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40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芭蕾在中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9-7 14:0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帖)
    芭蕾是个音译词,来自法语,英语、德语的读音和写法也与此相同或相近,“芭蕾”这个音节是全世界通用的。芭蕾是一种舞蹈,与草毫不相关,可在译成汉语时,我们的前人选择了两个带草字头的汉字,这代表了中国人对芭蕾的情意。中国人自古钟爱绿色,带草头的汉字总令人联想起晴翠与芳草,那样雅洁而诗意。法语ballet的“长相”太普通了,与汉语芭蕾的“长相”简直一个是村姑,一个是公主,没法相提并论。Ballet在东方一个古老民族这里比在她的发祥地获得更深刻的倾心。

  驻外人士,初识芭蕾

  中国人初识芭蕾是19世纪80年代,他们是大清朝驻日本、欧洲的外交官员们,而第一个演习芭蕾的中国人则是驻法公使裕庚的女儿裕容龄,时当1901年。裕容龄生于1883年,早年随父母出使日本,向日本女仆学习日本舞。
  1901年,裕庚公使奉调驻法国巴黎,裕容龄随同前往,同年入法兰西国立歌剧院和巴黎音乐舞蹈学校学习芭蕾,无意间创下中国人首次接触芭蕾的记录。这位中国芭蕾第一小姐并没有在芭蕾上走太远。次年,美国舞蹈家、赤脚邓肯在欧洲舞台上刮起现代舞旋风。充满激情、无拘无束的舞姿感染了裕容龄,自愿拜邓肯为师,成了邓肯的及门弟子。
  1903年裕庚回国,裕容龄进宫一面做翻译,一面被特准于宫中研习中外舞蹈。1904年五月初三,裕容龄作为御前女官于颐和园乐寿堂举办了一场独舞晚会,由专门从天津调来的袁世凯的西洋乐队担任伴奏。据记载,此次独舞晚会上,裕容龄表演了西班牙舞、希腊古典舞和自己编创的中西合壁的“如意舞”,却没有表演芭蕾。也许接触芭蕾的时间太短,虽然是中国第一个学习芭蕾的人,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造就。
  后来,裕容龄一直从事舞蹈职业,民国以后还多次参加义演,并做过总统府的女礼官。1949年以后,周恩来提名裕容龄做政务院文史馆员。1966年,文革风起,裕容龄已经是龙钟老人,红卫兵们居然有人记得半个多世纪以前初跳芭蕾的第一人--她的双腿被打碎!1974年,裕容龄91岁高龄上辞世。
  裕容龄可以说是中国芭蕾的老祖母,可时代决定她并没有多少机缘跳芭蕾,也没有把芭蕾带到中国。她从巴黎回国十几年以后,芭蕾才在中国本土登陆。

  芭蕾民间自生灭

  中国芭蕾的生母是俄国的一批流亡者。十月革命后,一批俄国贵族滞留上海、哈尔滨等地,有家难回,生计日蹙,教钢琴为生,兼教芭蕾。上海舞蹈学校名誉校长、中国舞蹈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胡蓉蓉,是当时那代人中仅存的硕果。她在上海考尔斯基芭蕾舞学校接受了严格的芭蕾训练,是30年代沪上的童星,参加过《天鹅湖》《睡美人》等芭蕾名剧的演出。建国以后,胡蓉蓉从事芭蕾编导教学工作,1964年的《白毛女》,1982年的《雷雨》皆出其手,教授出一批芭蕾高足。
  20世纪20年代,外国文艺团体来华演出形成一个高潮,1926年,莫斯科国家剧院歌舞团在上海卡尔登戏院演出芭蕾舞剧《关不住的女儿》、《吉赛尔》等,菲律宾小吕宋歌舞团、欧洲的一些舞蹈团也于同年到沪献艺。同时,上海一些得风气之先的大戏院放映的歌舞短片也把芭蕾推进更多中国人的视野。
  进入30年代,中华民族危机加深,芭蕾艺术在舞台上音沉响绝。由于多年兵连祸结,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50 年代初。

  从“工农兵受不了”到“大队会计的老婆也立起了脚尖”

  1950年,艺术家们为了声援和支持抗美援朝运动,欧阳予倩执笔,戴爱莲领衔主演了大型芭蕾舞剧《和平鸽》。这是中国第一部有活报剧性质的芭蕾舞剧,足尖舞等芭蕾特色的形式和技巧被广泛采用。中国艺术家的这次尝试并不太叫好,“大腿满台跑,工农兵受不了”是对这次尝试最形象也最带倾向性的谑评。
  芭蕾在“工农兵受不了”的侧目和哄笑里羞怯地退场,之后又是一段空白,直到苏联芭蕾艺术家和舞蹈团体大批来华传艺巡演。
  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创办,中国芭蕾事业正式启动。一大批苏联芭蕾艺术家、编导和教育家来华授艺,苏联莫斯科音乐剧院、苏联新西伯利亚歌舞剧院和苏联莫斯科大剧院先后来华访问演出。1956年,苏联专家查普林为北京舞蹈学校排练演出了第一部芭蕾舞剧《无益的谨慎》。1958年,古雪夫又为该校排练出了世界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从此诞生了有“第一代白天鹅”之称的白淑湘为代表的第一批中国芭蕾人才,并相继建立了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剧团。此后,又有《海侠》、《吉赛尔》、《西班牙的女儿》、《泪泉》、《巴黎圣母院》等芭蕾舞剧的引进排练和演出。中国的舞剧编导和舞蹈演员们初步熟悉和掌握了芭蕾舞剧的艺术规律和表演技巧,奠定了中国芭蕾舞剧的基础。到1965年,中国有了北京、上海两个芭蕾舞团和芭蕾舞学校,数十个芭蕾舞剧保留剧目。这是在苏联艺术家传帮带之下中国芭蕾艺术事业的第一高潮。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舞蹈艺术的舞台上只剩下《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两个“革命现代(芭蕾)舞剧”作为样板戏。1967年6月,《人民日报》发出“把革命样板戏推向全国”的号召,中国芭蕾的第二次浪潮又在政治力量推动下铺天盖地而来。从北京到边疆,各种文艺团体和“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都跳“一红一白”,成千上万的琼花、喜儿,洪常青、大春涌现出来。1974年以后,又有“革命现代芭蕾舞剧”《沂蒙颂》和《草原儿女》加入芭蕾大普及的行列。芭蕾艺术对演员有严格的技术规范要求,必须经过长期正规的专业训练,因而中国大地上无数舞蹈演员跳的只是变了形的土芭蕾。当时有外国记者说:“我的上帝,连大队会计的老婆也立起了足尖!”这样的局面持续了10年。

  进入芭蕾国际共同语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专业芭团先后演出几十部芭蕾舞剧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中央芭蕾舞团把鲁迅的《祝福》改编成同名芭蕾舞剧,上海芭蕾舞团则把它改编成独幕芭蕾舞剧《魂》,1988年中央芭蕾舞团又创作了芭蕾舞剧《兰花花》,这些舞剧皆未引起太大反响。
  进入90年代,一批芭蕾新秀崭露头角,在国际性大赛中获奖。北京、上海、辽宁、广州、成都等地私立业余芭校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芭蕾基础教育工作不懈地努力。1995年10月,中国第一次在上海举办了国际芭蕾舞比赛大获成功,中国参赛选手展示的艺术水平令人瞠目。特别是在少年组的角逐中,中国选手占绝对优势。进入第二轮的14名选手,除了一名日本女选手和一名智利男选手外,其余全是中国选手。在金银铜奖6位选手中,上海舞校就占了4位。近年,中国芭蕾舞演员不断在国际芭蕾赛场上赢得大奖,出现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
  芭蕾在中国已经曲折走过了百年岁月。“大腿满台跑,工农兵受不了”是芭蕾在中国命运的一斑,“哇塞!连大队会计的老婆也立起了脚尖”则是芭蕾在中国命运的另一斑。这些曲折也许是宿命的。正如ballet令中国人联想起芳草,得有“芭蕾”的芳名一样,ballet还令中国人联想到哑剧,这简直就是芭蕾百年坎坷百年风尘的胎因。英文词典这样解释芭蕾:无对话,无歌唱,由一群舞者以动作叙述故事之表演。可是《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则是“一种起源于意大利的舞剧,用音乐、舞蹈和哑剧手法来表演戏剧情节”。既是一种哑剧嘛,谁都可以染指。拿哑剧与芭蕾作比,真是十足的恶俗联想!高贵的芭蕾一旦有一丝哑剧之念窜入演员的心中,其艺术品位便被毁掉大半。哑剧联想是背离芭蕾艺术品位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各种乡土的招式遂以民族化的名义窜入芭蕾。其结果是,芭蕾不知不觉间沾染上杂耍的基因。芭蕾有5种基本位置,其他所有动作都可以看做是这5种基本动作的变体。在这5种基本位置中,第一个位置就是两脚外开,脚跟相对,形成一条横线,两臂圆屈下垂,中指尖位于大腿外侧。两脚外开,脚跟相对,形成一条横线,这虽然是一个预备状态的起始动作,然而却是一个特别专业的动作,有高度的技巧与功力存焉,与生活中的动作完全隔绝开来。她那几种独具魅力的舞姿,如阿拉贝斯克,即迎风展翅,阿蒂迪德,即鹤立式,雷勒韦,即踮脚尖动作,还有令人魂飞魄荡的皮鲁埃特大旋转,如若乘风归去,堪称绝尘。
所谓芭蕾,就是绝尘的芭蕾!芭蕾的动作没有一个是家常的,她的舞姿没有一个是哑剧的,没有一个是杂耍的。灵芝似的芭蕾,雪莲似的芭蕾!已然百年的中国芭蕾,但愿在到来的21世纪里,岂惟芳草,亦且琼姿。此帖由 dawnch 在 2005-09-08 20:16 进行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9-7 23:15:29 | 只看该作者
变了形的土芭蕾!
哈哈,好玩!

有空找些红色芭蕾的图片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5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5:42 , Processed in 0.082861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