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dyl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要常做”五分钟暗示法“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5-5-20 12:34:15 | 只看该作者
To:贤妻良母

科学家已经公认运用使精神集中的技巧可以引发松弛反应,使大脑处于a波的状态,这样可以减轻压力,促进大脑细胞的认知功能运作。我们老祖宗的太极气功都是这样的身心运动,瑜伽也是,信仰宗教产生的祈祷,静坐打禅,念经也都是。你们再有这样的信念更是能让身心都受益的。如果我的孩子愿意信仰宗教,我会支持的。   

这样感恩的暗示对孩子是很好的,我也会试着这样让孩子体会赞美和感恩的,就只怕我不能坚持。 <img src='images/smiles/frown.gif' smilietext='' border='0'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alt='' />  

我又看了催眠的资料,妈妈们的积极暗示对孩子的赞美应该是让孩子有安全感和自信的好方法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5-5-23 12:02:50 | 只看该作者
zhoumanlin+-->引用:zhoumanlin 本来不想参与这种讨论的,实在没时间。看到你们这么误解,只好多嘴两句。
孩子的任何问题可以说根本都源自缺乏被爱和认同的感觉,而“5分钟暗示法”从头到尾传达的都是父母对孩子的 <font color="red">爱、赞赏和信任 。哪来什么压制和强迫?!有了这个爱做基础,孩子重新获得安全感,获得情感和精神的满足,任何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这正是从根本解决问题,怎么可以说是表面上的遏制呢?!我们做暗示时的口气不是鼓励,而是 <font color="red">欣赏、赞美和感激 。这种爱的传递,只能是孩子最亲近的人,比如妈妈、爸爸或照顾者,这里不需要催眠师!

当然要运用“5分钟暗示法”的父母务必认真阅读七田真的书,里面有较详细地指导。
如果我的回复让你产生了一些误会,我表示歉意,我所说的都是我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而已,当然尽管不一定完全正确,只是放在这里做一个分享。
纵观历史长河,对于“教育”本身,就没有一个亘古不变,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我们国家的历史渊源和人文状态,和其他的国家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在实际指导“亲子课程”的时候,对于外来的资讯,都是经过尽可能的“本土化”,再推广的。
如果说单纯靠“爱”就能解决问题的话,那么好多社会工作者都应该下岗了,没有他们需要做的事情了。传统的观念里,“认为父母是天生的,是不需要学习的,只要有爱就可以了”。但事实上又如何呢?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怜悯心、敢于承担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为了能达到这些人性的目标,父母需要学习人性的方法。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而技巧的实施过程中是需要指导的。更多的家长朋友是凭着自己做小孩时的经验,或者看其他的朋友怎么做来教育孩子的。
这里有个小故事,和用“爱”来教育孩子同理。如果我们任何一个人躺在手术台上,在麻醉师把我们麻醉前,外科医生走了进来,说:“我对于手术真的没有受过多少训练,但是我爱我的病人,我会利用常识来做手术。”这时的你会有什么感觉?
对于相信“爱”和“常识”就足够的家长来说,就象这位外科医生,而孩子就像那个病人。

我根据这种情况,正在天津开展“心灵成长--亲子教育”的系列课程。

顺便提一下作为家长最伤害孩子的几句话。
“以爱之名去做”
“我是为了你好”
“这样做是对的”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5-5-23 12:20:39 | 只看该作者
禾沐老师真是谦逊、严谨、智慧的好学者。谢谢您!!!   
禾沐+-->引用:禾沐 如果我的回复让你产生了一些误会,我表示歉意,我所说的都是我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而已,当然尽管不一定完全正确,只是放在这里做一个分享。 纵观历史长河,对于“教育”本身,就没有一个亘古不变,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我们国家的历史渊源和人文状态,和其他的国家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在实际指导“亲子课程”的时候,对于外来的资讯,都是经过尽可能的“本土化”,再推广的。如 果说单纯靠“爱”就能解决问题的话,那么好多社会工作者都应该下岗了,没有他们需要做的事情了。传统的观念里,“认为父母是天生的,是不需要学习的,只要 有爱就可以了”。但事实上又如何呢?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怜悯心、敢于承担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为了能达 到这些人性的目标,父母需要学习人性的方法。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而技巧的实施过程中是需要指导的。更多的家长朋友是 凭着自己做小孩时的经验,或者看其他的朋友怎么做来教育孩子的。 这里有个小故事,和用“爱”来教育孩子同理。如果我们任何一个人躺在手术台上,在麻醉师把我们麻醉前,外科医生走了进来,说:“我对于手术真的没有受过多少训练,但是我爱我的病人,我会利用常识来做手术。”这时的你会有什么感觉? 对于相信“爱”和“常识”就足够的家长来说,就象这位外科医生,而孩子就像那个病人。  我根据这种情况,正在天津开展“心灵成长--亲子教育”的系列课程。  顺便提一下作为家长最伤害孩子的几句话。 “以爱之名去做” “我是为了你好” “这样做是对的”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5-5-23 12:24:54 | 只看该作者
贤妻良母+-->引用:贤妻良母 请问心理学专家和禾沐老师,我给孩子做暗示的时候,也是内心充满了赞美和感恩。
我是基督徒,通常我是先做感恩祷告,然后才做暗示,暗示完再做感恩祷告。

其实平时我们一家三口一起祷告的时候,或者在教堂祷告的时候,我们总是怀着感
恩的心情赞美主赐给我们这样一个聪明健康可爱美丽的宝宝。

也就是说,孩子睡着后得到的暗示,和我们平时的赞美和感恩是一样的。

请问,这样的暗示,是不是也对孩子有压力?我自己觉得是没有。

从你的帖子里能够看出你是一位有爱心、善良的妈妈,真为你的宝宝有这样的妈妈而感到幸福。
正如同你所述,“我自己觉得是没有”。这个感觉是你的,不是你的宝宝的。“爱”本身没有错,但是成为一个“名义”就不好了。相对于家长对子女的爱来讲,是没有任何其他的可以比拟的。还是我说的那句话,"以爱之名去做",作为执行者来讲,如果坚定的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对的,那就很难看到其他的选择了,也就看不到因此产生的伤害了。
有一次我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母亲正在给大约两三个月大的婴儿喂奶,喝着,喝着,小婴儿大概觉得吃饱了,就将奶嘴顶出口外,嘴角溢出一些奶汁,母亲用手帕轻轻擦拭婴儿的嘴角,再将奶瓶放人婴儿口中。婴儿又再一次顶出奶嘴,母亲有点焦急了,再次用力将奶瓶塞人婴儿口中,这个婴孩摇着头,避开奶嘴,然后大声哭起来。我听不清楚母亲在对婴儿说什么,可是从她的声调可以感受到母亲的焦虑与烦躁正急速上升。一次又一次母亲试图将奶嘴塞人婴儿口中,而那个婴儿也一次又一次摇着头。经过数次挣扎后,婴儿终于放弃了,他乖乖地吸着奶嘴,妈妈脸上浮现满意的笑容,仿佛她完成一件想要完成的事情,或许母亲觉得这是爱她的孩子应该有的坚持。是的,这个母亲真的是在爱她的孩子,但是肚子饿、肚子饱,是由母亲来决定?还是应该由孩子自己来宣布?我看到这个婴儿正努力表达他自己的状况,但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曲折的,折服的。我知道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都曾经如此般地被强迫离开自己的存在。为了生存,我们离开自己的需求,离开自己的感觉,我们的中心和自己逐渐疏离,渐渐丧失和自己接触、洞察与觉醒的能力,同时时也丧失了自我,虽然我们想要过自由的生活,可是却没有能力独立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因此我们的界限一次又一次的被侵犯,到最后终于丧失了界限,而随着敏感递减法,我们的痛苦会一次一次地减轻,最后变成毫无知觉。这时,第二天性,也就是所谓的性格就逐渐成形。

就你的做法来讲,如果完全如同所描述的那样,禾沐认为并无不妥。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的思维”,对于他来讲,最好的待遇就是顺其自然(不是放纵和溺爱)。
然后就是你平时的暗示里一定要注意不要提及“承诺性”的语句。
比如“我们以后会......”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5-5-23 17:20:1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和沐给大家的分享,但是能不能给一些技巧性的指导,如怎样的暗示语?怎样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5-5-24 06:07:24 | 只看该作者
您能来这个论坛是我们的幸事!  多么盼望您能过目一下我的育儿日记,给我指导指导。  暗示我好几个月没做了,我总是跟孩子一起入睡,有时比她睡得还快。  睡前我们一家三口总要做感恩祷告,这是我们家最幸福的时候。我们的宝宝实在是 太可爱,我们每天都为她感谢我们的主。她自己也感谢主让她如此健康聪明。我们 的状态就这样,我觉得挺好的 。      
禾沐+-->引用:禾沐 从你的帖子里能够看出你是一位有爱心、善良的妈妈,真为你的宝宝有这样的妈妈而感到幸福。正如同你所述,“我自己觉得是没 有”。这个感觉是你的,不是你的宝宝的。“爱”本身没有错,但是成为一个“名义”就不好了。相对于家长对子女的爱来讲,是没有任何其他的可以比拟的。还是 我说的那句话,"以爱之名去做",作为执行者来讲,如果坚定的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对的,那就很难看到其他的选择了,也就看不到因此产生的伤害了。 有一次我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母亲正在给大约两三个月大的婴儿喂奶,喝着,喝着,小婴儿大概觉得吃饱了,就将奶嘴顶出口外,嘴角溢出一些奶汁,母亲用手 帕轻轻擦拭婴儿的嘴角,再将奶瓶放人婴儿口中。婴儿又再一次顶出奶嘴,母亲有点焦急了,再次用力将奶瓶塞人婴儿口中,这个婴孩摇着头,避开奶嘴,然后大声 哭起来。我听不清楚母亲在对婴儿说什么,可是从她的声调可以感受到母亲的焦虑与烦躁正急速上升。一次又一次母亲试图将奶嘴塞人婴儿口中,而那个婴儿也一次 又一次摇着头。经过数次挣扎后,婴儿终于放弃了,他乖乖地吸着奶嘴,妈妈脸上浮现满意的笑容,仿佛她完成一件想要完成的事情,或许母亲觉得这是爱她的孩子 应该有的坚持。是的,这个母亲真的是在爱她的孩子,但是肚子饿、肚子饱,是由母亲来决定?还是应该由孩子自己来宣布?我看到这个婴儿正努力表达他自己的状 况,但这个过程是痛苦的,曲折的,折服的。我知道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都曾经如此般地被强迫离开自己的存在。为了生存,我们离开自己的需求,离开自己的感 觉,我们的中心和自己逐渐疏离,渐渐丧失和自己接触、洞察与觉醒的能力,同时时也丧失了自我,虽然我们想要过自由的生活,可是却没有能力独立生存在这个世 界上,因此我们的界限一次又一次的被侵犯,到最后终于丧失了界限,而随着敏感递减法,我们的痛苦会一次一次地减轻,最后变成毫无知觉。这时,第二天性,也 就是所谓的性格就逐渐成形。  就你的做法来讲,如果完全如同所描述的那样,禾沐认为并无不妥。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的思维”,对于他来讲,最好的待遇就是顺其自然(不是放纵和溺爱)。 然后就是你平时的暗示里一定要注意不要提及“承诺性”的语句。 比如“我们以后会......”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5-5-24 06:09:20 | 只看该作者
新浪网站早期教育论坛的张仲华心理学副教授,您知道吗?他在那里当斑竹四年多了。     
禾沐+-->引用:禾沐 如果我的回复让你产生了一些误会,我表示歉意,我所说的都是我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而已,当然尽管不一定完全正确,只是放在这里做一个分享。 纵观历史长河,对于“教育”本身,就没有一个亘古不变,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我们国家的历史渊源和人文状态,和其他的国家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在实际指导“亲子课程”的时候,对于外来的资讯,都是经过尽可能的“本土化”,再推广的。如 果说单纯靠“爱”就能解决问题的话,那么好多社会工作者都应该下岗了,没有他们需要做的事情了。传统的观念里,“认为父母是天生的,是不需要学习的,只要 有爱就可以了”。但事实上又如何呢?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怜悯心、敢于承担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为了能达 到这些人性的目标,父母需要学习人性的方法。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而技巧的实施过程中是需要指导的。更多的家长朋友是 凭着自己做小孩时的经验,或者看其他的朋友怎么做来教育孩子的。 这里有个小故事,和用“爱”来教育孩子同理。如果我们任何一个人躺在手术台上,在麻醉师把我们麻醉前,外科医生走了进来,说:“我对于手术真的没有受过多少训练,但是我爱我的病人,我会利用常识来做手术。”这时的你会有什么感觉? 对于相信“爱”和“常识”就足够的家长来说,就象这位外科医生,而孩子就像那个病人。  我根据这种情况,正在天津开展“心灵成长--亲子教育”的系列课程。  顺便提一下作为家长最伤害孩子的几句话。 “以爱之名去做” “我是为了你好” “这样做是对的”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5-5-24 23:32:52 | 只看该作者
禾沐+-->引用:禾沐 如果我的回复让你产生了一些误会,我表示歉意,我所说的都是我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而已,当然尽管不一定完全正确,只是放在这里做一个分享。纵观历史长河,对于“教育”本身,就没有一个亘古不变,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我们国家的历史渊源和人文状态,和其他的国家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在实际指导“亲子课程”的时候,对于外来的资讯,都是经过尽可能的“本土化”,再推广的。如果说单纯靠“爱”就能解决问题的话,那么好多社会工作者都应该下岗了,没有他们需要做的事情了。传统的观念里,“认为父母是天生的,是不需要学习的,只要有爱就可以了”。但事实上又如何呢?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怜悯心、敢于承担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为了能达到这些人性的目标,父母需要学习人性的方法。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而技巧的实施过程中是需要指导的。更多的家长朋友是凭着自己做小孩时的经验,或者看其他的朋友怎么做来教育孩子的。这里有个小故事,和用“爱”来教育孩子同理。如果我们任何一个人躺在手术台上,在麻醉师把我们麻醉前,外科医生走了进来,说:“我对于手术真的没有受过多少训练,但是我爱我的病人,我会利用常识来做手术。”这时的你会有什么感觉?对于相信“爱”和“常识”就足够的家长来说,就象这位外科医生,而孩子就像那个病人。 我根据这种情况,正在天津开展“心灵成长--亲子教育”的系列课程。 顺便提一下作为家长最伤害孩子的几句话。“以爱之名去做”“我是为了你好”“这样做是对的”......
我不喜欢断章取义的讨论。在“爱”的基础上,为人父母的我们都在不断地学习,从实践中、书中、别人那里等各种媒介学习教育的思想和技巧。没有人认为只有空洞的“爱”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这也是我们来这里交流的共同出发点。在我上个回贴最后也特别强调,“务必好好学习七田真有关五分钟暗示法的内容”,看过的人就知道,里面解释得很详细,应以怎样的口吻,不要用怎样的口气等等,以免给孩子压力,造成孩子反感。还有示范内容供读者参考。所以没读人家的书,不了解“五分钟暗示法”的人,没有资格否定“五分钟暗示法”。你上面的观点和给大家的建议完全正确,没有人质疑。只是你提醒大家做暗示时一些注意的地方,在七田真的书上,已经明确地诠释给读者了。 顺便提一下,你上面提及的“最伤害孩子的几句话”,我从来没有对我的孩子讲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5-5-25 01:24:00 | 只看该作者
我也从来没有讲过:-)  禾沐老师也是好意提醒。   
zhoumanlin+-->引用:zhoumanlin    顺便提一下,你上面提及的“最伤害孩子的几句话”,我从来没有对我的孩子讲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5-5-25 13:45:15 | 只看该作者
zhoumanlin:

您如果看到催眠治疗里的指导语就明白了,催眠治疗从来都没有暗示,都是启发来访者,问问题中让来访者自己思考反省,然后找到自己的问题和产生原因。

“五分钟暗示法”里是用积极鼓励和爱意的语气暗示孩子的,其实还是一种让孩子照着你说的去做的委婉的”命令“,孩子不是思考后自发的改变。这样的积极暗示大可以在孩子清醒时也就是在意识状态中做!在潜意识中会有其他您预想不到的问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7 06:06 , Processed in 0.127687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