跃的三拍子律动和中间部分轻盈的两拍子律动形成了生动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表现了一种生气盎然的意境,只是雾中看花,总隔着一层而已。这首夜曲所用的乐器,除了第一首夜曲的木管乐器、圆号、定音鼓和弦乐器外,增加了小号、长号、大号、竖琴和鼓、钹等打击乐器。打击乐器是作为节奏性乐器来使用的,铜管乐器不是用来加强音量,而是用来丰富音色。如圆号时常吹阻塞音和半阻塞音,小号时常加弱音器,造成一种朦胧的音色。 德彪西的作品大都表现静态的意境,其中音乐形象是迷离恍惚,懒懒散散的;而少数表现动态的意境的作品,则有较多的生活气息,《节日》这首夜曲就是表现动态意境的典型的例子。第三首《夜曲》——《水妖》在管弦乐队中加进了不唱歌词的八个女中音和八个女高音,从而渲染出更加丰富的色彩。 按照德彪西的解说,音乐描绘了“海洋和它变化无穷的节奏;从月光照耀的波浪中传来了水妖的神秘的歌声”。 无词歌是一种宛如歌曲的抒情钢琴小曲。其中包含一个歌曲性质的旋律和相应的伴奏部分。无词歌和夜曲的性质比较接近。上面讲到的菲尔德所作的夜曲,有一首就曾经称为无词歌。无词歌的名称,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所创用的。无词歌没有歌词,但门德尔松认为他所作的无词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比歌词还要明确。他曾在一封信里说:“如果你问我:当我写作无词歌时有什么想法,我说:‘就象无词歌所表现的那样’,虽然写作某几首无词歌时,在我心中有明确的词句,但我还是不想把它告诉任何人,因为文字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并不是相同的,只有无词歌本身可以对于每个人说出同样的话,唤起同样的感觉。”门德尔松常常把他的无词歌寄给家人,来代替文字表明他的思想感情状况。有一次,他把降b小调无词歌的初稿,寄给姐姐方尼说:“当我收到你的一半怀念、一半愉快的来信时。我的心情是这样的。”降b小调无词歌通过奔放的旋律和活跃的节奏。表现出一种兴奋、激动的情绪。音乐包含两个不同的段落。按“一、二、一、二一”的次序交替着,最后一段从小调转入大调,表现出得到安慰的明朗的心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6-1-4 05:56:26 | 只看该作者
门德尔松一共写过四十九首无词歌,有人给这些无词歌一一加上了标题,如“猎歌”、“春风”、“纺车”、“丧葬进行曲”、“春之歌”等等。采用这些标题虽然大多不是门德尔松本人的意思,但对演奏者和听众理解音乐形象是有帮助的。例如A大调无词歌被称为“春之歌”,旋律优美生动,明朗欢快,伴奏部分的分散和弦清澈如水,仿佛是竖琴的音响,听起来的确使人感到充满了春的气息。这个曲子除了用钢琴演奏外,还常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和合奏曲,是一首雅俗共赏的好抒情小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3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6:41 , Processed in 0.086677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