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856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書評《哈佛天才 : 用卡爾.威特法則培養出的哈佛孩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6-7 12:03: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無責任書評《哈佛天才 : 用卡爾.威特法則培養出的哈佛孩子》

jhou


兩個月前老媽藉著書店折扣買了一本書給我們這對新科父母作參考,我那時一看書名《哈佛天才》就倒盡胃口,心想「Oh, Not again! 又是這類標榜著把小孩教育成天才或者以進哈佛作為目的的指引手冊。」因為這樣的心態,所以隨手擺一邊給 Zack 當遊戲書。上週因為要常搭車跑台北辦阿根廷簽證,順手拿來消磨時間才讀了一些。
這本書中文書名《哈佛天才:用卡爾威特法則培養出的哈佛孩子》,英文書名 The Genius in Harvard University,光看書名真的不大想去看它,全書描述張欣武、劉衛華夫婦如何利用卡爾威特教育法培養女兒劉亦婷成為哈佛天才,不僅讚頌該教育法、並以過去成功案例為佐證,是繼《哈佛女孩劉亦婷》在大陸成為暢銷書之後的倣作之一(理由看完本文就知道)。劉亦婷的故事在大陸發酵之後陸續引發一些爭議,有人說從未聽過卡爾威特教育法、有人說書中有甚多捏造的事實(例如老威特拿彩色氣球讓小威特辨認顏色,但其實該年代尚未有氣球),當然這些批評有一些來自於忌妒。姑且不論卡爾威特教育法的真實性,但至少原始著作 The Education of Karl Witte 德文版、英文版、和日文譯作《早期教育和天才》是存在的,其他內容的正確性就讓教育學家來告訴我們吧。

在十九世紀中出版的 The Education of Karl Witte 一書中老威特用日誌的方式記錄他如何教育小威特成為天才並進入哈佛大學就讀,兩個世紀以來陸續有歌誦威特教育法的著作面世,《哈佛天才》也不例外。我並不清楚卡爾威特(Karl Witte)在教育界的地位,在《哈佛天才》中也並沒有完整描述威特教育法,只是用引述的方式說明該教育法多麼棒、以及其他成功案例的故事。首先就第一印象,《哈佛天才》是一本教育理念的行銷書籍,其次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書作者劉首英不是張欣武、劉衛華(劉亦婷父母親),所以究竟寫作手法與目的是什麼並不清楚,如果真要看忠於劉亦婷一家人的看法,除另有專書《哈佛女孩劉亦婷》外,還可以參考新浪網讀書頻道《哈佛女孩刘亦婷》之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所以千萬要弄清楚,《哈佛天才》可能無法忠實表達主角和其父母親的看法。

好,就我所看到的,《哈佛天才》不斷告訴天下父母 <img src='images/smiles/frown.gif' smilietext=''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 />  1)孩子們的早期教育是很重要的;(2)只要遵循這個教育法,孩子都可以變成天才;(3)進入哈佛就是天才的象徵。我就分別聊聊這三件事情。

幼兒早期教育(0-3歲)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這也是近幾年來才逐漸被重視的,過去我們總認為三歲之前的幼兒不懂事,父母親懶得花心思或者耐心教導幼兒,對著剛滿一歲的baby講故事或談心似乎很好笑。現在不僅媽媽懷孕時就被鼓勵跟孩子說話,孩子出生後父母也以說話和行動不斷刺激幼兒腦部成長,不需要太多科學證明我就可以相信這是有用的,因為我觀察 Zack 的成長過程,聲音、影像、與行為的刺激對幼兒成長的幫助真的非常大,他9個月就會隨著音樂舞動、12個月大時要他把東西拿給外公他就會做,這些是《哈佛天才》所列舉的"驚人"事蹟,但我頗不以為然這些有多麼驚人,其實腦部得到充分刺激的幼兒應該都可以做到,現在小朋友腦筋轉得快、滿腦子大人思想不就是受到相對刺激的影響嗎?早期教育的重點當然不只是及早給予刺激,而更重要是選擇適當的刺激,這個非常困難。看電視是單向接收資訊,幼兒沒有互動的機會,容易養成不動腦筋的習慣,但是現在連大人都整天被電視綁住,要把電視丟掉真的很困難;又說太早讓幼兒接觸電腦不好,可我家 Zack 看到電腦就亢奮不已,因為我安裝了個小程式鎖住電腦,但隨便按個鍵螢幕就會出現東西或發出聲響,不僅保護我的資料也挺好玩的,結果他現在每天平均要玩個十分鐘才肯放過電腦。我不斷告訴他鍵盤只能用按的、不能敲打,只要敲打他就沒得玩,現在他懂得乖乖的按鍵盤,我猜再過一陣子他就要懂得用滑鼠控制游標了,這比我們所預期三五歲會用電腦的時間早太多了。對於這些現代化的刺激我一點也不緊張,因為他能玩的東西很多,還不至於沉溺在特定的對象上(而且我比他還會玩,嘿嘿)。

給小孩多樣化的刺激是很重要的,要讓他知道除了電視、電腦、音響、手機、電話、...這些大人玩具之外還有很多有趣的東西。Zack 每天都會有機會到外面走,到十八尖山步道、校園、假日市集、孔廟、百貨公司,什麼地方都可以,我們總是不斷的跟他聊天,告訴他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我們現在正在做什麼之類的,這和威特強調的多樣化刺激一樣,只是他是將近兩百年前就提出這樣的說法,強。

第二點是遵循這個教育法孩子就可以變成天才,當然如果條件符合,我百分之百同意。根據威特的意見,有哪些條件才足以造就天才呢?首先,父母親至少要有一個人可以全時間陪著小孩,隨時隨地教育、留意品德與行為、審慎選擇教育內容、過濾不當的訊息;接著,父母親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懂得兩種以上的語言,才能滿足威特對於父母親的要求底線,因為老威特不僅文史哲樣樣精通還可以教五種以上的語言(也有人質疑一位出身平庸的牧師如何達到博學境界);然後,最好不要上學(尤其公立學校),因為學校已經變成庸才聚集的地方,根本不重視道德與人品的教養,孩子只會沈淪而難以進步(兩百年前就已經如此,現今不就無藥可救?),例如表現優秀的人會被其他孩子仰慕而變成驕傲、進而演變成主從關係,老威特並認為在家自學完全不會影響孩子的社會性格,也不會讓孩子與群體生活脫節。美國有少數家庭不信任學校教育而在家自學,台灣最近也開始試驗在家自學制度,在教育平等權上讓父母選擇孩子受教的環境,主要還是父母親本身要自願並有足夠時間與精力來做。但是即使條件都符合,也按照威特法則教育,孩子變成天才的機率就很大嗎?雖然老威特認為成為天才的小威特既健康又快樂,絕無一般人對天才兒童的成見,但是有多少按圖索驥的父母能真的讓孩子在培育天才的路途上健康又快樂?

此外,威特教育法很有趣的一點是它有很大的篇幅在重新塑造父母親對幼兒早期與兒童教育的觀念,而不是一連串的規則和方法而已,如此一來,父母親被改變甚至比孩子還多,因為孩子們只不過因此而能充分開發了他們原本就具備的能力(之謂“天才”)。

第三,進入哈佛=天才?這是我最感到不以為然的一個觀念。或許大陸父母望女成鳳的心的確把進入哈佛當作天才的證書,但容我說句實在話(相信很多人也清楚),哈佛是有不少天才,但天才不一定進哈佛,哈佛也有很多人不是天才,基本上這兩件事是八竿子扯不上關係的。如果說進入哈佛是光宗耀祖倒比較實在。此外,英文書名 The Genius in Harvard University 就語意上來說是指哈佛的天才就劉亦婷一個人,也許是用字的問題,只是有點貽笑大方。每一位進入哈佛的學生都有資格寫一本哈佛天才,只是當大家把哈佛這麼名牌吹捧成這樣時,有人可能暗自納悶「我小孩隨便教教也能申請到哈佛,那算天才嗎?」我只能說哈佛的優秀人才很多,庸才也很多(敝人就是一個典範),自己說自己小孩天才不算數,起碼要哈佛校長說了才算數。況且這個時代,天才長大後還是要成為有用的人才,而不是另一個被揠苗助長的案例,父母親才能無愧的說真的培育了一個有用的天才。

對了,還是要扯一下哈佛。盲目崇拜名校和追求時尚名牌一樣愚蠢,進入名校不等於黃袍加身(或許社會價值偏偏就是如此認為),雖然學識更深、見識更廣、社交圈更往上爬是有絕對好處,但別忘了離開學校之後的成就才是這些光環與價值的體現。《哈佛天才》也許是出版商坐順風車之作,內容有點誇飾而過度強調天才與哈佛的關係,從網路上看到的第一人稱故事反倒平實多了,所以我會建議不要看這本書,而直接去看張欣武、劉衛華的作品。

從長大的劉亦婷自己嘴中說來,她覺得自己是個簡單的人,父母親寫書成功,但並不是她的成功,她只是一個學生(現在已經哈佛大學畢業了),這樣的態度是對的,也間接證明威特教育法中重塑父母親對幼兒教育觀的特色很成功。卡爾威特教育法上有很多值得參考的地方,也有一些需要因時制宜修正的地方(譬如階級和社交觀念),尤其是他在近兩百年前以一位平凡牧師的身分就有這樣先進的教育觀,實在佩服。未來如果有機會我期望能拜讀原作,因為後人的讚頌之作究竟有沒有誇大不得而知,或許哪位學教育的先進願意指點一下?(對了,教育研究所就在樓上,真是捨近求遠)

結論:
省省時間吧,本書內容瑣碎,無法獲取完整教育概念與劉亦婷的故事。此外最令人生氣的就是本書封面人物根本不是劉亦婷(如果是的話就差太多了),她本人照片好看太多太多,她父母親寫的兩本書封面照片也選的好極了。生氣生氣

但建議閱讀英文版《卡爾·威特的教育(The Education of Karl Witte)》,張欣武、劉衛華所著的《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以及新浪網為第二本書開設的讀書頻道《哈佛女孩刘亦婷》之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http://www.arch.nctu.edu.tw/blog/post/4/21
2004-06-04 02:48: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6-7 12:09:03 | 只看该作者
《哈佛女孩刘亦婷》之二: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电子版:
http://book.sina.com.cn/nzt/1082430743_liuyiting2/

一直没看过这本畅销书,引起这么大的争议的书倒是有兴趣看看了。说实话,粗粗的点了一下,但是很喜欢刘亦婷。我期望我女儿长大后也有这样的思想和谈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5-6-7 12:13:50 | 只看该作者
读者的追求,令世界瞩目
张欣武 刘卫华  


  从2001年11月起,一些西方主流媒体的注意力便陆续被《哈佛女孩刘亦婷》罕见的畅销 程度所吸引。有关此书的一连串报道,过程曲折而有趣。

  最先注意到《哈佛女孩刘亦婷》销量超百万,并带动了一波素质教育类图书出版热潮的 ,是美国《亚洲新闻》周刊的驻北京记者夏雷(Shai Oster)。夏雷认为,这一现象反映了 独生子女政策促使中国家长更加重视子女教育。他用电子邮件向我们和婷儿提出了采访要  
求 。

  接到采访约请后,我们都很犹豫。婷儿既想在英语世界继续保持低调以便专心学习,又 想为改善中国形象做点事,一时下不了决心。

  婷儿的犹豫与她在美国的一个强烈感受有关。婷儿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港台的自我宣 传活动搞得很巧妙,给美国人留下非常亲切友善美好的印象,相比之下,祖国大陆的宣传活 动值得改进的地方很多,让人着急。这种感觉在主张多元文化的哈佛校园还不明显。一旦走 出哈佛,稍微深入一下美国社会和家庭,就发现很多美国人对中国大陆的印象还停留在冷战 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甚至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时期,误以为“愚昧、落后、好斗、 好战”才是中国的特点。2001年春天,婷儿得知一位哈佛的美国同学计划在暑假里到一个发 展中国家教孤儿学英语,便建议他到中国来实施他的慈善计划,并承诺可以帮忙联系愿意接 待他的孤儿院。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谁知道,他的亲友听说他要到中国来,吓得够戗,反 复劝他不要到中国来冒险,生怕他被中国人扣留小命难保。这位同学出于对婷儿的信任,还 是勇敢地来到了中国。他在成都SOS国际儿童村与四川孤儿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返校后还 设法向哈佛的一个学生社团申请了1000美元慈善捐款,为一百多个孤儿一人买了一套过冬的 新衣服。他的经历第n次验证了婷儿的看法:凡是亲眼看到中国和平建设新景象的人,不论 地位高低,都更容易成为中国人民的朋友。

  这种一对一的努力,可以说是寄希望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没有效率更高的迅 速改善中国形象的办法呢?对此想了很多的婷儿说:“应该建议政府主动出击,说服美国各 界有影响力的人士到中国来考察。这些人有机会在美国主流媒体上说话,对政府和民众的影 响力都很大。”只不过,这个建议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只能在越洋电话里说一说而已。

  如今,“在美国主流媒体上说话”的机会找上门来了,接不接招呢?婷儿在网上查阅了 夏雷写的一些文章,发现他是一位很正派的记者,《亚洲新闻》也是一家颇有影响的严肃杂 志,婷儿动心了。但促使我们下决心的,却是另一个原因:既然我们不可能让西方媒体不报 道,那么,与其让洋记者根据道听途说乱写一气(当时,国内的不少媒体正在纷纷转载和配 合前面提到的假新闻),还不如接受采访,争取正面报道。

  讨论到这一步,婷儿说,可以请夏雷把采访提纲发来看看,再答复。夏雷的提纲证实了 婷儿的判断,这位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美国青年,的确是位正派的记者,他提的都是与素 质教育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说:

  你们如此教育女儿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想启发她的创造力,开发她的智力,还是为了让 她上个好的学校,以便有个稳定的未来?

  你们是否认为所有的父母都可以采用你们的方法?

  你们认为你们的方法和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有什么区别?

  …………

  于是,我们决定接受《亚洲新闻》的专访。

  夏雷飞到成都之前,先电话采访了婷儿,双方谈得很愉快。夏雷和我们的谈话也很愉快 。他汉语很好,只有少量艰深的词汇需要用英语来确定含义。采访结束的时候,夏雷告诉我 们,其实他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我们很相似。怪不得我们沟通起来那么容易呢!

  遗憾的是,夏雷还没把稿件写出来,《亚洲新闻》就因被收购而停刊了。虽然这次采访 只开花未结果,但《哈佛女孩刘亦婷》能以正面价值引起西方媒体的注意,仍然令人高兴。 此外,关于接不接受西方媒体采访的讨论,也为接踵而来的采访做好了思想准备。

  不久,有家以深度报道为特点的美国报纸的记者也提出采访。事后从他的文章结构来看 ,这篇赞扬美国中学生的文章,原先也许想用中国培养的刘亦婷做反衬。但这位记者跟婷儿 直接通话后,对她的聪慧友善印象深刻,和我们通话时仍对婷儿赞不绝口。结果,“反衬” 的可能变成了由婷儿正面答疑——该记者忠实于事实的职业道德令人钦佩!可惜此报的网站 页面内容只保留7天,已无法查阅。

  2002年3月,在美国影响力极大的《纽约时报》及哈佛大学校方主办的《哈佛杂志》, 也注意到了中国本土原创的畅销书《哈佛女孩刘亦婷》。他们都直接向婷儿提出了采访要求 。

  《哈佛杂志》的记者是来自费城的哈佛学生尤吉尼娅?莱文森(Eugenia V.Levenson) 。这篇专访真实地传达了我们的写书动机、书的构成特点、中国读者对此书的欢迎情况、婷 儿与此书的关系,以及她在哈佛的课外活动与忙碌的学习……标题是《哈佛女孩》。《哈佛 杂志》在图片说明中把婷儿称之为“哈佛的焦点学生”。我们是在《哈佛杂志》网站看到这 篇文章的,对我们而言,这个网页是婷儿在哈佛校园的珍贵纪念。点击这个网址,可以看到 《哈佛杂志》2002年7—8月合刊上的这篇专访和照片:http://www.harvard-magazine.com /on-line/0702109.html

  《纽约时报》的记者联系采访的时候,婷儿正在紧张地考试,希望延期。记者说只是一 个很短的报道,通十分钟电话就够了。婷儿便同意了。不久,该记者给我们发来一封英文邮 件,大意是:“请你们承诺不把《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用于书籍的商业促销。”不知这是 《纽约时报》的例行规定还是额外的担心?——也许是身为华人记者正面报道一本中国图书 如何畅销需要避嫌?我们猜不出答案,回了一封不卑不亢的邮件:“谢谢你的提醒。幸运的 是,我们不需要这样做。”

  事实上,如果不是《纽约时报》著名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 )注意到这篇报道并加以引用,我们连该记者究竟写了些什么都不知道,婷儿也没看到这篇 报道。尽管如此,仍然要感谢该记者给大名鼎鼎的弗里德曼提供了论据,使他有理由在其举 世瞩目的中东问题评论里,为中国说了令人信服的好话——知道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惯常态 度的人、看过《中国有多坏》和《在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等书的人,更能体会这件事的来之 不易。

  记得4月24日,婷儿的哈佛同学彼得一大早就给她发了个邮件:“知道吗,你出现在弗 里德曼的文章里了,在今天的《纽约时报》上。”婷儿没时间查阅这篇文章,顺手把邮件转 给了我们。我们好奇地登录《纽约时报》网站进行搜索,先是通过查作者名找到了弗里德曼 荣获2001年“普利策最佳评论奖”的报道——这是他第三次获得美国新闻工作者梦寐以求的 最高荣誉了,随后又找到了彼得说的那篇文章。

  从弗里德曼的《那是什么日子?》里,我们才看到了《纽约时报》前一篇报道的部分内 容:

  ……《纽约时报》教育与生活增刊报道说:在中国,过去16个月来最畅销的书是《哈佛 女孩刘亦婷》,内容是父母与读者分享培养孩子进入哈佛的“科学方法”,卖了超过110万 册,并由此引来了很多模仿者,如怎样进哥大、剑桥、牛津等,多达15种……

  弗里德曼对此的看法是:

  督促孩子进入哈佛的书成为畅销书的社会,最后一定会建立自己的哈佛……

  因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与预测中东和平进程有关,所以被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报刊转载 。但在《纽约时报》网站需要付费才能看到它了。

  弗里德曼的独特见解让我们想起了一句俗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一些中国人为《 哈佛女孩刘亦婷》该不该畅销争来辩去的时候,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个社会现象传递给外界 的却是强烈的和平昌盛的信息。与此相印证的是,不少香港和台湾的读者来信都谈道:《哈 佛女孩刘亦婷》使他们看到了祖国大陆的新面貌,增强了对大陆的好感和信心。

  托马斯文章见报的第二天(4月25日),一位美联社驻京记者在另一篇报道《成功学热 中国》里,也介绍了《哈佛女孩刘亦婷》为何畅销。这篇报道的大意是:中国的白领阶层热 衷于阅读西方企业管理者的成功经验,期望以此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但销量最大的 仍是一对中国父母写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家长们把阅读教育类图书看作帮助孩子成功的 途径。

  美国《新闻周刊》的资深记者马一龙(Mahlon Meyer)在2002年12月29日发表在《波士 顿环球报》的深度报道《Crimson China》一文中,注意到我们写作《哈佛女孩刘亦婷》的 目的是:“为了与众多想让孩子出色的人们分享我们的经验,我们也希望他们能重视家庭教 育对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性。”马一龙为了探讨《哈佛女孩刘亦婷》畅销的原因,还就 此书采访了哈佛学院院长、中国近现代史专家威廉?柯尔比教授(William Kirby,中文名 “柯伟林”),以及哈佛教育学院“零岁项目”的儿童早教专家本?马代尔(Ben Mardell )。马代尔说:“与只注重孩子智力的过去相比,《哈佛女孩》一书接近于表现出一种真正 的突变。”柯伟林教授说:“与上个世纪不同之处在于,年轻的中国人和他们的父母正在寻 求最好的教育,无论它是在中国还是在海外被找到,如今尤其是这样。”

  随后则是《时代周刊》亚洲版及《美国高等教育报》的专访……

  西方媒体的这些报道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极其关注《哈佛女孩刘亦婷》的读者群。因 为这个读者群实在是太大了。按保守的估计平均每本书有三个人阅读来计算,165万册简体 字版的读者人数已经高达495万。这还没算电子版和数十种盗版的读者。据人民网《2001本 网年终专稿图书篇》报道:“作家出版社估计,《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各种盗版书至少已有 200万册。”2003年秋,婷儿陪妈妈到哈佛拜访哈佛学院院长柯伟林教授时,柯教授拿出来 请母女俩签名的《哈佛女孩刘亦婷》竟然也是一本盗版书!(当时,柯教授好奇地问:“这 本书真的是盗版吗?你怎么看出来的?”婷儿妈妈的提包里正好有一本正版书,拿出来与那 本盗版书一对比,柯教授很容易就看清了两者的区别:正版书的封面纸摸起来有凸凹感,书 里的照片图像较清晰;盗版书的封面纸是平滑的,书里的照片图像很模糊。我们把正版书送 给了柯教授,他高兴地说:“太好了,以后讲盗版问题,我就有实例可以对比了。”)

  据《中国图书商报》介绍,拥有700万忠实观众的美国“脱口秀”明星奥普拉,主持着 美国书业界影响力最大的“奥普拉图书俱乐部”。从1996—2002年4月,这个俱乐部“推荐 图书销量榜”榜首是《飞行员的妻子》280万册;第6名是《我们是穆凡尼家的》160万册。 《哈佛女孩刘亦婷》正版销量超过此榜第6名,若加上盗版,《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实际销 量大概超过350万册(超过此榜第一名)。了解了这些数据,就不难理解,西方媒体为什么 会反复提到《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罕见销量了。

  西方媒体习惯于关注民意动向,他们从《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巨大销量里悟出来的民意 是:中国人重视的是通过教育拓宽发展空间(而不是通过暴力、掠夺、扩张),开始走向富 裕的中国青少年和父母,正在国内或国外寻找最好的教育。

  能和千百万读者一起向世界展示“中国和平与发展”的一个侧面,我们深感荣幸。更何 况,有那么多的读者来信说:因为读了《哈佛女孩刘亦婷》而受益……

  停笔之前,我们想要感谢很多人:

  ——感谢所有喜欢这本书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大大小小的男孩女孩们!

  ——感谢所有推荐过这本书的各校老师、各界专家、各级领导及各家媒体的编辑和记者 们!

  ——感谢所有客观报道过这本书和中国素质教育热的各家海外媒体!

  ——感谢责任编辑杨葵和作家出版社的各位领导及出版发行网络的全体人员!

  ——感谢所有坚持销售正版书的书店老板和员工们!

  最好的感谢方式,就是献上我们精心写作的第二本书《刘亦婷的学习方法和培养细节》 。衷心希望它对您或您孩子的成长或多或少有所帮助。

  真诚地为您和您的孩子祝福!欢迎您给我们的读者信箱来信。

  我们的e-mail地址是:tingfm@2911.n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7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2:31 , Processed in 0.078224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