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15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追求完美的动力"—选自《给孩子自由》小巫/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6-22 10:1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B>追求完美的动力</B>

纪律的内涵,简单来说有两点:一条是遵守事物的自然规则,一条是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两点相辅相成。

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与生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和美观感。如果你仔细观察过自己的孩子,就会发现还在襁褓期,他已经要求周围的事物有固定的秩序,一旦这种秩序被打破,比如原来放在钢琴上的照片被挪动到柜子上,孩子会感到不安,甚至莫名地哭闹。

我对Sam秩序感的观察,可以说比较晚,是从上文提到的整理柜子开始,那时他已经将近一岁。下面这几段日记也典型地表现了Sam的秩序感:

——Sam越来越是个小管家,什么事都要他操心,指挥这指挥那,“妈妈扫地!不要爸爸!爸爸走吧!上班去!(并用手推)妈妈喝水!阿姨喂饭!坐凳凳!”每个人都有固定的任务。

——这一阵以来,Sam很注重自己的仪表,一旦裤腿褪上去,一定要拽下来。袖子要是没有cover手腕,也会被他拉下来。这几天冷,出去时戴着大姨买的手套,今天下午他批评阿姨“没戴好。”

——一到睡觉,Sam必定有指令:关窗帘、开机器(加湿器)、关灯。

这种内在秩序感的发展,到了三岁左右,达到高峰。现在Sam的生活里,每一件物品都必须有固定的使用者,他自己的凳子、杯子、桌垫,等等,都是他专用;外出时带的瓶装矿泉水,他必须自己独占一瓶;每一样东西,他都要问明白,是爸爸的、妈妈的、阿姨的,还是“大家的”。一段时期,他的慰藉物是一辆小工程车,拿在手里,他一定要车顶上的灯全部朝前。他要做的事情,比如自己盛饭,如果我们没来得及反应,已经打开了电饭煲的盖子,他一定要先盖上,然后从头开始。家里的东西不能随便更改摆放位置,有时我们粗心忘了,Sam会指出来,或者干脆端个小凳子把东西归回原位。一次阿姨看卧室里的拖鞋旧了,“降格”到厨房里,Sam执拗地把它们扔出厨房,还回卧室。我相信,这种秩序感,是他安全感的来源之一,也是他对于事物做出准确分辨与判断的基础。

蒙特梭利相信,儿童的内在有一股强大的趋近完美的动力。一岁之后,孩子对于事物的完美,有着一种近乎顽固的追求。多少父母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要吃苹果,父母认为他不可能吃完一整只,就擅做主张把苹果切成两半,结果孩子大哭着拒绝接受。或者,给孩子买来冰棍,妈妈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就咬了一口,结果孩子撒泼打滚,一定要妈妈把吃进去的冰棍吐出来,或者干脆把咬过的冰棍扔掉。多少父母将此种行为误解为孩子“小气”“惯坏了”,殊不知这正是孩子对于完美的追求,正是他内在的秩序感使之然。

Sam也是这样,多少次我们想给他一半的食品,他坚持要一整个——“不要小的,要大的,妈别切开!”吃饭的时候,他拿餐巾纸,只要有一点点破,他就坚持再取一张新的。衣服上沾了几滴水,他会执拗地要求马上换掉。无论他多么心爱的玩具,只要有一些损坏,就会被打入冷宫。他简直不能容忍任何东西的残缺不全——“破了,我不要。”外出游玩,如果厕所不干净,他宁肯憋着也不在脏地方大便。

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长,当孩子出现上述秩序和完美的敏感期行为时,非但不能够理解,反而压制、嘲弄、打击孩子,破坏孩子对秩序和完美的追求,也就是说,“弄乱了孩子的脑子。”

如果我们认识并尊重孩子内心的秩序感,相信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就是孜孜不倦地完善自己;如果我们在爱和尊重的基础上,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那么,对于孩子们的自律,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蒙特梭利说,一个有机会自由发展的儿童是很守规矩的。在自由和尊重中成长的孩子,会有令人惊奇的自律行为。很早我就意识到,Sam喜欢他周围的事物井然有序。第一次带他去美国时他一岁三个月。在芝加哥一家玩具商店的二楼,一个角落里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球,一位销售人员在给大家示范怎么玩儿。Sam抱抱这个,拍拍那个,抱起一只就去另外一个柜台。我说,“Sam,这个球不是这个柜台的,咱们还给那边的先生去,好不好?”他转身就把球送回去了,而且还主动帮助那位先生把散在地上所有的球都放回一只大筐里。

从那以后,我便掌握了一个秘密武器。Sam“淘气”时,曾经把厨房里的拖鞋扔进餐厅,曾经把游乐场的海绵垫卸下来一块抱到滑梯上,曾经把甬道松动的砖头扔进花坛,曾经…

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从来不强从他手中夺过物品,或勒令他归还,而是搂着他,对着他的耳朵轻轻发射我的秘密武器——

“你看你把这个东西弄乱了,它就不好看了,不完整了。Sam懂得什么是漂亮的、知道什么是完美的、是有秩序感的孩子,对吧?把它放回去好不好?”

屡试不爽,所向披靡。Sam就象是中了魔法一般,毫无怨言地、积极主动地把物品归回原位。如果情况比较复杂,我会帮助他整理。

旁人看到这一幕,往往很惊讶地问我,“你这个孩子平时看上去很淘气,怎么这个时候这么听你的话?”

实际上,Sam听从的,不是妈妈,而是他内心的秩序感。一岁刚过一点点,Sam就知道玩儿完的玩具要收拾好,归置到架子上或者柜子里。在儿童之家,对“归位”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接受,Sam毫无困难。

一个行动自由的孩子,内在的智慧得到保护和发展,他的内心是平静的,也最乐意遵守纪律。一个得到充足母爱的孩子,对母亲的顺从,是他最自然的状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6-23 05:31:56 | 只看该作者
小巫说的真好。如果我们能利用孩子自身的动力,来个顺水推舟,这样管教孩子最好
不过了。

感谢金石头为我们大家一点点地敲进来,辛苦了。替q谢谢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6-23 07:39:55 | 只看该作者
说得很对,在孩子的养育中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只是没有象小巫那样提升到文字的层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6-23 08:45:45 | 只看该作者
我在与孩子相处中,也确实碰到过文中提到的情形,但没有想到这个层次。明白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9:54 , Processed in 0.133127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