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1923|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成长: 微软小子的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14 10:29: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10:34:09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第一章 &ldquo;起跑线&rdquo;第7节 你上哪个年级都可以(1)<div align="left">那时候没人整天逼我成个什么&ldquo;才&rdquo;,可是看我在学校里面跳来跳去,老师也不阻止,只是对我说:&ldquo;只要考试能通过,你上哪个年级都可以。&rdquo; &mdash;&mdash;张亚勤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情形令人啼笑皆非:它一点儿也不像是读书,倒像是一场游戏。游戏持续了两年,这小男孩儿读完小学六年的课程。 1972年,亚勤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回到妈妈身边。妈妈是个中学教师,上班的那所学校与一所小学连在一起,于是亚勤就到妈妈的学校里去读书。 那时候,学校不像今天这么正规,老师对学生也不像现在这么严厉。这孩子上课时所拥有的自由,也是今天的学生难以想象的。他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喜欢的课就拼命跟着听,要是觉得哪门课没意思,就换一门,要是不喜欢哪个老师,也就不再去听他的课。有时候上课,听着听着觉得没意思了,就出去玩,老师也不管他。没有人批评他,也没有人把他妈妈叫到办公室里来训话。现在学校里面层出不穷的老师打骂体罚学生的事情,那时候闻所未闻。老师只要一天不挨学生的骂,就要谢天谢地了。 妈妈除了讲课,还在学校里编写一些讲义,眼看儿子不喜欢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东西,也不强迫他去听,就在家里给他讲课。亚勤后来一直怀念母亲给他讲课的那些时光:&ldquo;妈妈什么都会教,数学物理政治历史,她讲什么我就听什么,真的很有意思。&rdquo; 妈妈不仅什么都教,而且方法还挺奇怪。她从不讲究什么循序渐进,也不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看这孩子明白了低年级的课程,马上就去讲高年级的。小学的课本还没讲完,中学的课本就穿插进来。 亚勤就这么肆无忌惮地在各门功课和各个年级之间穿插跳跃,一点儿规矩也没有。这个学期还在读一年级,下个学期就跑进三年级的教室里去,再下个学期就进了四年级。本来六年的小学课程,他在第二年就全读完了。 到了第三年,亚勤觉得再也没有哪个教室里讲的东西是新鲜的。上课百无聊赖,所以干脆不听,有时候实在坐不住了,就跑到教室外面去玩。 有一天妈妈对他说:&ldquo;既然你不喜欢听小学的课,那你就到中学去吧。&rdquo; 亚勤受到如此鼓励,大为振奋,于是偷偷钻进初中的班里去,坐在最后一排。好在中学小学都是一个院子里,老师都是妈妈的熟人,对这孩子网开一面。 听着听着,他就成了正式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这一年,他9岁。 那时候&ldquo;文革&rdquo;还没结束,学校里乱七八糟,教学不正规。亚勤再次从这种&ldquo;不正规&rdquo;中得到好处:&ldquo;我感觉我在小学和中学就没有受到正规教育,头一个学期上学,第二个学期可能就不去了。&rdquo; 妈妈还是在家里给他讲课。亚勤还是想进哪个教室就进哪个教室。读完初一,直接去了初三。一边上课一边去参加数学竞赛,半年之后,又去读高一。高一读了上学期,又去读高二的下学期。说是读高二,其实学的都是高三的课。就这样,他用一年半的时间读完初中,又用一年读完高中,到了1978年,他高中毕业了。这一年,他12岁。 这真是一种奇怪的&ldquo;学制&rdquo;,对于现在的学校和现在的学生来说,简直不能想象。那个年代的老师,都是刚刚从&ldquo;牛棚&rdquo;里走出来的,脑子里面的旧规矩早就被打烂了,新规矩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对学生也特别放纵。&ldquo;那时候没人整天逼我成个什么&lsquo;才&rsquo;,可是看我在学校里面跳来跳去,老师也不阻止,只是对我说:&lsquo;只要考试能通过,你上哪个年级都可以&rsquo;。&rdquo; 太原虽说是省城,可并不大,出了这么一个从不正经上课、却跳来跳去的孩子,很快弄得满城皆知。 亚勤成了老师们推广的榜样,整个城市都在谈论他。&ldquo;文革&rdquo;结束了,百废待兴,中国人把学校砸烂、把书本付之一炬的历史已有10年,现在人人渴望上学渴望读书。老师开始动员这个孩子去谈&ldquo;经验&rdquo;,教给别人怎么刻苦用功怎么尽快成才。很多人坐在下面听他说话,有老师,也有比他高一脑袋的同学,个个如饥似渴,目不转睛。有一天他去一所学校,看到那里挂了一块黑板报,上面写着:&ldquo;掀起学习张亚勤的新高潮。&rdquo; 他觉得有点好玩儿,还有点好笑。直到很多年以后,他想起那些大标语和那些坐在下面的听众,&ldquo;还觉得特别有意思。&rdquo; &ldquo;其实我没有什么经验可说,挺糊涂的就上了高中。&rdquo;亚勤说。 他只记得,那时候周围的一切都在动荡,没有安定的感觉,没有正常的生活,也没有公式化的学习,一点也不像现在的孩子,每天只是从家里到学校,过着&ldquo;两点连一线&rdquo;的生活。他的唯一苦恼是从来没有什么要好的同学,他的好朋友都不是同学,而是邻居的孩子,甚至还有街头相识的小伙伴。因为&ldquo;我在一个班里停留的时间从没有超过一年的,而且年龄总是比同学差了好多,个子就差得更多。&rdquo;这让他和同学很难建立起一种亲密而持久的关系。同学们并不欺负他,对他挺友善。在同学眼里,他是个独往独来,既聪明又淘气,还有几分神秘的小孩儿。</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10:34:55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第一章 &ldquo;起跑线&rdquo;第8节 你上哪个年级都可以(2)<div align="left">&ldquo;我是有一点小聪明。可是我觉得仅仅从天赋来说,我不可能比别人强那么多。&rdquo;张亚勤这样说。 旁人问起他的经验,他就说: 幸亏那时候中学和小学的参考书很少,不像现在,满大街都是,花花绿绿的。要不我的童年和少年也许不会那么开心,至少不会有那么空闲的时间去玩儿。 听者觉得不过瘾,再三追问,他又说: 学习的关键不在于你记住了多少,而在于你理解了多少。理解最根本的定义时,其实就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而不是相反。所以我觉得,你把时间花在什么上面是很重要的。你在脑子里面装了那么多没有用的东西,那些有用的东西就找不到了。实际上现在的小学、中学,包括大学,有用处的东西无非就是那几样。你不用花很多时间去思考那些复杂的问题,只要理解那些最基本的原理,脑子里非常清楚,这样你的大脑的单位面积里产生的压强,要比别人高得多,你花的时间可能是别人的十分之一,但是你弄清楚了最重要的东西。 我们手上的种种数据很清楚地证明,对待教育的那种随意、宽容、听凭自然的态度,在今天已经消失殆尽。承担着教育之责的人们,已经变得越来越刻意和武断。他们倾向于把教育当作一套严格的程序。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婴儿时期,甚至在母亲胎中就开始接受严格训练,煞费苦心,环环相扣,一丝不苟,每一个环节都在预先设定的计划中。另外一些人抵制这种教育观念,他们说那些父母不把自己孩子当人,而是当作一个产品,就像在一条生产线上精心打造一辆轿车或者一台电视机,对于那些人趋之若鹜的&ldquo;重点学校&rdquo;,他们讽刺地说那不过是&ldquo;神童集中营&rdquo;,里面的孩子不会感受到真正的快乐。说到他们自己的教育观念,他们没有那么系统的道理可说,只不过倾向于放任孩子的愿望。即使不能让他们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也应当让他们拥有自己的童年。但是后者的声音非常弱小,听上去就像是一群失败者的自我安慰。 有人把这两种情形说给张亚勤听,询问他的想法。他笑了:&ldquo;我很难说我小时候受的是哪一种教育,好像这两种都不是。&rdquo; 看到对方脸上不解的神情,他接着说:&ldquo;妈妈放任我的任何兴趣,却不肯放任我的坏习惯。&rdquo; 在亚勤的心里,母亲兼有宽容和严厉两种形象。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像所有的独生子一样,是家庭的中心,大家都宠着他,但是如果他在没有完成作业之前就跑出去玩,妈妈就会露出最严厉的一面来。 像所有的男孩子一样,亚勤也贪玩。那时候作业少,也没有什么考试,所以有很多时间出去玩。他的兴趣广泛,学画画,拉二胡,下围棋,还打乒乓球。每一个兴趣都从妈妈那里得到鼓励。 可是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具有控制自己的能力,秉性聪慧的孩子,更加容易东张西望,还时时表现出一种&ldquo;坐不住&rdquo;的样子来。亚勤喜欢把所有的学习当游戏,对所有的游戏都没常性,喜新厌旧,也没有一个兴趣能够坚持不懈。 有一天母亲令儿子坐在面前,说话的语气前所未有地严肃:&ldquo;你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没有后台,你将来总要自己养活自己。所以你从现在起做事情就要有恒心。做好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下去。&rdquo;母亲是做教师的,心里明白,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比塞给他一大堆知识都重要,所以对儿子说:&ldquo;先做应该做的事,然后再做自己想做的事。&rdquo; 亚勤想想这话,觉得有道理。于是每天下午三点钟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完成妈妈和外婆留下的作业。 他希望快点完成功课,然后去玩。所以每逢这种时候总是精力集中,也很认真。他做得很快,从来没有超过一个小时,这让他有很多玩的时间。没有功课加身的时候,他心里轻松,玩得特别开心,这又让他下一次更认真更快捷地完成功课。终于有一天,妈妈拿不出什么题来让他做了,因为他把家里所有参考书上的练习题都做完了。 所以,如果你希望站在&ldquo;E学生&rdquo;的起跑线上,要确立的第四个观念是:不怕淘气,就怕没有一个好习惯。</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10:36:21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第一章 &ldquo;起跑线&rdquo;第2节 &ldquo; E 学生&rdquo;(2)<div align="left">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就像一座大厦,里面容纳了亿万学生,每一个学生在这大厦里都有自己的位置。这个大厦并非我们通常看到的那种形状,它是一个金字塔。 金字塔有五级,学生则有五种类型,分别对应金字塔的五个层次: A级,厌学型:不快乐、厌烦、心理上的强烈反感和抵触,恨不得把课本摔到老师脸上去。 B级,被动型:消极、被动、麻木,在父母、老师的督促和环境的压力下取得进步。 C级,机械型:全身心投入、刻苦用功、头悬梁锥刺骨、按部就班地朝着一流的方向努力。 D级,进取型:自信、主动、积极,把必须要做的事情做到最好,持续性地保持一流的成绩。 E级,自主型:拥有&ldquo;D级学生&rdquo;的特征,此外还有:自主、自由、坚韧、快乐。有个性,有激情,有想象力,享受学习而不是完成学习,不以分数衡量成败,不一定是第一名,但一定有独立的意志,有强烈的兴趣,有一个执著追求的目标。 我们在划分这五级学生的时候,主要地不是考虑学习的成绩,而是考虑学习的态度,同时我们基本上也没有考虑智力的因素。所以这不是分数的金字塔,而是态度的金字塔;不是智力的金字塔,而是非智力的金字塔。是非智力的因素决定了你站在什么位置,而你的位置决定了你能从现在的教育体系中吸收多少真正有用的东西。 就像这个图所展示的,&ldquo;厌学型&rdquo;和&ldquo;被动型&rdquo;的学生处在金字塔的下面两层,人数众多。&ldquo;机械型学生&rdquo;处在中间层次上,他们中有很多人是在&ldquo;被动&rdquo;和&ldquo;主动&rdquo;之间摇摆不定。 &ldquo;进取型学生&rdquo;和&ldquo;自主型学生&rdquo;分别对应了金字塔的&ldquo;D级&rdquo;和&ldquo;E级&rdquo;。所以也可以把他们叫做&ldquo;D学生&rdquo;和&ldquo;E学生&rdquo;。 &ldquo;E学生&rdquo;处在金字塔的第五级,也是最高级,其特征主要有三个,也可以叫做&ldquo;3E&rdquo;: EQ&mdash;&mdash;情商 Enjoy&mdash;&mdash;快乐、享受(学习) Excellence&mdash;&mdash;优秀、杰出、卓越 所以,&ldquo;E学生&rdquo;的定义是:拥有强烈自主意识和很高的情商,因而更快乐、更杰出的学生。 你在从低到高逐级阅读了这个金字塔之后,现在请重新开始。这一次,请从&ldquo;入口&rdquo;开始阅读,因为我们的研究起点就在这里。 这&ldquo;入口&rdquo;有点奇怪。它不是在底层,而是在第二层和第三层之间。这是教育的起点,所有孩子都是从这里走到大厦里去的。事实上,他们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年里,就已经站在这个入口处了。当他们开始起步的时候,彼此没有什么区别,无论是李开复、张亚勤,还是现在的你,都一样。 现在,走进&ldquo;入口&rdquo;的孩子们继续前行,走到了&ldquo;成长的转折点&rdquo;,这里是关键的所在,每个孩子都会在12岁之前的某一个时间段上经过这里,不论你是否注意到,都是确定无疑的。 站在&ldquo;转折点&rdquo;的孩子们,发生了不同的情况,很多人转过头来,向第二级走去,他们中间又有很多人继续往下走,走到了第一级,停留在那里。另外一些人转头向上,走到第三级,然后,有些人停下了,有些人继续向上走,进入第四级。然后,又有些人停下来,有些人继续向上走,到达第五级,也就是&ldquo;E级&rdquo;。 我们的研究证明,张亚勤是典型的&ldquo;E学生&rdquo;,他的前任李开复也是。事实上,我们的研究对象大都属于&ldquo;E学生&rdquo;。&ldquo;E学生&rdquo;中的大部分都是从&ldquo;第四级&rdquo;脱颖而出。 &ldquo;E学生&rdquo;不一定个个杰出,但杰出的人一定出自&ldquo;E学生&rdquo;。也许你希望自己像天才一样成长,也许你并不想要出人头地,只是希望自己生活得更快乐,那么你都应当先去尝试做一个&ldquo;E学生&rdquo;。 现在让我们回到本节开头,2000年8月3日,也即李开复在中国工作的最后一个晚上。他还有两件事要做。 他把一个&ldquo;接力棒&rdquo;交给了他的继任者张亚勤。这行动只具有象征意义,但是读过《追随智慧》的人一定能够理解,它还有着实质内容。张亚勤出生在中国太原,兼有东方和西方的教育背景,既年轻又老练,充满睿智,而又不动声色。他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里读书的时候,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孩子,到今天,他已经是世界电子工程领域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ldquo;我之所以能够放心地走,是因为有亚勤。&rdquo;李开复说:&ldquo;他深刻地理解技术和商业的未来。&rdquo; 张亚勤接过&ldquo;接力棒&rdquo;,高高举起。他终于笑了,下巴微微抬起,踌躇满志,说出的话却很简单:&ldquo;一如既往。越来越好。&rdquo; 掌声响起,大家都在想着怎样&ldquo;越来越好&rdquo;,李开复开始做他离任前的最后一件事情了。他从衣袋里掏出印着自己照片和&ldquo;微软&rdquo;字样的钥匙卡,对众人说:&ldquo;我想把它送给我们这里最年轻的学生做纪念。&rdquo; &ldquo;最年轻的学生&rdquo;就在当场,只有14岁,名叫郁寅栋,来自上海,是个中学生,也是这个暑假研究院里年龄最小的&ldquo;访问学者&rdquo;。其研究方向是,通过辨别一段语音的语调,用电脑判断那说话的人是在哭还是在笑,然后在电脑上用卡通画描绘出说话者的表情。 现在,全场的人都看着这孩子。那一瞬间,郁寅栋惊讶得张大了眼睛,几秒钟后终于明白发生了什么,&ldquo;哇&rdquo;的一声扑上前去。在他心里,李开复一直是他的偶像,也是他的未来,所以在场的人都可以想象这场面对这孩子意味着什么。 大厅里,灯光突然明亮起来,14岁的郁寅栋和39岁的李开复拥抱在一起,很长时间都不分离。众人齐声欢呼,把这个孩子当作这个成人的续篇。 有个记者当场在心里盘算起来:这孩子也是一个&ldquo;E学生&rdquo;吗? 如果我们有机会研究这些&ldquo;E学生&rdquo;的早期故事,就会发现,他们在成长之路的起点上,的确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10:41:44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第一章 &ldquo;起跑线&rdquo;第3节 如果回到5岁以前<div align="left">人的性格有三分之一在5岁以前就形成了,我觉得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 &mdash;&mdash;张亚勤 1999年3月的一天,本来是个挺平常的日子,可是它对中国科技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们来说,就像是一个节日。20年前在这里读书的一个学生今天回来了,所有人都希望一睹他的风采。 这一天傍晚时分,人们涌进校园里的演讲大厅,占据了每一个座位,又拥挤在走廊上,然后向前台伸展,一直排列到距离讲台不到一米的地方。大厅外面,还有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朝这边走来。 他来了,在众目睽睽之下站在讲台前,个头不高,宽肩膀上托着一张圆脸盘、面容略黑,全是憨态,完全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明星风范,可是学生们还是朝他涌过去,就像潮水一样,把门上的玻璃也挤破了。他还没有来得及说什么,掌声响起。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身上,他所尊敬的老师们现在已经两鬓苍苍,也淹没在年轻人的海洋中,不无感慨地望着他们今生今世最大的&ldquo;骄傲&rdquo;。 为他骄傲的并不仅仅是他的母校、他的中国老师和他的校友们,还有比尔&bull;克林顿。克林顿在美国总统的任上曾给他写信,说他&ldquo;是一个灵感的启示&rdquo;。还有他在美国求学期间的导师、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瑞曼德&bull;比克赫尔茨。后者曾由衷地赞叹:&ldquo;他真的是全世界的财富。&rdquo;还有他的同事和同行。这些同事和同行数以十万计,分布在亚洲、美洲和欧洲的几十个国家。他们在谈起他的时候,全都不住地感叹:&ldquo;咳,咳,那是个了不起的人。&rdquo; 他在12岁那一年成为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17岁为自己选择了终生的事业;23岁获得了美国乔治&bull;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25岁成为美国桑纳福研究院的部门主管。1996年他30岁,已经拥有几十项专利,发表几百篇论文。到了31岁,他成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100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又两年之后,也即1999年,他成为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副院长和首席科学家,与此同时还获得美国&ldquo;杰出青年电子工程师奖&rdquo;。他是获得该奖的唯一华人。他所达到的成就,大多数人穷其一辈子也难能完成,可是他这一年才33岁。 &ldquo;每过一段时间要看看自己的简历,&rdquo;张亚勤对那些如饥似渴的学生说,&ldquo;是不是学了东西?是不是更强了一点?是不是做了更有价值的工作?&rdquo; 张亚勤的&ldquo;起跑线&rdquo;不是在中国科技大学,而是在山西的一个小城。 这是张亚勤今天所能想起来的第一幕:&ldquo;我在妈妈跟前撒娇的时光结束得特别早,我在两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我的童年,几乎都是在晋南一个小城的外婆家里度过的。我上的第一所学校就像农村小学一样。&rdquo; 听众为之深深着迷,就听他继续说:&ldquo;我从小就没有什么优越感,现在也一样。&rdquo; 亚勤出生在山西太原,由太原到运城的转移,在他来说是一段虽然惨烈但却轻描淡写的经历。 &ldquo;文革&rdquo;开始的第二年,他才两岁,父亲莫名其妙地不见了。亚勤过了几年没有父亲又渴望父亲的日子。有一天,家里忽然一团糟,在一片悲怆的气氛中,他知道父亲死了,死在监狱里,死得不明不白。那一年他5岁,以这样的年龄,还不能完全洞悉死的含义,但他知道一个梦永远不能实现了,父亲从此再也不会回来。他的未来只能自己一个人去走。 母亲在父亲去世之后重新结婚,也许是不希望将往日的阴影带进这个新的家庭,所以很少对他说到父亲。他很想念父亲,可是连父亲的长相也不记得了。他的记忆中从来就没有过父爱,也不能体会什么叫做&ldquo;父爱&rdquo;。&ldquo;因为从来没有过,&rdquo;他说。&ldquo;所以没有对比。&rdquo;多年以后,他自己也有了一个女儿。看着女儿在新泽西州温暖的阳光下欢呼雀跃的样子,张亚勤终于意识到久久积蕴在心中的那种&ldquo;父亲情怀&rdquo;。&ldquo;我的女儿如果没有我,肯定不行,&rdquo;他说,&ldquo;直到那时我才想到,假如当初父亲在的话,我的童年可能会不一样。&rdquo; 在张亚勤的记忆中,5岁是一个很深的烙印。他曾这样叙述他对5岁的理解: 如果能回到5岁以前,我会觉得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人的性格有三分之一在5岁以前就形成了,有三分之一是在小学和中学的教育,另外三分之一可能是后面的一些经历,上大学之后对于人的性格就不是很重要了。我看到很多人在完全同样的环境,比如兄弟姐妹,甚至双胞胎,长大以后性格却完全不同。 如果把人的身体比做计算机,那么大脑是芯片,身体是其他的硬件,你的性格好比操作系统。电脑买来,装上操作系统,差不多就定型了。人也是一样,出生以后先是基础教育,然后是高等教育,就好比在操作系统上不断加入新的应用软件。应用软件就是大学的教育,大学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你的操作系统很差,那么应用软件的潜力也发挥不出来。 6岁那年,亚勤离开太原来到山西省最南端的一座小城,跟外婆一起生活。外婆是亚勤的第一个老师。&ldquo;我的初级教育是外婆给的。&rdquo;他有一次说。 外婆有些文化,不太多,认识字,会算账,这在那一代中国妇女中已经少有。但是最重要的是,外婆知道好多有意思的故事,还有一个很坚定的信念,&ldquo;她经常告诉我要独立,不要依赖别人。&rdquo;像大多数孩子一样,亚勤小时候也爱看连环画。看不懂就要外婆讲,外婆却说:&ldquo;你要认字,认了字就不用求别人讲了。&rdquo; 外婆很开明,年纪虽大,想法却很年轻,说出来的话也最中听。即使到了现在,亚勤还是觉得那些话很有道理。外婆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ldquo;只要是知识,什么都可以去学。&rdquo;有一次外婆还特别地鼓励他:&ldquo;不要跟着学校的教材走,要跟着自己的需要走。学了加减,觉得不够了,就学乘除,不用管它是几年级的课程。&rdquo; 亚勤就这样度过了他的童年,其间还有无数次的独自旅行。妈妈和继父住在太原,外婆住在运城,奶奶住在西安,伯父住在北京。这孩子从记事的时候起就在这些城市之间跑来跑去。从来都是独往独来。&ldquo;我印象里小时候就是到处跑。&rdquo;他在多年以后回忆说,&ldquo;我从小就很独立。&rdquo;他还记得7岁那年坐着火车走了一千多公里,去西安寻找奶奶家。到达西安的时候天色漆黑,还下着雨,却没有人到车站来接他。他独自一人摸到奶奶家,也不害怕,还觉得本来就应当如此。他也记得那一年他第一次见到北京:&ldquo;可算是长了见识了。我突然就感到世界是那么大。我住的太原比起北京,真是个很小的地方。&rdquo; 每次走进一座陌生的城市,总是住在别人家里,虽然都是亲戚,可毕竟不是妈妈。这孩子小小年纪,就能体会寄人篱下的感觉,知道克制自己的欲望,不敢任性,还有意地把自己好的一面表现出来,甚至尽力去理解别人的想法。 &ldquo;寄人篱下,有一种很难受的感觉,但这对人的性格培养是有好处的。&rdquo;他这样叙述自己的童年,停了一下,接着说: 我小时候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位置上。那些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小时候学不到这一课,长大了还是要学的。因为他们不可能一辈子都得到别人无微不至的呵护,也不可能在任何地方都处在众星捧月的位置上。 所以,如果你希望站在&ldquo;E学生&rdquo;的起跑线上,应当确立的第一个观念是:你不需要无微不至的呵护,独自去寻找奶奶家。 </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10:48:00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第一章 &ldquo;起跑线&rdquo;第13节 天才是教育出来的<div align="left">爸爸妈妈并不认为我是天才,但他们相信,天才是教育出来的。 &mdash;&mdash;张益肇 在叙述这一切的时候,张益肇语气和缓,面色沉静。他的性格内向,普通话说得有些吃力,可是你仍然可以感觉到,有一股巨大的感情波澜从他的话里涌出来: 你想想看,一个女人辞了工作,带着四个孩子漂洋过海,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土地上定居;一个男人别妻抛子,独自奋斗,承担起全家在美国的花销。他们甚至不惜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改变了这个家庭。为了什么?只是为了让孩子们去学习。 我知道爸爸妈妈一直希望我能非常杰出。其实我的天赋和别的孩子一样,从小瘦弱,身体的发育恐怕还不如别的孩子,吃的、玩的、想的,都和别的孩子没什么两样。爸爸妈妈并不认为我是天才,但他们相信,天才是教育出来的。所以他们不肯给我什么零花钱,却肯为我的教育花很多钱,花很多精力。还有更重要的,他们知道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文化比钱更重要,所以妈妈才会把我们兄弟姐妹全都带到美国去读书。现在,这件事情都过去二十多年了,可是时间越久,我就越是感觉,他们当初做出这个决定,真是了不起。 益肇祖籍福建,而他本人出生在台湾,其求学之路和当年的开复如出一辙:童年时代在台北度过,11岁迁居美国,此后一直在美国读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在麻省理工大学完成硕士和博士。 二十年前台湾的教育有点像今天的大陆。小学和中学都有明显的好坏之分。孩子们到了上学的年龄,通常是在离家最近的学校入学。你住在哪个区,就可以去哪个区的公立小学读书,不需要交学费。就像台湾海峡这边的父母一样,台湾的父母也看重教育,都相信孩子的成长是遵循一个必定的路线:从好的小学到好的初中,然后进入好的高中,最后是好的大学。所以很多家庭购买房子的第一条件,是附近的学校好不好。&ldquo;买房子&rdquo;是为了&ldquo;买学校&rdquo;,一时间蔚然成风。就这样,那些拥有好小学的社区,房价猛涨。这情形有点像美国,同样的房子在好的学区还是不好的学区,价钱要差一倍以上。 你嫌家门口的公立学校不好,不愿就近入学,也可以选择私立学校。私立学校通常都有很好的老师,教学质量更高,设施更好,但收费也高,所以大都建在富人居住的地区。 张家住在士林,这里拥有一所很不错的私立小学,里面都是富家子弟,益肇也是其中之一。 在我们研究的30个&ldquo;微软小子&rdquo;中,益肇是唯一有钱人家的子弟。但是严格说来,张家属于台北中产阶层的上层,并非豪门。有很多人家比张家更有钱,却不肯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还有些家庭并不富裕,却每天都给孩子大把的零花钱。张家的独特处在于,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自己的看法,他们不允许孩子在日常的花费上有任何奢侈,比如极少给孩子零花钱或者买玩具,但是却对孩子的教育非常在意,肯把所有积蓄拿出来,供儿女去读最好的学校。 &ldquo;父母对我的要求,大概就是学习了。&rdquo;益肇后来说。 父亲是个商人,母亲是个教师,两人都是大学毕业,这在那一代人中间并不多见。中国有句老话:&ldquo;忠厚传家久,诗书万世长。&rdquo;海峡两岸的人们都相信,都喜欢把它贴在家门两侧。由上几代人的延续来说,张家也是个书香世家,从来就有读书传统,曾祖父是个秀才,祖父是个医生,一代又一代的家训延续到父亲,再传给益肇:&ldquo;财产不重要,知识最重要。身外之物不重要,脑子里的东西最重要。&rdquo; 学校的教育采用传统方式。一个班大约50个学生,每天上课下课,按部就班,做一大堆练习题,再背诵一段课文。像《三字经》这种课本,中国人已经背了千百年,爷爷背过,爸爸背过,现在又轮到益肇来背诵。老师们都说,学习中国的文字就是要靠背,他们看到记忆力好的学生就两眼放光。益肇到今天还记得,当他流畅地把&ldquo;九九乘法表&rdquo;当堂背诵出来的时候,老师投给他的笑容是多么灿烂。这让益肇小小年纪就在脑子里不断猜测:&ldquo;学习大概就是吸取知识,好学生就要把知识全都装在自己的脑子里。&rdquo; 老师评估学生的方法形形色色,同大陆这边如出一辙:没完没了的考试卷子,统一的分数标准,成绩单,排名次,给前几名颁发奖状,把后几名数落一番。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区别完全在分数,哪怕你只差0.1分,就有可能落后很多名。 益肇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以为学校本来就应当是这样的,直到他后来到了美国,才发现那是中国式的教育,&ldquo;美国是没有这种作法的。&rdquo; 让孩子们到美国去读书,是这个家庭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决定。 1979年的台湾有点奇怪,尽管美国前任总统尼克松的访华让美国和台湾的关系前所未有地冷淡下来,现任总统卡特又在这一年的第一天让美国和台湾断绝了&ldquo;外交关系&rdquo;,可是台湾的民众似乎更加关注美国。一句新的民谣就是在那时流行起来:&ldquo;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rdquo; 每个家庭都在谈论把孩子送到美国去读书的可能性,这成了一股潮流,也成了张家的话题。 像开复的母亲一样,益肇的母亲也相信美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要想让孩子有出息,就必须把他们送到那里去。 &ldquo;反正大学毕业后也是去美国留学,&rdquo;父亲说,&ldquo;那不如早一点过去。&rdquo; 母亲同意父亲的看法,她唯一的担心是孩子太小,不能独立生活。 于是母亲辞去教师工作,带着5个孩子投奔大洋彼岸,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舅舅家里住下来。父亲留在台湾继续挣钱,供养孩子们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 那一年益肇11岁,碰巧和开复离台赴美时的年龄是一样的。 所以,如果你希望站在&ldquo;E学生&rdquo;的起跑线上,那就需要有第九个观念:有钱花在教育上</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10:49:21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第一章 &ldquo;起跑线&rdquo;第11节 我也有一种恐惧感<div align="left">我有时候觉得自己是个天才,无所不能;有时候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总是怕输。 &mdash;&mdash;沈向洋 聪明孩子总是得到更多的赞誉,这一点我们都认为理所当然;聪明孩子总是承担着更多的期望,这一点我们也都觉得正常。但是,越是聪明的孩子,在心理上承受着的压力也就越大,这一点我们是否有足够的估计呢? 赞誉和期望源于聪明,而压力源于赞誉和期望。有一项调查表明,在面对压力的时候,有至少50%的孩子不能让自己解脱出来,紧张、烦躁、心虚、恐惧的情绪包围着他们,即使是那些最聪明的孩子也不例外。 &ldquo;我到现在都觉得,初中和高中是我最聪明的阶段。&rdquo;沈向洋这样说。同时他也觉得&ldquo;那是压力最大的阶段。&rdquo; 向洋在自己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中,已认定&ldquo;就应该是第一&rdquo;。周围的人对他的希望越来越大,这超过了他自己内心的渴望,他知道全家人都为他感到骄傲,一想到他的好成绩能给妈妈带来快乐,他也快乐。奇怪的是,他的快乐之中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ldquo;已经到了输不起的程度&rdquo;,而且这种感觉日愈强烈。他开始紧张,看到周围强手如林,就开始焦躁,成绩不好的时候就失落,成绩好了也不高兴,因为怕别人超过自己。 每逢考试之前就拉肚子,这成了向洋的惯例,从高中一直持续到上了大学。那时候他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看过医生。很多年后再想当初情形,才明白: 这不是身体的毛病,是心理的毛病:考试综合症。压力太大,所以总是紧张。好像已经深深地陷在一种矛盾中。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天才,所有的题我都能解,无所不能;有时候又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有一种恐惧感,总是怕输。我一直到大学毕业才明白,真正健康的压力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一个人的内心。真正成功的人,不是从来不输,而是&ldquo;拿得起,放得下&rdquo;。人应该输得起,做人也就慢慢潇洒起来。 所以,如果你希望站在&ldquo;E学生&rdquo;的起跑线上,那就确立第七个观念:你越是聪明,就越是要做好准备去承受更大的压力。</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10:50:47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第一章 &ldquo;起跑线&rdquo;第10节 新&ldquo;开复定理&rdquo;<div align="left">其实没有什么天才。 &mdash;&mdash;李开复 许多年后李开复功成名就,说过不少精彩的话,先是被叫做&ldquo;院长话题&rdquo;,后来被叫做&ldquo;开复话题&rdquo;。有一篇的题目叫《我的人才观》,是其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他认定今天智慧的价值已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比如他说:&ldquo;在工业社会中,一个最好的、最有效率的工人,或许比一个一般的工人能多生产20%或30%。但是,在一个信息社会中,一个最好的软件研发人员,能够比一个一般的人员多做出500%甚至1000%的工作。&rdquo; 他的这一思想流传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让无数学生激情澎湃,有人甚至说,它有可能被作为&ldquo;开复定理&rdquo;载入21世纪的人才史册。两年以后,历史真的进入21世纪了,有一天开复和一个记者在北京嘉里中心重逢,相对而坐,彼此再次谈到这个话题,这一回,开复说: &ldquo;其实没有什么天才。&rdquo; 开复是在踏上美洲大陆的那一年里,被老师和同学们当作&ldquo;天才&rdquo;的。但也正是在这一年,他开始相信&ldquo;其实没有什么天才&rdquo;。 他在美国田纳西州的一所天主教学校读初中一年级。有一天上数学课,老师提问:&ldquo;把七分之一换算成小数点,是多少?&rdquo; 开复立即高高举起手来,朗声答道:&ldquo;0.142857142857&hellip;&hellip;&rdquo;。 所有同学都把眼睛张大了。老师惊叹不已,说自己的学生中出了一个&ldquo;天才&rdquo;。 只有开复心里明镜似的:&ldquo;其实没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在母亲监督之下死记硬背的东西搬了出来,连想都不用想。&rdquo; &ldquo;天才&rdquo;这两个字其实是个陷阱,多少人误入其中。它让很多人过高地估计自己,还让更多的人过低地估计自己。人们常常认为一些人之所以杰出,是因为他们拥有超越常人的天赋,其实那是不了解杰出人物从小到大都在做着和普通人一样的事情,只是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些普通人没有遇到的契机。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ldquo;天才&rdquo;,等着有一天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 数学课对开复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因为台湾小学的数学水平已经相当于美国的中学。所以他不用怎么学就在数学考试中获得全州第一名。他后来在初中时学习高中数学,读高中时又学习大学数学。他的&ldquo;数学天才&rdquo;的名声也越发大了,但是他始终不认为自己数学有多好。&ldquo;那是因为美国中学的数学太简单,&rdquo;他这样说,&ldquo;不是因为我的数学学得好。&rdquo; 与其说他智力超常,还不如说他运气好。老师鼓励他的长处,比如&ldquo;数学天赋&rdquo;,给他许多机会在同学们面前表现,却又尽力宽容他的&ldquo;短处&rdquo;。 就像所有到美国去的中国孩子一样,开复的难题是英文。最初几个星期,老师说的话他一个字都听不懂。 那年月到美国的&ldquo;小留学生&rdquo;很少,他是学校里唯一的中国人,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又能随口把&ldquo;七分之一变成小数点&rdquo;,所以在那些美国学生的眼里,这孩子特别新奇。大家都跑过来对他说:&ldquo;我们可不可以做朋友啊?&rdquo;&ldquo;周末来我家玩吧,好不好?&rdquo;老师很乐意帮助他补习英文。就连校长也格外关注这个异国孩子,对他说:&ldquo;每天中午来找我,我教你英文。&rdquo; 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一年,直到有一天,老师认为他的英文已足够使用,才对他说:&ldquo;现在你可以和你的同学一起在课堂上参加考试。&rdquo; 到了这时候,开复终于意识到,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ldquo;最大的差别,是美国的老师和学生喜欢用正面的方法来鼓励你的成功,而不是用负面的方法来嘲笑你的失败。&rdquo; 美国的孩子很热情很开放,即便不认识,也可以很亲热,不象中国孩子,朋友很少,也不喜欢和别人说话,上学就听课,放学就回家,见了陌生人就拿怀疑的眼光看人家。美国的老师也特别友善,根本不像台湾的那个老师,要打他,还把他的零花钱都罚光。 最新奇的是,所有的同学都不用背课文,老师从来不考&ldquo;背诵&rdquo;,也不给他留作业,却总是要他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有一天老师告诉他,期末的总分数不会看他背诵课文多么流畅,而是看他上课的发言和提问。这让他惊讶不已。他是在很长时间以后才意识到,美国的教育就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但在那时候他还不明白这些,只是觉得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ldquo;如果给一个孩子很多不同的东西,去刺激他,总会发生影响。我觉得脑子渐渐地离开了背诵知识的轨道,整天拼命想自己要说什么话,提什么问题。&rdquo; 开复就是在那时候发现:&ldquo;人的能力有两个部分,有一部分要靠记忆和理解去积累。还有一部分要靠一点点地练习。像课堂上提问的勇气、和同学交往的热情,都是属于后面一种。&rdquo; 过去在台湾的时候,他每天上学放学,按部就班,从不与别人交往,也没有发现这些奥妙,现在换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周围的人都说英语,就发现哪些是自己最欠缺的,哪些是自己最需要的。住在大哥家,虽说是亲人,毕竟跟在妈妈身边不一样,不像在自己家那么随心所欲,还总是感觉给大哥带来麻烦,不能不约束自己,甚至不好意思用大哥家的电话给妈妈报平安。到了学校里,同学们都来找他,逗他说话,让他觉得他的不爱说话和不爱提出问题,不仅仅是英文不好,还因为缺乏沟通能力,缺乏表达自己的能力。 这样看来,与其说他在美国的教育显露了自己的天赋,倒不如说,是美国的教育让他弥补了自己的短处。 所以,如果你希望站在&ldquo;E学生&rdquo;的起跑线上,那就还需要有第六个观念:不要羡慕别人家的&ldquo;超常儿童&rdquo;,你不比他少什么。 </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10:51:08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6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align="center" colspan="2"><p align="center">第一章 &ldquo;起跑线&rdquo;第12节 怎样对付小时候的发育不良<div align="left">我的步履如飞,遥遥领先,冲过终点的时候大气也不喘一下,又惊又喜,信心大增,觉得自己不再是那个发育不良的孩子了。 &mdash;&mdash;高剑峰 看着这样一个人,你怎么也不会想到,他是微软亚洲研究院里&ldquo;新一代&rdquo;的佼佼者。所谓&ldquo;新一代&rdquo;,都是研究院在过去5年里从上万个应聘者中招聘来的一批人,有140多人,都是国内大学毕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经过百里挑一,再经几年磨练,其中最杰出者有四人,被称作&ldquo;微软四少&rdquo;,他是其中之一。 &ldquo;他出席国际会议的时候,全世界的同行都把他围起来,&rdquo;张亚勤这样描述他,&ldquo;就像明星一样。&rdquo; 他叫高剑峰。如果你从他的名字和成就来猜想其人,那就大错特错,事实上如果只看外表,他一点也不像他的名字,没有一点剑拔弩张的样子,个头儿不高,还非常瘦。 &ldquo;我小的时候发育不良。&rdquo;他用这句话开始了他的故事。 他出生在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上海。像北京一样,这里的孩子也有一些与生俱来的&ldquo;大城市病&rdquo;:聪明有余,韧性不足,好高务远,眼大肚小,不肯吃苦,害怕挫折,还有骄娇二气。但高剑峰所谓&ldquo;发育不良&rdquo;不是指这个。这孩子一出生就不断生病,总是咳嗽,总是发烧,头发长得比别的孩子慢,牙齿出得比别的孩子晚,一岁多了还不会叫&ldquo;妈妈&rdquo;,两岁了还不会走路,四岁了还总是摔跟斗。那时候父亲望着儿子,不禁着急:&ldquo;这孩子怎么没有得到我的遗传呢?&rdquo; 父亲是个很不错的运动员,在市里的长跑竞赛中得过第一名,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觉得他就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所以下决心训练他:即使不能让他像自己一样强壮,也要让他像自己一样坚强。 剑峰的长跑训练是从5岁开始的。训练安排在早上,天天如此,不能遗漏。第一年,父亲在前边跑,儿子在后面跑。第二年,儿子越跑越快,父亲渐渐落在后面了。第三年,父亲骑上了自行车,儿子还是在后面跑。就这样,剑峰跑了5年。 高家父母对儿子的养育有个严格的分工,父亲管教育,母亲管生活。现在想起来,父亲的教育方式,就是把长跑和数学这两件事情灌输到儿子的童年中。 那时候上海这座城市远没有现在这样豪华,普通人家的房子很小。高家只有一间住房,房间里只有一张桌子,一家人吃饭读书都用它。每天晚饭后,父子两人对面而坐,各自读着自己的书。父亲望着儿子,有时候会想:&ldquo;既然这孩子发育晚,那就笨鸟先飞吧。&rdquo;他开始给剑峰讲小学的数学,出些习题让儿子完成,等到剑峰上小学的时候,已经学完了小学数学。 不知不觉到了9岁,他还是很小很瘦,看上去比同学小了一圈,排队总是站在最前面。没人把他放在眼里,连他自己也看不起自己,看到别人挂上长跑冠军的奖牌,他还在心里羡慕人家的强壮,又很自卑,觉得那些人个个是天才,而自己处处不如人。 变化发生在一次体育课上。那一天,老师测试全班同学的体能,项目是1200米长跑。大家一窝蜂地跑出去,剑峰跑在同学们当中。紧接着,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周围的同学一个个不行了,被他甩在后面,即使是那些看上去身强体壮的人,也落到身后很远的地方。那场面值得他回味一辈子:&ldquo;我的步履如飞,遥遥领先,冲过终点的时候大气也不喘一下,不禁又惊又喜。&rdquo; 体育老师目睹这个又瘦又小的孩子居然身怀绝技,不禁大喜过望,以为发现了天才,当场让他参加学校田径队。剑峰自己也高兴起来,信心大增,觉得自己不再是那个发育不良的孩子了。 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体育很差,这在80年代成了学校里的一个普遍现象,到今天也还是这样。大多数孩子都把时间放在书本上,不喜欢户外运动,不喜欢出去玩,对学习之外的所有事情都没兴趣,但是剑峰越来越喜欢长跑了。他开始参加田径队的训练,还参加比赛。 父亲越来越老,跑不动了,经常来看他的训练,还鼓励他去踢足球。受到父亲如此鼓励,这孩子的爱玩的天性更是变本加厉。每天早上长跑,下午放了学还要踢球。有几次踢到很晚,父亲骑车到学校去找,嘴上埋怨儿子贪玩,心里却在琢磨儿子的技术有哪里不对劲,到了周末,他让儿子上午一定要把功课做完,午饭后,立即拉着儿子到公园去踢球。 剑峰的整个小学和中学都是在学习和体育这两个世界度过的。他很忙,所有的时间都很充实,而且精力充沛,也不觉得苦。他的数学能力迅速成长,成绩也特别好。父亲看他学会了小学的数学,就开始教他初中的,可是他又开始喜欢物理了,把很多时间放在物理上。到了初中,他总是参加竞赛,既参加长跑竞赛,也参加物理竞赛。物理的成绩上去了,可数学却下来了。 &ldquo;所以说我不是什么天才,脑子也有不够用的时候。&rdquo;他这样说。尽管如此,他还是发现,小时候他从父亲那里得到的两样东西最有用:&ldquo;一个是数学,一个是长跑。&rdquo; &ldquo;体育对我特别有帮助,不仅是体能方面,还有思维方面。我觉得体育好的人都是很聪明的。因为一个好的球员,一定非常清楚战术是怎么样的,还有团队精神在里面,知道怎么配合。&rdquo;剑峰在整个读书期间的业余活动,几乎全和体育有关,有足球、篮球、围棋,还是上海交通大学排球队的领队,当然最出色的还是长跑。 论长跑,他看上去已是业余选手中最具有专业素质的人了。从中学到大学,他一直在各种比赛中获得名次。他已经懂得,真正好的长跑选手不仅是在用腿跑,而且也是在用脑子跑。 &ldquo;很多聪明人其实都是小聪明,乘一时之快,占点小便宜。其实真正聪明的人都是大智慧。&rdquo; &ldquo;人与人的高下之分,不在一时,而在一世,不在开始,而在最后,最后胜出才是最厉害的。&rdquo; &ldquo;胜负不完全取决于体力,到最后,主要取决于毅力,取决于你的坚持不懈,也取决于你能否从同伴甚至竞争者身上学到你没有的东西。&rdquo; 这些道理都不是老师在课堂告诉他的,是他在长跑中悟出来的。&ldquo;我在学校能拿个名次的也就是长跑了。&rdquo;他说。所以他从长跑中学到的东西,一辈子都不会忘。 &ldquo;一个好的长跑运动员绝对是能吃苦的人。&rdquo;父亲当年总是对儿子这样说。父亲当年吃尽万般辛苦之后发奋读书,终于熬出头来。他生长在东北的农村中,读中学的时候到了沈阳,大学毕业之后到了上海。他是学理论物理的,又是个运动员,所以希望儿子能像运动员一样做学问,像做学问一样搞运动。 但是当时无论父亲还是儿子,都没有想到,父亲的这个逻辑,不仅让儿子扫除童年的自卑,而且引导着儿子读完了中学和大学,引导着儿子取得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学位,直到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员之后,还能受益无穷。 从这孩子的童年故事,我们发现了&ldquo;E学生&rdquo;应当具有的第八个观念:即使你发育不良,也能跑得很远。 </div></td></tr><tr><td class="center01"></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10:51:50 | 只看该作者
<p align="center">第一章 &ldquo;起跑线&rdquo;第14节 新发现<div align="left">读者看到这里,应当已经发现&ldquo;E学生&rdquo;的第一个秘密:不需要有超越常人的智力。 事实上,在我们研究的30个&ldquo;微软小子&rdquo;中,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聪明过人,他们在后来之所以有超越常人的表现,乃是缘于后天的教育,而非天赋。首先,他们在教育的起点上,就拥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观念。 此外,我们还有一些富有启示性的新发现: 1、80%的人出生在小城小镇,并且在那里度过童年。 2、至少有两个发育不良的例子,仅仅由于教育,他们才能后来居上。 3、朝向&ldquo;E学生&rdquo;的&ldquo;起跑线&rdquo;,几乎百分之百出现在6岁到12岁之间。 4、&ldquo;E学生&rdquo;在他们的起点上,也会有恐惧感,也会有糟糕的成绩,也会做&ldquo;涂改成绩&rdquo;这样的事。 5、区别&ldquo;五级学生&rdquo;的标志不是考试分数,而是学习态度。事实上,&ldquo;E学生&rdquo;的考试成绩,有可能不如其他学生。 </di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0:21 , Processed in 0.093141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