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阅读后遗症——功能性文盲(2) 功能性文盲——认字会读却不会理解不会应用的学习者
阅读——观看,确定字的定义,问问题并得到答案,直到你确定如何做某件事为止。
我们对阅读的普遍认识:
要让阅读发挥期望中的效果,首先了解阅读是什么;这边我们就遇到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在你不了解问题它是什么之前,你很难着手处理它,并得到满意的结果。问下四周的爸妈、问下在校学生、问下自己:“阅读是什么?”回答基本上是:看书啊、边看边读啊、读书啊。百度解释得更多一些:获取信息的过程。这就像一个人想要炒出一盘美味的菜,然后去请教周围的人,得到的回答是:“炒嘛,调料放进去,炒就行了,炒菜就是把菜炒熟的过程,”显然,最后菜能不能吃,真的似乎只能取决于一个神秘的因素——炒菜的天赋。
这个比喻比较粗糙,但是从阅读者的角度来讲,它很实际。如果大家同意在孩子在校学习甚至是我们自己想要充电,手段就是阅读的话,那上一段讲的就是现在对阅读的普遍认知。炒出美味的菜类似于阅读的内容能够应用在生活中来增加了解、增强技能;这个大家应该比较少见到,因为我们的阅读功用在第一步就不尽人意了:课外阅读失分多,作文不会写,换个不同的科目就不会自主阅读(这是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因为即便是不同的科目也都是用汉字书写的。);更不用说应用了。
为何那么多的阅读技巧并不奏效
当然,各位爸妈会从四面八方接收到很多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方法。譬如:做笔记、把有用的句子记下来、抓句子的关键词、先看第一句、一般来说重要的内容都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那坦白说:这些都不是阅读,因此,自然也达不到阅读的效果,反而会有无穷的隐患。
我用我的高中教学生涯例子告诉您: 高中很多的阅读技巧,专家写了非常多的关于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水平的书。这些阅读技巧甚至在全国最高水平的教学比赛中都有很高的地位;一个老师阅读课堂的好坏取决于他是否使用了这些阅读技巧。但是,从老师自己孩子的阅读水平你就可以看到:这种方法并不奏效。语文老师的孩子找数学老师补课就可以看出一些东西了。我之前的同事不少在头疼自己孩子阅读了很多,理解水平也没怎么提升,反而看起来越来越迟钝。我的同事很多孩子是偏科的,当然我们会找个很好的理由:孩子有自己的天赋偏向和兴趣,多强调个性发展之类的。但这都不是理由,因为我发现:只要清理掉孩子不了解的内容,孩子对这个科目的兴趣就直接上来了,这个孩子甚至都不需要先入为主喜欢我才喜欢这个科目。他会有自己很在行的科目,但是绝不会偏科。可是,这些阅读技巧和观念在大学得到进一步强化,我问过我之前带的去大学的孩子:“你现在感觉阅读对你有什么帮助?”,“额。。。嗯。。。老师你在说什么?”或者是“唉》》》,感觉很迷茫。”孩子迷失了,连我的问题都听不懂了。为什么说后患无穷,就在这里,错误的阅读方式会消磨一个人的智力,最后连口头的沟通都无法敏捷达成。 我很感谢上一篇回复中各位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说出来:“常常自己读完都不知所云、感觉自己经常都会这样。”然而,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的淡漠,和拿“个性发展、天赋说”之类的论调来遮掩,更显示了我们对此也束手无策的窘况。所谓的阅读技巧只不过是发明了更多的问题而已。因为小朋友们除了读懂文章,还要去掌握阅读技巧,掌握不了自然就成了问题;更多的是,老师经常忽略文章本身,太过注重阅读技巧。例如: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上课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我问他:“你课本看得懂吗?”他说:“看不懂。”我问:“那你上课做些什么?”他说:“老师写了每个段落的中心意思,让我们记下来。”小学生的回答经常是这样的:“老师给我们划分段落。”或者是:“老师写一些词语让我们抄。”或者是:“老师说这描写了当时欢乐的情景。”他连情景都不知道什么意思! 再举个例子,“老师说:这种情况下要找动词,把动词都找出来。”找完了。他还是不懂怎么选择,因为他连这些找出来的动词的意思都似懂非懂的。最近在逛论坛,发现一些阅读理解题的答题模板,这些学生身上依然不好使,因为他们经常连答题模板里的字词意思都不甚了解,那你或许会问:“那就把它们搞清楚。”可是经过这么多年的错误阅读训练,他早就习惯了不去弄懂意思,所以即便有答题模板,他依然觉得好难呀,最常见的情况是,他不会主动去使用;或者用得前言不搭后语。原因其实只有一个:他不懂那是什么。举个例子:我辅导的一个高三生,不会使用诗歌理解答题模板,我问:“你都看过了为什么不好好用。”他就是没用,我给他清理其中一个词的意思:“表达”,他从此以后每个诗歌理解答题都会去使用,而且用得恰到好处。没有理解就不会有应用,在一个字词上体现得再明显不过了。不仅如此,学习者会认为问题出在别的方面,譬如:老师的讲课方式我不适应、一定是我做题不够多或者是出题者有毛病,故意为难我、或者是我昨晚没睡好。他离问题的根源会越来越远。 我跟各位爸妈分享这些,还未谈到具体操作。但其实从我的实践和观察案例中,你也可以略知一二了。之所以又花了这么长的篇幅来讨论阅读的现状,只是我不想那么快谈具体操作(具体操作中还包括着对学习的基本原理的理解),把你们“训练”成一个 “有经验带孩子”的工匠,如果没有对阅读现状有更多的了解,各位爸妈会很快就被孩子出现的别的学习问题打败。一个只会操作而不知原理的工人是很容易被淘汰的,因为工具在不断地更新着,譬如学习app、线上课程也出现了,您如何断定它会怎么帮助您的孩子,取决于您对学习的全面了解。理解会带来应用,也会带来判断力。您想想看:因为对阅读的不了解,您是否也不太能够判断那种阅读方法好呢?在那些方法出问题后,您是否也觉得迷惑呢?——无法判断。如果您能了解到我上文分享的一些案例,您其实可以即刻去看一段线上课程,就可以判断它的水准如何。如果您判断得了,那么孩子哪个阶段的学习,你都可以掌控得了,而且他会很配合。即便是出国,一样的。我说的这些,您可以先在孩子的学习里找找这样的例子,或看看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例子。希望您拿着这些资料去与生活对比,对各位爸妈而言是真实的才是真实的。 不知各位爸妈有没这种感觉:我们的阅读远还没要把读到的东西应用出来,最后能够确定去做某件事为止的程度;多数的阅读都类似一种“娱乐”,像是“我看书就行了,没人会考察我的理解和应用,嘿嘿,就这样,挺好。”只有理解才有应用,而直接的应用可以毫无疑问保留地检验理解。当然,“阅读会积累,以后他就会在生活中感悟到。”,这是一种做法。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感悟”和“做到”是两回事,没错,“事情对啊,就应该是那样做,没错。”“但是我就是做不了”——行动的拖延(或者他根本就不知道该做什么)。并非所有人都这样,但是“没有即刻做到”说明“这个主题他确实还了解不够透彻到可以让他立刻行动起来。”我以前在公立校是没有想到为什么学生就是拖拖拉拉,不情不愿的样子,让他写个东西,都会犹豫到时间的尽头,勉强写出来还文不对题,急得我。我开始觉得这是我课没上好,不够有吸引力;后来越来越发觉:1是他们对要学的某个东西还不是很确定是什么;2是学完后没有立刻应用。 同样关于一个概念或字词,只要是透彻明白,学习者渴望立刻将它投入使用,那会让他士气高涨,情绪高昂。没有学习者会觉得“我懂,但我就是不做”是个让他很舒服的理由,即便看着他有着各种充分的理由,他的坚持和身体的僵硬还是暗示了“理解又会做,会让我好受点儿。”
下一篇,我预计会跟大家呈现: 破解阅读后遗症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