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697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零岁教育》的启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28 21:2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零岁教育》的启示
     
     井深大著  
     
     本文节录于日本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井深大先生之名著《零岁教育》一书。井深大先生,1908年出生于日本后木县。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部毕业。1946年创力索尼公司的前身——东京通信工业。1950年就任该社社长,建立世界索尼品牌。1968年设立财团法人幼儿开发协会,任理事长,对幼儿教育倾注了巨大的心血。历任索尼公司名誉会长,是索尼公司的奠基人。1989成为日本文化功臣,被授予文化勋章和勋一等旭日大绶章。著有《母亲从零岁开始的育儿方法》、《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太晚》和《还剩一半的教育》等书。
     
     
     
     人的认识和电脑的认识完全不同
     
     人是通过什么方法去认识某一个事物的呢?我曾经偷偷地对别人看报纸的方法进行观察。
     
     虽说是看报纸,却没有哪一个人是一字一句去看的。一般都是一个版面看上一、两秒钟,然后再看下一个版面。也许有人觉得纳闷:他们在看报纸么?在看,他们在一个劲的找自己想看的地方看,当他们在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时,他们会根据需要记到脑子里。可以说,大部分人都在用这种方法看报纸和周刊杂志。不,准确的说不是看,而是翻阅。
     
     有一种说法叫′用眼睛的余光看′。我们用这种方法看报纸。一眼看上去,就能了解整个版面的内容。因此,与其说是′看′,倒不如说是′浏览′更贴切。我把这种认知和认识的方法叫′类型认识′。
     
     类型认识的用语在计算机领域十分流行,而且类型认识的研究也十分热门。可以认为,这种研究的次序是颠倒的。为了开发高度发达的计算机技术,必须首先解决人的类型认识结构问题,然后才能研究如何将人的类型认识应用到计算机当中去的问题。但是,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人的类型认识和计算机的类型认识完全是两码事。
     
     现在有′数码′和′模拟′两种说法。如果用这两种说法去套,那么人的类型认识就是′模拟′性的,而计算机的类型认识则是′数码′性的。例如,画面上有一点。计算机为了发现这一点,必须将整个画面从头到位扫描一遍;而人则不同,他只要往画面上看一眼就能瞬时地找到那一点。
     
     如果根据′左脑和右脑′的观点,即是:人的类型认识具有右脑性的特点,计算机的类型认识具有左脑性的特点。
     
     婴儿有原封不动的接收影像的′特殊能力′
     
     近二十年来,我一直主张孩子是把事物作为类型去接受的,即进行类型认识。
     
     我在陪孙子一起玩的时候,就开始注意到孩子的类型认识问题。当时,我孙子的年龄还很小,说话还不是很利落。从我家的公寓,能看到窗外闪烁的霓虹灯。当我用手指着一个个的霓虹灯问他时,他看了一眼上面的文字和标牌,就能准确地说出′那是日立′、′那是丰田′和′那是NEC′等等。这令我十分惊讶。而且,不仅我的孙子,许多幼小的孩子也有这方面的′特殊能力′。当他们看到某辆车时,他们能说出车的种类。当他们听了两、三遍的广告词以后,他们能记住广告词。我想,象这样让大人吃惊的事情绝对不会少见。
     
     可以认为,孩子常常能发挥这方面的′特殊能力′是因为孩子和大人的认识方式存在着差异。
     
     例如,当你看到′COCA COlA′的招牌时,你是通过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去认,然后才读出′可口可乐′的呢?还是把招牌的变形的字体作为一个整体去看,然后才认识′可口可乐′的呢?这两者是存在差异的。
     
     我从发生在我孙子身上的事情开始注意到:孩子具有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去看的能力。但是,我发现:即使在教育机构,孩子的这种能力也没有得到重视和理解。因此,我向大家呼吁,要重视孩子们的′特殊能力′;在此过程当中,我们会越来越认识到类型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通过′类型认识′去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类型′一词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已被广泛使用。说到′类型′认识,我们很容易想到:它是对肉眼可以看到的事物的认识方法。其实不然。因为我们通过′类型′,不仅可以认识声音和文字,而且还可以认识无形的东西和抽象的事项。例如,当我们听到巴赫和肖邦的音乐时,即使是象我这样不太懂得音乐的人,一听到那样的曲调,也能分出哪是巴赫的音乐和哪是肖邦的音乐。尽管我们不能将两者的音乐特点清楚的罗列出来,但是我们却能分出是谁的音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两个作曲家创作该曲子的意象已分别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前面我向大学介绍了自己在委内瑞拉时的经历。一个出生才几天的婴儿能够分辨母亲的声音,这也是一个通过′类型′来进行认识的极好例子。婴儿在母亲的肚子里时就记住了母亲声调和说话方式,所以他一生下来就能知道那一种声音是自己母亲的声音,并对此做出反应。在从婴儿区分母亲的长相来看。眼前的人是母亲还是他人?婴儿能通过自己对母亲长相信息的掌握,如通过对眼睛和鼻子的大小、形状和配置等的掌握,在瞬间做出判断。
     
     我们一直认为婴儿能够分辨母亲的声音和长相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这样的事情并不简单。你想,这样的事情是连计算机都难以做到的复杂事情,可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却能轻而易举地做到。这难道不是令人惊奇的事情吗?
     
     还有一件我们常常忽视的事情。那就是:婴儿不仅仅是通过看母亲的长相去认识自己的母亲,而且还通过母亲身上的气味、声音、搂抱方式和姿势等综合性的感受去认识自己的母亲。对婴儿来讲,′母亲′是包涵有自己全部感受的母亲。因此,婴儿应该能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疼爱和温柔。所谓的′类型′正是包涵有有形物和无形物的′类型′。
     
     作为典型的′类型′势力,我想起了以前从日本棋院高川格名誉本因坊那里听来的话。据该棋院的调查发现:该棋院的名人们在三、四岁的时候,就在一旁看父亲或家人和别人对弈。因此,在刚开始学棋的时候,并没有谁手把手地教过他们。他们之所以成为名人,与他们小时候在一旁看别人对弈有关。小孩小时候看人对弈,其围棋的棋型会根植于小孩的脑海深处。这与从初中开始学棋的情形完全不同。小孩对棋型好坏的判断靠的是直觉本能,而初中生对棋型好坏的判断靠的是理论。当然,下围棋不仅需要直觉,而且还需要良好的理论功底。但是,小时候灌输到脑子里的基本类型,会在人长大以后发挥作用。
     
     不仅是学围棋,而且学习文艺和体育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是你小时候懵懵懂懂读过的文艺书籍和照葫芦画瓢学过的体育动作,那么当你长大以后,它们就会成为你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刚才,我向大家谈到无形事物和抽象事项的问题。我认为,我们会找到一种方法将它应用到教育的中的,如,即使我们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只要我们对该事物进行重复,我们也能掌握该事物的′类型′。反过来,当我们开始探索事物的含义时,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头脑开始出现条理时,我们对事物进行′类型′吸收的方法就会变得笨拙起来。
     
     我们要正确地把握孩子所拥有的能力,并通过′类型′的重复来对其能力进行积极的推动。这种通过重复来推动孩子的类型认识力、并让孩子自然掌握事物的学习方法,叫′类型教育′。在这里我主张将它作为广泛的教育问题来思考。
     
     零岁的婴儿也能读懂汉字
     
     关于类型,以前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思考。其内容不仅涉及到我们肉眼看得见的东西,而且还涉及抽象的东西。下面,我想就眼睛看得见的′汉字′为例,谈谈我对′类型′的看法。
     
     汉字和罗马字母一样,它不单单是被用作语言的标记符号。当我们在考虑东洋或者日本的文化和素养时,我们绝对不能忘记汉字的巨大作用。根据MIT(麻省理工大学)对世界字体的研究发现:横写的汉字假名混合字体′无论是从粗略的角度,还是从详细的角度,都能帮助人们最有效地掌握含义。前面所提到的浏览报纸,也正是因为有了汉字,才使日语占了很大的便宜。
     
     过去,人们认为:汉字复杂,字数多,笔画多,不利于教学。但是,如果从类型认识的角度来考虑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截然相反的事实。即,汉字并非越简单越容易认识,而是越复杂就越容易认识。计算机也一样,用作判断的材料信息越多,其做出的判断就越准确。说到这里,我们终于可以请石井先生出场了。
     
     我已在前面介绍过,石井先生是汉字教育的先驱,是他首先在幼儿园教育中引进了汉字。′汉字教育最好从小时候开始′,′孩子喜欢笔划多的汉字′等等,这些都是石井先生经过长期资料积累和研究的成果。
     
     据说,石井先生在开始对幼儿进行汉字教育的时候,当时还未满一岁的长子就开始懂得′教育′的′教′字。不过,虽说是开始懂得,但是因为孩子还小,还不怎么能说话,所以它不可能将这个汉字念出来。可是,孩子总得想个办法告诉父母:这个字,我看了这么多天,记住了。有一天,当他看到在有本书名上出现的′教′字时,他拼命地通过身体的姿势将它告诉母亲。当石井太太明白孩子要告诉她什么时,他非常感动,并将此事告诉了石井先生。
     
     当然,也有人对石井先生所说的事情提出质疑:如此之小的小孩怎么能认得如此之难的′教′字呢?!我想,当我们被婴儿的超凡能力所打动的同时,也肯定有人会对此表示怀疑,这毫无疑问的。试想一想,婴儿生下来不久就能认出自己的母亲来。所以我想,当有人说孩子长到一岁就能够认得汉字时,大家也不要觉得有什么奇怪。
     
     ′能读′、′明白′和′会写′属于各自不同的能力
     
     从1984年开始,我在年轻母亲们的协助下,开始对汉字进行类型教育的实践。实践主要使用汉字卡片,以便通过类型将汉字告诉幼小的婴儿,可是我并没有特别的教育计划。我将我的类型教育的想法告诉了母亲们,在得到她们理解的基础上,我让母亲们按照各自的方法去进行具体的实践。我的愿望是:通过母婴之间的交流积累去寻找类型教育的实际方法。
     
     关于在类型教育中选择汉字的问题,也许会有人提出疑问:汉字和早期教育中的左脑知识性教育有什么不同呢?关于这一点,我想大家会慢慢明白。就我而言,我觉得任何属于类型教育的素材都行,并不仅仅局限于汉字。我之所以选择汉字,是因为:①如果把汉字作为图形去看,它在视觉上非常有意思。②汉字不象外语存在着的发音等问题。③我想挑战已有的汉字教育,并对其中的错误进行指正。
     
     通常,很多人都认为:只有具备′能读′,′明白含义′和′会写′三项能力,人才算懂得汉字。文部省的教育方针也完全是这种想法。因此,从笔划少而简单,意义明确的文字开始教学就成了汉字教学的计划。但是,根据类型认识,我们知道小孩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能够区分汉字。′能读′需要嘴巴开始会说,′明白意义′需要语言的体系,′会写′需要手指的运动能力。这三种能力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可能同步发展,而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例如,母亲让婴儿看几张写有汉字的卡片,然后给他念其中一张卡片。母亲念哪一张卡片,婴儿的视线便会转移到哪一张卡片上。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充分地了解婴儿是否能够区分不同的汉字。也就是说,还不会说话的婴儿即便能够区分汉字,他也不能将汉字说出来。当然,这样的时期会因教法和指导方法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不能具体地说出是什么时候。
     
     在这里,我想大声地告诉大家:婴儿早在还不会说话之前就开始具备了认识汉字的能力。
     
     能够区分汉字的时期、能念的时期、懂得意义的时期和会写的时期,这四种时期各不相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肯定会出现:不到最后会写的时期就什么都不教,或者不都具备这几种能力就毫无意义的想法。但是,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而且,既然孩子具有类型认识的能力,孩子不会读、不会写也不要紧,那么为什么不开展汉字教育呢?汉字作为类型教育的材料之一,它最适合培养孩子的类型认识能力。
     
     利用婴儿的非凡′感受能力′进行教育,给婴儿以愉快的类型,正是类型教育的第一步。从意义上来看,表示具体事物的汉字要比表示抽象概念的汉字简单。这种看法只是大人的感觉而已。  但是,对于平生第一次看见汉字的婴儿来讲,无论该汉字是表示抽象的事物,还是表示具体的事物,其难度都是一样的。而当孩子长大到5、6岁以后,他们开始通过理性把握事物。这时候,他们会觉得:有具体意义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在这里,请允许我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由于在小孩进入幼儿期后,我们会不断的教给他具体的事物。所以,在小孩尚未进入幼儿期时,我觉得,我们不妨多教给他一些抽象的要素。
     
     不同的类型教育、不同的成长
     
     孩子的成长主要看培养的方法,如果从零岁开始就通过学习汉字对她进行类型教育的话,那么其结果也许就会更加不同。在零岁的那一时期,不断向孩子灌输各种要素是十分重要的,在一岁前记住的汉字和会说话后记住的汉字时有区别的。这种区别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是一岁前还是一岁后?或者是什么别的时期?这就是汉字记忆的界限问题。
     
     给幼儿′要素′
     
     在前面,我已向大家做了介绍:一个幼小的婴儿能看着汉字念出′八面六臂′的读音来,当你看到这种情形时,你作何感想呢?肯定会有不少人这么想:幼儿不懂意思,能读出这样的汉字又能怎么样?
     
     事实上还真有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也颇感为难。因为我不能肯定:孩子从小记住的汉字会在将来什么时候派上用场。这样一来,也许就会有人接着追问:那么,教幼儿这些不是白费力气吗?而我想说的是:请等一等!我认为,现在就断言:这事情对婴儿徒劳,那事情对婴儿没用的说法未免操之过急。
     
     我觉得,如果婴幼儿在不断吸收的话,我们就应该多给他′材料′,而不应该考虑这′材料′他需不需要。′材料′不见得非要局限于汉字,可以尽量拓宽到九九表、外语和音乐上。只要婴幼儿感兴趣,他就会不断吸收。
     
     婴幼儿掌握的这些′材料′将成为他们日后接触新事物的基础,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想着这些′材料′会在什么时候派上多大的用场。
     
     据说,人脑的细胞数有140亿个,其中真正用的细胞只有百分之几。这我已在前面说过。假如人脑所使用的细胞数再增加0.1%,情况又会怎么样呢?情况难以想象。也许会给人的可能性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甚至大家会认为:没有使用的脑细胞在帮助使用的脑细胞起作用。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能主动的使用没有使用的脑细胞呢?这正是问题的所在,也正是我之所以考虑幼儿教育的动因之一。可是,对幼儿进行教育会不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也曾经向大脑生理学的专家咨询过。
     
     我的提问是:让孩子′学习′,孩子的大脑能承受得了么?他会不会象大人那样得神经衰弱?
     
     专家告诉我说:′绝对不会。如果孩子不喜欢,他会拒绝接受那样的′教育′。只要孩子没有腻烦的情绪,就没有必要担心教的太多。′
     
     另外,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孩子的感性,因此,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大家不妨考虑给孩子以感性′材料′的问题。
     
     通过类型教育发展孩子潜能的三个要点
     
     我想,通过上述的说明大家已经明白:类型教育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教育思维和方法。它和以前被成为′教育′的′教育′完全不同。在这个意义上,我坚信:类型教育一定会给教育带来革命。
     
     既然类型教育是一个崭新的教育方法,那么它能让零岁的婴儿产生多大的能力呢?还有,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推动类型教育呢?所有这些问题,说老实话,现在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我确信,婴儿没能通过以前教育引导出来的能力能通过类型教育可以将它引导出来。因此,现在的类型教育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式和方法,规定′什么时候应该怎么做′,但是有三点很重要,希望大家务必知道:
     
     第一,给婴儿的材料要多次重复。第二,不用进行解释和说明。第三,不要急于求成。
     
     只要能够充分理解这三点,那么任何一位母亲都能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类型教育了。
     
     一、′重复、重复、再重复′是幼儿教育的根本
     
     第一是重复的效果。任何事情,只要重复婴儿就能吸收。
     
     这一点已得到证实,而且我在前面也作了介绍。婴儿对被重复的′材料′具有非凡的′记忆能力′,这一点是大人所望尘莫及的。而且婴儿记忆事物也不会觉得费力。
     
     另外,婴儿对事物没有难易之分。′这对幼儿太难啦,还没有必要让他去记′,这完全是大人的感觉。其实对婴儿而言根本不存在一件因为难而记不住的事物。
     
     如果再重新看一看铃木镇一先生的研究,我们就能够清楚的看到这一点:一个打从娘胎开始就反复听本国语的人,对本国语言具有非凡的记忆能力。每天反复听优美的音乐,任何一个孩子在此环境之下都会熟练地弹奏优美的巴赫和莫扎特。
     
     经常听人说:兄弟两人,大的孩子练小提琴,小的在一旁看着、听着。当小的孩子长大后学小提琴时,他会很快赶上并超过大的孩子。这是因为,对小的孩子而言,大孩子所弹奏的小提琴成了他学习小提琴的良好环境。
     
     对于说日语,所有的日本人都不会觉得困难或者简单。因为,他们在听大人的重复交谈当中,自然而然地就把它给掌握了。同样,对婴儿也没有好坏之分。
     
     孩子不会知道:记住这些东西有用没有,或者因为这事不好就赶紧把它忘掉。因此,如果光给婴儿坏的事物,他就会不断地记住坏的事物。
     
     二、教幼儿的时候,请不要说明
     
     类型教育的第二点是:′不要说明和解释′。以前,教育重视对含义的理解,认为死记硬背不能叫教育。但是,也有不经过死记硬背就记不住,或者不经过死记硬背就记不好的事情。
     
     总之,我们应该把通过理解去记忆的东西和通过死记硬背去记忆的东西区别开来。我认为,′理解性教育′只有在孩子进入小学后才能显示出它的效果来。也就是说,六岁前后是左脑和右脑进行优势转换的时期。即使孩子不能理解,在幼儿阶段灌输到他的脑子里的东西也会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而得到理解。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我得到母亲们的协助并开始做汉字卡片尝试的时候,也曾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在给孩子看卡片的时候,我要求母亲们不要做任何′解释′,如说:′这个字是爱,那个字是情,两者结合起来就是爱情′等等。
     
     但是,我们不能说因为这个汉字是通过类型重复教给孩子的,就指望孩子能马上明白它的含义。因为即使是汉字,也有远近之分。如果这些汉字象′耳′、′鼻′那样离孩子身边比较近,孩子就有可能较快地掌握它的含义。但如果这些汉字象′八面六臂′那样离孩子的身边比较远,孩子不到一定的年龄就很难掌握它的含义。不过孩子一旦明白它的含义,它就会被孩子牢牢地记住。
     
     虽然对汉字进行类型教育的尝试才刚刚起步,但是,从前面的美轮子的事例来看,我确信这种方法是正确的。如果人长大了才学习汉字,他就要对汉字进行理解。这样一来,要掌握汉字,他就必须付出比小的时候多出好几倍的努力。
     
     总而言之,对与一个通过类型认识来接受各种事物的婴儿来讲,他的′学习′和′记忆′没有道理可言。婴儿记住母亲的长相和声音也没有经过任何的说明和理解。
     
     以往的′教育′观认为:不讲明意思就让人死记硬背的方式最不可取,它属于′填鸭′式的教育。  但是,如果我们拘泥于以往的教育观,把′理解′看作金科玉律,那么等到孩子有了理解能力的时候,我们恐怕已经把孩子重要的时期给耽误了。这正是我最担心的事情。也就是说,当我们觉得惊讶:为什么孩子能猜对公司名称和汽车种类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错过了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时期。
     
     因为孩子不需要理解和说明,所以,类型教育的类型可以是任何事物。既可以是具体事物的名称,也可以是抽象的单词。因为孩子不需要理解,所以无所谓困难和容易。
     
     一个没有形成独立判断的婴儿对周围反复出现的事物,能毫不保留地予以吸收。
     
     三、既然播下了种子,我们就要耐心地等待
     
     类型教育的第三点是:不要急于求成。换句话来说,就是:不要急于谋求教育的效果。
     
     例如,当我们给婴儿读画册并让他去听的时候,我们不能指望婴儿能给我们谈什么感想,因此也许就会有人觉得不安,他到底懂不懂呢?我给他读有没有意义呢?即使是用汉字卡片对零岁婴儿进行′类型教育′,我们也不能指望马上出现结果。
     
     零岁教育也不可能一有′输入′就能看到′输出′,这一点务必请母亲们好好理解。正如记忆和理解必须分开考虑一样,′输入′和′输出′也必须分开考虑。因为′输入′之后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看到′输出′。正因为不能马上看出′输出′,所以才使以往的教育专家们产生了误解,他们认为:给小孩子′输入′是白白浪费功夫。我要说: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看法才造成了以往教育的重大过失。
     
     我们经常能看到母亲考问孩子的情形。当一个母亲在教孩子读音的时候,她会这样问孩子:′那个字,你知道怎么读吗?′如果通过考问能增加孩子的兴趣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这种想知道孩子是否真正记住的心思则是不可取的。因为,如果大人急于求成,孩子好不容易萌发的好奇心就会受到打击。
     
     当合适的时期到来时,类型教育才会开花结果。如果孩子有了理解能力,我相信,他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以前所记住的′材料′。而且,这种理解不能强求,而只能靠孩子自身的能力去实现。我希望母亲和婴儿接触时,应该婴儿具有旺盛的吸收能力,而不应该只图眼前的效果。
     
     只发展智能的教育不叫教育
     
     刚才向大家谈到了′类型教育′的三大要点,现在,我还想向大家再强调一点。那就是:′类型教育′要培养什么?这一点,我希望大家认真考虑。
     
     我在前面曾经多次讲过,类型教育的类型范围很广,从汉字、外语到生活态度,从看得见的东西到看不见的东西无所不包,而且对孩子没有难易之分。
     
     例如,母亲经常对婴儿温柔呵护,充满爱意,这样一来,婴儿就能通过类型认识去感受母亲的爱,并对它进行吸收。当然,婴儿不明白这就是′爱′。可是,当婴儿长大后知道′爱′的单词时,他就明白什么叫做爱,并通过切身的感受去深深理解它。这时候,他对爱的理解便不再停留在对字面的抽象理解上。
     
     但是,如果婴儿在这个时期没有接受类型教育,即使他以后长大了也很难真正理解′爱′。而且即使他心里明白也不会有爱的行为。这是因为他没有学到爱的行为。
     
     谈到′教育′,常常会使我们往智力发展的方面去考虑。但是作为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为了生存,就要在可能的时期里,通过类型教育培养′必备′的能力。
     
     在这里,我希望大家认真对待′家教′的问题。说到家教,似乎会给大家一种责怪孩子和哄劝孩子的印象。如让孩子这样做,不许孩子那样做等等。其实,父母没有必要这么辛苦。如果父母在孩子零岁的时候,就开始给他一种环境并让他不断接触这种环境,那么孩子长大后就会自然有家教。这样一来,家教的问题就变得简单了。最近,对于孩子的家教问题众说纷纭。′家教′可以在维持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使自己的行为不至于给他人造成麻烦。例如,见面打招呼,保持仪表整洁以免给他人造成不快。这些行为,如果是零岁的婴儿,他可以轻轻松松地把它们当作一种习惯去掌握,而且自己也不觉得费劲。
     
     但是,当孩子超过三、四岁以后,孩子就很难把家教当作一种习惯去掌握。逐一说明道理然后让孩子采取符合家教的行为,不仅教的人很累,而且被教的人也很难轻易掌握。本来,家教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它的目的是让你知道怎样去做。
     
     这些暂且不去说它。最近,父母们不再亲自管教孩子。其原因之一是,说到家教会给人一种灰暗的印象,让人联想到′惩处′和′处罚′。有些父母,他们不忍心处罚自己的孩子。担心自己严厉的管教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给孩子留下难以磨灭的坏印象。所以他们在管教孩子时畏手畏脚。但是,父母为什么要惩处孩子呢?是因为孩子到了三、四岁以后,父母才开始对他们进行家教,而孩子不会,于是父母就对他实施了强制性的行为。但如果孩子的家教从零岁开始,那么即使父母不惩处他,他也能很好地掌握。不,与其从零岁开始,倒不如从孩子尚未出世之前开始,父母就应该以身作则,给孩子反反复复示范一种良好的行为模式。当孩子能够模仿的时候,父母就要真心地表扬他,直到他能真正掌握为止。
     
     相反,当孩子的行为与家教不相符时,父母就要耐心帮助孩子改正,直到孩子掌握为止。另外,虽然人不是猴子,但是当孩子面临着生命延续等重大问题时,父母也有必要采取严厉的措施。
     
     这样看来,父母和孩子的日常生活本身便是′家教′。
     
     我多次谈到,要取得零岁教育实践的成功,其钥匙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只要母亲有爱心、有热情,就一定能够培养人,创造人。
     
     有些东西是三岁以后学不到的
     
     谚语云:′受教于孩子′。最近,我从一个四岁的孩子身上学会了一件事。我从老早开始,就一直住在市中心的公寓里。和别人一样,见到了左邻右舍,我也只是默默地行礼,很少互相打招呼。
     
     有一天,一位搬来和我家同住一楼层的小男孩冲我说:′早上好!′我正犹豫着要不要向别人打招呼的一刹那,小男孩却向我打了招呼。于是,我也冲他说了句′早上好!′。那一天,我的心情显得格外的爽快。从那以来,我一见到邻居,就主动地向他们打招呼,而且和那小男孩还成了好朋友。
     
     最近,能向小男孩那样主动打招呼的孩子并不多见,因此我对小男孩的事情十分感兴趣,问小男孩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小男孩的。他们若无其事地告诉我:他们并没有特意教给孩子什么,只是从怀上他以后开始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早上起床说′早上好!′,晚上睡觉说:′晚安!′。我觉得:这就是通过类型教育进行家教的基本原则。
     
     当然,小男孩才四岁,他不可能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跟人打招呼。但是,他却能把打招呼付诸于行动,能够行动,正是在家教当中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一点。
     
     不仅打招呼如此,而且′体谅他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例如,在中小学当中出现的′欺凌′问题。有人指出:要根绝′欺凌′现象,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体谅他人的痛苦和悲伤。
     
     确实如此。我们应该对孩子谆谆教导,让他们′多多体谅他人′。可是,如果我们这么做了,孩子就真的能够体谅他人吗?我想,很难。这是因为,体谅他人、对他人好一点不是通过讲道理就能学会的。
     
     如果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庭,父母之间相互体谅,尊重老人,那么即使不用语言去教,婴儿也能自然而然地学会父母的行为方式和说话方式。等婴儿长大以后,父母的行为方式就会再现在孩子身上,使孩子成为一个温柔体贴的人。
     
     人们常说,孩子的能力、个性和爱好等等都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我坚信:这些因素并非天生,而是因为人生下来后,他受到的类型教育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
     
     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问题一直是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所讨论的问题。
     
     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久保田竞先生说:人不存在能力基因遗传的问题。确实,遗传因素对人的能力和性格不构成决定性的影响。退一步而言,假如遗传对能力产生影响,遗传能力也只不过是装入能力的容器。遗传能力不是指能力本身,而是指容器的大小。因此,不管它是多大的容器(遗传性能力),如果它没装进多少东西,那么它就比不上装满东西的小容器。
     
     我们大人往往会把能力的问题说成是遗传的问题。孩子在学校取得了一点成绩,大家就说:′孩子的父母都是东大毕业的,脑子好。′当孩子考试考不好时,父母就说:′孩子象我,不爱学习,我有什么办法呢?′总子,大家总是以遗传为借口,把问题推到不能解决的境地。
     
     与其这么说,倒不如说孩子的能力和性格与遗传无关。我相信,遗传不会对孩子的能力和性格产生任何实际性损害。至少,如果想让孩子具备发展的可能性,哪怕有百分之几的因素属于遗传或者先天的,我们也要把孩子的成长看作是环境的产物。这样一来,它不仅对孩子,对父母,甚至对社会都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类型教育时只有母亲才能够做到
     
     在前面,我就类型教育向大家做了各种说明,最后我想向大家强调一点。那就是:类型教育的钥匙掌握在母亲的手中。
     
     一岁以前的婴儿有多大的接受能力和潜在能力?通过类型教育,婴儿有多少′能力′可以开发出来?这些问题,在现阶段我们还一无所知。但是有一点我敢肯定,那就是:能够开发婴儿′能力′的只有母亲,而不是心理学者和教育学者等教育专家。
     
     以前人们对零岁婴儿的研究完全是一片空白。这么说,决不是危言耸听。零岁研究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婴儿的大多数事情只有母亲能明白。
     
     母子关系在零岁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类型教育从零岁开始,其主角一个是婴儿,而另一个则是母亲。要顺利启动类型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婴儿和母亲的心灵纽带必须牢牢地连接在一起。
     
     最近,终于有学者和研究人员开始研究零岁的问题,但他们对婴儿的认识还很不充分。而且,同时零岁的婴儿,其情况也并不完全相同。在婴儿未出事之前,她的父母是如何想的对她又说了些什么?这些情况的差异,使得婴儿从出生前开始就各不相同。最能了解婴儿,并能根据婴儿情况进行类型教育的,除了婴儿的母亲之外没有有别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越来越多的妈妈们开始觉得困难,不知道自己的外出工作好,还是在家养孩子好。甚至,有的妈妈还觉得:在家养孩子是一种牺牲。这种想法毫无道理。
     
     在这之前,我已反复多次地说过,零岁是创造人的重要时期。坦白地说,在世界上有哪一项工作比得上创造人的工作更伟大呢?
     
     世上的妈妈们,我希望你们对养儿育女的工作充满自豪,希望你们用爱心温暖怀中的襁褓。这种事情,有许多妈妈们都做到了,根本不用我去说它。妈妈的深爱和心息相通的类型教育,可以给婴儿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这一点,我希望有更多的女性能够明白,哪怕是只多一位。
     
     教育是为了什么?
     
     我们通过对现有幼儿教育的反思,认为现有的幼儿教育存在着重大的基本性错误,并试图指出其错误的关键所在。
     
     关于教育的目的,正如《还剩一般的教育》当中所说,一定存在着′说真心话′和′贯彻方针′的差异。尽管大家没有明确将它说出来,但实际上,我认为:其重点一直没有偏离为教育而教育的方向。因此,大家默默认同了现有的教育,认为孩子进入学校就要默默地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并且认为现有的教育是天经地义的。
     
     教育教育,不仅要′教人′,而且要′育人′。只有这样,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而且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成长。因此,我希望大家理解:′育′在孩子还不会说话之前,具有巨大的力量,它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这就是幼儿教育和零岁教育的意义所在。
     
     此外,关于教育,以前大家全力以赴追求的是能用肉眼看见和确认的′物′,而不是如何使人和社会幸福起来。可以说,以前的教育缺少精神和人性的东西。我认为,现在的教育必须把重点放在培养人的′精神′上。必须看到,计算机带来了革命,带来了时代的变化。正因为如此,我才希望大家重新考虑如何面向21世纪培养人的问题。
     
     
     
     在此,我所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
     
     第一个问题:了解胎儿和新生儿的能力
     
     从前,人们对胎儿和新生儿所具有的身体性能力和精神性能力认识不足。
     
     正如在第1章中所说明的那样,直到最近,人们还只能采用通过听诊器来测量心跳等方法来观察婴儿的状态。可是现在,由于超声波诊断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对婴儿的状态进行更加详细的观察。由于观察能力的提高,人们的开始清楚地认识到,大家以前对胎儿和新生儿的能力评价是荒唐可笑的。因此,我们不得不对幼儿教育的应有形态,开始的时机和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重新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对整个教育进行重新思考。
     
     第二个问题:对临界期的思考
     
     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胎儿和新生儿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当然,人们对潜能′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理解完全不同。
     
     ′什么时候′的问题对人很重要也很严肃,存在多次重申的必要。有许多潜能,如果不赶在早期的某个时间之前去学会它,以后就很难掌握。这个问题,在此之前,谁都没有去认真考虑它。因此,大家都在等教育出现问题以后,才去拼命地补窟窿。每每看到现有教育中存在着的问题,我只能暗自嗟叹,仿佛现有的教育在故意走一条艰辛的路。
     
     我觉得,有很多事情都必须更多地考虑怀孕期间。因为教育的时机既不是只幼儿园,也不是指三岁,而是指无限接近零岁的时期。
     
     第三个问题:和已有的早期教育在目的上和方法上明显不同
     
     长期以来,人们对早期教育和英才教育的是是非非,一直争论不休。有很多人认为,早期教育和英才教育会妨碍孩子的身心发育。因此,尽管早期教育在社会上被争论的沸沸扬扬,却一直没有关于早期教育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从什么时候开始做的具体研究。正因为早期教育效果明显,能使孩子在智能或某方面的技术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所以才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的争论。一种意见主张追求效果;而另一种意见表示反对,认为早期教育和英才教育会带来负面影响。
     
     如果可能,我们要更多地相信人所具有的潜能,并在此基础去做各种各样的尝试。为此,我们必须认真考虑,把′什么时候,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问题和人类的真正幸福结合起来。
     
     如果要考虑新的教育,我们就必须考虑这样的问题,否则,我们将永远不能从现有的教育当中摆脱出来。这种对现有教育的重新思考必将会引起教育上的革新。
     
     第四个问题:分成′左,右脑′来考虑
     
     现在,′左脑和右脑′的说法已相当普遍。明确划分左右脑,并对其功能进行分别考虑确定很有意思。我之所以使用′左脑和右脑′的说法,目的是通过这种说法去表达′说理′和′感性′,′物质′和′精神′的概念,并进而说明我们应该′何时,如何′去培养它们。
     
     第五个问题:类型教育和′精神′
     
     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我以汉字卡片为例,提出了今后教育的一种方法——′类型教育′。在这里提出如此具体的′类型教育′,也许会有人觉得有矛盾。但是,当大家读了我的文章以后,我想,大家就不会觉得有矛盾,而且能够理解孩子为什么具有如此之大的潜能。
     
     但是,类型教育必须从培养人的心灵和品质开始,而不是培养人的知识能力,这一点极其重要。把以前日本教育所遗忘的′还剩一半的教育′放在第一位,把智能教育放在第二位,这就是我要强调的。
     
     孩子都具有卓越的能力和良好的可塑性。通过早期的培养,可以使这些能力和可塑性变成孩子的性格和气质,甚至变成左右孩子一生的人性。但是,大家却再漫不经心之间将孩子的这些潜能和可塑性一个一个地扼杀在萌芽之中。
     
     直到孩子上学以后,大家才想到要恢复孩子的潜能和可塑性,结果苦不堪言。这就是现在教育的现状。
     
     正如前面所说,尽管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对人自身的认识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就连文字和数字教育这么简单的问题,在现阶段,人们还一无所知,不知道在那个时期教育孩子最合适。
     
     母亲们所追求的意识革命
     
     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有不少看上去象常识,而实际上毫无根据。尤其在养育孩子方面更是如此。因为我曾经多次说过,关于零岁的婴儿我们一无所知。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因此,我希望母亲们在照看自己的孩子时,不要被所谓的信息所迷惑,要珍视自己内心的感受,鼓起勇气,大胆地进行实践。同时,在今后,我们也要彻底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不仅包括养儿育女,而且包括其他所有事情。
     
     以前,日本人看问题的方法源于西欧的理性主义,他是明治维新才开始进入日本的。西欧的理性主义不仅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且还对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人要幸福就要出生在好的社会里,进入好的学校,并取得好的学历。这是至关重要的,而在其他方面稍稍做出牺牲也无所谓。这就是以往日本社会的真实写照,一切看起来都似乎合情合理。
     
     理性主义的想法确实使日本社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今后,理性主义将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它的局限性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看问题呢?这说起来稍稍有点难,但我觉得:把人作为一个整体去把握的东方思维应该提到日程上来了。
     
     说的再具体一点,就是:西欧的理性主义是分析性的,他注重对事物的分析,从而往往忽视了对事物整体的把握。
     
     例如,只顾发展工业,不惜污染地球上的空气环境。由于放射性物质的污染,使得人类随时面临着生存的威胁。
     
     孩子的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了发展科学技术,大家重视培养孩子的这方面能力,同时轻视了孩子作为人本身的培养。这就是以往教育的实际情况。
     
     但是,这样做,人是不会幸福的。智力就是智力,它只能是人的一部分。人要幸福就不能只发展人的一部分,而应该发展包括智力在内的整个人。同时,人不光要在人的社会里与自然取得协调,而且要在整个地球,乃至整个宇宙的范围内与自然取得协调。
     
     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意识革命,摆脱已有思维模式的束缚。
     
     再考虑从零岁开始教育孩子的时候,我希望母亲们一边寻找新发现,一边面向′创造人′的挑战。我觉得,只有这样,人才能成为科学的人。
     
     关于如何从零岁开始教育孩子的问题,现在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这就需要母亲们自己去创造。而且,母亲们还必须具备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不受已有常识的束缚,才能不受身边各种信息和杂音的迷惑。
     
     如果你真的想让孩子幸福,我想,你自然就会有办法。
     
     关于幼儿教育的详细做法,我觉得,他会因母亲和婴儿关系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如果大家记住了我在本书中所说的,我想,其大致方向是绝对不会错的。
     
     目前,人类已经创造了高度的文明和文化。这是因为:人具有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如果人将这些智慧用于其自身,我相信,在21世纪,人类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美满。同时,我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人类。这是人类的特权。
     
     [海印按]:井深大先生深入浅出的精彩文章的确给我们很多启示,令人意犹未尽。类型教育的原理和文化导读的理念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可见这是人性的共性规律,其实,任何类型的教育根本上是以人文为基本的文化教育,随着对导读认识的深入,“生而知之”是可及的。“文化的胎教”将日渐被重视起来,《老子》云:“复归婴儿”,无论是人性的本来还是教育的根本,我们都应向婴儿学习的,这是不易的事实。
     
      [ Last edited by dillon on 2004-1-28 at 09:24 P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4-1-29 00:23:0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下面的一段话,值得重视!

为了发展科学技术,大家重视培养孩子的这方面能力,
轻视了孩子作为人本身的培养。这就是以往教育的实际情况。
     
     但是,这样做,人是不会幸福的。智力就是智力,它只能是人的一部分。人要幸福就不能只发展人的一部分,而应该发展包括智力在内的整个人。同时,人不光要在人的社会里与自然取得协调,而且要在整个地球,乃至整个宇宙的范围内与自然取得协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6-24 23:06: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wc25 于 2004-1-29 00:23 发表
谢谢分享!下面的一段话,值得重视!

为了发展科学技术,大家重视培养孩子的这方面能力,
轻视了孩子作为人本身的培养。这就是以往教育的实际情况。
     
     但是,这样做,人是不会幸福的。智力就是智力, ...

谢谢帮忙摘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6:09 , Processed in 0.088089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