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7798|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听爸爸讲《论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7-4 23:5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看到有妈妈开坛讲《论语》了,人家孩子学《论语》了,我儿子也不能落后呀,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下都被人家治了,我儿子岂不就得出国混饭吃了,所以赶快草草开坛,也来讲一讲,敲到哪里算哪里吧,希望大家喜欢。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font color="#0000ff">宝宝,这是孔子,他是春秋时候的人(就这么给孩子),也叫孔老二,据说是私生子,那时候不象现在,都是一个孩子,孔子是一位一生不得志的老师。这本书呢,就是他回答他学生的问题啊,说的有意思的话啊,或者学生们的讨论啊,后来别的学生记下来的。这部书主要是讲“三纲五常”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或“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人伦道德,其核心是下对上必须“服命是从”。上对下,高兴时可以表示关怀、爱护、赏赐,不高兴时可以责骂、训斥、处罚,唯独缺乏平等的友谊和友情。也就是说,你这个小孩子,所有都要听爸爸的,我高兴了,可以逗你玩,不高兴了,就训斥你,这个是没有什么道理讲的,反正对的都是我,所以做爸爸妈妈的,都希望孩子学“论语”呢,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你都得跟我学,今天起,和爸爸一起看看孔子怎么胡说。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font color="#0000ff">哈,儿子你真聪明,怎么一下在看出这几句话风马牛不相及了。古文呀,就是难懂,等我给你慢慢的讲来,你就明白了。<font color="#0000ff">这句话里的学,可不是<font color="blue">是现代说的“学习功课”或“学习知识”的“学习”,而是周朝的音乐舞蹈仪式。那时候大舞叫大学,小舞叫小学。不过延伸到学习也可以,反正多练习呗,学会了,也要练,不要怕麻烦。什么,现在知识那么多,怎么多练习。这你不用愁,题海战术哇,不给你玩的时间的,你放心。<font color="#0000ff">学跳舞干嘛用呢?看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很高兴!,有朋友在身边就不高兴了么?不要捣乱,那朋可不是普通朋友,普通朋友是不会来的,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所以别指望你的朋友从远方来。(真要来了,老爹这么穷,你还要请狐朋狗友吃饭,哪里乐得起来哟)。听我慢慢说罢<font color="blue">:,“朋”的来源是贝壳,是远古时代的用作交换和上贡的凭物,就是如今的钞票;双贝,则是有很多钱的人,有钱人来了能不高兴么,就要用你学的舞蹈去欢迎他呀,他高兴了,会给小费的。<font color="#0000ff">第三句说,人家不明白,不给小费,你也不要表现出生气(其实心里气得够呛),谁让咱是君子呢!比方在论坛上呀,有人说俺无知,不该对圣人高论有半点微词,但俺保持君子风度不跟你来气,其奈俺何!<font color="#0000ff">看看,经老爸一讲就明白了吧,孔子<font color="blue">既好财、又好色啊,而“儒家文化”就是既好财、又好声色的文化,所以孩子你不要落后,一定要像圣人看齐。<font color="#0000ff">一些妈妈们误解孔子的意思,按他们的理解胡乱解释孔子的话,那是假孔圣人的话,按照他们自己的目的去编造唬弄小孩子的,可不要相信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7-5 00:05:14 | 只看该作者
沙发,板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7-5 00:38:19 | 只看该作者
不错不错,擂台开了,精彩!这是最近最好玩的事情!这比2008有趣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7-5 05:40:08 | 只看该作者
说的很好,就是要把最真实的一面教给孩子,免得他将来走向社会,发现自己小半辈子都在被欺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7-5 06:45:52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歪解谁不会啊?!若问个不学无术的人,比搂主解得会更有趣得多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7-5 06:49:29 | 只看该作者
贴一点《论语别裁》里南怀瑾老师的解读:


学而有何乐

现在这篇《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过去我们把它圈开来,分作一条一条读,这是错误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名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从一般人到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 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绝不是不亦乐乎。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那么,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做不到。

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所以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来,不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过去的读书人也对四书反感。因为它变成了宗教的教条,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事实上不是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点也没错。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真人和假人

讲到作人,我们就想到庄子也提到过这件事,《庄子》这本书把有道的人叫“真人”。唐宋以后,对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譬如现在指南宫供奉的吕纯阳叫“吕真人”。如今的人听到“真人”这个名称,就好像带有宗教色彩,相当于西方的上帝,中国的仙、佛一样。实际上过去道家所谓的“真人”,是指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与这名词对称的叫假人,假人还是人,不过没有达到作人道德的最高标准。发挥了“人”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称之为“真人”,孔子认为这就是学,就是学而之人。于是一个“学”字,这么多观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我们平日也有这个经验,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们劝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他不听,你心里当然很难过,最后证明下来,果然你说得对,你固然替他惋惜,对于自己认识的道理,也会更进一层得到会心的微笑——“说”,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会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上面第一点所讲的是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不是我们今天来读四书就叫做学问,不念四书就不叫做学问,这不是它的本意。

寂寞的享受

第二点接着下来,是说做学问的人要准备一件事,就我个人研究,有个体会——真正为学问而学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干,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为别的不来。因此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着一生寂寞。我们看历史——即看孔子就知道。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现在到处给他吃冷猪头,当年连一个“便当”也吃不到。但是他没有积极去求富贵。怎么知道这一套他不来呢?因为他明知当时有拿到权位的可能,乃至他的弟子们也要他去拿权位。因为孔子时代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在这几百万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个国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这个军事学的专家,几乎就要举起膀子来:“老师,我们干了!”那种神气,但是孔子不来。为什么呢?他看到,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基本上解决问题是要靠思想的纯正,亦即过去所谓之“德性”。因此他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所以做学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他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不一定是远方外国来的,说外国来几个人学中国文化,我们就乐了吗?那是为了外汇,多赚几个钱罢了。《论语》不是这个意思,他这个“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我们有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 任何一个人作了一辈子人,包括你的太太、儿女、父母在内,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一个人那怕轰轰烈烈做一辈子,不见得能得一知己,完全了解你,尤其做学问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第二句话跟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不要怕没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这人在远方,这个远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来,才大大的抬头。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非常赞扬孔子,这个时间隔得有多远!这五百年来是非常寂寞的,这样就懂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谁来了解你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

“不愠”这个问题很重要了。“怨天尤人”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这是一般人的心理。严重的连对天都怨,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拿现代的新观念来讲,就是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

再说,连贯这三句话的意义来说明读书作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的“不亦乐乎”。我们现在不妨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作为参考:“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气度,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不然,知识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那便成为“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7-5 07:09:23 | 只看该作者
好玩。
都很精彩。
我也教孩子《论语》,只是为了让他了解一点中国古代文化,不希望四书五经太影响孩子的人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7-5 07:34:38 | 只看该作者
>不希望四书五经太影响孩子的人格

我很奇怪那么多人担心四书五经影响孩子的人格. 现在已经不是整天背
经书考功名的时代了. 就算想影响孩子的人格也未必那么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7-5 07:41:00 | 只看该作者
很欣赏老校友的“歪解论语”,而且,如果你坚持,你的孩子一定会练就超强的“经典歪解功”!
歪解比正解容易,也更有趣,但有时也难免肉麻;特别是把肉麻当有趣时,酸味也就更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7-5 07:55:37 | 只看该作者
  太恐怖了,同样一句话,能给出无数8个解释,还能每个都沾点理。
  知识越多越能侃……
  有点头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9:45 , Processed in 0.083781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