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昊妈,关于小孩子开口说话。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要努力做的:
1.首先是听,要给孩子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提供足够的语言信号刺激。如果你说的话,孩子都能够理解,那就没问题。我指的是中文。
我一个朋友家的孩子,男孩,1岁2个月的的时候,上海话、湖南话和普通话都能够流利说句子了,他妈妈是上海人,爸爸是湖南人,爷爷奶奶跟他们在一起,所以家里是三种语言的。如果你家里有一种以上的语言,不要担心,我觉得对孩子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2.不要急于让孩子说话,孩子间个体差异是存在的,特别是小小孩子,不要做横向对比。
不要把你的心急让孩子感受到,或是大人之间有没有在孩子在场时谈论过孩子还没有开始说话之类的话题,有的话,一定会影响到孩子开口的兴趣和信心,小孩子,精着呢 人小心不小。
我这里有两个例子是大人语言的消极影响.
一个2岁2个月的宝宝,每次见面大人都张罗着让她喊阿姨。她自然是不喊的,因为她的外婆说:“哎呀,我们家这个就是不爱说话。”她的妈妈也经常说 “我们就是还不开口说话,真是头疼啊,现在还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喊个爸爸妈妈,我记得你们当时……”有一次,我蹲下来跟那个宝宝说:“哦,我听到了小yy在喊阿姨呢!就是声音有点儿小,再大一点儿声,好吗?”说着,我把耳朵凑上去听,同时我还跟她妈妈挤眉弄眼的,可谁知道她的妈妈说:“是吗?看看,她还是不喊吧!”
另一个孩子,奶奶把这句挂在嘴上,“我们家宝宝就是胆小,什么都不敢自己做。”结果呢,果然如奶奶所愿。
3.不要忽视孩子的咿咿呀呀。
大部分时候这么大的孩子咿咿呀呀的发了声音出来,那一定是在表达什么,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给他的话命名,比如,你觉得他是渴了,你就立即回应说“宝宝要喝水吗?是喝水吗?哦,是喝水呀。好的,妈妈去倒水给你喝。”
总之,要及时给孩子回应,他才有兴趣跟你交流。
4.如果说很重视上面这几点,可以排除或明或暗的对孩子的消极影响,而语言的输入又足够充分,那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孩子没有要说话的愿望(必要)。家长在生活中把孩子照顾得太周到了,只要他吭一声,或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家长就鞍前马后地伺候上了,孩子说与不说都无所谓、都能达到目的,那这孩子肯定就不会那么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了,人天生都是有惰性的,小孩子也不例外。这个时候的他就是“非不能也,实不为也”了。
5.如果上面这一点同样能被排除,那就是我们需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等着孩子,到他愿意开口的那天。真到了那一天,你以后就有得烦啦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精彩。好妈妈,慢慢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