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4263|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尴尬的阅读后遗症——功能性文盲(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9 12:04: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尴尬的阅读后遗症——功能性文盲(2)
功能性文盲——认字会读却不会理解不会应用的学习者

阅读——观看,确定字的定义,问问题并得到答案,直到你确定如何做某件事为止。

我们对阅读的普遍认识:

    要让阅读发挥期望中的效果,首先了解阅读是什么;这边我们就遇到一个很具体的问题,在你不了解问题它是什么之前,你很难着手处理它,并得到满意的结果。问下四周的爸妈、问下在校学生、问下自己:“阅读是什么?”回答基本上是:看书啊、边看边读啊、读书啊。百度解释得更多一些:获取信息的过程。这就像一个人想要炒出一盘美味的菜,然后去请教周围的人,得到的回答是:“炒嘛,调料放进去,炒就行了,炒菜就是把菜炒熟的过程,”显然,最后菜能不能吃,真的似乎只能取决于一个神秘的因素——炒菜的天赋。

   这个比喻比较粗糙,但是从阅读者的角度来讲,它很实际。如果大家同意在孩子在校学习甚至是我们自己想要充电,手段就是阅读的话,那上一段讲的就是现在对阅读的普遍认知。炒出美味的菜类似于阅读的内容能够应用在生活中来增加了解、增强技能;这个大家应该比较少见到,因为我们的阅读功用在第一步就不尽人意了课外阅读失分多,作文不会写,换个不同的科目就不会自主阅读(这是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因为即便是不同的科目也都是用汉字书写的。);更不用说应用了。
   

为何那么多的阅读技巧并不奏效

当然,各位爸妈会从四面八方接收到很多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方法。譬如:做笔记、把有用的句子记下来、抓句子的关键词、先看第一句、一般来说重要的内容都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那坦白说:这些都不是阅读,因此,自然也达不到阅读的效果,反而会有无穷的隐患。

    我用我的高中教学生涯例子告诉您:
高中很多的阅读技巧,专家写了非常多的关于如何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水平的书。这些阅读技巧甚至在全国最高水平的教学比赛中都有很高的地位;一个老师阅读课堂的好坏取决于他是否使用了这些阅读技巧。但是,从老师自己孩子的阅读水平你就可以看到:这种方法并不奏效。语文老师的孩子找数学老师补课就可以看出一些东西了。我之前的同事不少在头疼自己孩子阅读了很多,理解水平也没怎么提升,反而看起来越来越迟钝。我的同事很多孩子是偏科的,当然我们会找个很好的理由:孩子有自己的天赋偏向和兴趣,多强调个性发展之类的。但这都不是理由,因为我发现:只要清理掉孩子不了解的内容,孩子对这个科目的兴趣就直接上来了,这个孩子甚至都不需要先入为主喜欢我才喜欢这个科目。他会有自己很在行的科目,但是绝不会偏科。可是,这些阅读技巧和观念在大学得到进一步强化,我问过我之前带的去大学的孩子:“你现在感觉阅读对你有什么帮助?”,“额。。。嗯。。。老师你在说什么?”或者是“唉》》》,感觉很迷茫。”孩子迷失了,连我的问题都听不懂了。为什么说后患无穷,就在这里,错误的阅读方式会消磨一个人的智力,最后连口头的沟通都无法敏捷达成。
       我很感谢上一篇回复中各位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说出来:“常常自己读完都不知所云、感觉自己经常都会这样。”然而,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的淡漠,和拿“个性发展、天赋说”之类的论调来遮掩,更显示了我们对此也束手无策的窘况。所谓的阅读技巧只不过是发明了更多的问题而已。因为小朋友们除了读懂文章,还要去掌握阅读技巧,掌握不了自然就成了问题;更多的是,老师经常忽略文章本身,太过注重阅读技巧。例如:我的一个朋友的孩子上课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我问他:“你课本看得懂吗?”他说:“看不懂。”我问:“那你上课做些什么?”他说:“老师写了每个段落的中心意思,让我们记下来。”小学生的回答经常是这样的:“老师给我们划分段落。”或者是:“老师写一些词语让我们抄。”或者是:“老师说这描写了当时欢乐的情景。”他连情景都不知道什么意思!
      再举个例子,“老师说:这种情况下要找动词,把动词都找出来。”找完了。他还是不懂怎么选择,因为他连这些找出来的动词的意思都似懂非懂的。最近在逛论坛,发现一些阅读理解题的答题模板,这些学生身上依然不好使,因为他们经常连答题模板里的字词意思都不甚了解,那你或许会问:“那就把它们搞清楚。”可是经过这么多年的错误阅读训练,他早就习惯了不去弄懂意思,所以即便有答题模板,他依然觉得好难呀,最常见的情况是,他不会主动去使用;或者用得前言不搭后语。原因其实只有一个:他不懂那是什么。举个例子:我辅导的一个高三生,不会使用诗歌理解答题模板,我问:“你都看过了为什么不好好用。”他就是没用,我给他清理其中一个词的意思:“表达”,他从此以后每个诗歌理解答题都会去使用,而且用得恰到好处。没有理解就不会有应用,在一个字词上体现得再明显不过了。不仅如此,学习者会认为问题出在别的方面,譬如:老师的讲课方式我不适应、一定是我做题不够多或者是出题者有毛病,故意为难我、或者是我昨晚没睡好。他离问题的根源会越来越远。
      我跟各位爸妈分享这些,还未谈到具体操作。但其实从我的实践和观察案例中,你也可以略知一二了。之所以又花了这么长的篇幅来讨论阅读的现状,只是我不想那么快谈具体操作(具体操作中还包括着对学习的基本原理的理解),把你们“训练”成一个 “有经验带孩子”的工匠,如果没有对阅读现状有更多的了解,各位爸妈会很快就被孩子出现的别的学习问题打败。一个只会操作而不知原理的工人是很容易被淘汰的,因为工具在不断地更新着,譬如学习app、线上课程也出现了,您如何断定它会怎么帮助您的孩子,取决于您对学习的全面了解。理解会带来应用,也会带来判断力。您想想看:因为对阅读的不了解,您是否也不太能够判断那种阅读方法好呢?在那些方法出问题后,您是否也觉得迷惑呢?——无法判断。如果您能了解到我上文分享的一些案例,您其实可以即刻去看一段线上课程,就可以判断它的水准如何。如果您判断得了,那么孩子哪个阶段的学习,你都可以掌控得了,而且他会很配合。即便是出国,一样的。我说的这些,您可以先在孩子的学习里找找这样的例子,或看看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例子。希望您拿着这些资料去与生活对比,对各位爸妈而言是真实的才是真实的。
   不知各位爸妈有没这种感觉:我们的阅读远还没要把读到的东西应用出来,最后能够确定去做某件事为止的程度;多数的阅读都类似一种“娱乐”,像是“我看书就行了,没人会考察我的理解和应用,嘿嘿,就这样,挺好。”只有理解才有应用,而直接的应用可以毫无疑问保留地检验理解。当然,“阅读会积累,以后他就会在生活中感悟到。”,这是一种做法。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感悟”和“做到”是两回事,没错,“事情对啊,就应该是那样做,没错。”“但是我就是做不了”——行动的拖延(或者他根本就不知道该做什么)。并非所有人都这样,但是“没有即刻做到”说明“这个主题他确实还了解不够透彻到可以让他立刻行动起来。”我以前在公立校是没有想到为什么学生就是拖拖拉拉,不情不愿的样子,让他写个东西,都会犹豫到时间的尽头,勉强写出来还文不对题,急得我。我开始觉得这是我课没上好,不够有吸引力;后来越来越发觉:1是他们对要学的某个东西还不是很确定是什么;2是学完后没有立刻应用。 同样关于一个概念或字词,只要是透彻明白,学习者渴望立刻将它投入使用,那会让他士气高涨,情绪高昂。没有学习者会觉得“我懂,但我就是不做”是个让他很舒服的理由,即便看着他有着各种充分的理由,他的坚持和身体的僵硬还是暗示了“理解又会做,会让我好受点儿。”

下一篇,我预计会跟大家呈现: 破解阅读后遗症的第一步

点评

学习了  发表于 2016-3-14 22:53
[发帖际遇]: 小天8008 发帖时遇到新儿教神秘人物关注,获得 5 威望,恭喜啦!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6-3-9 15:11:35 | 只看该作者
分析的很透彻
[发帖际遇]: Alice妈妈 捡到钱包找不到失主,花了 2 金币寻人,是不是你掉的,快回帖看看。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6-3-10 00:07:51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6-3-10 08:15:40 | 只看该作者
在你前一篇帖子我就说了,不是老师或家长过于注重阅读技巧而导致孩子只学会了阅读技巧而没学会阅读,是孩子本身没有多少阅读基础,因此学不会阅读技巧。老师教阅读技巧,是默认孩子已经有了阅读基础的情况下,而这种默认本身就有问题。家长更不会一开始就去教孩子阅读技巧了,哪个家长有那么傻,除非纯粹为了考分考虑。

以我自己的经验,老师从小教的字词解释,不知有多烦,这种以理科方式学语文的方式,对小孩子就是折磨。反倒等我多年以后回过头来看,我会觉得自己当初有多傻,为什么老师那么苦口婆心地讲解,我却当作耳边风。如果时光倒流重来,结果会怎样,照样。因为现在的我无法控制过去的我。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我会继续想,小时候为什么体会不到老师教的那些技巧,明明很有用处的。

与其说那是技巧,不如说是规则。老师的不足在哪里呢,没有让孩子知晓为什么要学这些规则,这些规则是如何制定出来的,以及这些规则的适用场合。也可能老师讲过,学生没听进去。那到底怪老师讲得有问题,还是怪学生听得有问题呢。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教,需要承担主要责任。

所以当很多人关心自己孩子的教育,认为小学就要开始海量阅读,阅读解千愁,我就觉得很奇怪,孩子自己的想法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3-10 08:45:51 | 只看该作者
【多数的阅读都类似一种“娱乐”,像是“我看书就行了,没人会考察我的理解和应用,嘿嘿,就这样,挺好。”】

从娱乐八卦开始并没有错,只是后来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比较耐人寻味。有人说这是彼得潘病,病因是什么呢。为什么一个人需要等待别人去考察自己。

【我以前在公立校是没有想到为什么学生就是拖拖拉拉,不情不愿的样子,让他写个东西,都会犹豫到时间的尽头,勉强写出来还文不对题,急得我。我开始觉得这是我课没上好,不够有吸引力;后来越来越发觉:1是他们对要学的某个东西还不是很确定是什么;2是学完后没有立刻应用。 同样关于一个概念或字词,只要是透彻明白,学习者渴望立刻将它投入使用,那会让他士气高涨,情绪高昂。没有学习者会觉得“我懂,但我就是不做”是个让他很舒服的理由,即便看着他有着各种充分的理由,他的坚持和身体的僵硬还是暗示了“理解又会做,会让我好受点儿。”】

很好的经验。不知道是不是我们的公立校资源紧张,老师没有闲暇时间来思考这类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3-10 08:54:29 | 只看该作者
有些东西能够感悟已经很不错了,应用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
比如唐诗,我们小孩从六年级开始学习唐诗三百,现在初三了,背诵了两百来首。她能得到什么呢,感受一下诗人的写诗环境,体会一点作者心情,熟悉一些作品风格,了解一段历史背景。而所谓应用---仿写古诗,则是很难,应该还有其他的因素。
学会欣赏也是意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3-10 09:34:08 | 只看该作者
zty1122bb 发表于 2016-3-10 08:54
有些东西能够感悟已经很不错了,应用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
比如唐诗,我们小孩从六年级开始学习唐诗三百, ...

我小学不知道学古诗做什么,到了初中高中不知怎么回事,会自己拿唐诗三百首来看,还是繁体竖本。看到自己喜欢的,会主动默诵。如今我发现好些人也是在初中以后对诗歌产生兴趣,但是之后都没有后续。

所以问题来了,如果连应用都做不到,又如何从应用中产生新的形式呢。

自宋以后,再难达诗歌高峰。有分析说是语言的音节系统发声了改变,又有分析说理学的限制。到底怎么回事,不知道,惟有接受现实。
[发帖际遇]: tricom163 乐于助人,积极发帖,得到新儿教奖励 3 威望。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3-10 10:01: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ty1122bb 于 2016-3-10 10:18 编辑
tricom163 发表于 2016-3-10 09:34
我小学不知道学古诗做什么,到了初中高中不知怎么回事,会自己拿唐诗三百首来看,还是繁体竖本。看到自己 ...

是啊,虽然不能为之,但并不妨碍去欣赏,而这种陶冶往往也是很爽的事。当然,也可以Cosplay,但那真的是形式而已,穿不成诗人。
再者,一些对于初中生而言较为艰深的作品,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歌德的“浮士德”。家里没有,孩子就去图书馆借着看,看完后,还要再找但丁的“神曲”等等。这些书仿佛是通往上苍的梯子,初中生是爬不上去的,但多少可以向上望一望。去感受这种向上的力量,也是不错。
再有,我小的时候经常呆在老爸工作的工厂做功课,空余时就去下面的车间看,看机床的车铣刨磨,注塑机的塑形,看天车的搬运。那种感受很神奇,所以后来,我也给孩子放how it'is made.虽然不是现场版,但也是非常有趣,一如罗尔德·达尔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这有点歪了,好像不是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6-3-10 11:57:10 | 只看该作者
tricom163 发表于 2016-3-10 08:15
在你前一篇帖子我就说了,不是老师或家长过于注重阅读技巧而导致孩子只学会了阅读技巧而没学会阅读,是孩子 ...

tricom163又光临聊——感到很开心。今天我们这里下雨,心情不错。


     tircom163有没建议,如何做阅读?

点评

假如有比较人性化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怎样给词汇定义,我也是非常欢迎的。不懂得给词汇下定义是中文学习的普遍弱项。我怕的是老师枯燥的讲解,而这是我经历过的常态。  发表于 2016-3-10 14:03
我无灵丹妙药。总体上我会认为初始阶段不纠结字词意思,等到有审美或质疑需求时自己会去了解字词含义和文章结构。恰当的引导和合适的教育我是认同的,这对教师要求比较高。教师与孩子往往双方信息不对称形成落差  发表于 2016-3-10 13: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3-10 12:00:27 | 只看该作者
tricom163 发表于 2016-3-10 08:45
【多数的阅读都类似一种“娱乐”,像是“我看书就行了,没人会考察我的理解和应用,嘿嘿,就这样,挺好。” ...


    第一次了解“彼得潘病”,学习了。我认为每个孩子一来到世上,都是渴望学习、渴望了解生活的。只是没有恰当的引导和合适的教育,就逐渐变得有“彼得潘病”。
  tricom163看过的东西比我多,可否赐教,有没关于学习教育好而具体的做法推荐一二。

点评

经典童话大都是些伤感的寓言故事。我看过的东西不多,就是比较八卦,所以经常会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发表于 2016-3-10 14: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6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18:42 , Processed in 0.289425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