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23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肖川写作”的智慧与真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6-21 10:5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肖川写作”的智慧与真情
北师大 魏远远
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肖川教授继《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之后推出的又一全新力作。该书秉承了肖川教授一贯独特的写作风格,即:寓凝重、深邃、透彻的理性思考和浓情温暖的人文关怀,于或轻盈灵动、或细腻雅致、或明快练达的文字之中。同时,该书更有一种历经波涛汹涌、大浪淘沙之后的豁达、平实与质朴。宛若一位历经人间悲欢、遍尝人生艰辛与辉煌之后陡然看破红尘世故的老人,那样地平静、闲适,那样地厚重、深沉,那样地超然物外,那样地天高云阔、云淡风轻。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文如其人,书如其名。当我用心品味《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当我试图透过文字去捕捉作者思想的来源时,我发现,用“智慧”与“真情”真的是最为恰切不过的了。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作者自序中道:为教师而写作。读罢此书,我想,与其说是在为教师而写作,不如说是为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执著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乃至探求人生真谛、追寻幸福人生的人而写作,包括我们的家长和我们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因为我们向往智慧、我们呼唤真情;因为我们更渴望智慧之光沐浴灵府、渴望在真诚的言说里与伟大心灵的晤对。此书的意蕴也在于此吧: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真情呼唤真情。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共分为《教育的方向》、《教育的真义》、《教学的智慧》、《教师的解放》、《文明的星空》、《语言的世界》等九编,含纳了95篇力透纸背的“学术美文”。单从其内容体例的设计上,肖川教授就以其独到的敏锐与智慧引领我们穿越教育的迷雾,宏观上从教育的方向与真义、教学、教师等方面把握了教育的几大主阵地,教育的真谛尽在其中。

  “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教育亦然。教育的方向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究竟应该为怎样的社会培养怎样的人。”肖川教授的回答是“为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为民主社会培养好公民。”而唯有自主发展方能有幸福人生,唯有自主发展方能实现自由社会,因此,我们的教育要“造就自主发展的人”。这是教育的方向,是肖川教授之于教育的了悟,也是统领全书的灵魂所在。

   “眺望着理想的高地”,回归教育的本真,我们因此而要挖掘《教育的精神元素》、因此而要考量《教育的存在形态》,因此而要彰显《教育的时代精神》,因此而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学》,如此等等。在对教育一次次的叩问中,实现自主学习与有效教学,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求真务实的心态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关注教师的修炼与成长以及解放教师,理所当然地成为通往理想之境的现实之梯。

  在如此的叩问和追思中,肖川教授为人为学的高屋建瓴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许,当有一天我们如作者一样能参透教育的这几大领域问题时,我们也会有“一览众山小”之感。我们努力着,我们期待着。

  古人说:“汝果欲写诗,功夫在诗外”。我想,肖川教授的文字及其所承载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也远在“教育”之外。这当是《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又一魅力所在。透过文字的背后,肖川教授思考问题的方式、写作的方式、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更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

  其一,“元思考”或者说“元思维”的意蕴。当我们习惯了聆听或者钻研所谓的有效方法、技巧与策略的时候,我们的视界将在画地为牢中固步自封,教育的航向也将在琐屑与狭隘中迷失。肖川教授不是在指导我们有效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技巧,而是引领我们在对教育基本问题的本真叩问中思考问题的本源;是透过纷繁的现象洞察其本质;是更上位地、高屋建瓴地宏观把握;更是以其思考来启迪我们的思考。诸如,《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以改革的精神反思课程改革》、《想思考研究》、《警惕人类学上的退化》、《如何培育民族精神》等等。

  其二,提升“思考”的境界。正如肖川教授在《想思考研究》一文中指出的,“‘思考’是一种潜沉的运思,一种高级的智力劳动”,应当“有条理地思考、有根据地思考、批判性地思考、内省性地思考、彻底地思考”。而我们则习惯了“想一想”、“想想”,“对于问题,发表一点意见和个人看法,而不会思考。所以,那些意见和看法往往经不起推敲,显得肤浅,甚至似是而非”。

  而肖川教授在《学问与人生》、《“真实”遮蔽的真实》、《身外之物与身内之物》、《“忍”的背后》、《思想与学术》等等的文章中所折射出的理性之光、高品质思考的状态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细体味并精心修炼的。提升“思考”的境界,让我们的“个人意见”经由高品质的“思考”向“思想”攀升。“用思想的光芒,烛照内心的暗昧之处,驱除锈蚀的污垢,使我们的心灵变得敞亮与澄明。”

  其三,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生命本身就是一个经历多彩而积淀为厚重的过程。当我们惊讶于肖川教授十年积玉的时候,《词林偶拾》、《片面之辞》、《一声叹息》、《说三道四》、《非典时期的日记》……为我们道出了积累的真谛。是的,“我们无法在人间做大事,我们只能用爱来做小事”。让思考和写作成为一种习惯,一如肖川教授般“用真诚的文字,将平淡如水的岁月定格为永恒”,让生命在习惯的累积中愈发凝重与雅致。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不仅让我们读到了教育,也让我们读懂了人生。时刻准备着,像肖川教授一样,倾注智慧与真情做一个思想者,一个思考者,一个“写作者”,一个积极而真实的生活者。以智慧守望理想、以真情坚定信念,去追逐生命的完满、去求索教育的真谛。

  一如其名,不能不说,《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作者竭力用“智慧”和“真情”精心铸就的教育经典之作。在书中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核心价值的反复吟唱与执着守护,对教育基本主题的精深把握,对生命本真的叩问与追思……智慧于斯!真情于斯!
 《中国教育报》2005年6月16日第8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6-21 13:18:20 | 只看该作者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2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7-16 20:20 , Processed in 0.087748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