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唐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经宣传贴】为什么要诵读中华文化经典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5-6-24 09:36:08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宝贝3周岁4个月刚开始读经,我支持读经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5-6-27 15:38:25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觉得,儿童读经更多的是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亲切感,对古文的语感。等他们长大了,面对升学,竞争的压力,谁还有精力来细细学习这些东西。 如果有人非要认为论语毒性太大,那么诗经如何?史记如何?古文观止里面的名篇选一些给小孩背背如何?让小孩背背唐诗如何? 一些人对传统文化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一提到让儿童读中文经典就反对,我认为很过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5-7-5 20:05:46 | 只看该作者
最近很忙,只能匆忙顶一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5-7-11 21:47:49 | 只看该作者
希望更多的家长了解儿童读经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5-7-14 20:14:53 | 只看该作者
<table height="126"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class="font11" align="center" colspan="3" height="80"><h1><font color="#05006c"><span class="style3"><font color="#05006c" size="5">[参考消息]外国书籍中译本质量为何下降</span></h1><div align="center"><hr /></div></td></tr></table><table class="border"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width="100%" align="center" border="0"><tr><td><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1%" align="center" border="0"><tr><td valign="top" width="100%" height="200">香港《南华早报》<span>17日文章:词不达意。分析外国书籍中译本质量为何下降,认为中国的文学教育水平下降,翻译艺术正在走向衰落。文章摘要如下:   </span><span> 在中国,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小学生都津津乐道于大唐盛世,那时中国是亚洲地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如今,中国人常常带着忧虑和惆怅的<!--ADV_CONTENT-->眼光看待全球化和中国目前所处的文化输入国的地位。 </span> <span> 如果中国大陆出版的外国书籍的水准降低意味着中国在大力弘扬本民族文化,那么这或许值得欢迎。不过出版商和学者一致认为,虽然外国书籍的质量出现下降,但是问题主要出在国内的翻译而不是国外的写作水平上。他们说,中国的翻译艺术正在走向衰落。以今年举行的四年评选一次的鲁迅文学奖为例,在涉及翻译的五个奖项中,三个奖项空缺。大家一致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文学教育水平的下降。有人甚至怀疑翻译水平下降的趋势能否逆转。中国还会再出现外文名著的不朽译作吗?  </span><span> 评判各语种不同翻译版本质量的标准通常是莎士比亚戏剧。莎翁戏剧中译本中最出色的当属朱生豪70年前的译作。他的译著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虽然出版社此后几次委托别人重译莎翁作品,但出于对朱先生的钦佩,每一次都放弃了新译的版本,最终选择将旧的版本再版。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资深编辑苏福忠对朱生豪词汇的丰富赞叹不已,认为这是真实再现莎士比亚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的一个重要条件。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他的文学素养。朱生豪之所以能够翻译出不朽的译著,在于他驾驭中文的能力,而不是作为语言学家理解英文的能力。  </span><span> 公认的一点是,文化大革命让中国的教育出现了大倒退。虽然此后经济的繁荣让教育状况出现了改善,但教育不是在&ldquo;收复失地&rdquo;,而是在适应商业和全球化的需求。如今,中国学生7岁就开始学英语,事实上,想要找到好工作,就必须会说英语。所有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哪怕学的是中国古典文学,都要精通英语。旧中国是文人当道,如今拿到哈佛大学MBA学位的人成了大家效仿的榜样。  </span><span> 中国出版商把翻译作品质量下降的问题归咎于书面语言水平整体的下降、对版权的不当保护以及为求快求省不惜牺牲质量的出版业现状。2003年,长达870页的英文版《哈里&middot;波特和凤凰社》首次出版,短短两个月后,中文译本开始在大陆发行。这比日文译本整整早出版一年,是世界上面世速度最快的译本之一。另外,贝克汉姆的《我的世界》一书由12名翻译分工合作,一周内就与读者见面。  </span><span> 问题在于这种&ldquo;快餐&rdquo;式翻译如今正在进入纯文学领域。约翰&middot;马克斯韦尔&middot;库切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6个月后,中国一家出版社就出版了他的5部小说的中译本。而200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弗里德&middot;耶利内克的著作的中译本则在他获奖3个月后就投入了市场。为了节约成本,出版商还省去了译审的把关。  </span><span> 苏福忠说:&ldquo;如今,几乎没有人能以翻译文学作品为生。人们翻译这类作品只是出于对这一行的热爱,而且基本上都是在业余时间从事翻译工作。&rdquo; </span> <span> 谷启楠是天津南开大学英语系的一名退休教授,她翻译了很多作品,如弗吉尼亚&middot;伍尔夫的《达洛维太太》。翻译的稿酬为千字50到60元,大多数情况下,她一天至多只能翻译2000字,挣到120元钱,与在大学教授外国文学课每小时150元的课时费以及口译人员每天1000元以上的报酬相比,文学作品翻译的报酬实在微不足道。  </span><span> 北京大学教授刘意青认为,要提高翻译作品的质量,就需要改善文学教育现状,同时要对中国文化给予更有力的保护。(完) </span></td></tr></table></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05-7-15 12:06:13 | 只看该作者
搞不懂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5-7-19 13:25:20 | 只看该作者
西安古城近千儿童演绎传统国学 LEARNING.SOHU.COM 2005年3月29日14:27 来源:[ 西安晚报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ldquo;揪&rdquo;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孩子们在诵读演奏会上的精彩表演   书写着中古神话的巨幅竹简,琅琅的古诗诵读声,仿佛把人们带回了遥远的古代。昨日(31日)上午,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ldquo;六一&rdquo;少儿国学诵读演奏会上,近千名儿童演绎了一幅鲜活的&ldquo;国学&rdquo;人文景观。   诗书礼乐的海洋   这场国学经典诵读由团省委、省委宣传部等10家单位主办,演出以上古时代和唐朝经典散文诵读为主。在记录着汉唐盛世的历史博物馆里,来自我市5所小学、两个儿童组织的近千名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向祖先们表达无限的崇敬之意。 从《礼记》到唐诗经典吟诵,诵读的篇目几乎囊括了国学中的所有经典篇目。不太懂古文的意思,却喜欢诵读,提到诵读的古诗,四年级的李嘉慧告诉记者,&ldquo;我很喜欢《蒹葭》,因为它写的是春天,就是关于鸟儿的故事&rdquo;。   最小的演员一岁半   众多表演中,一群两岁孩子的童诗连诵最引人注目。他们穿着白色连衣裙、头戴鹅冠,一边背诵骆宾王《咏鹅》,一边模仿小鹅滑水的模样。就在这时,一个更小的小朋友拉着妈妈的手步履蹒跚,走到舞台中央,她叫王钰儿,只有一岁七个月,是来为大家背诵《锄禾》的。王钰儿一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她背古诗了。钰儿的出场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眼光,所有摄像机都凑了上来。小家伙倒是一点也不怯场,可正当口却好像突然忘记了自己的工作,对红地毯上一只大气球产生了兴趣,趔趄地赶气球去了。   &ldquo;国学&rdquo;离我们有多远?   四书五经和琴棋书画都包含在国学的范畴,经典散文和书法更是国学的精粹。但最近几年,课外学英语、计算机、奥数、舞蹈、电子琴的多了,传统国学却颇受冷落。这场国学演出拨动了许多家长的国学&ldquo;神经&rdquo;,演出前,就纷纷打电话到本报询问演出时间和地点,昨天更是带了孩子来观看。著名书法家张山似乎说出了许多人心中的共鸣:国学是我国甚至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必须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这种熏陶,汲取其中精华,承袭并延续。(记者李茗 见习记者刘小溪 实习生王桐)   来源:2004-06-01  西安晚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5-7-19 13:43:50 | 只看该作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05-7-29 17:40:15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同意楼主的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5-7-29 20:18:22 | 只看该作者
唐朝兄,BB长得很可爱吧,帖个照片上来?在中国,不论多好的事,只要一&ldquo;运动&rdquo;化了就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7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23:52 , Processed in 0.20201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