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7620|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现代私塾随想录·关于功利主义、个性化和超前性(袁鸿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5-20 08:5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时下,很多人都喜欢数落主张早教或家庭教育的家长过于功利主义。一些家长也忙不迭予以否认。好像教育就应该与功利性毫不相干似的。在我看来,这种提法本身就是虚伪或者荒唐的。

其实,教育从来就是功利主义的。教育的本质,就是要人为地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并以培养某种人才为目标。因此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功利主义的。我们批评一种教育的好坏,应该是看其是否科学合理,而不是是否带有功利性。排除了功利性,也就等于枪毙了教育。

功利主义,说白了就是一种价值取向。没有价值取向,或价值去向不明确的教育,会是一种什么东西呢?恐怕只能是假冒伪劣的东西了。

2

教育本应是多样化的,尤其是进入现代多元社会后,教育更应当是千姿百态的。而且,也应当是有不同层次的。现在我国教育的最大问题,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它的历史落后性——国家的垄断和模式的单一,几乎所有学校都在培养统一的标准件似的学生,各种弊端遂由此而生。我曾说过,如果真有认真的教育改革,那就首先应当改革这种剥夺自由选择的垄断和这种一条路走到黑的单一模式。因此,我提出了个性化和超前性。而这个追求,在目前的中国,实难于从体制内实现,只好从体制外去尝试。

个性化的提法,就是以人为本,而且是以每一个实在的个性为本。孔子讲因材施教,也有这个意思在里面。教育应当充分挖掘每一个人的潜能,照顾到每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独特优势,而且这种量体裁衣式的教育也要尽量贯穿整个过程始终。最终也要强调,应以个性化的个人与多元化的社会去对接。这一点,我想,讲清讲透了,就比较容易为人理解和接受。

3

但对超前性的说法,理解就有所分歧,争议也就更大。

谈超前性,首先应当看到,教育的实施,某种程度总是滞后于现实生活的。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明乎此,也就理解了为何就被我们认为教育发达的国家,也照样有学者在批评其主流教育的滞后性。比如,美国的家庭学校运动之所以兴起,且发展之势异常迅猛,影响渐至全球,其原因之一,就是要挑战主流学校的知识陈旧、教法因循和体制老态,而追求一种观念全新的个性化教育之路。

超前性的教育,在我观念中,绝对不是把现有的小学教育提前到学前,也不是将中学的压缩到小学,从而实现有限的、甚或暂时性时间上的提前。在我,更注重瞄准未来几十年之后的社会需求,将现有的知识教育结构全部打乱,重新编织早教、后续教育的知识链条,而且注意根据每个个性的实际情况随时不断予以调整。以此来确保个性化和长远的超前性。



(2005-5-20)

http://www.chinathink.net/forum/dispbbs...d=3102&id=386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5-5-20 11:29:10 | 只看该作者
huge57+-->引用:huge57 超前性的教育,在我观念中,绝对不是把现有的小学教育提前到学前,也不是将中学的压缩到小学,从而实现有限的、甚或暂时性时间上的提前。在我,更注重瞄准未来几十年之后的社会需求,将现有的知识教育结构全部打乱,重新编织早教、后续教育的知识链条,而且注意根据每个个性的实际情况随时不断予以调整。以此来确保个性化和长远的超前性。

非常期待......
如果袁博士真能总结出一套全新的更适合儿童认识过程的知识链,那真是功德无量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5-20 12:32:12 | 只看该作者
文章来源: beijing(ZT) 于 2005-05-19 18:57:26   



女人在一起聊天大都三个话题:议论婆婆、数落丈夫、炫耀孩子。李姐的女儿在英国读书,王老师的儿子考上名牌大学,每次说起来都眉飞色舞,按捺不住的得意。这种场合阿珍一般插不上嘴,她离婚了,孩子学习又不好。

  阿珍女儿小红聪明、勤快、有礼貌,到单位来玩“叔叔、阿姨”地叫,大家都喜欢。她小时候学习挺好,阿珍离婚那段时间情绪低落,吵架生气,对孩子影响很大。小红胆小、敏感、情绪化,眼见着学习一天天下降到不可收拾。初三读两年还是不行,最后花钱上了职高,专业是“万金油”的文秘。阿珍提起女儿就叹气,头发都愁白了。

  小红毕业后一直没正式工作,阿珍一个人工作还经常给父母些钱,这么多年来就没添过衣服。小红是个懂事的孩子,推销化妆品、卖保险,在小公司帮忙打杂,挣的钱都交阿珍。阿珍观念传统,希望女儿有个正式工作。

  一天小红看报上有个“幼儿早期教育中心”招聘,她从小就喜欢孩子,赶紧报名,经过培训上岗工作。小红珍惜这个机会,干得特别上心。她年轻、好学,许多上门给家长指导、给小宝宝服务的业务她主动去。有的住郊区,她天没亮就挤公交换长途,差不多到下午才能吃午饭。

  春节聚会,小红陪阿珍来的,“我妈最近心脏不太好,我不放心”。聊起来才知道,积累了经验后小红想自己干。跟阿珍商量,用房子做抵押,贷款租房子加盟“幼儿早期教育中心”。从装修到聘老师,从制定教学计划到组织活动与家长沟通,大大小小的事都自己干。与工商、税务、消防、教育部门打交道的同时还得协调与社区的关系,调解员工矛盾,忙得没黑没白。我问:“每个月还贷压力很大吧?”“可不,还贷、人员工资、添置设备,开销不小,必须有200个孩子才能维持运转,所以得满足家长的需要,不能得罪她们。唉,有的家长真麻烦,孩子磕一下、碰一下就不依不饶。”

  前不久一天晚上,阿珍突然腿疼,没在意,早起却一步走不了了。小红马上找车送她上医院,医生找不着什么原因。“吃点消炎药,回家躺着吧。”“这得多长时间好?”小红问。“说不好,也许几个月。”医生说。小红想起有个宝宝的爸爸好像是中医,马上打电话,家长特别热情“赶紧过来”。中医看了看,捏了捏,三掰、两弄,没20分钟,嘿,能走了。

  我们去看阿珍,她差不多好了。看着小红忙里忙外,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大家说,“阿珍你可享福了。”王老师坐一会儿就急着走:“我儿子今儿回来,我得买菜去。”“他不是住校吗?”“他二、四都回来,扔一堆脏衣服,改善一下伙食。”李姐也红着脸说:“我也得走,我闺女一年得十多万,这点死工资哪够,我接了个翻译的活儿,明儿就要。”李姐头发都白了,这辈子的积蓄都给闺女还不够,老了老了,还得给她“打工”。

  学习好不是一切,跑在前面也不一定就是“冠军”。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做得很好。几个孩子同岁,小红闯入社会,自食其力还有了自己的事业。那些曾经“领先”的孩子如果继续信赖父母、贪图安逸、不努力、不想长大,很难成功。一个人的能力不单用学历衡量,能适应社会,有爱心、责任心、能安身立命才是根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5-20 13:21:09 | 只看该作者
和袁博士再探讨一下:

1、功利性:功利性是不可避免的,很多父母让孩子去学乐器、考级,都是具有功利性的,因为一个结果可能让孩子顺利地读一个好的学校,这种功利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可避免也会对孩子带来伤害。
还有一种功利性,就是拿孩子在某个方面于其他孩子的不同作为炫耀自己成功的例证,甚至把孩子作为自己事业的工具,说白了是为自己谋功利,这种父母往往不易得到大众的认可。

2、个性化:目前体制无论有多少弊病,毕竟是主流的,基本唯一的,个性化确是多种多样的,也许能有一万种,这一万种里也许只有一种是对孩子是有好处的,其他的都会害了孩子。所以,强调个性化只能表明对现有教育的失望,但并不意味着个性化的东西就是好的。

3、超前性:往往大家认为,无论什么东西,越早就越好,其实绝对不是这样,必须那个东西是适合孩子的。当然,是否适合并不以年龄为基础,而是适合她目前的整体认知水平。否则肯定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

而前还要看这个超前的水平,低劣的超前害处甚至无穷。前面很多人讲过目前那种双语幼儿园的害处,一个低劣的老师,可能导致孩子一辈子发音不准确。一些从小培养的不正确的习惯,比如珠心算、背经、闪卡,给孩子带来的恶果可能是一辈子都难消除的。

前些天看nba,真的为姚明伤心,nba三年级的学生了,防守还是那么低劣,那么大的个子,就学不会举起手来防守,有那么好的先天优势却不会去用,究其原因,都是被中国低劣的教练水平给害的,习惯成自然了,也就难改了。反观奥尼尔,十几岁了才接触篮球,够晚的了,按中国人的思维应该已经没希望了,可是有了好的身体条件,有了正确的训练,照样威风。

中国少年天赋的人太多太多,成年后能成功的太少太少,难道这不是给超前性的一个很好诠释么?

笨鸟要先飞,难道我们中国的孩子天生都是笨鸟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5-20 15:01:05 | 只看该作者
人一定要吃饭和人一定要吃山珍海味的“功利心”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为孩子的身心更好地成长而进行的早期教育和为了孩子成名而拼命地灌输各种知识能力的早期教育也有着本质的区别。难道真要枪毙前者!

谁有那么大的水平可以瞄准未来几十年之后的社会需求,建议去做国家发展方面的高级官员或者取代安南的位置,这样可以造福全人类!如果真是这样,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就把它都扔了吧!把这种带风险的预测放在教育孩子身上,是一般父母想都不敢想的,也许二般的会想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5-20 16:58:55 | 只看该作者
计划经济早就被证明行不通了,怎么还有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复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5-20 17:18:35 | 只看该作者
其实现在中国传统学校教育才是真正的计划经济下的产物,是压制创造性和摧残孩子的最理想场所。是被证明最最行不通的教育了(看看已经制造的和正在制造的一批批大学生和博士生吧)。

期待袁博士能实践出一条新路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5-20 17:22:30 | 只看该作者
[转贴]我为孩子讨说法

作者:王伟群

    一位母亲,千里迢迢从云南来到北京,打电话给编辑部,说一定要找我们谈谈,谈她的孩子和孩子的老师。电话里说着说着就哭了。
    记者见到这位母亲的时候,她正和自己的大学同学在一起,谈起来才知道,她的同学也有一肚子苦水,也是关于自己孩子的。那位同学说,记者你可千万别说我是哪个单位的,更不能提我们孩子的学校,不然我们孩子可没好日子过了。
    这位母亲却是豁出去了,把单位的名字、孩子学校的名字、孩子的名字、孩子老师的名字一一道出。她是一位大学老师,兼某报社的记者,孩子今年8岁多,曾经是昆明市一所企业子弟学校的小学生,现在已转到郊区的一所小学读书。下面是这位母亲的自述。

                   我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我儿子上的学校是省示范小学,他们那一级8个班,家长们都在传说是一(2)班的班主任a老师最好,是优秀班主任,她的班学生平均分最高。大家都托关系找门子,就想往那个班里挤。我们也是找了关系才进去的。但是不久后的一件事使我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一年级上半学期的一天,儿子放学回家后问我:“妈妈,什么叫‘有娘养无娘教’?”我一愣,“你从哪儿听来的这句话?”“a老师说的。”我的态度显然使儿子有些迟疑。“a老师说谁?”“说我们全班。”“……”我不知该怎样向一个刚刚迈进学校大门的孩子解释这句侮辱性的话。
    我最后悔两件事,第一我不该择班,干嘛非要多年的先进教师不可,没准儿找一个年轻一点的,有爱心的,思想比较活跃的,还到不了今天这个份儿上。第二我不该在家长卡上填我的研究生学历,填小学生就好了。后来很多事就是因为我的研究生学历导致的,以致积怨越来越深。
    我的孩子最明显的问题是上课时走神。念课文的时候他不跟着念;做作业的时候,他就看着窗外想别的了。在家也这样,做了一半,就陷入他自己的臆想中,自言自语的。大人过来问他在干嘛,他说他在想动画片里的场景,或是想和小朋友一块玩儿的事。所以我不让他看动画片,但凡有刺激的都不让他看。可也还是不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越发明显。
    孩子转离这个学校后,我才能以一个平等的身分再回去和老师对话。否则,很多话我们不敢讲。我们是被耽误的一代,读大学时,我就是老大姐,读研究生时就更不用说了。我这样拼命地学,是为了夺回失去的岁月。我不是说为自己骄傲,只说是“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谁承想在历史就要迈进21世纪的今天,在这个学校的三(2)班,我感到我的学历不但成了我的耻辱,而且是我儿子的耻辱,成了他卸不掉的十字架!当他做错了事,a老师便拿他妈妈是研究生来教训他:“你妈还是研究生,怎么教育你的……”“你这个研究生的儿子怎么会……”
    于是就有别的孩子奚落他:“你妈是研究生?你妈是研究臭豆腐的吧?”我的孩子回答:“你妈才研究臭豆腐呢!”对方又说:“我妈又不是研究生。”然后双方开始骂脏话……
    这位老师曾经这样对我说:“我们班所有孩子的家长,包括我本人在内———我只是中专毕业,你的学历最高,你的知识面最广,可是你的孩子……”我无言以对。
    放学去接孩子时想跟老师说几句话,几乎每次老师都是告状,而且从不避讳别的家长和孩子。说着说着,其他孩子就围拢过来,我不愿意继续说了。孩子也有自尊心。即使要教训孩子我也要回家去打。如果他的自尊和人格被伤害了,他还怎么有信心学习呢。
    可我觉得a老师似乎没有意识到,学生也有自尊心。一次,我到教室里接孩子,看见他坐在最前面一排惟一的一张靠墙的桌子边。“看,老师多关心你,让你一个人坐最前边,免得上课讲话。”我一半讨好地说道。
    “那是惩罚座位,班上最差的才坐那儿呢!”当着教室里的许多人,a老师毫不留情地甩过一句。
    一天,另一个家长跟我抱怨,说a老师成天告状,弄得她都想把孩子转到其他班上去了。这话提醒了我。所以那天下午再去接孩子遇见a老师时,我就说,a老师,您看,我儿子这个样子,真让您费心了,我们也特别抱歉,您看能不能让他换个环境,找个女生多一点的,调皮的孩子少一点的班。我刚说到这儿,她突然打断我,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你就死了这条心吧!事后一个朋友对我说,你非常愚蠢。如果你要转班,对老师是个极大的伤害,也不会有别的老师敢接受。最多是让你的孩子转学出去读一学期,然后再转回来,转到另外一个班。
    转班这件事又把a老师得罪了。
    课堂上老师骂他:“有娘养,无娘教。”“去告诉你妈,你已经无可救药了!”
    儿子还经常被安排和班上一个女生坐在一起。这个女孩子也是在班上经常挨骂的。他们俩坐在一起老动,老是说话。在一次放学的时候,a老师又极不耐烦地向我抱怨他俩怎样不守纪律,怎样爱讲话。我小心翼翼地说:
    “a老师,你看,他们俩都爱说话,是不是把他们俩调开?”
    “调什么调,他们既然爱说话,就让他们在一起好了,让他们俩都烂掉,免得影响别的同学!”
    “……”我被呛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教师的素质越差,家长就越怕。如果教师有平等的意识,有对孩子的爱心,我们与学校的沟通就要容易得多。但是如果这个教师要想恶心你,你就越是得卑躬屈膝,陪着笑脸。像“让他们俩烂掉”这种话,作为一个高等学校的教师,我完全知道应该怎样回答,但我敢吗?我的孩子在她手里。我当时哭都哭不出。
    最让人无法容忍的是,她竟然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奚落我的孩子和那个女孩子说:“看看你们俩,你摸摸我的大腿,我摸摸你的大腿,就像一对儿,亲热得很嘛!”班上哄地一声笑开了。
    我后来质问她:你究竟是什么意思,你是多年优秀的班主任,用这种语言说两个不懂事的孩子,且不说他们俩之间没有这件事,就是摸了一下,能意味什么?你到底要暗示什么东西?你究竟要诱导什么东西?   

                        孩子无力反抗,只能逃避

    我最终决定让孩子转学。
    班主任骂他,数学老师也骂他。老师的辱骂,成了孩子带侮辱性的外号。我去接孩子时,几次遇到别的同学无端地骂他,甚至指着他的鼻子欺辱他,而我儿子只是满脸的无奈与漠然。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他们只是七八岁的孩子,怎么可以这样侮辱别人和接受侮辱?!
    可是,当我问及这些孩子为什么无缘无故骂人时,当我问及我的儿子为什么无故受辱而不予争辩时,回答竟简单而且一致:“老师就是这么骂的!”
    孩子之间互相骂也算不了什么,尤其是男孩子,可是我那孩子对此完全木然。我震惊了。一到家我就问他,为什么同学们这么骂你?这个外号是怎么回事?他说是老师说的。一次他当堂数学作业做得太慢,全班都做完了,他还没写完。老师就骂他“你这个老黄屎”!然后这个外号就传开了。
    我觉得这件事受伤害的决不只是我儿子一个人,对其他孩子同样也是伤害。我的儿子是被侮辱,别的孩子是学会了去侮辱别人。这是不是一种伤害?一个幼小的心灵,不知道去尊重别人,他学会的是怎样去伤害别人,侮辱别人,这是不是很沉重的代价?
    两年半的时间,一个刚刚步入学校的小男孩,他的自尊就这样被摧毁,他的自信就这样被泯灭。他那颗幼小的心无法面对这样一个矛盾的现实:要尊重老师,听老师的话———但老师却可以随便侮辱他;要团结同学,热爱集体———但同学可以用老师的话辱骂他;他厌恶a老师,回家偶尔把老师骂他的话告诉家长,家长又总是向着老师:“老师是被你们气急了才这么说的。”
    我们明明知道教师不能辱骂学生,但如果老师这样做了,我们又能怎么样?只要老师告状,我们都要严厉地批评孩子,有时还有体罚。我们做家长的在无可奈何中,和这种教师共同给孩子构筑了一个他无法承受的现实!
    他无力反抗,只能逃避,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厌学。
    一个简单的“看图写话”,他能做一个小时;手工课也是a老师教,这本是一门他最喜欢的课程,但是上学期,他的手工课得了30分,因为有3次手工作业他做了,却放在抽屉里,不愿意交给老师。
    我非常生气,我对他说,你得了30分不要紧,可是你为什么那么没有责任感,作业做好了放在抽屉里不交。是哪个老师教手工,咱们跟老师解释一下。
    他说是a老师。
    我说你马上给a老师打个电话,向老师道歉,然后我来问问老师怎么回事。
    他一听说要给a老师打电话,马上向后缩。“不打不打就不打!”
    “你一定要打,你连对不起都不愿意说,说明你根本不打算改正错误。”我的态度非常严厉。
    他说,妈妈妈妈,今后我一定交作业。您别让我打这个电话了。他一面往后缩一面哭,害怕极了。
    我们僵持了有10来分钟。我说你今天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你给老师打个电话,说对不起;要么你把裤子脱了,我打你一顿。他站在那里想了半天,最后把裤子脱了……我气昏了,打他,可他不告饶,不改口,就是不打这个电话。
    后来我明白过来,孩子已经对这个老师产生了极度的厌恶。只要一上a老师的课,他就不可遏制的感到要解手。我们作了很多努力使他养成了早晨解手的习惯,但是一上a老师的课仍然无法控制。甚至早上已经解了手,上课仍然拉在了裤子上,而上其他老师的课就很少发生上厕所的事。
    我请教过一位儿童心理学专家,他说,这是因为孩子对于老师和她所教授课程的厌恶,已经从他的心理反应变成了一种无法自控的生理反应———只要能逃避a老师,他宁肯呆在臭哄哄的厕所里。
    最后通过学校的教导主任,我终于能够和老师进行一次正式的谈话了,是站在学校的操场上谈的。老远,我就陪着笑脸。“a老师,过年好,春节过得怎么样,都好吗?”
    她一开口就说,你不用绕圈子了,你今天有什么意见你就提吧。
    我赶紧说,a老师,我今天不是来提意见的。我们就是想和您商量一下,我们家长怎么和学校配合,来教育好这个孩子。
    谈话十分艰难。
    最后,a老师丢下这么几句话:“反正主任你也找了,该反映的你都反映了,该告的你也告了。不过我无所谓,我不在乎。该得到的我已经都得到了,没得到的我也不去想了。告诉你,我现在什么都不怕!我什么都不怕!我什么都不怕!”然后撇下我就走了。
    我们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去找了校领导,希望能在校内转一个班,回答又是完全否定的。说是要照顾到现任班主任的感情以及和各班主任之间的关系。

                孩子冲口而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我不得不把孩子转走了。
    我在给孩子办转学的时候,一点也不敢给他透风。他一旦知道一点点风声,就会不顾一切地要求转走。但当时我还没把握能不能办成。
    后来我告诉儿子要转学了,他那个高兴啊!我说,我们过去以后,住的房子很差,没冰箱、没电视、没管道煤气、没太阳能热水器……他马上打断我,“没关系没关系,没电视我就可以更好地学习,没冰箱我就可以减肥。”他生怕我改主意。
    办转学要填一个单子,要求原班主任老师签字。这是个什么优秀班主任啊,自己班上的学生转学了,总得问一声转到哪里去了。她怎么样,鼻子里哼一声:“哼,转走了,转走了好哇。”
    下午我又回学校去拿书,见到这位老师,我说:“a老师,孩子转走了,您看我有些想法能不能交流一下,我希望能有个时间和您谈一谈。”
    “不用谈了,人都转走了,还谈什么,过去发生的事就烟消云散了。我教你们孩子也算是我遇着了。”
    直到这个时候,我终于觉得自己可以以一个平等的身分和老师对话了:
    “a老师,事情不会烟消云散的,您那天对我说您该得到的您都得到了,您没得到的也不想得到。可我认为,您得到的不见得就是您该得到的,您没有得到的也不见得将来就得不到,从辩证的角度来讲……”
    “什么辩证不辩证,你不要给我讲了,我有事,我要走了!”
    她根本容不得我继续往下说。
    我是一名大学教师。我做了近20年的学生,14年的老师,8年多的家长。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首先是“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我深感这位班主任的所作所为严重违背了师德。
    为了更多的孩子,我希望再找老师们谈,这方面的原因在我心目中占了70%的分量。另外还有一部分是为我个人要讨回一个公道,为我的孩子讨回一个公道。
    我一定要讨个说法。
    我决定先找数学老师谈。因为就在我的孩子被迫转走以后他还当着全班的孩子侮辱他。
    一个星期六下午,我把他约到一个酒吧。一见面,他就十分自信地说,我教书9年,从来没和家长红过脸。
    我说,我一点也不怀疑你这话的真实性,但是这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你师德很好,只是在我的孩子身上,你犯了明显的错误;还有一种可能,你以前就没有把孩子的自尊和人格当回事儿,说话从来都很随便,只不过从来没有家长敢来和你较劲。坦白地说,今天如果我的儿子还在你班上,我也绝不敢把你叫出来和你谈话。你自己掂量掂量,哪种可能性更大。
    那天我们谈了两三个钟头。一开始,我就对这个老师说,请您给我的孩子一个真实公正的评价,他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数学老师讲了许多,多数是孩子的优点。爱劳动,老师叫干啥就干啥;很聪明,反应很快;很乐意帮助老师做事,尊重老师,对老师有礼貌;学习能力强,学习态度端正;没有不诚实的地方,有上课上厕所的事,但也就一两次。缺点就是上课不专心,动作慢。他说他没发现孩子在班上有孤独感。
    我说,我本来没打算和你计较,我认为事情的主要责任在班主任,可是,孩子走都走了,你还要在班里这样糟践他,你这是为什么?!
    他一个劲儿说对不起。
    我说,我是成年人,找你谈并不是想从你那里讨回我的个人尊严。但是孩子的心理,他的自尊、他的人格、他的自信被你们泯灭了。你说怎么办?
    最后我们达成协议:由数学老师当面对我的孩子说下面三点:第一,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什么缺点,什么优点,让他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第二,向他承认错误,明确告诉他,教师不能辱骂学生,这是有法律规定的。我希望通过这件事使孩子懂得,不管是什么人,即便是老师,一旦犯了错误也是要承认的。第三,保证今后在任何情况下,班里的孩子不能再辱骂我的孩子。除此之外,这三点还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再说一遍。数学老师都同意了。
    然后我给孩子打电话,让他下来。
    我爱人也下来了。我们四个人坐在一起,数学老师向孩子承认错误,并给了他一个评价。我对孩子说:
    “老师向你道歉,妈妈也要向老师道歉。为什么?你在学校不遵守纪律,给老师的工作带来了麻烦,所以我们要道歉。另外你也看到了,老师做错了,老师向你承认错误,他就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今后你要明白,在你的人生道路上,如果做错了什么,你也要敢于承认错误。老师两年半教了你那么多数学知识,中国有句老话……”
    孩子立刻冲口而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数学老师当时很感动。
    数学老师走后,旁边坐着的客人听见我们的谈话,走过来对我说,你说得太好了!那个服务生也来说,“你说得太好了,你都写下来吧!我就是上小学的时候,我的老师给我起了个外号,全校人都知道了,我气了,就不去上学。”是啊,有的老师根本没有意识到,他随随便便一句话,就可能毁了一个孩子的一生。
    那天临走时,数学老师一个劲儿说,对不起,真是很对不起,我没想到随便的一句话,会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心灵创伤。
    我们达成了谅解。
    在a老师那儿,事情就变得复杂多了。
    3月10日,由于云南省电视台的介入,事情有了明显的进展,我不但终于和这位班主任面对面坐在了校长办公室里,同时在座的还有校长、书记、主管企业教育处的同志以及数学老师等多人。我们从早上一直谈到下午4点,a老师多次被我问得哑口无言。
    然而她却气愤地说:“我千错万错,错就错在严格要求学生。”她直指着校长和教育处的同志质问道:“校长,你们说,我这样做错了吗?如果错了,我明天就改!”
    我马上接过话说,a老师,我今天绝不是要和你讨论是否应该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不是错。我想问问你,在严格要求学生和侮辱学生人格、摧毁学生自尊这二者之间,有没有第三条路?她无言以对。
    最后她说,嗯,我说过有娘养无娘教,我向你承认错误,对不起,还有什么?摸大腿,对不起,还有什么,你说什么我都承认。行了吗?
    我拒绝接受这样的道歉。
    我要求与a老师再谈一次,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取得共识之后,再谈道歉的问题。
    3月12日,由于一位朋友的热心协调,我和该企业主管教育的领导见了面,他耐心听完了我大致讲述的事情经过,表示会让此事尽快有一个较好的解决。他还表示要以此事为契机在所辖各学校的教师中进行一次师德教育。对于领导能在繁忙中抽出时间为一个孩子、一个教师的事接待我,我很感谢。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学校方面再没有为此事找过我。
    4月9日,该企业教育处处长约见了我。他认为上述发生的事情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她现在已经和你没有什么利害关系了,所以她没有必要和你谈了。”至此,我对依靠教育处解决此事已不存任何幻想。

                     “我今天又被老师表扬了!”

     孩子在新的学校完全变样了。
    班主任老师很年轻,很有爱心。孩子去了以后,连做了三篇作文,都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每天孩子放学回来都特别高兴,说我今天又被老师表扬了!学习态度立刻就不一样了。
    孩子上学的时候,舅舅给买了一个很好的书包。两年用下来,那个书包坏了,我要给他再买一个。他说不用,补补还能用。我就给他补了。到了三年级,已经破得没法用了。我说再给他买一个,我们已经选好了,正准备付款,他突然不要了,说妈妈,咱们把那个旧书包找出来,补补还能用。我说不行,那个书包太烂了。他说不买,钱省下来可以给那个小姐姐。他是说我们与“希望工程”结对的那个女孩。
    回来后我说你把这事写篇作文吧,他就写了,说,上学第一天,舅舅给我买了一个新书包,很漂亮。它不仅漂亮,还带着舅舅对我的希望。我就背着这个书包走过了两年半坎坷的岁月……作文写完了,我来改。我当然知道他说坎坷的岁月是什么。在他的心目中,那两年半是一场噩梦。
    我把旧书包找了出来,大洞上绣一朵大花,小洞上绣了一朵小花。他接着写:书包上,一朵大红花对着一朵小红花笑,多像妈妈和我啊!
    这篇作文老师给了他四朵小红花。

                     教育失误产生的次品能报废吗

    现在我们天天谈素质教育。但是,如果教师的素质没有起码的保证,怎么可能期望培养出一代高素质的新人?素质教育的第一条是“德”,而人格教育,心理素质的培养,在一些学校却往往成了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盲区。
    实事求是地说,a老师花了许多时间在教学上,所以她十分自豪地说:“我的班平均分在年级上从来是数一数二的。”可是她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孩子要学的首先是做人,其次才是知识。如果我们的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甚至没有起码的自尊,这样得到的“数一数二”的高分,又有什么意义?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强调“尊师重教”,是因为教师是一个高尚的职业,教师具有比常人高尚的品格和情操———至少在孩子的心目中是这样的。但是,我们有的教师常常无视学生的自尊和人格,一方面他们辛辛苦苦地灌输给学生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又毫不顾忌地贬低和伤害孩子的自尊。
    试想,这样的教师能否唤起孩子发自内心的敬重?一个自尊麻木的孩子又怎么能够自律?再加上沉重的作业负担,孩子怎么能不厌学?如果我们可以找到一个能够真正深入学生内心的调查方法,来看看我们的孩子有多少人曾受到过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或扭曲,有多少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我相信,结果会是触目惊心的。
    我们是一个有着厚重的“师道尊严”文化的民族,社会、家庭和学校无不一致强调,学生必须尊重老师。而在老师尊重学生方面,我们更多的是注重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但是有多少人想过,肉体的创伤是看得见也可以愈合的,而心理上的创伤是看不见的!我们做父母的———孩子在世上最亲的亲人,我们做教师的———孩子心中最圣洁的形象,在体味他们幼小的心灵,扶持他们脆弱的自尊,帮助他们发展健康的人格方面又做了些什么呢?谁来挽救他们失落的自尊,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生产的失误是产生次品或废品,可以报废掉。教育的失误产生的次品或废品是国家的公民,报废掉的将是民族的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5-20 22:55:14 | 只看该作者
看到八楼转贴的文章很有感触。我小的时候也曾经被这样一个老师伤害过,这样“优秀”的老师还有不少。。。。。。如果父母把教育孩子这样一件大事交给学校,真的有点像“押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5-21 06:29:12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zerotothree.org/BrainWonders/EarlyLiteracy.html

这是1篇关于早期语言和读写能力开发的文章。
目前的早期读写能力理论认为孩子的语言和阅读学习并非在上学以后才开始,而是从一出生
就开始了。婴儿的阅读行为分下列步骤:
1。对书的操作和物理活动,比如翻,撕,咬。这是他开始学习如何使用书
2。看和分辨,发现书的内容,并开始与之交互,开始注意到和分辨出书中的图画
3。图片和故事的理解,开始指认图片,或者模仿图片中的行为
4。故事阅读,开始发现文字,并有口头的阅读。(这个阅读可能仅仅是哦哦哦哦的叫唤)

以前的理论认为孩子只有大了,到入学的年龄才开始学习阅读。事实上孩子从1出生就开始了。
我们要做的是
1。不人为的阻碍这一过程。比如不让他撕书咬书
2。早期读写能力开发并非是强迫孩子过早进入正轨的课堂教育。
3。提供积极正面的,和孩子互动的,丰富的阅读环境,使得孩子能够顺利的,比较良好的发展
     他的阅读技能。

这个是谁说的孩子最好放养,自然成长?看看第3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9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27 , Processed in 0.114891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