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891|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欺世盗名的“读经”运动-张远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22 18:2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再转一篇文章欺世盗名的“读经”运动  ——兼及“文化保守主义”  张远山  2004年以来,“文化保守主义”风头甚健,尤以蒋庆先生允称健将。他选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号称“中华文化经典中的必读精华,中华文化的宝藏尽在其中”。我不禁大为佩服:若非通读过全部中华文化经典,而且下过一番审思明辨的汰选功夫,谁敢断言“必读精华,尽在其中”?再细看所选书目,我又深感惭愧:我酷爱的诸多经典竟然无一入选,莫非它们均属不必读的糟粕?  一 误人子弟的混淆视听  读完《〈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前言》,我就明白了“中华经典”只是挂出的羊头,卖的狗肉却是“儒家经典”。《前言》虽未明言,但编者毫不含糊地把非儒家的一切中国经典都排斥在“中华文化经典”之外,也把非儒家的一切中国文化都排斥在“中华文化”之外。读经论者盗用“中华经典”的名义推销“儒家经典”,又盗用“中华文化”的名义推销“儒家文化”,实为混淆视听的欺世盗名,其思路与主张“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董仲舒略无二致,其手段则因偷偷摸摸而更为等而下之,缺乏其宗门先辈那种“事无不可对人言”的“浩然之气”(孟子)。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不料圣人已死,大盗依然不止。  一一驳正读经论者盗用名器、混淆视听的蹩脚八股文太费笔墨,也不值得,姑且以《前言》为例(【儒家】均为笔者所加):  “本《诵本》所选是中华【儒家】文化经典中的必读精华。所谓中华【儒家】文化经典,是指中国历史上长期公认的体现【儒家】圣贤义理之学的诸【儒家】经典,即【儒家】六经、【儒家】四书、诸大儒代表作以及具有深远影响的选本;所谓【儒家】精华,是指诸【儒家】经典中最能体现【儒家】圣贤义理的【儒家】核心价值,即最能体现【儒家】常道【儒家】常理所蕴涵的【儒家】思想精髓;所谓必读,是指作为一个【儒家】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必须了解的最基本的【儒家】经典内容,即不了解这些【儒家】经典内容就不能成为一个【儒家】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本《诵本》加起来总共十五万字,在中华【儒家】文化浩如烟海的【儒家】经典中只是一个很少的数目,但这十五万字代表了中华【儒家】文化经典中的精华,记住了这十五万字,就记住了中华【儒家】文化经典中的【儒家】核心价值。……本《诵本》具有【儒家】道统上的传承性——按照中国【儒家】传统的看法,【儒家】圣贤是【儒家】文化之本,【儒家】文化由历代【儒家】圣贤创造。……本《诵本》是诵读中华【儒家】文化经典精华的系统教本,中华【儒家】文化的宝藏尽在其中矣!……对处于婴儿年龄段的儿童,因不会说话,须父母、长辈或保姆每天定时将本《诵本》读给婴儿听,或定时放本《诵本》CD朗读光盘给婴儿听,使婴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得到【儒家】经典的熏习与护持。对处于幼儿年龄段的儿童,因开始学说话,父母、长辈或保姆须定时逐字逐句教幼儿看着本《诵本》诵读,让儿童一开始说话时说的就是【儒家】经典的语言,一开始接触到文字时看到的就是【儒家】圣贤的文字。”  (蒋庆《〈中华【儒家】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前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倘若读经论者确已秉承儒门“诚”“敬”衣钵,就必须“举一反三”(孔子)地更正其全部文字,襟怀坦白地承认所欲推销的仅仅是“儒家经典”,旗帜鲜明地直言所欲宣扬的仅仅是“儒家文化”。倘若希圣慕贤的读经论者业已抵达“闻一知十”(孔子)的境界,就必须归还盗用的名学公器,把“读经”主张更正为“只读儒家之经,不读百家之经”。只有加上不可或缺的定语“儒家”,才能确保非儒家的墨子、庄子、公孙龙等先秦巨子,以及非儒家的鲁迅、胡适、丰子恺等近代诸贤,依然属于“中华文化人”,而不至于不明不白地被剥夺国籍,成为流落异乡的文化盲流,赞成者和反对者也不至于被误导得离题万里。  若有人以“基督教经典”、“基督教文化”涵盖一切“西方经典”和“西方文化”,以“佛教经典”、“佛教文化”涵盖一切“印度经典”和“印度文化”,闻者必笑其无知,然而读经论者公然盗用名学公器来剿灭儒门以外的全部“中华经典”和“中华文化”,却无人笑其无知,更无人洞悉其奸,被误导的人们反而热烈争论起是否应该读经的伪命题来了。在尚未弄清读经论者的真正主张之前,就贸然加入是否应该“读经”的争论,不仅赞成者是在帮助读经论者欺世盗名,甚至反对者也可能在帮助读经论者误人子弟。  奉劝读经论者在欺世惑众之前,先复习“必也正名”的儒门祖训,再重温董仲舒《春秋繁露》之“深察名号”章——至于背诵,我看就不必了。  二 偷梁换柱的儒学伪经  《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共选编了二十部儒书,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十部儒“经”:1、《孝经》;2、《诗经》;3、《书经》;4、《礼记》;5、《易经》;6、《春秋经》;7、《论语》;8、《大学》;9、《中庸》;10、《孟子》。  第二部分是十部儒“纬”:11、《春秋繁露》;12、《中说》;13、《通书》;14、《近思录》;15、《二程遗书》;16、《象山全集》;17、《朱子语要》;18、《朱子全集》;19、《传习录》;20、《阳明全集》。  编者《前言》说:“所谓中华文化经典,是指中国历史上长期公认的体现圣贤义理之学的诸经典,即六经、四书、诸大儒代表作以及具有深远影响的选本。”  这里有不可不辨的偷梁换柱。众所周知,孔子前半生学而优欲仕,在鲁国不得志,于是周游列国到处求仕,最后惶惶如丧家之犬地返回鲁国“整理国故”,不仕而教,编定《诗》、《书》、《易》、《礼》、《乐》、《春秋》六部教材——当时并不叫“经”,后世儒生欲自高门户,才奉为“六经”。此儒门“六经”加上宋儒朱熹选编的儒学“四书”,正好十部,可惜《乐》亡于秦火,因此只有“四书五经”,没有“四书六经”。为了调制“十全大补膏”,编者凑上了这部浅陋至极但为害甚烈的《孝经》。  编者公然以《孝经》顶替亡佚的《乐经》,不加解释地称为“六经”,使不求甚解者误以为这就是孔门“六经”。而且整部《诵本》都按时间顺序排列,惟有这部《孝经》例外,越过“四书五经”,被置于《诵本》最前。这部“持外卡”补入的儒学伪经,甚至享受了唯一全文入选的最高待遇。古代经学家曾长期相信《孝经》为曾参所著,现代学界一般认为并非曾参亲撰,而是曾参学派的作品,成书时间约为汉初。可见即以时间而论,《孝经》也不配列于群“经”之首,而该列于最末。  编者为何一字不肯割舍地把儒学伪经《孝经》置于群“经”之首加以顶礼膜拜?因为这是编者宣扬的御用儒学的真正基石。中华皇权专制固然由秦始皇开启,然而能够创世界纪录地延续两千年之久而不变,皆拜此书之赐。汉承秦制,但为秦始皇开创的皇权专制加上了一个根本性的外包装,就是“以孝治天下”(《孝经·孝治》),所以汉代诸帝除汉高祖刘邦外,庙号中均有一个“孝”字。“汉文帝”、“汉武帝”均为省称,全称是“汉孝文帝”、“汉孝武帝”。《孝经》被汉代帝王列在孔子手定的“五经”和孔门弟子编定的《论语》之后,钦定为儒学第七经——实为儒学“正典”之外的第一伪经。  从此,曾参的“孝”替代孔子的“仁”,成了儒学的第一关键词。由“孝”推演出的“忠”,又替代了孟子由“仁”推演出的“义”。有真价值的先秦“仁义儒学”,就这样堕落为毫无价值的“忠孝儒学”。汉代以后,《孝经》始终被历代帝王视为“皇冠上的宝石”,一再跻身唐代钦定的儒学“九经”和宋代钦定的儒学“十三经”,唐玄宗甚至亲自捉刀为之做注。然而历代大儒深知这部被帝王视若珍宝的儒学伪经毫无价值,因此《孝经》成了“十三经”里注家最少、引用率最低的儒经。国学大师吕思勉仅用“《孝经》一书,无甚精义”八字,就把它打发了。  这部宣扬“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的儒学伪经,其根本要义是: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这种既无尊严更无个性的谨小慎微的“孝子”,正是孔子痛恨的“乡愿”,孟子怒斥的“德之贼”。《孝经》不仅是不“必读”的儒学伪经,而且是根本不“必读”的中华文化糟粕。  三 糟粕领衔的御用儒学  既然编者所选的十部“儒经”如此鱼目混珠,对儒学糟粕《孝经》珍若拱璧,那么编者所选的十部“儒纬”由儒学糟粕《春秋繁露》领其衔就毫不足怪了。  继曾参学派的《孝经》导致了儒学的乡愿化以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又导致了儒学的巫术化,而其主张“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则导致了儒学的御用化。从曾参到董仲舒,先秦儒学的发展方向被一劳永逸地彻底改变了:打着“孔孟之道”旗号的儒学,已经彻底丧失了“君子儒”的真精神,成了不折不扣的“小人儒”(孔子)。曾参和董仲舒不仅是先秦的“君子儒”劣变为秦以后的“小人儒”的儒门罪人,更是皇权专制在中国延续两千年之久的中华罪人。  当然,历代儒生中始终存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君子儒”,比如宋儒就开出“诚”、“敬”等新的关键词,试图使一再劣变的儒学重新优化,然而在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理论支持下,中华皇权专制愈演愈烈,因此宋儒的卓绝努力和良苦用心终于未能有效扭转儒学乡愿化、巫术化、御用化的堕落趋势,连宋儒的新儒学也被再次御用化,朱熹选编的《四书》成了八股取士的钦定教科书。因此古典中国最终没能走上“巫术时代↗宗教时代↗哲学时代”的进步之路,而是走上了“哲学时代↘宗教时代↘巫术时代”的衰退之路。先秦时代与其他优秀民族不相上下、各擅胜场的中华文化,在御用儒学的主宰之下,两千年来日渐蒙昧,日趋衰退,至有今日。  读经论者爱说儒学属于中华文化之“正统”,更爱说儒学在中华教育史上最为“权威”,然而儒学的“正统”和“权威”地位,并非凭借精深学理、通过百家争鸣才脱颖而出,而是投靠专制皇权、通过压制异端才独霸天下。倘若读经论者稍有儒门祖师所说的“知耻近乎勇”,这种以强权为后盾的“正统”和“权威”怎么还好意思提起?自从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进呈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条陈以后,御用儒学确曾独霸中华思想的“正统”“权威”两千年,直到帝制灭亡,然而所有的“君子儒”无不以儒学的御用化为耻,羞言“正统”和“权威”,只有“小人儒”才会对使儒学“阔过”两千年的董仲舒顶礼膜拜,无限怀念那失去的好地狱。  两千年中国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为专制辩护的御用儒学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糟粕,而《孝经》是儒经中的糟粕,《春秋繁露》是儒纬中的糟粕,因此由这两部糟粕中的糟粕领其衔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根本不值一读,因为它丝毫没有改变董仲舒以后的御用儒学依附于权力的帮忙、帮闲、帮凶性质,更找不到“日日新”的真儒精神,连最低限度的“与时俱进”也没做到。  看到蒋庆先生为《诵本》所做的广告:“不欲读者,也应购来沐浴焚化,权当烧纸烧,必有甚大法力。”我不禁大笑。看来董仲舒的巫术儒学,确实是一种源远流长、法力无边的发愣功。若非董仲舒阴魂附体,实难想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竟会有人说出如此搞笑的胡话。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我认为这一发愣名言中,只有“焚化”二字最为可取。  “文化保守”原本无可厚非,每个民族都不可能没有“文化保守主义者”。生于古典中国日渐远去的现代,我也有难以释怀的“文化保守”情结。长期以来,我对鲁迅的主张“不读中国书”颇有腹诽,对胡适的鼓吹“全盘西化”更不赞同。  古典中国博大精深,不朽经典汗牛充栋。文化保守主义者理应保守本国文化之精华,而非保守本国文化之糟粕。倘若当代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都是学识荒陋之辈,不辨香臭之徒,那么“文化保守主义”就会令中华文化蒙羞,甚至会使经历了漫长的文化浩劫后正在日渐康复的当代中国,重新走上衰退的老路。  2005年3月8-16日初稿  2005年3月18-22日定稿  (《书屋》2005年第7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7-22 20:57:29 | 只看该作者
张远山是个研史大家!看过他的一篇:反道德的道德高标──子贡赎人真有深度!http://www.housebook.com.cn/zhangy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7-23 08:38:17 | 只看该作者
这一点我赞同。不仅仅看儒家的,还要看其他家言。儒、道、释,战国时的百家争鸣都有无数的经典瑰宝。

另外,后世儒家的一些东东诸如《孝经》之类,我也很讨厌,是不会让孩子看的。所以,我一开始给宝宝念的就是《论语》。

还是南怀瑾老先生说的好,儒家的东西本来不错,都被后来的伙计搞坏了。此帖由 ray 在 2005-07-23 08:45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7-23 08:49:51 | 只看该作者
不过,看起来,蒋庆先生选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和所谓“儿童经典诵读“ (北京四海出版社)的东西还是有不少区别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7-23 12:50:14 | 只看该作者
八根儿+2005-07-22 20:57-->引用:八根儿 @ 2005-07-22 20:57 张远山是个研史大家!看过他的一篇:反道德的道德高标──子贡赎人真有深度!http://www.housebook.com.cn/zhangys/
  跟着链接去看了,论文真的不错。  不知他为何要写《通天塔》,好象专和我这样的大老粗过不去,唉,看了他的广告还真想读,就是不能通读,即使通读,也读不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7-25 23:08:37 | 只看该作者
八根儿+2005-07-22 20:57-->引用:八根儿 @ 2005-07-22 20:57  张远山是个研史大家!看过他的一篇:反道德的道德高标──子贡赎人真有深度!http://www.housebook.com.cn/zhangys/
看过!感慨于这样的勇气!此帖由 大风的爸爸 在 2005-07-25 23:09 进行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7-25 23:44:20 | 只看该作者
ray+2005-07-23 08:38-->引用:ray @ 2005-07-23 08:38 这一点我赞同。不仅仅看儒家的,还要看其他家言。儒、道、释,战国时的百家争鸣都有无数的经典瑰宝。 另外,后世儒家的一些东东诸如《孝经》之类,我也很讨厌,是不会让孩子看的。所以,我一开始给宝宝念的就是《论语》。 还是南怀瑾老先生说的好,儒家的东西本来不错,都被后来的伙计搞坏了。
南怀瑾先生把朱熹这个老鬼从孔子的肉身里拉出来后,同样面对的是一个软如皮囊的空壳,于是他只好自己进去附体。这使他自己背起了朱熹的尴尬。他是在自己有限的生命期里适时溜出来呢,还是就这么在里边撑着?两者都不容易,溜出来那么谁来接替他支撑这个躯壳呢?呆在里边,以后迟早还是会被下一个南先生揪出来的,几千年来孔子的肉身就是这样不断地变换着寄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7-26 11:59:28 | 只看该作者
大风的爸爸+2005-07-25 23:44-->引用:大风的爸爸 @ 2005-07-25 23:44 南怀瑾先生把朱熹这个老鬼从孔子的肉身里拉出来后,同样面对的是一个软如皮囊的空壳,于是他只好自己进去附体。这使他自己背起了朱熹的尴尬。他是在自己有限的生命期里适时溜出来呢,还是就这么在里边撑着?两者都不容易,溜出来那么谁来接替他支撑这个躯壳呢?呆在里边,以后迟早还是会被下一个南先生揪出来的,几千年来孔子的肉身就是这样不断地变换着寄主

文化思想的传承,本非易事。

不仅要倾力承前启后,还要面对讽刺怀疑闲言碎语。

不过,作大事的人若无当仁不让的勇气和胸襟,又何以成利在千秋的功业?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7-26 22:38:18 | 只看该作者
ray+2005-07-26 11:59-->引用:ray @ 2005-07-26 11:59 文化思想的传承,本非易事。 不仅要倾力承前启后,还要面对讽刺怀疑闲言碎语。 不过,作大事的人若无当仁不让的勇气和胸襟,又何以成利在千秋的功业?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南氏的确是个大家,能不能成就他,要看历史了。个人觉得机会渺茫,我期待与历史合拍的大思想家早日出现,不过这也许是几代人之后的事了,这期间南氏或许能成为这个民族精神的安抚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10-11 01:17:13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楼应当到读经版去的,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2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20:10 , Processed in 0.07990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