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dyl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怡:无权势者怎样思想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5-8-17 04:38:08 | 只看该作者
熊丙奇:教育今天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难道管教育就一点没有意识,还认为自己很成功?   陈丹青:我相信在当政的位置上,也着急的,怎么把教育搞好?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的底线,是不愿怀疑当局对教育所做的努力。   熊丙奇:为什么这样讲呢?  陈丹青:因为我不相信会有一个高层领导存心要把教育搞坏。  熊丙奇:我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教育出现学生的培养质量普遍下降,我们的大学出现的真正优秀的作品、成果实际上是很少的,我们科技成果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弱,这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对目前教育的程度大家如果都感到满意的话,我觉得就是评价体系出现了偏差。我不知道教育的主管有没有看到这样一个结果。  陈丹青:看到了,或者没看到,都没关系,就怕不愿意看到,不愿意承认他所看到的。  熊丙奇:网友有一个问题,陈老师你认为现在大学生出国有必要吗,是否让大学生接触西方教育会对中国大学生有所帮助。  陈丹青:我相信在过去一百年里,中国如果没有人出去留学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另一个不可想象的情况是,你怎么可能让13亿大国的大学生都出去留学?  熊丙奇:我们现在在大学里面统计下来,很多学生还是很希望到国外接受先进的教育,他们希望接受教育以后然后回过为国家做出贡献。实际上,很多的留学生类似于像你这样的,他们回过几年对国内感到很失望,不但是教育如此,其实在产业领域也有这样的情况,对我们的人才环境觉得很失望。有的也选择了撤退,经过几年再到国外去了。我们国家现在都在说国际化人才,要真正使得我们的留学生回到国内,然后可以为国家奉献他们的才华,你认为我们要从哪些方面改变这个局面。  陈丹青:我只能从我看到的海归整体群落中谈论。很多人不适应,然后退出,但也有很多人回国后发展得很好。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这是一个漫长痛苦的过程。   出去的人,绝大部分爱国的,我要是不爱国,何必出来胡说八道?这个问题不用担忧。邓小平当年说得对,他的意思是说:一万个人出去,有一百个人回来就很好,这一百个人里有二三十个人发挥出来,我们就不能说出国是失败的。现在国家证明比20年前富强太多了,国家对留学生的吸引力比任何时候都强,我想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回来。他不适应,会慢慢适应,你总不能让国家去适应海归吧?我们都应该承认,整个国运,挡不住的好,就因为国家大势非常可观,非常旺,经济、外交、种种领域的改革,都在逐年见效,都在步入正规,所以教育滞后的种种问题才会凸显。   熊丙奇:从刚才你说的这个问题里面,你说有一些海归回来感到不适应,另外一些感到不错,可不可以这样讲,在同样一个体制里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在同一个体制里面,因为他们的个性不一样,他们对事物的要求不一样,就会有不同的发展结果。像我们今天教育体制里面,也有像你一样从国外回来的,你可能是海归里面第一个出来直面教育问题的。我不清楚你了解过类似的海归在大学体制里,他们是不是融合的很好。  陈丹青:我不敢说我是唯一一个提出辞职的。我记得几年前被聘回国担任国家交响乐团指挥的汤沐海,就“挥泪辞职”,登在报纸上。我相信有不少人做过这样的决定,只是我浪得虚名,被媒体渲染了。清华就有很多海归,我看见他们融合得蛮好。但我不能代替他们说话,我不确定他们究竟觉得怎样。我相信会有一些海归在想:你这样说是不对的,你这样做是错误的——真的,我一点不希望情况像我说的那么糟糕。  熊丙奇:可惜,我们看不到这样的人,有可能他们是默认你的说法,也有可能他们不想说话。  陈丹青:在这个空间,人必须现实。我理解这种世故。  熊丙奇:我们经常在讨论,现在有些媒体在讲,你作为国外回来的,有自己的个性,你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  陈丹青:我暂时没有遇见像我这样傻的海归。我相信有,但我不认识。  熊丙奇:我们大量的人,是知道有问题,可都一笑了之,都选择了沉默不说。在这样的体制下面,有很多人有不同的想法,但是它不敢面对这样的体制。正因为很多人不敢面对这样的体制,反而使促使体制在不断的恶化,如果大家都有知识分子的风骨,有更多像你这样的人的话,有可能我们的局面会有更大的改变。如果有一百个人说我们的教育出现问题,有可能就会改变。大学里就有这样的问题,校长决定之后即便我们有意见,但是没有人敢说。为什么我们教授不说呢,如果教授都说,是不是问题都可以改变了。  陈丹青:这就又要谈到历史。这50多年的历史成功地教会大家选择沉默——明天取决于今天,今天是被昨天决定的。我们很难绕开历史,但是我们又很难谈论历史。在教育领域,在很多领域,我们只能沉默。我也在沉默。我说的话其实很有限。  熊丙奇:谈到历史,你选择了沉默。但是这个问题却非常要紧,因为我们绕不开这个问题,如果绕开了目前的问题就不成立了。  陈丹青:历史造成今天的问题,然后历史躲开了。  熊丙奇:我们怎么解决这个历史问题。  陈丹青:书店里充满历史,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虽然不是全方位呈现历史,但是你只要愿意看,你就可能找回部分历史。  熊丙奇:即便是这样去看历史,我觉得也是一个个体的行为。  陈丹青:有价值的行为常常是个体行为。历史比我们想象的有耐心。  熊丙奇:我跟你说一个事实,有一个学者进行了一项统计,现在大学并不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很多的教授、专家基本上一年书不了一到两本书,它的任务是搞课题,就是写课题报告,写专利。  陈丹青:他们就是被管教,而且已经适应这种管教,它的情况可能比学生更糟糕。  熊丙奇:让我们的学者、教授走进书店看历史书,我觉得可能性是很小的。因为他们都不愿意学习新的知识,就是把很多大量的时间耗在我们行政化北京所管理的素质指标上,所以他们也没有时间去思考,不想我是不是做的有意义的科研和教育,既使出了一些垃圾成果,它也觉得是骄傲的,然后评职称,可以做一个大学里的名教授,成为博导,这样他们就认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不会管有用没有用。  陈丹青:人被败坏了。我也并不比别的教授做得更好。我不是个好教师,所以我不要做教师。在媒体上披露的都是我回国三年内说的话,这两年我不说了,只是这次媒体又给翻出来炒。我沉默两年了。  熊丙奇:这次通过你的辞职事件让大家关注了。  陈丹青:这种关注让我更沮丧。谢谢大家关注,但是让我这样一个没有资格谈教育的人来大谈教育,岂不令人沮丧?!我没有研究过教育,像你这样,真是在研究大学教育的现状。  熊丙奇:我也不是研究大学教育的,按照我的职业来讲我只是从事行政工作,实际上研究大学问题已经超出我职业的范畴,但是实际上是忍不住对大学有些话想说。  我想问一下今后你自己的一些打算,你说要回到以前成为个体艺术家,接下来准备怎么样安排你的创作,安排你的教学?还有安排你很讨厌的科研。  陈丹青:学校里的事就是带工作室几位研究生和博士生,慢慢调整后,就是回到原来当个体画家的状况,那是我非常熟悉的时间表,我在纽约过了18年这样的生活。两年后我会再回到这种生活。就是这样。但我不知道能做出什么事情来,因为我还没有做。  熊丙奇:你带过的研究生、博士生,他们怎么样看待你这样的辞职事件,他们有什么样的一些想法。  陈丹青:没有特别显著的看法,他们离我太近了,早就熟悉我的想法,不是从媒体知道。倒是有一位我不认识的外系女孩很好玩,在辞职闹新闻那一阵,我在学校小卖部买玉米吃,她忽然窜过来说:陈老师,我可以买根冰棍给你吗?我说好啊,她就去买了根冰棍递给我,然后飞快走掉了。   我看见,不论在我工作室的学生,还是其他大学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早已习惯了整个体制在他们生命中的作用,他们已经有一种——我不知是抗体还是接受体——生理机能,总之,他们的身体里充满体制这贴药剂。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正常状况。   熊丙奇:有一个同事跟我说,大学没有问题才奇怪,有问题是很正常的。它说有一天问题自然会解决的,也不用你去操心。  陈丹青:这就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地方!中国人永远是“船到桥头自会直。”  熊丙奇:我们也会进一步关注中国教育的走向问题,我们今天肯定开不出中国教育的药方,我们也没有这么高明。  非常感谢陈丹青先生能够光临我们的聊天室,能够与大家一起聊高等教育的问题,虽然我们所谈的很琐碎,并不是很系统,但是我们希望大家对高等教育有进一步的关注。虽然我们说高等教育的问题很难解决,也看不到解决的方向,看不到出路何在,但是我想有我们陈丹青先生这样一批关注教育发展的人,相信教育的问题也可能有拨云见日的时候。  陈丹青:好好活下去。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5-8-17 04:47:52 | 只看该作者
我个人无法改变这一事实,唯在本研究室教学中,以“个案处理”的原则,根据每位同学个人情况的总和与细微的表现,在教学中务使知识面尽可能扩大,教学点尽可能具体。  这样的教学难以体现在教案文本上,难以在工作总结中表述,在我奉命填写的所有表格中,完全无法体现我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后果。  艺术教学是非功利的,非程序性的,是具体而微、随时随地在每位学生、每个阶段,甚至每件作品中寻求当下的沟通、指涉、领悟。这一随机的过程——而不是预定的程序——重视体验与经验,问题与可能性,激发好奇心与热情,并以此检验学生的智能与品性:它开放给未知,落实为个人。  学院教育不是向上负责,而是对艺术、对学生个人负责。不幸的是,当今学院教育的通则与本质,是向上负责。  严格地说,我与每位学生不是师生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不是有知与无知的关系,而是尽可能真实面对艺术的双方。这“双方” 以无休止的追问精神,探讨画布上、观念上、感觉上,以至心理上的种种问题。那是一种共同实践,彼此辩难的互动过程,它体现为不断的交谈,寻求启示,提出问题,不求定论,有如禅家的公案,修行的细节。  它绝对不是量化的。分数、奖项、规章、表格,不是它的目的。它因人、因事、因问题而异。它追求教学的真实性,而不是程序化,它落实为个人品质的提升,而不是考试分数。因此,它在当前的教学体制中是困难的,孤立的,不讨好的,无法被教条证实,难以体现为可比的成果。  远溯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式教育与诡辩派教育的冲突,前者重视知识与品格,后者重视权力与实用。可悲的是,目前文科教育的种种政策限定,决定了人文艺术教学赤裸裸的形式主义与功利主义。  我与现行教育体制抱有深刻的歧异。在人文艺术学科,人才是无法培养的,没有人能够夸耀并保证在学院中培养出真正的艺术家,但学院教育应该,也能够达到这样一种起码的要求,即确立一位艺术学生葆蓄终生的品格,这品格,就是前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大师陈寅恪写在七十年前的名句: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5-8-17 09:35:08 | 只看该作者
支持搂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5-8-17 11:24:4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学校教育要改变,路漫漫其修远兮。

咱们的孩子恐怕是赶不上了。因此,家长的智慧和勇气尤为重要。而其起点就是,为了孩子,家长愿意重新学习和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5-8-17 11:48:44 | 只看该作者
陈丹青的访谈,让人感慨万分!

建议斑竹将此贴置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5-8-17 12:50:10 | 只看该作者
  太长了,存起来慢慢消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5-8-17 14:53:08 | 只看该作者
唉,让人感慨万千的体制性悲哀!也转一篇:台湾啊,我曾是那么深的误解了你 不知道有多长的时间,曾天真的以为台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幻想冲到对岸,解放那里的人民。可是终于知道自己荒唐了30多年。曾经每天的新闻都是台湾的政府官员打架,骂娘,相互恶意攻击,本来已经习惯了。谁知道无意中看了龙应台的一篇《台湾的民主》,感觉很好。不象李敖说的。最后让我真正认识的是从对岸来的两个政客。 这两个人风度翩翩,引经据典,真是饱学之士。而我们政治局的几个人几乎都是嘴斜眼歪,看着就不舒服。新政府上台之后,最明显的变化是层层政府的办公大楼几乎全重新推倒,按最新的设计理念,按最时尚的概念重来。不仅自己活的舒服了,而且增加了gdp。 可是人民,百姓去办事了,真的有点自卑。究竟花了多少,没有人知道准确的数字。 刚刚龙女士发表了一篇文章:我节选如下 台湾人已经习惯生活在一个民主体制里。民主体制落实在茶米油盐的生活中,是这个意思:   他的政府大楼,是开放的,门口没有卫兵检查他的证件。他进出政府大楼,犹如进出一个购物商场。他去办一个手续,申请一个文件,盖几个章,一路上通行无阻。拿了号码就等,不会有人插队。轮到他时,公务员不会给他脸色看或刁难他。办好了事情,他还可以在政府大楼里逛一下书店,喝一杯咖啡。咖啡和点心由智障的青年端来,政府规定每一个机关要聘足某一个比例的身心残障者。坐在中庭喝咖啡时,可能刚好看见市长走过,他可以奔过去,当场要一个签名。   如果他在市政府办事等得太久,或者公务员态度不好,四年后,他可能会把选票投给另一个市长候选人。   他要出国游玩或进修,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不需要经过政府或机关单位的层层批准,他要出版一本书,没有人要做事先的审查,写作完成后直接进印刷厂,一个月就可以上市。他要找某些信息,网络和书店,图书馆和各级档案室,随他去找。图书馆里的书籍和资料,不需要经过任何特殊关系,都可以借用。政府的每一个单位的年度预算,公开在网上,让他查询。预算中,大至百亿元的工程,小至计算机的台数,都一览无余。如果他坚持,他可以找到民意代表,请民意代表调查某一个机关某一笔钱每一毛钱的流动去向。如果发现钱的使用和预算所列不符合,官员会被处分。   他习惯看到官员在离职后三个月内搬离官邸或宿舍,撤去所有的秘书和汽车,取消所有的福利和特支。他习惯看到官员为政策错误而被弹劾或鞠躬下台。他习惯读到报纸言论版对政府的抨击、对领导人的诘问,对违法事件的揭露和追踪。他习惯表达对政治人物的取笑和鄙视。   如果他是个大学教师,他习惯于校长和系主任都是教授们选举产生,而不是和“上级长官”有什么特别关系;有特别关系的反而可能落选。他习惯于开会,所有的决策都透过教授会议讨论和辩论而做出。有时候,他甚至厌烦这民主的实践,因为参与公共事务占据太多的时间。   他不怕警察,因为有法律保障了他的权利。他敢买房子,因为私有财产受宪法规范。他需要病床,可以不经过贿赂。他发言批评,可以不担心被报复。他的儿女参加考试,落榜了他不怨天尤人,因为他不必怀疑考试的舞弊或不公。捐血或捐钱,他可以捐或不捐,没有人给他配额规定。   他按时缴税,税金被拿去救济贫童或孤苦老人,他不反对。他习惯生活在一个财富分配相对平均的社会里;走在街上看不见赤贫的乞丐,也很少看见顶级奢华的轿车。他习惯有很多很多的民间慈善组织,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大批义工出动,大批物资聚集,在政府到来之前,已经在苦痛的现场工作。 。。。。。。。。。。。。。。。。 台湾,我终于看清你了!亲切,想念。 更有丝丝的盼望.......文中提到的几个链接:王怡文集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sp?userid=49323近距离看美国之一:http://www.booksea.com/xd/zatan/linda1/近距离看美国之二:http://www.booksea.com/xd/zatan/linda2/index.html近距离看美国之三:http://www.booksea.com/xd/zatan/linda3/index.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5-8-17 17:01:23 | 只看该作者
感觉有很多话要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5-8-17 20:31:44 | 只看该作者
  龙作家写得很有针对性,啊。此帖由 hq1966 在 2005-08-17 20:32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5-8-17 21:47:52 | 只看该作者
看你想做什么想怎么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1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40 , Processed in 0.08578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