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49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聊天灌水] 有些感触的文章之一:张立宪《关于阅读的真相,略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0-26 13:1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几天看到《读库》 张立宪的一篇小文《关于阅读的真相,略囧》,
作为一位独立出版人这个身份,他发这篇泼冷水的文,有趣
看完文章,再看看家里那一摞买回来后N久还没拆封的书,惭愧啊!!!这不是在写我这种类型的嘛

看书!看书!看书!看书!

链接
https://zhuanlan.zhihu.com/p/294 ... p;utm_medium=socia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6 13:17:36 | 只看该作者
转 :https://zhuanlan.zhihu.com/p/29460877?utm_source=weibo&utm_medium=social


关于阅读的真相,略囧
1
一家健身房,靠的是那些办了卡又不来健身的人挣钱。要是把会员卡约定的次数满满当当用完,估计健身房就该赔钱了。
一家出版机构,靠的是那些买了书又不看(至少没看完)的人挣钱。要是把书架上的书仔仔细细看过再去买新书来读,那时候大多数出版社就已经倒闭了。

作为一个以书为生的人,我说出这个真相,并不是在砸自己饭碗。
你不会就此罢手的。人们不断地买书,是靠一种错觉来维系:摆上书架,标志着已经拥有;粗略一翻,就宛若了解熟知;旧的未读新的已至,是因为相信自己以后总会有时间看的,那时候至少应该手头有啊。
从消费心理学来说,买书更大程度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所有权迷恋症——这件东西是属于我的。你没有,而我有。你有那么点,而我有这么多。你的是那样的,而我的是这样的,以及,我们是一路的。
是的,某一类书会成为某种身份的象征、某种品味的装饰,它反过来可以成为你用来证明自己身份和品味的成本最低的投资。
阅读并不是我们的刚需,虚荣才是。
于是我们买书、晒书太多而读书太少,网上点蜡烛向某人表示敬意太多而看人家的书太少。

2
做书这么多年,我有一个很重要的心得:你很难说服一个觉得书很贵的家伙,让他认同书其实不贵。
但对于那些买起书来不眨眼、宁肯别的不干也要花钱买书的兄弟来说,有一个真相也很残酷。
一本书,无论是参加促销满三百送二百买的,还是咬半天牙拆东墙补西墙买的,不管是抱怨书贵,还是觉得便宜,事实上——
即使你花钱把书买了下来,它也并不是你的。
没错,你买到手的只是它的皮相。市场上的书都是按照其物理成本定价:用了多少纸,什么样的印装工艺,以及渠道费用等等,曹雪芹老师的前八十回《红楼梦》,马伯庸老师的全四册《古董局中局》(抱歉找不到其他可类比又不嫌冒犯的了),字数相近,厚度相仿,你花的钱也就相差不多,可这俩人写的东西,你说能一样吗。
你买下来的一本书,如果不读,它的价值就是零。装饰品的属性另计。
可如果你读了,它的价值、带给你的阅读体验和人生影响,可能远超那个金钱额度,也可能给你带来的精神损失和隐患,比把你们家房子烧光尤甚。
好像从来就不会有真正等价交换的买书行为。

3
“你存了好几十块移动硬盘的片子,看过多少呢?”“这些片子我每一部都看过——它的下载进度条。”
书也是这样,我们记述最多的,是这本书的拥有过程。购买时的场景,到手后的喜爱,隆重的上架或上床仪式,当然免不了拍照,然后……就很少有人有然后了。
即使在很少有的阅读行为中,占很大比重的是用来印证自己的真知灼见和深厚学识,吐槽作者果然不负我之所望、不出我之所料,指摘书在编辑制作中的种种毛病和错误。书好像不是让你发现作者价值,而是用来佐证自己如何不俗不凡的,这笔钱才算没白花。
还有另一种书内损失书外补。不去读书,而是读相关的书评、书摘,趸来别人的读后感或精华集萃,为我所用,似乎自己也就算读过了。还有这等高效的阅读。
真相到这里,我自己也是瀑布汗了。人类的文明成果就摆在那里,哪怕只把几本书认真读过、诚实践行,这世界也不至于混蛋成这样。
我尽量把这篇文章写短,少占用些大家的时间。然后,你我各自看书去,可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6 13:17:36 | 只看该作者
转 :https://zhuanlan.zhihu.com/p/29460877?utm_source=weibo&utm_medium=social


关于阅读的真相,略囧
1
一家健身房,靠的是那些办了卡又不来健身的人挣钱。要是把会员卡约定的次数满满当当用完,估计健身房就该赔钱了。
一家出版机构,靠的是那些买了书又不看(至少没看完)的人挣钱。要是把书架上的书仔仔细细看过再去买新书来读,那时候大多数出版社就已经倒闭了。

作为一个以书为生的人,我说出这个真相,并不是在砸自己饭碗。
你不会就此罢手的。人们不断地买书,是靠一种错觉来维系:摆上书架,标志着已经拥有;粗略一翻,就宛若了解熟知;旧的未读新的已至,是因为相信自己以后总会有时间看的,那时候至少应该手头有啊。
从消费心理学来说,买书更大程度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所有权迷恋症——这件东西是属于我的。你没有,而我有。你有那么点,而我有这么多。你的是那样的,而我的是这样的,以及,我们是一路的。
是的,某一类书会成为某种身份的象征、某种品味的装饰,它反过来可以成为你用来证明自己身份和品味的成本最低的投资。
阅读并不是我们的刚需,虚荣才是。
于是我们买书、晒书太多而读书太少,网上点蜡烛向某人表示敬意太多而看人家的书太少。

2
做书这么多年,我有一个很重要的心得:你很难说服一个觉得书很贵的家伙,让他认同书其实不贵。
但对于那些买起书来不眨眼、宁肯别的不干也要花钱买书的兄弟来说,有一个真相也很残酷。
一本书,无论是参加促销满三百送二百买的,还是咬半天牙拆东墙补西墙买的,不管是抱怨书贵,还是觉得便宜,事实上——
即使你花钱把书买了下来,它也并不是你的。
没错,你买到手的只是它的皮相。市场上的书都是按照其物理成本定价:用了多少纸,什么样的印装工艺,以及渠道费用等等,曹雪芹老师的前八十回《红楼梦》,马伯庸老师的全四册《古董局中局》(抱歉找不到其他可类比又不嫌冒犯的了),字数相近,厚度相仿,你花的钱也就相差不多,可这俩人写的东西,你说能一样吗。
你买下来的一本书,如果不读,它的价值就是零。装饰品的属性另计。
可如果你读了,它的价值、带给你的阅读体验和人生影响,可能远超那个金钱额度,也可能给你带来的精神损失和隐患,比把你们家房子烧光尤甚。
好像从来就不会有真正等价交换的买书行为。

3
“你存了好几十块移动硬盘的片子,看过多少呢?”“这些片子我每一部都看过——它的下载进度条。”
书也是这样,我们记述最多的,是这本书的拥有过程。购买时的场景,到手后的喜爱,隆重的上架或上床仪式,当然免不了拍照,然后……就很少有人有然后了。
即使在很少有的阅读行为中,占很大比重的是用来印证自己的真知灼见和深厚学识,吐槽作者果然不负我之所望、不出我之所料,指摘书在编辑制作中的种种毛病和错误。书好像不是让你发现作者价值,而是用来佐证自己如何不俗不凡的,这笔钱才算没白花。
还有另一种书内损失书外补。不去读书,而是读相关的书评、书摘,趸来别人的读后感或精华集萃,为我所用,似乎自己也就算读过了。还有这等高效的阅读。
真相到这里,我自己也是瀑布汗了。人类的文明成果就摆在那里,哪怕只把几本书认真读过、诚实践行,这世界也不至于混蛋成这样。
我尽量把这篇文章写短,少占用些大家的时间。然后,你我各自看书去,可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7-10-30 16:18:05 | 只看该作者
写的真好,句句扎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11-2 07:26:23 | 只看该作者
看书!看书!看书!看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8-1-22 16:29:35 | 只看该作者
唉,这是说我呢。
[发帖际遇]: 艮土蒋 在新儿教收获很多,贡献了 2 金币,想收获更多,多转转,多分享吧。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9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16:28 , Processed in 0.09426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