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3\23
状态又不大好,看书也看不去,每天无所事事。
《科学启蒙》第103期刚到,头版文章是孙瑞雪老师〈我的新年愿望〉,看来了有启发。第一句话就很吸引我“我是一个始终处在成长中的人,热爱成长,要求成长,而且不断成长”, 很好奇,以孙孙瑞雪老师的年龄、学识、资历,如今她还需要要什么样的成长,她怎样成长呢?在文章中,孙老师回顾了2009年的所得,并对2010年提出了成长愿望。2009年,孙老师有两大发现。第一个发现,我还需要再理解。第二大发现,其实我在生活中也想到了这个问题,只是不能如孙老师那样表达的如此清晰。
把这段话摘录如下:
我的另一个发现是,我对人的“心理”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我搞清楚人的内在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组成,但如果我们的情绪、感觉出了状况,我们就只能停留在心理层面,而无法上升到认知。比如,一个人在抱怨她的老公如何不好时,她会花大量的时间讲故事,而无法让自己人这个故事中跳舞出来,她停留在情绪、感觉、心理这个层面。如果,她可以认识到那是她老公儿时积累下来的模式,他不只是对她这样,他对所有人都这样,这与爱不爱她不能混在一起,当她的“认知”可以这样解释时,她对老公就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实际上,很多时候,夫妻两人吵架,不是现在的确两个大人在吵架,而是童年的两个“孩子”在吵架。所以成年要长成,就必须回去,看看童年时自己所累积起来的模式。回去的意思是,当两人吵时,停下来,看看自己内在的情绪、感觉,在小的时候是否也曾经存在过。当我们看到幼小的自己时,我们才真正地爱自己。
我自己就是这么走过来的,现在只是把这个整合出来。我也用这个方法帮助别人。我看到很多人的生命正在发现改变,变得柔软而智慧,变得快乐了。
我的理解,回到童年的自己就是重新回顾自己儿时的时光,看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自己是怎样被环境塑造出来的。我们都是环境的产物。因为外在的环境,我们迷失了真正的自我,而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我们会一点点的抛弃不当环境加诸于我身的包袱,就象有首歌唱的“脚步越来越轻松”。大概是上周吧,我把最新一期《心理月刊》中的《财富的诅咒》复印给LG看,他很喜欢,并且把文章中提到的张德芬的书《遇见未知的自己》也买回来看了。看后,他说书中很多的观点是我曾经讲给他听的。我想是因为我自己对自己所讲的东西理解得也不透吧,所以LG并未在心上。这次因为年后LG所说的转型,因为〈财富的诅咒〉,因为〈遇见未知的自己〉,LG真的开始从对财富追求的执着中开始关注自我。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越来越觉得人和书是有缘份的,他总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出现。
乐山在做金字塔棋时,跟我说:“遇到很难的题目,我都不会泄气“,语气很是骄傲。欣慰。
迷上柔力球,一回家就练习。晚上睡觉前,竟然等LG关灯,离开后。自己又起来,把门反锁,在屋里练。
[ 本帖最后由 greenbee 于 2010-3-24 10:05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