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5261|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多给孩子一些“人文营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11 13:23: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许多父母以为孩子学了琴棋书画,就是有了“素质”;考出高分数,上了好学校,就是“成才”。其实对个人的成长而言,一些被传统教育忽略的人文素养才是孩子人格健全发展的基石。

生命认知...

  事实

  据新华社2001年10月30日报道,中国每年大约25万人死于自杀,不少于200万人自杀未遂,少年儿童的轻生事件也时有发生。杭州市儿童青少年行为心理纠正热线透露的消息更令人震惊:一个六龄女孩对妈妈郑重的说:“妈妈我想跳楼,我觉得很苦很累,我想自杀。”妈妈大为震惊,几次询问,孩子都很严肃地回答:那么苦,活着没意思。还有一例是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平时非常淘气,一直带他的奶奶不耐烦骂他两句,一天奶奶午睡时,男孩跑到厨房拎出菜刀,爬到奶奶床上,用刀背在奶奶的额头来回的切,奶奶惊醒后吓的一阵狂叫。小男孩则得意的说:“你要是再骂我,我就把你杀掉!”

  人文观点

  对于上述现象,专家普遍归因为社会压力过大,却很少有提及生命意识薄弱的问题。而这正是我们教育中长期匮乏的东西。许多父母也会知道说珍爱生命,但若不是以一个牢固的生命认识做基础,我们的真爱能否抗的住压力、经受住挫折仍是个问题。

  西方一个哲人曾经说过:“Death destroys a man ,the idea of death saves him(死亡可以消灭一个人,而死亡观则可以拯救他)。”在美国关于911的报道中,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在告知孩子们父亲的突然死亡时,她解释说他们的父亲已经变成了天使,在天上注视着他们。这个女人未必是教徒,但她对死亡的诠释则将生命的美传承给了孩子们。

  建议

  生命信念的树立和内化,都是要从小抓起的。

  当孩子们第一次提问“我是从哪来”的时候,应被视为他对生命的最初探究,这样的时候,父母最好和孩子进行一次深谈,除了告诉他,他是父母爱的结晶以外,还要告诉他,对于他的出生,父母有过多少梦想,祖辈又有过多少期待。他出生的时候,全家人是怎样的激动,祝贺的人是怎样的踊跃,他的第一次走路、学说话、生日……许多充满人情味的珍贵细节,都是让孩子确立他在这个世界的坐标,感知生命的珍贵和欣喜的“基础教育”。

  当孩子对小猫小狗甚至小乌龟小知了施虐的时候,你也应该将之视为生命意义教育的良机。要告诉他,再幼小的生命也有尊严,而且“无论是狮子还是刺猬;雄鹿还是蝙蝠,都有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权利”--有了这样的感知基础,孩子便不会因为觉得什么人丑陋或者不顺从自己而去伤害他,更不会因为自卑而残害自己。

  共情...

  事实

  曾听北京的一位幼教专家讲过一件事情,他们到北京朝阳区一家幼儿园进行心理测试时,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一个小妹妹发烧了,她冻的直哆嗦,你愿意借给她外套吗?”没有一个孩子主动回答。老师只好点名,第一个孩子说:“病了要传染的,她穿了我的衣服,那我也该生病了,我妈妈还得花钱。”第二个孩子则说:“我妈妈不让,我妈妈会打我的。”第三个孩子说:“弄脏了怎么办?”第四个孩子说:“我怕弄丢了”。结果半数以上的孩子都找出种种理由,表示不愿意借衣服给生病的小妹妹。听到孩子们让人心寒的回答,一位幼儿园老师实在不甘心这样的结果,叫来自己4岁的儿子问道:“一个小朋友没吃早点,饿的哭,你正在吃早点,你该怎么做呢?”见儿子不回答,她又引导:“你给他吃吗?”“不给!”儿子回答的十分干脆。妈妈又劝:“可是,那个小朋友都饿哭了呀!”儿子竟答:“他活该!”

  人文观点

  也许在有些家长看来,第一个孩子很懂得自我保护,第二孩子很听话,第三个和第四个孩子还很有风险意识,在现在这样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中,这些也许都是他们处心积虑要教给孩子的生存智慧。但是,这样的现实教化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孩子们“理解别人感受和问题的能力”,这个可以称为共情的能力,正是所谓“情商”的基础内核。缺乏共情能力的结果,不仅仅影像到一个人在道德品格上的完善,而最要害的却是损害了他与人沟通、相处的生存技能。

  这个故事使我联想到我在一个芬兰朋友家曾经见到的情形。那天,朋友的孩子和其他几个小朋友在她家上绘画辅导课。其中一个叫Robin的4岁男孩显然有些吃力,嘴里不住的嘟囔着“I don't like it(我不喜欢这张)”,画一张扔一张,直到最后难过的趴在桌子上。比他都大了两三岁的几个女孩不约而同的对他说,没关系,Robin,我觉得你画的挺好的,一个叫Andian的女孩子说完“I like it(我喜欢它)”之后,似乎还觉得不够分量,又加重语气的补充道:“I like it a lot actually(实际上我是非常喜欢它)。”相比之下,这样的共情能力,正是我们的孩子普遍缺乏的。

  国外有一个作家回忆说,他母亲时常告诉他,压根就没有“stranger(陌生人)”这个词,他们都是些“frends who you haven't met(你还没来得及认识的朋友)。”他说,这句话使他受益终生,而这,正是来自母亲的共情教育。

  建议

  我曾经应邀参加了一个关于道德教育的电视谈话节目,其中一个话题是孩子们提出的在公交车上要不要给老人让座,坚持让座的孩子说,如果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好少年,那就应该给老人让座;而不同意让座的孩子们则说大人们都不让我为什么要让。我建议,如果换个思路,从共情的角度,着眼于培养孩子“理解她人问题和感受的能力”,让孩子给老人让座可能就不会成为一个需要讨论的两难问题了。

  你可以告诉孩子老人的种种不便,让他想想自己有什么“力不从心”的时候,比如需要站在爸爸肩膀上才能看到高处的东西,比如,生病的时候,多么难受,多么需要大人的照顾,而老人,常常会觉的难受,需要年轻人的照顾。

  这样的基于“共情教育”而发生的让座行为,才禁的起追问和考验。否则,即便现在让了座,等到日后需要为她人让出别的利益时,仍难免会两难。

  妥协...

  事实

  我一个朋友从还没怀孕起就为如何生一个聪明宝宝殚精竭虑了,女儿才两岁,孩子姥姥就每天举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书给她下任务。朋友说,她有时想到以后还要让女儿进好幼儿园上好学校考好大学还要出国留洋找个好工作,就头疼,一子错满盘皆落错,耽误了孩子。

  有了妈妈们的殷切期望,孩子们自然也不轻松。据报载:浙江淳安县梓桐镇外桐中心小学三年纪学生徐健,是大家眼里的优秀学生。从跨进小学校门那天起,他的成绩一直保持全班第一,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但是在一次期中考试时,仅仅因为数学成绩考了90分、名次降为班上的第五名就自杀身亡。据老师说,他的语文成绩是98分,仍是班上最高的。

  人文观点

  类似的悲剧时有所闻,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对孩子们加强挫折教育,挫折教育自然是需要的,但如果没有妥协意识的培养,它还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这就像对一个体制明显不足以完成铁人三项的人说,挫折是难免的,摔倒了不要紧,关键是在哪摔倒在哪怕起来,咬紧牙关继续跑,终有一天你会跑到终点的。也许结果却是,还没等跑到终点,他就累死在路上了。从这意义上说一个人对自身追求的妥协应该也是一种生活智慧。

  进日的一项关于中法青少年梦想的调查结果显示,与52%的法国孩子把建立美满家庭看做生活成功的第一步不同,中国孩子更醉心于事业,并有41%的中国孩子把成为富翁看做事业成功的标志。尽管孩子们的选择无可厚非,但令人担心的是,缺乏了理性的妥协精神,孩子们会不会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将自己逼入绝境。

  进取心本无过错,但若进取的人没有同时揣上一颗平常心,特别是当这种进取不是以开发自身潜能,完成自我实现为出发点,而是另存有功利居心时,那他就不仅少了许多快乐起来的理由,连对付挫折也不那么容易了。

  建议

  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妥协问题尤为重要。他们赶上了个性张扬的时代,又都是在小皇帝一般的环境中长大的,从小不会示弱。但对“个性”的理解,却难免有误区,其实真正特立独行,是在忠于自己的同时有尊重别人,而并非是把谁都不放在眼里,唯我独尊。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许我们可以把对她人的尊重,看做是一种对个性的妥协,妥协的效果恰恰使个性更见容于她人从而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个性的目的原本是为了自己快乐。如果个性成为了生活中的种种障碍,那它起不是南辕北辙了?

  很多时候,孩子从幼儿园哭哭啼啼的回来,说自己的数学得了第四名,做手工也只得了80分,我觉得父母不妨考虑一下,孩子在这些项目上到底有多少优势?如果孩子已经尽力了,那么大可不必非要他样样都得100分,教会孩子在认真学习的同时,让他欣然接受自己的“第四名”、“80分”,就是给了孩子一笔宝贵的人格财富。

  敢于梦想...

  最后,让我们来谈谈梦想。

  “I have it said that the first ingrdeient of success-the earliest spark in the dreaming youth--is this:dream a great dream(我曾经听人这么说过成功的第一要素--也就是在爱做梦的少年时代产生的最早的火花--拥有一个伟大的梦想)。”我在海外接触的立志教育中,敢于梦想几乎不可或缺。相比之下,我们的传统教育,在对待梦想上,存在至少两个误区:

  一是不鼓励梦想,相反,在推崇脚踏实地的同时,梦想常常被贬称为好高骛远、白日做梦,比如,如果我们身边有谁梦想着有一天能到月球上转转,我们多半会说:你还是先把地球上的日子过好了再说吧!在加拿大温哥华聚居着大批华裔,在各类学校里的华裔学生通常都表现出色,但我的一个做音乐教师的朋友告诉我,华裔学生常常抱怨一些在她看来非常严重的事情,学生们称之为“typical Chinese attitudes(典型华人心态)”,其中之一就是,家长们即便明知道要牺牲孩子们实际的天赋、兴趣和梦想,也一味要求他们首先是学业优秀,然后在科、商、医等有限的领域择业,以保证衣食无忧。这自然与海外华人在人屋檐下求生存的无奈有关,但不能否认,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在国内也普遍存在,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也许有更多的家长根本就不知道孩子有什么样的梦想。

  二是常常混淆梦想与目标的分别。虽然梦想与目标注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也未必有高下之别,但目标更像是审时度势的行动纲领,可以随时调整,必要时还可以知难而退,比如一个正在学钢琴的孩子说“我明年要去考级”;而相比之下,梦想则是可以令一个人“虽九死犹未悔”的生活向往,是一个人新魂所系,就好比那个孩子真的爱上了钢琴而决意以此为生了。较之目标,哪怕他在宏大,梦想应该更富有理想主义色彩,甚至还会显得更遥不可及,更无路可循一些,但他所蕴含的激情却能引领一个人的全部身心。梦想一旦萌发,就梦牵神绕,甩也甩不掉了。哪怕最终不能实现,都始终是一种激励,梦想的力量也正在于此。追梦的人,因为有恒久的驱动,就不会轻易被挫折打倒而言放弃。

  英语里有一句励志格言,它是这样说的:“You will never know how far you could fly until you spread your wings(不展开翅膀,你永远不知道你究竟能飞多远)。”梦想便如同那双翅膀,展开后才可能发挥力量。张爱龄说过,成名要早,我看倒不见得,依我看立志未必要早,做梦却不宜迟,其实,孩子们天生都是有梦的,他们缺的未必是教导,而是启发和鼓励。所以,如果有一天孩子扬言说“我长大要当某某某”时,家长或许可以通过追问“为什么呢?”帮孩子打开想像的翅膀,让他的梦早早飞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7-12 16:01:14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7-13 11:07:27 | 只看该作者
07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7-13 12:46:2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很受用。05
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7-13 13:07:07 | 只看该作者
文章不错,但我仍然认为让中国的年轻父母都真正对孩子教育放松一下,恐怕很难,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中国穷啊,即便有些地方变富了,但也曾穷过。如果我有几千万,对孩子的教育会放松好多,更多是由其自由发挥,凭其兴趣自由发展,良性循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7-13 23:40:45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很有启发,我们不能只注重孩子学了多少东西,成绩怎样,关键是首先要把孩子培养成具有良好品德、身心都正常发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5-7-17 04:36:55 | 只看该作者
确实,教育不仅与家长有关,还和学校社会相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7-17 07:39:32 | 只看该作者
太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7-17 08:06:26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好的文章,值得认真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7-17 09:08:21 | 只看该作者
lichunfu+2005-07-13 13:07-->引用:lichunfu @ 2005-07-13 13:07 文章不错,但我仍然认为让中国的年轻父母都真正对孩子教育放松一下,恐怕很难,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中国穷啊,即便有些地方变富了,但也曾穷过。如果我有几千万,对孩子的教育会放松好多,更多是由其自由发挥,凭其兴趣自由发展,良性循环了。
转一个似乎没有关联的帖子

你离挨饿只有三天 靠自己的劳动赢得生存就是成功


难以找到工作的青年,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缺少求职技巧的人;二是缺乏就业竞争力的人;第三种人我觉得最糟糕——他们认为“仅为生存工作是可耻的”,认为“大学生去当家政,扫厕所,去卖肉……是丢人的行为”。这种丢人的感觉,恰恰是最丢人的!

伟大出于平凡,辉煌也来自卑微。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半年,你离挨饿或许只有三天。首先要生存下来,才能更好地追求其他梦想。

我有个亲戚,大学刚毕业,去搬电脑,我说祝贺你了,就从搬运工做起。哪个旅馆的总裁不是从端盘子、打扫房间开始的?沃尔玛特的创始人,就从一个小杂货店起家。美国著名影星史泰龙、施瓦辛格,在成名之前都曾做过裸体模特。李嘉诚14岁就肩负养家糊口的重大责任,天天琢磨下一顿吃什么……当年我这个北大教师,一心想成为音乐家或者哲学家,但到了美国,也感到生存的艰难。我洗碗扫地,给必胜客送外卖,就差流浪街头了。把滚烫的比萨在没有变冷变硬之前送到客户手上,成了我惟一的艺术追求——同事笑我:送个比萨也这么激情!可是我感到自豪,激情不是浮躁,不是幻想,激情是执著当下,全身心投入,激情是做好眼前事的一种素质。

我承认浮躁是一种时代必然。同样教育背景的人,有人月薪几万元人民币,有人1000元人民币,人心不可能不浮躁。但是,你必须把手头的工作做好,才可能真正进入一个成功者的境界。所谓成功者,并不单纯指百万富翁,也包括那些完美地完成一件工作,进而完成每件工作的人。

骑驴找马的人,也不该虐待驴


任何人都必须有敬业精神,能把小事干好的人,成功的几率更大。永远不要抱怨工作有多么无聊、渺小,只要开始工作,就有改进、提升和扩充自己的机会。譬如背英语单词,一天背 1000个单词,你肯定背不下来,会精神崩溃,但如果一天背几十个单词,就能轻松做到,以少积多。反过来,假如你一开始就想做比尔·盖茨,学哲学的一上来就想超过黑格尔,忽略手头的工作,最终可能会一事无成。可以骑驴找马,但不要虐待那匹驴。要么放弃这头驴,既然要了,你就要把它当成自己的旅伴和爱人,认真对待。再说说扫厕所,你能把你负责的厕所弄得干净明亮,卫生清洁标准也比以前提升一个星甚至两个星,就意味着职位的提升和薪水的增加。新东方发展早期,俞敏洪从讲台到灶台,从教室到厕所,什么都管。他还曾发明一个“熏醋疗法”,驱除了厕所里面难以驱除的异味,至今“俞敏洪会扫厕所”还在被新东方的元老们传诵。新东方还有一个出名的“扫地王”张少云。他来自贫穷的农村,在新东方实用英语学院读了两年非正式的大专英语,毕业后就在新东方看教室,打扫卫生,但他发誓:“扫地也一定要扫出出息来,扫出前途来!”他一边干好本职工作,一边确定了在新东方教书的目标。他在家里挂了一个小黑板,模拟课堂,一遍一遍地讲,一遍一遍地写,坚持了一年多。到了2002年初,他把这小黑板带到新东方大楼,直接给招聘主管老师模拟讲课,一举成功。现在,张少云已经成为新东方学校最优秀的讲师之一。

不管做什么工作,一个人的工作做到别人没法替代的程度,就算成功。这种骑驴的态度,这种认真精神和敬业精神,才会感动上帝,也是个人能得到最大发展的直接原因。


要抛弃“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

我在新书《邮箱里的灯光》(《骑驴找马》修订版)里提出一个重要的思想:如果简单地以学历为准绳设计未来,人生的路就变得很窄;如果用市场需求来考虑、来测量自己,机会就会很多。这个思想,是针对中国社会依然盲目地追求高学历、追求留学、追求名校的风气而提出的。

我在书中讲了则希腊神话故事《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恶魔普洛克路斯忒斯有一张床,他守在路口,见到行人就把他们抓来放在床上量一量,太长就用斧子砍去脚,短了就拉长,以便符合床的标准。结果被他丈量过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一命呜呼。

为了符合社会公认的许多“神圣”但已经过时的人才标准,很多人也宁可把自己拉长或锯短。比如英语学习者,不把能否进行英语交流当作标准,而把四级六级当作标准。事实是,成功并没有公式化的标准和模式。设想一下,假如姚明的父母是个学历迷,强迫他学士、硕士、博士读到底才打职业篮球的话,相当于要他接受“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的标准,那么今天就没有NBA的姚明了。

学历崇拜,出国崇拜,是坑害中国青年的一张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这张床,威胁着当代中国青年奋斗的命运。以学位为中心来奋斗,是学位集体无意识,拿到学位未必得到前途;以就业资格为中心,是市场人才新规则,得到资格就可以获得工作,从而迈出成功第一步!

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要用它来寻找黄金

不管从事什么,要用敏锐的眼光,打开所有的神经天线,像捕捉爱人的眼神那样,捕捉那些与你的工作相关、但暂时还没有被商业化的需求,“就业”后“拓业”,更易获得成功。

我在1996年刚回新东方时,完全为了赚钱谋生,根本没有什么神圣的使命。但在出国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盲目行动,根本不考虑自身条件,更不考虑出国后到底做什么,反正就是为了出国而出国。在对他们的人生以及奋斗目标的拷问、反问中,我发现了一种新的咨询需求 ——这就是人生设计。后来我在新东方相继提出“留学申请的艺术”和“美国签证哲学”,都是在咨询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成为新东方的品牌成分的。

有个学生曾到新东方咨询,他是地理专业毕业的,在北京找不到工作,特别着急,家里又穷,就想出国作最后一搏。我给劝住了,让他先就业。后来他受新东方成功的启示,想到教育贫瘠的贵阳老家也有英语培训的需求,就回去创业了。五年过去,他的事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创业者。

中国的人才不是过多,而是过少。辉煌的故宫藏画艺术,被台湾公司开发出商业价值,他们利用日本超级仿真古画复制技术,生产高价成品,再向大陆推销。中国这样的市场空白增长点并不少,就等着人才开发。我常常戏言:“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就要用它来寻找黄金。” 中国职业场上的“黄金”到处都有,就看你怎么开掘。

智慧建议


留学、升本、考研、就业都是青年的人生选择,并无一个规则。问题是:它是否能使你们获得幸福的生活,实现人生的终极价值?我在《邮箱里的灯光》里提出了重要的 “三业”理论:成功无非就是就业(job)、职业(career)和事业(cause)。先要就业,也就是靠什么谋生,解决温饱;再要职业,通过稳定收入,拥有安全感;最后才是成就事业,实现人生最大价值。我呼吁我们的读者和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打破精神枷锁,冲破思想牢笼,确定奋斗目标,以获得“就业”为最低奋斗纲领来设计自己的人生,追求个人的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2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20:34 , Processed in 0.164054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