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16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科学家由老鼠实验证明社会地位影响大脑结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6-29 00:3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编译者:新浪科技

  2004n8月6日消息,研究发现,对比被统治者,那些处于统治地位的老鼠自信果敢,它们大脑的关键区域能够生长出更多的新神经细胞。这项发现说明社会等级能够影响大脑结构,也对实验室使用的标准动物行为测试提出了新的质疑。

  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Yevgenia Kozorovitskiy 和伊丽莎白-戈尔德,研究了大约40只老鼠的大脑,得出了这一结论。这些老鼠处于一种半自然状态,已经形成了社会等级。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神经科学杂志》上。

  试验中,四只雄鼠和两只雌鼠被放置在一个大包间里:包间由地下洞穴、室间和喂食区组成。在三天内,雄鼠建立了比较完美的秩序:一个有为的头儿,吸引着雌鼠和三个下级护卫。

  两周后,科学家发现地位高的老鼠大脑海马体中新生神经细胞比以前多出了大约30%。海马体是大脑中跟学习和记忆有关的区域。Kozorovitskiy说该区域内的神经细胞能够不断再生,每天产生大约9000个神经细胞,但大部分在一周内就死亡了。但是,在具有统治地位的动物中,新生细胞存活的时间则更长。

  尽管科学家还不知道这些新生细胞的精确功能,但一般认为它们能够帮助动物适应它们的权力位置。科学家还不清楚人类是否会发生相同的现象。

  训练、环境的改善等其它因素也能刺激同一大脑区域产生新细胞。“这些细胞对环境条件表现出惊人的敏感,”新泽西州立大学神经学家特拉希-秀斯说。

  Kozorovitskiy和戈尔德使用的老鼠基本上仍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在没有地道的实验室标准笼子里不能形成统治等级。科学家希望把动物放到洞穴里,让它们自然形成等级社会。他们对动物的社会结构改变得如此之快感到惊讶,几天内就会出现个体支配力上的差距。Kozorovitskiy认为研究洞穴内的老鼠比研究实验室标准笼子里的老鼠可能会对理解人类行为有更大的帮助。

  亚特兰大埃墨里大学神经学家拉里-扬也说:“实验室的标准间限制了个体的可变性,所以我们看到的动物行为可能跟在自然环境下观察到的不一样。”很多实验室方案压制了被测动物之间的个体差异,科学家现在正转移实验方向,加强个体行为的研究。这些模式跟人类弊病有更大的关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6-29 00:42:54 | 只看该作者
海外科学家考证认为马加爵可能缺失mao基因

  在昨日举行的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上,华裔科学家陈景虹指出,马加爵的暴力倾向可能和缺失mao基因有关。而这基因缺失与否在不久的将来可通过尿样测出来,并能通过中药银杏制剂加以改善。

  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主席、洛杉矶南加州大学医学院教授、mao基因之母陈景虹指出,行为一定程度上受基因控制,有些人比较好斗,有些人则内向平和,这是先天性行为。

  大脑中的mao酶控制着脑神经质的浓度,动物实验发现,如果完全去掉mao,小老鼠就有暴力倾向,容易打架。人也是这样,如果他缺少这个基因,也会有异常行为发生,如易怒、好斗等,容易犯罪。

  在母体怀孕期间,如果受到很大的压力,婴儿可能会天生缺乏mao酶,当他长大后,犯罪概率就高。问题是,mao基因缺失的人,平常症状并不很明显,他们一般表现为害羞,容易紧张,在紧张时会十指相握、摩擦,在学校里,老师会认为他比较老实而不会找他麻烦。但这种人对压力的耐受力远低于一般人,一旦面临失业、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他们就可能出现暴力行为。从马加爵异乎常人的举止和暴力倾向来看,陈景虹认为,他可能属于mao基因缺失者。

  但陈景虹强调,缺少mao基因的人并不一定都会犯罪。总体来说,一个成人的行为受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母亲怀孕时的状况、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当mao基因存在缺陷的老鼠被放在一个比较和平的环境中,它并不会发病打架,但把它移到一个存在一定压力的环境中,它的心跳马上加快,并表现为暴力行为。

  陈景虹表示,目前动物实验中,mao基因的缺失可以通过小便就测试出来,对人也同样适用。而对mao基因缺陷的小老鼠,给它注射一点银杏制剂后,它就会变得平和,不再打架,在未来,这将发展为针对人的基因疗法。所以,要真正来预防“马加爵症候群”,可以通过尿检排查高危人群,随后结合基因疗法和心理学上的认知疗法,从身心上双管齐下,来预防其暴力犯罪倾向。

  此外,也要提醒年轻的妈妈,怀孕期间的状况,会影响你生出来的孩子,因此在妊娠期要避免承受过重的压力。同时,怀孕妇女应尽量不要吃药、吸毒、抽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5-6-29 00:44:15 | 只看该作者
科学家发现良好教育可抑制不良基因
作者/编译者:山西科普网

  新华社北京7月20日电 科学家近日发现,良好的教育可能使某些具有暴力倾向基因的人举止恰当。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19日报道,美国全国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协会的斯蒂棼索米在伦敦举行的基因与暴力研究大会上说,研究人员通过对恒河猴的实验发现,具有暴力倾向基因的猴子只要得到精心呵护也能保证行为正常。此项研究结果将发表在《生物精神医学》杂志上。

  这项研究成果与2002年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特里莫菲特所做的研究结果吻合。莫菲特等研究人员在1972年调查了当年出生于新西兰的1037名儿童。在26年的跟踪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那些缺少maoa基因的儿童长大后更容易出现好斗心理。据科学家介绍,maoa基因可以产生破坏神经递质的一元胺氧化酶a,神经递质负责传递复合胺,而当复合胺停留在脑神经键中就会对人的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但科学家同时发现,在这些缺少maoa的儿童中,只有接受不良教育的儿童在成人后才会出现极端的反社会行为,而在适宜的家教下孩子并没有出现反常行为。

  虽然索米表示,由于研究对象不同,两次研究并不能相互印证,但可以推测良好的教育有助于消除不良基因的影响。相反,不恰当的教育可能造成对大脑不利的生长环境,以致人容易出现暴力、自杀等不良行为。此外,研究人员推测教育对于人成长的作用始于婴儿时期。

  此项研究还有助于开发“修补”不良基因的药物,以及保证婴儿受到科学的照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5-6-29 00:45:49 | 只看该作者
脑部生化酶缺失与青少年自杀息息有关
  美国伊利诺斯州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研究人员7月5日称,他们发现在很多自杀身亡的青少年脑部都缺少一种影响情绪的生化酶——蛋白激酶c(pkc)。研究人员怀疑这可能是造成很多青少年走上不归路的罪魁祸首。

  据路透社7月5日报道,这一发现是研究人员在为34名死亡的青少年尸检后公布的。这些死者中有一半是自杀者,另外一半则死于其它原因。尸检报告显示,自杀身亡的青少年脑中蛋白激酶c的含量相当低。现在,研究人员还不能确定这种激酶的缺失是造成青少年自杀的原因还是这些自杀者生前精神状态不稳定而产生的生理反应。但这一发现无疑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有目标地研制出针对这种激酶缺失的药物,以降低青少年自杀的可能性。

  研究者认为,蛋白激酶含量过低会导致大脑与荷尔蒙腺之间的联系出现异常,虽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但是该发现对于推进治疗医学的进步仍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数据显示,每年死于自杀的美国人有3万名左右,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第2大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5-6-29 00:47:46 | 只看该作者
研究显示性格有可塑性 随年龄增长越变越好

年龄的增长使我们有很多抱怨,不过新的发现或许可以帮助抵消那些烦恼:科学家们说,性格看来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变越好。有些专家认为,性格由遗传程序控制,到一定年龄就停止变化。有些人声称,性格的某些方面或许在整个成人期发生改变,但不是很多。新的研究则显示,性格是有可塑性的,其随着年龄的变化通常是越来越好。

心理学家把人的性格分为5个主要特征:随和、责任、神经过敏、开放、外向。那些赞同我们的性格停止变化是受基因控制的观点的研究者认为,这5大特征在30岁之前就终身定型。

不过,有些研究者认为,成人期出现的从开始职业生涯到生育孩子的各种经历也可能塑造性格。

斯坦福大学的桑贾伊·斯里瓦斯塔瓦和他的同事们研究了一般性格特征因年龄和性别而变化的过程,以便开始了解性格特征在成人期的早期和中期可能改变的过程。

这项研究对13万多名在因特网上填写了“个性测试表”的年龄在?岁—60岁之间的成人作了性格比较,其结果发表在5月12日一期的《人的性格和社会心理杂志》上。参加者都是那些选择回答问卷自动反馈其性格“评估”的人。

研究小组发现,“责任”随年龄增长而增强,最显著的增强出现在20多岁的人群中。“随和”也随年龄而增多,多半出现在30多岁的人群中。男人和女人的相对“神经过敏”有差异:女人的神经过敏倾向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而男人则相反。男女的“开放”随年龄增长都略有减弱,女人的外向也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减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5-6-29 00:53:46 | 只看该作者
上海8成孩童每天玩耍时间不足1小时

2002年上海市少年儿童习惯养成与权利维护的调查表明:20%的少年儿童感到每天几乎没有玩的时间,80%的儿童每天玩的时间仅在60分钟以下,感到严重不够,因此“玩”成为孩子最想争取到的权利。

本市少年儿童平时课余时间被大量各类作业、家教和补课占满,有近60%的人每天睡眠时间都在8小时以下,其中13%的儿童每天的睡眠时间仅为6至7小时,更有8%的少年儿童每天睡眠时间在6小时以下。60%的少年儿童反映,双休日的主要内容也是完成家教,参加补习班和做作业(包括学校布置的作业和家长“加码”的作业)。而参加体育锻炼和家务劳动的内容几乎接近于“零”时间的安排。由此,在本次调查问题中,大部分少年儿童对最想争取到的权利内容的表达也大大出乎意料。29%的少年儿童最想争取的是玩的权利,19%的少年儿童最想争取的是自主阅读的权利,更有21%的少年儿童最想争取的是睡觉的权利(本调查还未涉及初三学生的作息状况)。为此,专家指出,在物质生活大为改善和逐渐丰富的今天,怎样使家长乃至于整个社会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仍然是非常艰巨和紧迫的课题。今天的孩子最想争取的还是玩的权利、自主阅读的权利,甚至是睡觉的权利,反映出在物质文明大为提高的同时,人文精神的严重不够,甚至存在着“看起来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上严重地压抑了儿童的个性,摧残儿童身心的社会问题。

现代化最主要、最核心的是人的现代化,因此,成人们有必要补补科学儿童观和教育观的课,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的玩的权利还给孩子,把童趣还给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5-6-29 01:04:03 | 只看该作者
多交友防健忘
如果你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最好去结交一些朋友,否则就有可能丧失宝贵的脑细胞。这是一项对燕雀大脑进行研究得出的建议。研究发现,群居的鸟儿比独居的鸟儿拥有更多的神经细胞,因此可能会有更好的记忆力。

大脑究竟如何储存长期记忆,这还是一个谜。可是,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它涉及大脑细胞基因表现的永久性变化。因此,如果源源不断地供应新的细胞,像燕雀这样大脑较小、寿命相对较长的动物就得耗尽神经“空间”才能储存新的记忆。实际上,燕雀确实会长出新的神经细胞,尽管大部分新细胞在三到五周内就会死掉,不可能长期储存记忆。但是,存活下来的细胞能够为新的长期记忆提供空间。

纽约络克菲勒大学的费尔南多·诺特博姆和他的同事决定对成年斑胸草雀进行研究,看看它们的社会环境是否会影响新的神经细胞的存活率。他们给这些鸟儿注射放射性胸苷,然后把它们放在三种不同的环境中:独处、与另一只异性的鸟儿共处或是与另外45只左右的鸟儿群居。40天后,研究人员对鸟儿的大脑特定区域进行了检查,看看情况究竟如何。

研究人员发现,与其它两组鸟儿相比,群居的鸟儿的大脑声音区域的新神经细胞大约多出30%。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群居情况下,担任全部歌唱任务的雄性鸟的大脑交流区域的神经细胞增加了一倍。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仅仅是因为群居的鸟儿必须千方百计地记住其它每只鸟唱的歌。

在此之前,研究人员就已经注意到群居动物,如大象等,往往比独居动物的记忆力更强。但是,无人注意到因为伙伴数量而引起的神经细胞存活率的变化。

有证据表明,成年人的大脑也产生新的神经细胞,因此上述研究成果增加了这样一种可能性:社会交往可能有助于人的大脑神经细胞存活,进而可能提高记忆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5-6-29 01:09:58 | 只看该作者
记忆:脆弱的力量

文章来源: 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国家精神健康研究院组织的研讨会 1998-5-6

作者/编译者:Daniel L. Schacter, Ph.D.,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著作有《搜索记忆:大脑、智力和往事》/译者:罗立民

我经常将记忆称为“脆弱的能力”。记忆很脆弱,是因为我们会遗忘而且记忆并不总是象我们希望的那样准确无误。记忆又很强大,是因为大部分时间它对我们很有效,形成了我们的对外界和自身认识的基础。在情绪体验中,记忆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巨大的力量源泉。

我们了解的关键点是,记忆并不是单一的:人脑中不存在单一区域或结构确定记忆。而且,记忆的形式也有多种。从大的方面分为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有些研究人员又称其为过程性记忆和非过程性记忆)。显性记忆涉及以往经历的下意识和有目的的回想,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记忆。它还会涉及以往事件的再体验和再经历。隐性记忆则为过去经历对当前行为和表现的无意识的影响。

通过对健忘症病人的研究,我们知道这两种记忆在人脑中具有不同的基础和特性。一个划时代的研究是1950年代Brenda Milner和她的同事对一个病人H.M.的研究,该病人的海马和颞叶新皮层附近大部分组织在其疑难癫痫症治疗手术中被摘除了。H.M. 病例告诉了我们,这些脑结构的摘除或损伤会导致显性记忆的严重损害。H.M. 和与其类似的病人无法回忆起最近所做的事情,也不能学会新的事情,他们会很快忘掉刚发生的事情,例如介绍给某个人。然而,这些病人能够表现出正常的隐性记忆。他们能够获取新的隐性记忆,如学会骑自行车,即使他们不能记起曾学过骑车。

如果说海马及其相关的内侧颞叶结构对显性记忆至关紧要,那么隐性记忆又与哪些结构有关呢?利用神经成像技术如PET(这种技术可以对受测者脑中区域血流变化进行跟踪,这些血流变化可以作为神经活动特征指示),我们发现,在显性记忆恢复过程中、特别是当回忆很简单,在海马区有明显的活动;当回忆较难时,在大脑前额区即额叶区有相当大的活动。在隐性记忆恢复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后脑中视觉皮层区的血流减少。

我们知道记忆并不是对于发生过的事情一种完美记录。相反,我们在先验知识和当前新信息间相互作用后建立记忆。这些记忆一般来说是是精确的,但不总是这样。例如,我们知道,人们会记得以前听过某个单词—并且相当肯定这个词在他们听过的词汇表中—其实它只是与这个词汇表中的许多单词紧密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听者保留的不是这个词汇表的一个文字记录,而是脑子里建立的东西。当我们对在进行真假(true-and-false)记忆测试者做PET和MRI成像时发现,不管记忆是真是假,通常一些相同的脑区在活动。这可能是为什么一个假记忆象真的一样的部分理由。

情绪在记忆中的角色是什么呢?我们听说过杏仁体在情绪记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还有海马及其相关结构的损伤将使得他们几乎回想不起来最近发生的事情。可是,杏仁体部分损伤病人的显性记忆却没有这种全面性的丧失,相反,他们记忆缺乏集中在对其新近经历中情绪方面的回忆。因此,尽管我们最能生动地记起一些具有强烈情绪的和伤害性的经历,但杏仁体受到损伤或受到某些药物的干扰,会阻止这种特别的记忆能力发挥。用过影响杏仁体作用的药物或杏仁体受伤的人不会患上健忘症,但会表现出某种不同的记忆模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6-29 09:32:14 | 只看该作者
怪神秘的,挺玄的,要不要相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6-30 06:24:16 | 只看该作者
真高兴edu对大脑感兴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1 07:23 , Processed in 0.08328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