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dyl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成长: 微软小子的教育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10:53:07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第15节 自信是成长之路上的第一路标<div align="left">2003年5月3日,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也是&ldquo;非典&rdquo;入侵北京城的最危险的时刻,冷清多日的香江俱乐部里,有一阵忽然热闹起来,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三位院长,张亚勤、张宏江和沈向洋,相约在一起,这一次他们不是讨论科研的方向,而是讨论教育的问题。 他们的谈话有一位朋友录音。后者一直在想:既然大多数孩子在教育的起点上并没有明显的不同,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在后来的岁月里走向不同的方向? 接着大家就这个问题争论起来,持续了一个下午。 张亚勤说:&ldquo;人的最大差别不在于聪明不聪明,而在于怎样使用自己的聪明。&rdquo; 张宏江说:&ldquo;给孩子一个自信,比给他一大堆知识都重要。&rdquo; 沈向洋说:&ldquo;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学会尊重你自己,能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在哪里。&rdquo; 计算机科学领域中三位世界级的科学家,渐渐倾向于一个结论。那正是&ldquo;E学生&rdquo;的第二个秘密:相信你自己最聪明。 尽管我常常不如别人好,但我还是对自己说:&ldquo;我是最聪明的。我能做好。&rdquo; &mdash;&mdash;张宏江 今天全世界数以万计的计算机科学家中,没有人能够忽视张宏江。他就是当年那个走进河南叶县顿觉眼界大开的小男孩,而现在,他的专长是&ldquo;对多媒体信息内容的理解、检索和浏览&rdquo;。他的理想是让人们在网络上随心所欲地使用各种设备,而且能够迅速得到想要的信息,无论你拥有什么样的带宽、什么样的设备、什么样的语言,都不会感觉到有任何障碍。用专家们的话来解释,这叫做&ldquo;实现多媒体的自动分析、有序化和可视化&rdquo;,这中间最重要的部分,是张宏江在8年以前开拓出来的,其功绩直到今天仍为人们称道。张亚勤说他是&ldquo;先驱&rdquo;,李开复说他是&ldquo;鼻祖&rdquo;,意思都是一个:他在&ldquo;视频检索&rdquo;方面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人,走在全世界的最前面,没有人能取代他在这个领域中的位置。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继续他的&ldquo;叶县故事&rdquo;。 &ldquo;叶县故事&rdquo;的第一个情节出现在1973年那次所谓&ldquo;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rdquo;中。全国都在恢复学校的秩序,学生们回到教室里,老师们回到讲台上,有个说法描述这种情形,叫&ldquo;复课闹革命&rdquo;。叶县的中学也复课了,宏江刚好到了上中学的年龄,那是他第一次走进一所正规的学校,第一次经历正常的教育。 但是这孩子的精神世界还在随心所欲的状态中。有一天自习课,他不肯做作业却埋头画画,被老师发现,当场一顿训斥,揪出教室。这是那时候学校里面最严厉的体罚,对这孩子来说更是前所未有的屈辱。走回教室的时候,他哭了。那感觉直到30年以后还能记得:&ldquo;那是我这辈子唯一被人逼过的一次,我还从来没有被当众揪出去呢。&rdquo; &ldquo;等着瞧吧,&rdquo;他一边哭一边对老师说。 这有点像一句中国成语说的,&ldquo;知耻后勇&rdquo;。很多孩子都曾有过这样的精神状态,只不过没有遇到持续的激励,所以不能长久。事实上,从很小的时候起,孩子们的自尊自信就不断地受到侵犯,就像一块石头,被一把坚硬的凿子敲打着,一点一滴地被击得粉碎。令人惊奇的是,这种冷酷无情的破坏力量,都是来自那些自称要教育孩子成才的人&mdash;&mdash;父母和老师。但是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孩子,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似乎是敲不碎的。因为他们内心里的力量更强大,就像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艾莉诺&bull;罗斯福说起过的那种情形:&ldquo;没有你的同意,谁都无法使你自卑。&rdquo; 几天之后,宏江迎来他期待的时刻。这是学校复课以后第一次正规考试,老师和同学都认定意义重大,而宏江心里还有一个更加强烈的愿望。结果他如愿以偿,在360个同学中得了第一名。老师开始用另一种眼光打量这个平时不起眼的学生,可是他却发现原来那个让老师&ldquo;等着瞧&rdquo;的念头,一点也不重要了。他拥有了更重要的东西:&ldquo;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潜力,而且是突然意识到的。&rdquo; 事实常常是,一般最平常的孩子其实和头戴&ldquo;神童&rdquo;光环的孩子一样,也具有潜在的能力。就像亚勤、宏江和向洋这三个人说的,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不幸的是,大多数孩子往往不相信自己拥有才智,他们的父母和老师也不相信,所以从来没有想到给他们一次表现的机会。 宏江的幸运不在于他拥有超越其他孩子的能力,而在于他有机会发现自己的能力,然后还有机会表现出来。那一瞬间,他看到了自己的长处、能量和潜力。他对自己的看法从此发生改变。 &ldquo;我相信我是最聪明的。&rdquo;他对自己说:&ldquo;是的,我是最聪明的。即便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也常常不如别人,但我还是对自己说:&lsquo;我能比别人做得好&rsquo;。&rdquo; 成功驱使他远离自卑,向着自信走去。但几个星期之后风云突变,临近的驻马店市有一个女学生自杀,报纸上引为&ldquo;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造成的恶果&rdquo;。大批判的高潮再度掀起,干校扩大了,工厂也扩大了,工农兵再次呼喊着口号占领&ldquo;上层建筑&rdquo;,惟有正规的学校在沉寂。张宏江离开了给他带来那么多&ldquo;第一&rdquo;的县中学,回到父母工厂的学校去读书。 这里学生很少,但老师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读书的时间。语文老师似乎格外眷顾这个曾经&ldquo;考试第一&rdquo;的孩子,他也在老师的眷顾和偏爱当中巩固了自己的信心。对于今天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或者&ldquo;恨铁不成钢&rdquo;的老师来说,这些往事也许能够证明一件事:给孩子一个自信,比给他一大堆的知识都重要。 </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10:55:11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第16节 灾难发生之后<div align="left">如果我的家庭是一个软弱的家庭,一个低沉的家庭,一个怨天尤人的家庭,那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mdash;&mdash;周明 周明清楚地记得1974年夏天的那个夜晚,以及在那之后发生过的所有事情。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两个姐姐双双死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妈妈的精神世界几近崩溃,而周明当时还不到10岁。别人的成长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个男孩子却是在那一夜之间就长大了。 每天上学走在那条小路上,他就渴望着找到一些踪迹,能证明两个姐姐都还活着。路边的高墙重新矗立起来了,那一天,就是这堵墙倒塌了,把姐姐压在下面。现在,它对着他,默默无言,没有生机。他也看着它,祈祷奇迹能够发生,姐姐能从高墙深处飘然走出。一年又一年,小男孩长大成人,他自己的孩子也和记忆中的姐姐一样高了,可姐姐还是没有回来,她们成了这个家庭永远的痛。 那一年周家住在承德。这城市坐落在塞外崇山之间,交通不便,却在中国相当有名,因为它是旧时皇家的避暑胜地。在共产党建立新政权之后,京城有些权势的人家每年夏天总喜欢去两个地方,一个是北戴河,另一个就是承德。但周家是平民,住在城乡结合处的一处破旧的平房里,父亲当年大学毕业后从湖南来到这里,可不是为了避暑,而是想要为国家寻找矿藏。 周明出生在&ldquo;大萧条&rdquo;结束后的年代里,中国开始短暂的休养生息的阶段。这以前的三年中,饥荒造成千万人死亡和一亿儿童的营养不良,现在,物质紧缺的情形稍有改变,但精神的匮乏却更加严重。接着,&ldquo;文革&rdquo;开始了,就像我们在前面描述过的,所有学校全都停止上课,还把那些有点知识的人赶出城市,赶到乡村。那时候,把一个城里人赶到农村去,是除了坐牢杀头之外最严厉的惩罚。但是公开的舆论却把这叫做&ldquo;教育&rdquo;。党的领袖毛泽东那时候颁发的一个指示就是,&ldquo;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rdquo; 对于周家来说,农村和城市的界限是不那么分明的。父亲出身于湖南邵阳一个农民之家,50年代从中南矿物学院(现在叫中南地质大学)毕业了,这在当地农村是个大新闻。方圆百里之内的乡亲都来祝贺,可是按照那时的说法,这叫&ldquo;臭老九&rdquo;。幸亏他当初拼命要求当一个地质工程师,算是半个工人阶级,所以没有受到政治冲击。但他为此付出了代价,从南方到北方,随地质队出入在荒山野岭间,餐风露宿,居无定所,在野外结婚,然后带着整个家在野外到处跑。妻子很长时间没有工作,却生活在地质队,两个女儿和三个儿子也是出生在野外营地里。直到周明上学那年,这家人才定居在这城市的边缘。 父亲一生都在寻找宝藏,这有点像武侠传奇故事中的那些大侠,但是他的故事没有那么浪漫,他找到很多矿藏,有金矿、银矿,还有形形色色周明说不出名字来的有色金属矿,那都是国家的。他本人一直都是穷人,还是个老实人,妈妈也是一样。这对夫妻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让孩子们拼命读书。 姐妹两人在5个孩子中最聪明也最用功读书,是老师最得意的学生,也是爸爸妈妈的骄傲。那一年,姐姐读初一,妹妹读小学五年级。一天下午,姐姐放学后被老师留下检查同学作业,很晚还没有回家。妈妈不放心,让妹妹去找。 姐妹两人携手回家的时候,天黑了。那条路并不遥远,30分钟就能走到家,何况这条路也是天天走的,所以没人想到会发生意外。但就在这时,下起雨来,开始是小雨,很快就成了瓢泼之势。姐妹俩顶着大雨继续前行,经过那堵土墙下。墙倒了,把姐妹俩埋在下面。 雨还在下,风还在刮。母亲左等右等,不见女儿回来,急坏了。丈夫在野外找矿,长年累月不回家。家里也没有电话,不能报信。她只好独自跑出去,沿着女儿上学的路,跑到学校,再跑回来,在风雨中奔跑了一整夜,好几次走过倒塌的土墙,竟没有发现异常。 天亮了,她在断壁残垣旁边看到女儿的雨伞,突然明白发生了什么,大叫一声扑过去,挥舞双手插进土墙,就像疯了一样。土墙被扒开了,但还是晚了,姐妹二人在两个小时前憋死了。 家庭出现这种变故,真是一个天大的打击。母亲精神恍惚,身体一下子垮下来,神经也不正常了。全家充满了悲伤和绝望的情绪,充满了怨言。埋怨那条路,埋怨那堵墙,埋怨那场雨,埋怨政府官员,埋怨学校的老师,埋怨自己,埋怨父亲就知道为国家寻找金山银山,不顾家。三个弟弟全都焦虑不安,不再淘气。姐姐是他们心中的偶像,但现在彼此都害怕说出内心中对姐姐的思念。 母亲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让自己平静下来。在确信两个女儿真的不能回来之后,她也不再去那条小路上寻找。她还有三个儿子,还有希望。 &ldquo;不要抱怨,要靠自己。&rdquo;母亲总是对儿子重复这句话:&ldquo;只有自己的本事最可靠。&rdquo; 当母亲第一次这样说的时候,就意味着她已经平静地接受了所发生的一切,已经从绝望中摆脱出来,也意味着这个家庭开始了新的生活。 周明本是两个姐姐宠爱的小弟,现在却觉得自己在家里有了一份责任。他从这一场变故中学到了很多,打算把自己变得像姐姐一样优秀,像母亲一样坚强。 很多年以后这个家庭的成员们坐在一起的时候,母亲还会重复当年说过的话:&ldquo;不要抱怨,要靠自己&rdquo;。 周明也会说:&ldquo;如果我的家庭是一个软弱的家庭,一个低沉的家庭,一个怨天尤人的家庭,那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rdquo;</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10:56:32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6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align="center" colspan="2"><p align="center">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第23节 如果有机会重新上学<div align="left">有很多东西,我曾经那么刻苦认真地学过,可现在都忘掉了,真正留在脑子里的却没有什么用处。还有很多东西,我现在觉得很需要,可是却从来没有学过。 &mdash;&mdash;童欣 童欣获得博士学位的时候,适逢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他知道这里的图形学研究小组相当强大,拥有全世界在这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人,不禁心驰神往,当即送去应聘简历,在一番严厉的招聘程序之后,他被微软接受了。 从那时到现在,5年过去了,童欣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里已是相当知名的人物。他的研究成果连续不断地进入&ldquo;世界图形学大会&rdquo;。这个&ldquo;大会&rdquo;是全世界计算机图形学科学家的圣殿,也被人们公认为衡量世界一流水平的试金石。如果一个研究团体的成果被&ldquo;大会&rdquo;接受,那么全世界的研究团体都会承认这是一个世界一流的团体。如果一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有一次被这个&ldquo;大会&rdquo;接受,就表明他的研究已具有世界水平,如果他的成果能够连续被&ldquo;大会&rdquo;接受,那么所有人都会认为他是一个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童欣的研究成果就具有持续不断的性质。在过去的三年里,他每年都有一篇论文在图形学大会上发表。这些成果让他拥有世界范围的影响力,也成了&ldquo;微软四少&rdquo;中的一个。 他的生命的起点是张家口市,在冀北崇山峻岭间,与世隔绝。当年父亲和母亲告诫他&ldquo;不要留在这个城市&rdquo;,还要他&ldquo;摆脱闭塞摆脱贫困&rdquo;。于是他怀着一种强烈的冲动,离开自己的家,去杭州求学,又从杭州来到北京。如今,他和他的家人都在北京定居了。父母对儿子的一切都很满意,最关心的是他的身体好不好,以及他是不是快乐。 他承认自己很幸运,得到那么多机会,多年来付出的种种辛苦,全都有了回报。最重要的是,他在工作中感受到乐趣。当然他也有自己的苦恼,比如他总是在心里想:过去这5年&ldquo;失败要比成功多,起码也是一半对一半&rdquo;。有时候拼命工作好几个月,写出论文,却被人家拒绝了。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他就特别怀疑:&ldquo;我做的事情到底意义何在?甚至对自己这辈子到底想追求什么样的东西,也会迷惑。&rdquo; 不过,在一连串大的成功之后,他的心境比原来更平和了。&ldquo;现在我成功了不会特别欣喜。失败了也不会特别悲伤。&rdquo;他庆幸微软能够允许他失败,还庆幸自己&ldquo;可以不断从失败中学到东西。&rdquo;这是他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从没有过的感觉 和所有最优秀的中国学生一样,童欣连续读了20年书&mdash;&mdash;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和博士。从7岁读到27岁。 他出生在&ldquo;动乱&rdquo;的年代中。这一代人的童年没有那么丰富多彩,不像过去的孩子,有那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也不像现在的孩子,可以学钢琴学跳舞学绘画,这一代孩子到了懂事的那一天,就开始&ldquo;把被四人帮耽误了的青春补回来&rdquo;。从小学到大学,他们除了念书还是念书。&ldquo;这并不是很好的经历。&rdquo;童欣后来这样说。 他上小学时,就听到很多年龄稍大些的同学说过类似的话,可惜他还不懂得如何接受别人的教训,一定要自己亲身去体验。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如此,要到自己摔过跟头之后,才能慢慢悟出一些道理来。 童欣小学和中学的学习成绩都不错,虽然不是第一名,但总是排在前面,所以父母对他很放心,从不过问他的考试。 他对自己的能力相当自信,但他总是说自己&ldquo;不是什么天才,至少我周围有很多人比我聪明。&rdquo;他总觉得聪明孩子都很贪玩,只是到了快考试的时候才用功。而他从来不敢这么干。&ldquo;我不是这样的人。&rdquo;他说,&ldquo;光凭聪明我是做不好事情的,我还要用一些苦功夫。&rdquo; 父亲也相信儿子不是天才,但是他知道,聪明人一定是个会用脑子的人。所以他总是把一句话反复地对儿子说:&ldquo;干活要用脑子去干。&rdquo;儿子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会在旁边说:&ldquo;想想怎么做才能做到最好。&rdquo;比如有一次削铅笔,童欣坚持自己动手,他的动作笨拙,铅笔削得很难看,&ldquo;就跟狗啃的似的&rdquo;。这时候父亲就会把铅笔和小刀再次塞到他的手里,让他重新开始,还说:&ldquo;要用脑子去削,不是用手削。&rdquo; 童欣从小到大,父亲把这句话说了无数次,这成了童欣记忆最深的一句话,对他的影响特别大。 他有一个惊人的素质,就是考试时心里没有一点负担,也不紧张。高考之前的复习阶段,在很多孩子看来就像是地狱一般,一切正常的生活节奏都被打乱了,弄得一团遭。但是童欣把这件事情看作一种既定程序。自己把每天的时间安排好,到什么时间就做什么事情,连&ldquo;早上买早点&rdquo;、&ldquo;在操场上跑步三圈&rdquo;这样的事情也一丝不苟。他也从不熬夜加班做习题。每天晚上到9点就睡觉。有时候他发现自己无法像同学们那样日夜奋战,不免心里不安。这时他就会想到父亲说过的话,&ldquo;干活要用脑子去干。&rdquo; 他就是在这样一种稳定的、按部就班的生活中完成了所有学业,按照老师的要求,把该记熟的课本都熟记在心,把该做的习题都做了好几遍,然后考上他想要的大学,没有任何波澜起伏,也没有任何意外的事情发生。 只是有一件事情,时间过去越是遥远,他反而觉得距离越近,那就是他的学生时代。他越来越经常地回想那时的故事,觉得自己得到的教训比经验多。 &ldquo;有很多东西,我曾经那么刻苦那么认真地学过的,可是现在都忘掉了,真正留在脑子里面的却没有什么用处。还有很多东西,我现在觉得很需要,可是却从来没有学过,因为课本上没有。也许课本上有,但我那时觉得对考试没有什么用处,就没有好好学。&rdquo; 于是,有个念头越来越经常地出现在他的脑海里:&ldquo;如果让我重新上一次学,我会怎么做?&rdquo;看上去有点儿像一篇&ldquo;E学生&rdquo;的宣言书: 如果有机会重新上学,我会在数学和英语这两门课多下一些功夫。因为我越来越觉得这两门课重要,可惜上学的时候不明白这些。 如果有机会重新上学,我就不会像从前那么卖力地读死书。我不会仅仅为了分数就拼命去学那些我不感兴趣的课程。我可能只让它及格就够了。我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一些课本以外的东西。我会培养自己的兴趣。我要读更多的书。 如果有机会重新上学,我会更自觉地去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不再只是灌输知识。现在看来,我的知识还是太死。这样的知识积累得越多,大脑就越是不能进入特别活跃的状态。我现在才懂得,死记硬背的人聪明一时,寻找方法的人聪明一世。 如果有机会重新上学,我会请老师改变他们的教育方法。他们太重视对与错,太忽视提出问题。他们让学生得到了很多知识,但是并没有让学生掌握应用知识的方法,也没有让学生学会获取新知识。 如果有机会重新上学,我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去背书,因为我已经明白,最重要的不是记忆,而是理解。你对你所学的东西要有一个理解,就像我爸教育我的话,你要用脑子来干活,用简单的重复来掌握知识,可能是最笨的方法了。 如果有机会重新上学,我一定会变得更聪明。我爸爸还有一句话,如果你是聪明人的话,看到别人摔一个跟头,你就不会摔同样的跟头。如果你不是很聪明,你可能自己摔一个跟头,不会再摔第二个。如果你是最笨的人,你下次还要摔同一个跟头。我已经看到了别人摔的跟斗,也看到了自己摔的跟斗,至少,我不会再摔同样的跟斗。 </div></td></tr><tr><td class="center01"></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10:57:45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第25节 自信是什么<div align="left">张亚勤的观点:自信是一种感觉。 自信是一种感觉。一个人的成长,然后成功,往往靠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引导了你的判断。一个正确的判断,不仅决定你在一件事情上的成败,更重要的,它就是你走向哪个方向的分界线。比如有两个人,有着同样的环境,其中一个突然就上去了,另一个人可能永远都上不了这个台阶。最重要的区别是他做出了什么样的判断。这个东西无法用考试分数来衡量,但却具有决定意义。我从小到大,周围总是有很多人,只因一念之差,后来就一切都不同了。 王坚的观点:自信是你内心的标准。 有些人一定要得到第一名,一定要读个重点中学,或者名牌大学,才能让自己更自信,其实那不是真正的自信。那些过分强调成功,极力想要证明自己的人,其实是不那么自信的。一个真正自信的人,一定非常强调自己的观点,但是也可以随时放弃自己的观点。放弃也是需要自信的。过分地想让别人认可自己,比如一定要争&ldquo;第一名&rdquo;,就算得了第二名都会认为自己有问题,这不叫自信,叫&ldquo;底气不足&rdquo;。本质的问题还是,你自己是怎么样的人,是自己内在的标准,世界上没有人比你自己更清楚你自己的,你用不着通过考试来证明自己的学习好不好,也不要在乎别人怎么评价你。 张宏江的观点:自信就是摆脱束缚。 中学以后我开始懂事,周围的人越来越多。我发现我的生活跟在家里的时候完全不一样,跟在学校里面也不一样。于是我开始表现自己,开始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有了一种往上走的愿望。当我强烈地想要超脱中学和大学里那些教育方式的时候,或者说真正悟出了一个什么东西,摆脱了自己所受教育的局限性,这时候我就觉得自己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沈向洋的观点:自信是战胜恐惧的渴望。 自信是一个人战胜恐惧的渴望。自信就是我们对自己的成长能力抱有信心。我们应当像自己期望的那样成长起来,但是我们又总是怕这怕那。其实最恐惧的事情不是别的,而是恐惧本身,所以自信是在战胜恐惧中获得的。你只要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自信不是与生俱来的,自信需要培养。可是,人们总是梦想不付出代价就获得自信,就如同他们总是梦想不用劳动就获得财富一样。 </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10:59:06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6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align="center" colspan="2"><p align="center">第二章 相信你自己最聪明第21节 你的潜力远远超过你的想象<div align="left">我建议你给自己一些机会展示这方面的能力,或许像我一样,你会惊讶自己的潜力远远超过了想象中那样。 &mdash;&mdash;李开复 这是李开复写给中国大学生们的信中的一句话。信写于2000年夏天,里面讲了他自己的一个故事: 我在苹果公司工作的时候,有一天,老板突然问我什么时候可以接替他的工作?我非常吃惊,表示自己缺乏像他那样的管理经验和能力。但是他却说,这些经验是可以培养和积累的,而且他希望我在两年之后就可以做到。有了这样的提示和鼓励,我开始有意识地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和实践。果然,我真的在两年之后接替了他的工作。 &ldquo;我建议你给自己一些机会展示这方面的能力,&rdquo;李开复接着对大学生们说,&ldquo;或许像我一样,你会惊讶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潜力远远超过了想象中那样。&rdquo; 这封信后来在众多媒体上公开发表,还有一个正式的题目:《致中国大学生的一封信》。那时候李开复已经离开中国,但是他在这封信里留下的很多思想,一直在学生中间广泛传播。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要陆续谈到,现在只提一点,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孩子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扬出来;接受教育的目的,也就是寻找&ldquo;最真实的自己&rdquo;,而一个&ldquo;真实的自己&rdquo;往往比&ldquo;想象中的自己&rdquo;更好。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middot;福克纳说过:&ldquo;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更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更强。&rdquo;李开复把这句话告诉大学生们,然后说,只在一所学校取得好成绩、好名次就认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是可笑的。&ldquo;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二十一世纪,竞争已经没有疆界,你应该放开思维, 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给自己设定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标准,才会有准确的努力方向和广阔的前景,切不可做&lsquo;井底之蛙&rsquo;。&rdquo; </div></td></tr><tr><td class="center01"></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11:00:03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60" align="center" border="0"><tr class="center01"><td align="center" colspan="2"></td></tr><tr><td align="center" colspan="2"><p align="center">第三章 我到底要什么第27节 我到底要什么<div align="left">英文difference,可以与中文里的&ldquo;不同&rdquo;、&ldquo;差异&rdquo;或者&ldquo;特殊&rdquo;相对应,可是这个词里的另外一种含义,不仅无法和中国人的文化相对应,而且南辕北辙。西方人使用这个词来描述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的时候,通常表示一种强烈的赞扬。事实上,与众不同在西方文化中总是被看作一种正面的品格,受到鼓励。但是我们中国人往往相反,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总是给父母和老师带来烦恼。当大人对孩子说&ldquo;我从来没有见过你这样的&rdquo;、或者&ldquo;怎么就你特殊&rdquo;的时候,脸色一定非常难看,那是在表示一种强烈的斥责。如果他们说,&ldquo;看看人家,你怎么就不知道学一学&rdquo;,那一定是在要求孩子把自己变得像别人一样。 2003年夏季的一天,在北京一个普通人家里,父亲和儿子之间有一段对话。当时父亲正在电脑上写一句话:&ldquo;我们站在21世纪的入口处,世界千变万化,可是整个社会都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要求我们的后代成为一模一样的人。&rdquo; 写完之后,他忽然想和儿子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儿子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从小到大按部就班完成了学校的所有课程,得到很不错的成绩,但却总是对学习对学校表现出强烈的厌恶,所以父亲觉得儿子一定有话要说。 &ldquo;是啊,&rdquo;儿子看到父亲写的话,当即认可,&ldquo;我已经上了12年学,我和我的同学们每天都在读一样的书,做一样的作业,老师拿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我们,不是对就是错,然后我们通过同一张考试卷,然后我们奔着同样的目标&mdash;&mdash;好大学。&rdquo; &ldquo;你觉得不该这样?&rdquo; &ldquo;要是让我自己选择,我不会这样度过我的童年和少年。&rdquo; &ldquo;那么你到底要什么?&rdquo; &ldquo;那&hellip;&hellip;那我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我不想像现在这样读书,可我说不清楚我到底想要什么。奇怪,这问题我怎么从来没想过?&rdquo; &ldquo;去年你和500多万个孩子一同考大学,今年更多了,有600万。这么多孩子都在努力,可是有多少人从这种努力中享受到快乐?大概最强烈的感受是苦不堪言。&rdquo; &ldquo;岂止苦不堪言?简直是生不如死。&rdquo; &ldquo;所以,你要做的事情,不是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要求你做的,不是你&lsquo;不得不做的&rsquo;,不是你&lsquo;应该做的&rsquo;,而是你&lsquo;想做的&rsquo;。&rdquo; &ldquo;可是我总觉得没那么简单吧。我们国家的教育已经定型了,谁敢不按它的路子走?除非你直接把清华、北大给拆了,学生不分先后,大学不分好坏。&rdquo; &ldquo;不是把学校拆了,而是把你对学校的看法拆了。&rdquo; &ldquo;把&lsquo;看法&rsquo;拆了?&rdquo; &ldquo;对,改变你对学校的看法。&rdquo; 读过这段对话,我们再回头来看&ldquo;difference&rdquo;,可以隐约感到,这个英文单词包含了&ldquo;E学生&rdquo;的第三个秘密,那就是:我到底要什么? </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11:01:01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6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align="center" colspan="2"><p align="center">第三章 我到底要什么第45节 新发现<div align="left">1, &ldquo;E学生&rdquo;和其他学生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自己的兴趣和要不要最好的分数,而是在于,前者把兴趣看得更重要,后者把分数看得更重要。一旦你把这个顺序倒过来,就有可能成为&ldquo;E学生&rdquo;。 2, 抛弃了&ldquo;排队文化&rdquo;和&ldquo;状元崇拜&rdquo;。事实上,优秀的学生有两类,有些人能够成为&ldquo;E学生&rdquo;,并且像天才一样成长,有些人则不能。后者永远不会为了一个目标而牺牲&ldquo;第一名&rdquo;的位置,永远不会将热情和雄心投入到更富有吸引力和更有长远价值的事情上去。对这些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超过别人,是第一名,是名牌大学。这中间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驱动人们争取第一的欲望,与&ldquo;E学生&rdquo;的品质背道而驰。当你把这一现象与父母老师的期望、报纸上颂扬的&ldquo;状元经验&rdquo;联系起来的时候,就会知道,为什么我们的30个研究对象大都不是&ldquo;第一名&rdquo;。 3, 每一个人都是在真正抓住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潜力。这个环节至关重要。所以,通向&ldquo;E学生&rdquo;的第一推动力,不是天赋聪慧,不是重点学校,不是&ldquo;名师家教&rdquo;,不是父母的眼睛紧盯不放,不是任何&ldquo;来自外界的压力&rdquo;,有一样东西比这一切都重要,那就是&ldquo;发自内心的渴望和热爱&rdquo;。 4, 抛弃了&ldquo;不能偏科&rdquo;的旧观念。&ldquo;一技之长&rdquo;比&ldquo;平分秋色&rdquo;更容易促使一个学生成为&ldquo;E学生&rdquo;,尤其是在大学阶段。 5, 孩子的&ldquo;开窍&rdquo;与教育环境有着更大的关联度,而不像我们通常以为的仅仅与孩子的年龄相关。在90%的案例中,孩子的&ldquo;开窍期&rdquo;发生在大学二年级到大学三年级,而不论他在这时候是14岁(比如张亚勤和沈向洋)还是20岁(其他所有按正常年龄上学的人)。 6, 真正知道&ldquo;我到底要什么&rdquo;的学生,通常比那些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学生还要快乐。 </div></td></tr><tr><td class="center01"></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11:01:28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第三章 我到底要什么第45节 新发现<div align="left">1, &ldquo;E学生&rdquo;和其他学生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自己的兴趣和要不要最好的分数,而是在于,前者把兴趣看得更重要,后者把分数看得更重要。一旦你把这个顺序倒过来,就有可能成为&ldquo;E学生&rdquo;。 2, 抛弃了&ldquo;排队文化&rdquo;和&ldquo;状元崇拜&rdquo;。事实上,优秀的学生有两类,有些人能够成为&ldquo;E学生&rdquo;,并且像天才一样成长,有些人则不能。后者永远不会为了一个目标而牺牲&ldquo;第一名&rdquo;的位置,永远不会将热情和雄心投入到更富有吸引力和更有长远价值的事情上去。对这些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超过别人,是第一名,是名牌大学。这中间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驱动人们争取第一的欲望,与&ldquo;E学生&rdquo;的品质背道而驰。当你把这一现象与父母老师的期望、报纸上颂扬的&ldquo;状元经验&rdquo;联系起来的时候,就会知道,为什么我们的30个研究对象大都不是&ldquo;第一名&rdquo;。 3, 每一个人都是在真正抓住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潜力。这个环节至关重要。所以,通向&ldquo;E学生&rdquo;的第一推动力,不是天赋聪慧,不是重点学校,不是&ldquo;名师家教&rdquo;,不是父母的眼睛紧盯不放,不是任何&ldquo;来自外界的压力&rdquo;,有一样东西比这一切都重要,那就是&ldquo;发自内心的渴望和热爱&rdquo;。 4, 抛弃了&ldquo;不能偏科&rdquo;的旧观念。&ldquo;一技之长&rdquo;比&ldquo;平分秋色&rdquo;更容易促使一个学生成为&ldquo;E学生&rdquo;,尤其是在大学阶段。 5, 孩子的&ldquo;开窍&rdquo;与教育环境有着更大的关联度,而不像我们通常以为的仅仅与孩子的年龄相关。在90%的案例中,孩子的&ldquo;开窍期&rdquo;发生在大学二年级到大学三年级,而不论他在这时候是14岁(比如张亚勤和沈向洋)还是20岁(其他所有按正常年龄上学的人)。 6, 真正知道&ldquo;我到底要什么&rdquo;的学生,通常比那些学习成绩特别好的学生还要快乐。 </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11:02:13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6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align="center" colspan="2"><p align="center">第三章 我到底要什么第41节 过坎的制度<div align="left">他们的问题不是不够优秀。他们的问题是,从小到大按部就班地走过来,从来没有想一想,什么东西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mdash;&mdash;张宏江 张宏江在郑州大学毕业之后,又去丹麦留学,在那里领教了西方社会的文明。他后来说,他可以肯定&ldquo;西方的教育能让孩子更快乐,并且逐渐发现自己的潜力&rdquo;,而且还惊讶地发现,他可以用非所学,所以他才&ldquo;决定改行&rdquo;。这想法一定有他的&ldquo;郑州经验&rdquo;和&ldquo;丹麦经验&rdquo;做基础。事实上,这位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副院长、计算机视频检索领域的开拓者,如今所做的工作的确与他在学校里学的东西相去甚远。 2003年春季一个气爽心怡的中午,他坐在上海西郊宾馆一个安静的角落,回顾自己从70年代到90年代的求学经历&mdash;&mdash;叶县中学、郑州大学、丹麦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不禁连声慨叹: 最近这些年我总是到一些大学去演讲,很多学生问我:&ldquo;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淘汰率是不是很高?&rdquo; 我说:&ldquo;是的,大约有30%的人最后是要离开的。&rdquo; 他们于是问:&ldquo;被淘汰的人是不是表现不好?&rdquo;这是他们经常要问的问题。于是我就回答:&ldquo;其实,有些人离开研究院不是坏事。他们的问题不是不够优秀,他们的问题是,从小到大按部就班地走过来,从来没有想一想,什么东西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东西是真正适合自己的?&rdquo; 他们都瞪大了眼睛,好像不明白,于是我就慢慢解释: 我们的教育制度是一种&ldquo;过坎的制度&rdquo;。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他的目的不是发现自己的潜力,甚至也不是学到一些东西,当然更不是享受生活。他的目的只是考上一个好大学,只要翻过一个一个坎就行了。一切都是顺理成章,不用怀疑。我自己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后来的那些人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比如一个人如果在小学是第一名的话,很自然地就要考上本地最好的初中。如果初中又是第一名,那么就会去考最好的高中。然后高中还是第一名,那么必定去考一流的大学。如果他在大学又很优秀,于是就去读硕士,读博士。就这么一路走过来,到什么时候就干什么,从来没有想过&ldquo;我为什么要去读大学,为什么要去读博士&rdquo;。最后他可能会发现,他一直在努力争取的东西根本不是他想要的,或者不是适合他的,他的兴趣原来不在这里,但是他过去从来没有想过。所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过不去的人觉得自己是&ldquo;失败者&rdquo;,过去了的人也不一定就万事大吉。他也许根本就不该过那个独木桥,不该读博士。他如果把读博士的4年时间拿去学习别的东西,可能要好得多。 </div></td></tr><tr><td class="center01"></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11:03:36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附录主要人物表(1)<div align="left">李开复博士 世界上第一个&ldquo;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rdquo;的创造者、微软公司副总裁、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首任院长、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他在计算机语音识别领域的开拓性贡献,被美国《商业周刊》授予&ldquo;最重要科学创新奖&rdquo;。他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然后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在校期间,李博士还开发了&ldquo;奥赛罗&rdquo;人机对弈系统,在1988年击败人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名噪一时。 张亚勤博士 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100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微软亚洲研究院现任院长、首席科学家、数字影像和视频技术、多媒体通讯、因特网领域的世界级专家。克林顿任美国总统时,说他是&ldquo;一个灵感的启示&rdquo;。他12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获得电气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23岁获得乔治&middot;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25岁成为美国四大研究中心之一、被誉为&ldquo;世界电子技术的摇篮&rdquo;的桑纳福公司多媒体实验室的总监,30岁的时候便拥有几十项国际专利,在世界权威杂志上发表了一百多篇论文。 张宏江博士 世界多媒体研究领域里公认的先驱、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研究员。毕业于中国郑州大学,获电子工程学士学位,之后获丹麦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由于在视频和图像内容的分析、演示、检索和浏览研究方面开拓性贡献,而享有很高声誉。他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的资深会员,出版了三本学术专著、发表了近200篇学术论文及专著章节,并拥有30余项美国专利和申请。他还是五家国际专业杂志的副主编以及几个国际学术会议的技术理事会成员、1999年ACM多媒体会议技术委员会的主席和2001年第二届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亚太区多媒体国际会议主席。 沈向洋博士 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学领域中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项目主任。他13岁进入南京工学院,后获香港大学电气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机器人专业博士学位。他曾是微软美国研究院成像技术组研究员。拥有15项专利,并曾在世界级国际会议发表30余篇论文。他的博士论文是世界上第一个由照片转换成虚拟实境的研究。现在负责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机器人、图像设计和虚拟环境模型设计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许峰雄博士 &ldquo;深蓝之父&rdquo;、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绰号:CB &mdash;&mdash;&ldquo;疯狂的鸟&rdquo;。他和同伴在1997年研制出大型计算机&ldquo;深蓝&rdquo;,拉开电脑与人脑的&ldquo;世纪之战&rdquo;,以&ldquo;深蓝&rdquo;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而告终,轰动全世界。他在198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89获得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 张益肇博士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院长技术助理,&ldquo;海归派&rdquo;之一。主要从事自然语言理解方面的研究工作。1990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士及硕士学位,1995年获博士学位。他是用于电信系统的自然语言界面研究领域的先驱,同时还主持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开放式日语语音识别系统。他在麻省理工的林肯实验室开发出新的语音识别算法,在通用电气公司的研发中心开展了模式识别方面的研究。他已在国际著名的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多篇论文,是多项专利的拥有者。 郭百宁博士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ldquo;海归派&rdquo;之一。主要从事网络环境中的图形及各种交互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他在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美国康乃尔大学获得博士和硕士学位。他主要研究项目包括XBOX网络游戏,大型在线游戏,高真实感建模和绘制技术。加盟微软研究院前,他是美国英特尔公司硅谷总部的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还曾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著名院校任教,并担任过法国高等电子通讯学院和美国普里斯顿大学访问教授。他在国际著名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并拥有十余项技术专利。 王坚博士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ldquo;数字笔&rdquo;的发明者。中国媒体说他是&ldquo;最有想象力的中国人&rdquo;,美国媒体说他&ldquo;是比尔&middot;盖茨的技术顾问&rdquo;。他于1990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心理系并获该校工学博士学位。曾为浙江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人类工效学会理事,浙江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浙江大学工业心理学国家专业实验室主任。主持完成了数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八六三计划、国家各部委以及与摩托罗拉和英特尔合作的项目。现在负责包括人-机交互作用、多通道用户界面及人类认知等方面的研究</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3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30 , Processed in 0.080971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