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137|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早期教育是甚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29 13:05: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无论在这个论坛,或是在其它讨论区,都对早期教育这个话题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但很少见到人探讨何谓早期教育这个问题。我认为,如果未就早期教育是甚么便提出支持或反对,只会增加火药味,而不能让大家进入分享与互相支持的阶段,一起找出好的方法使我们的下一代得益。

以我对早期教育的理解,早教是要关注四个主要范畴:

1.早教的目的
2.早教的心态
3.早教的科学
4.早教的方法

<u> 早期教育的目的 </u>

我认为早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要在孩子脑部发展最快的阶段,透过父母的关怀爱心及正确的方法,提供足够的刺激,并培养他们各方面能力及良好性情,使孩子全人发展,能好好面对将来的各种挑战。

早期教育不是培育神童或天才,亦不是单单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至于如果有孩子因为适当的早教而有各种突出的表现,只是早教带来的奖赏,而不应成为早教的目的。

<u> 早期教育的心态 </u>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父母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有些朋友会把孩子的教育留给学校,有些则把孩子的教育交给兴趣班或补习班,更有些朋友把孩子的教育交给电视,计算机或教育光盘。这些做法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父母的参与。父母的参与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因为孩子需要父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在早教的路上,父母要有正确的心态,时刻留意孩子的各方便发展的进度,那怕只是有一点点的进展,也要赏识孩子。这里我特别鼓励父母为孩子写日记或周记。这样父母会更了解孩子。

无论进行什么形式的培育,首要重视孩子的情绪及意愿,在孩子还想继续之前便停止,以保持孩子的兴趣。在进行早教时,无论是孩子或是父母不享受过程,就必须停止,因为一定有地方出现了问题需要检讨修正。只要抱著这些正确的心态,就不会揠苗助长了。

<u> 早期教育的科学 </u>

孩子还年少时 (零至六岁,特别是三岁以前) 正是脑部发展最快的阶段。 根据一些资料,脑部成长是因为小孩受到不同的刺激如听/看/摸等等,引致脑部神经突触发展。 这些神经突触经过足够的刺激,互相形成接线,使脑部某些能力得以建立,脑部活跃起来,才能建立起小孩的种种高阶能力如阅读,计算等等。

当然,没有早期教育的这些额外刺激,脑部依然会循一般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但因为到六岁以后脑部的突触已经生长得差不多了,在"用进废退"的原则下开始修剪少用的接线时,没有经过刺激的接线会被修剪,令到某些小孩特有的能力,例如学习多种语言已经很难再被建立起来。到时候,刺激对孩子的作用已经大大减少,取而代之是要用其它学习方法去"应用"这些已经建立起的接线了。

早期教育其中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在孩子脑部发育最快的时间提供足够的刺激让孩子的脑部充份成长。

<u> 早期教育的方法 </u>

有了早教的科学基础,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有效的心法。例如:音乐可以刺激听觉;探索可以引起孩子对身边事物的触觉及兴趣;读图书可以刺激孩子的视觉及听觉及引起他们对书本的兴趣。而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至于格连杜曼式教宝宝阅读方法,是合理而又有效地透过视觉及听觉加上父母的关爱去刺激脑部与"阅读"有关的神经突触发展的方法。使孩子很早便有阅读能力及兴趣,可以靠阅读去更深入认识世界,从以使好奇心及智力更大幅进步起来。

而性情的培养,例如专注力,耐力,好奇心,自信,爱沟通,爱劳动等等,需要父母的身教及对孩子的赏识及鼓励。父母要留意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足够的机会去培养这些优透的性格特质。有些机会是环境提供的,而有些机会是要父母安排及把握的。

格连.杜曼的方法只是其中一种较有系统的早教模式。世界各地是有很多其它有效的培育方法,等待大家去发掘及探索。这些方法包括:

- 经常玩各种亲子游戏
- 每天进行亲子阅读
- 让孩子多看多听多尝试
- 让孩子探索实物
- 经常与孩子说话
- 让孩子多听音乐
- 多与孩子到图书馆
- 让孩子多运动,特别是爬行及跑步
- 在家中设立一个图书阁
- 限制孩子看电视
- 多鼓励及赞赏孩子

以上是我个人对早期教育的一些观点,欢迎讨论,交流及指正。[ Last edited by palmchristy on 2004-1-29 at 01:09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4-1-29 13:17:54 | 只看该作者
说的非常好!如果我们大家对早期教育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我们只能无聊的去争吵,而不是积极的探索。概念不明确,讨论的方向就不一样,你说东我说西,永远不会达成一致的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4-1-29 13:35:15 | 只看该作者
赞同“全人发展”,我想就是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和观念。

响应“父母为孩子写日记或周记”的提议!

严防父母自己的急功近利心态,万万不可“揠苗助长”

感谢palmchristy系统的总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4-1-29 15:20:5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周记, 我是由小女出生第一天起记, 初时是一些体重方面的资料, 后来加入我对女儿发展上的观察, 尽量记下每一个突破点, 以及每一个问题, 然后两夫妇会找书看及讨论, 最后达成一致的看法去解决这些问题. 我认为周记日记等是关注孩子的父母不可错过的工具. 初时写起来有些难, 慢慢就会乐在其中了. 现在不知不觉已经写了19个月.

将来女儿长大了再让她看, 相信会是一份充满爱心的礼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4-1-30 11:09:40 | 只看该作者
向您学习。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4-1-30 11:18:03 | 只看该作者
这种认真研究态度值得学习,我很敬佩。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以终为始。早期教育应时刻把将来的大目标放在心中。
1。语言是最重要的技能,越早越好。2。太多死记硬背是中国教育的特点,需要改进。
在网上看到一片文章,以下二段对早期教育觉得有启发。
在西方搞专业工作,英文或一门西方语言水平和专业水平是缺一不可的。笔者认为,英文能力或一门西方语言能力是立足西方社会之本。要真正学好一门西方语言,比学一门专业的全部课程加起来还难。在国内时,我曾在两所重点大学英文专业学习英美语言文学七年,读了学士和硕士,并在大学英文专业教了七年书。出国后“小二郎改行”,去学习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出国后一段时间我的英文还磕磕绊绊,几年后才真正上路。

   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交流学和信息学都研究过这样一种现象:如果要把一种语言掌握得如同母语那样流利,一定要在儿童期,即青春期(Puberty)到来之前学习该语言。这可能是为什么儿童学习语言快,为什么移民的孩子可以流利地使用两种或更多语言原因。心理学上的结论是语言学习可能是与大脑细胞及其结构在人生的特定发育阶段上有关。在人生的某一阶段,大脑对于语言的接收与储藏特别敏感。过了该阶段后,语言接收能力就开始下降,并随着大脑细胞老化而逐步消失。

   下面将谈谈专业方面的问题。读书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可能是在西方进入专业工作的关键和捷径。一般只有少数幸运有能力的移民到西方如加拿大来能顺利找到工作。对大部分人来说,国内的专业训练与西方相应的专业训练相比是有差距的。比方说,我自己曾在英、美、加大学呆过多年,发现西方国家大学与中国的大学存在最根本的不同点。那就是中国的大学教学生学知识,而西方的大学教学生去想问题。多年前我赠请教一位哈佛大学的老教授点拨迷津。他总结说,哈佛大学引导学生去想人类大脑目前还没有想到的问题和教学生去研究人类大脑能想出的任何问题。由此可见,西方学术界的立足点可能决定其专业技术和学术研究的超前性。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国内来的专业技术人员应该去充电,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而最终进入到专业人员的行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4-1-30 18:23:06 | 只看该作者
对早教认真是必须的.

严重一些来说, 这关乎中国下一代的将来, 关乎中国未来整体国力.

所以, 我不会特别坚持某一种早教方法, 却会认真推介一些好方法给大家参考及互相讨论, 大家精益求精, 一起进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4-2-3 09:55:12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也能称为早教目地的话,

我希望我的孩子健康快乐、聪明独立、自信进取、诚实守信、谦逊友爱,有个性,有思想,有教养,越完美越好。^_^


至于我的心态,借用在别处看到的一段话:

“老舍先生说过,在没有孩子的时候,一个人的世界还是未曾发现美洲的时候。小孩是哥伦布,带人到新大陆去。
那么,就让我们,每一位孩子的父母,
以幸福与好奇交织的心情,到我们这块新大陆来,
一起分享和孩子在一起的欣悦与惊喜,忐忑与生气,哭笑不得与没大没小。
我们会在与孩子一起生活的时光里,看到孩子的成长,感到自己的进步。”

^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2-13 14:08:09 | 只看该作者
说得好,应该顶一下!大家多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1-31 01:32:47 | 只看该作者
天哪 偶尔的一个帖子 追随依言爸爸 追到儿教论坛  原来很早大家都在讨论早教问题  一定要认真在这里学习才是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4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19 21:20 , Processed in 0.082867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