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97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刊(6)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10-19 18:4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刊(6)

 


新课程新在哪里



    已在全国推开的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课程,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也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新课程“新”在哪里?为什么要对现行课程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这次改革主要涉及哪些方面?课程专家们是怎样构建新课程体系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任长松同志的《走向新课程》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教育中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围绕着它。课程作为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它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主旋律。为此,作者自始至终把探索素质教育的丰富内涵、特点、各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在课程的构建中如何得以有效的实现摆在首位。素质教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内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对它的理解必须采取客观实在的、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具体来说,要针对当今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社会的信息化和社会发展对人的挑战,用面向人和社会未来发展的眼光,采取开放的态度重新反思和构建素质教育体系。这样,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思路便清晰可见了——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着眼于促进学生当前与未来生活质量的提高,着眼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这正是新课程的新视野。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的“新”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也不仅仅是应时而生的,是在全面反思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与不足的经验和汲取国外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凸显出来的,是在继承中的创新,它完全符合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规律。如果离开这一背景来构建新课程,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更不会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认同。因此,继承与创新是新课程不可绕过的必经之路,还在全面阐述新课程的内容和特色——走向生活、走向创新、走向综合、走向新科学……的过程中,以翔实的事例对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各个学科的教材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与分析,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或观点。如在“走向综合”一章中,作者用大量的事例,从现代科学知识的发展趋势、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以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说明课程综合化是我国教育实际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与此同时,作者还在分析我国现行的各门学科、各个年段教材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综合化的多种设计模式、设计范例和成功的关键。作为一个课程理论研究工作者,这样扎实的功底实在令人赞叹,这种研究的风格更值得仿效。
    与上一轮义务教育课程相比较,新课程“新”在哪里?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最为迫切需要了解的。作者在分析有关正在进行实验的教材的基础上,归纳成以下几点:(1)新课程注意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总量上进行了精简,克服了以往深、重、难的弊病;(2)新课程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努力提升学生生活质量,克服了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倾向和“偏”的弊病;(3)新课程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加强了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富有时代感;(4)新课程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专题学习也受到重视,从而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克服了以往以知识为中心的倾向;(5)新课程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6)新课程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的选择性,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充分的空间;(7)新课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克服了以往以书本为中心的倾向等等。这既是作者给读者勾勒出的一幅关于新课程的具体的和清晰明了的图景,也是作者对新课程的深刻认识和情有独钟之处。不过,作者在肯定之余,依然保持实事求是的头脑,指出一次课程改革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必须根据现阶段的特殊要求(必要性)和实际情况(可行性),在众多问题中择其要者加以重点解决。而且有些问题,如教材编制中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和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之间的矛盾,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是课程编制者们关注的焦点和谈论的永恒话题。



新课程要有新的学生评价理念



    新课程下的中小学评价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地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
    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工具、评价反馈等方面要凸显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要脱离以往教学中学生评价的定位和定式,改变对学生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做法,应把评价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功能。这既是学生评价改革的出发点,也是衡量学生评价改革成败与好坏的重要标准。
    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学生评价中,要依据基础性发展目标,对他们的道德品质、文明素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给以全面的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学会一定的社会交往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在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评价过程中,应注意教育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评价对象,灵活运用各项评价指标。通过多主体评价,使学生及时把握自己的发展状态,看到自己的进步、潜能、长处及不足,从评价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评价内容多元化。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其他潜能与特长的发展,尤其是探究与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基础要求,也要尊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处境及发展的不同要求,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评价方式方法要科学简便、灵活多样、富有实效。在学生学科学习状况评价中,不仅评价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在学生身上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形式应采取自评与互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与课堂观察、管理评价与激励评价、改进建议与发展方向等多种形式,改变过去那种在期末“算总账”的方式,同时改变那种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倡导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3-11-5 12:31:21 | 只看该作者

读经害处大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11-10 20:45:13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一下真的很有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5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9:32 , Processed in 0.07456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