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思南路73号
有一幢建于19世纪二十年代的房子 一底三层,是一个法国在华商人的房子
这样的建筑,在那个年代并不常见
建造者和居住者都是“外国人” 并且修建的目的都很简单 “给传教士修建一个庇护所”
有了传教士的安居乐业
大批“洋人”跟随着涌入中国 需要居住的地方也越来越多 于是,在上海租界
开始出现了一批 “独具异域特色的建筑群”
不断出现的“异国建筑” 引起了当时一大批巨贾富商的关注 他们争相效仿 尝试着把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加以融合 开始在上海大量的建造
具有东西方特色的独栋式别墅级庭院 其中,就包括——周公馆
然而更重要的是 当时的周公馆,并不出名 也不叫周公馆 它的由来 还得提到一个伟大的人 — — 周恩来
1946年5月,根据“双十”协定 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前往南京与国民党进行谈判。 6月,代表团决定在沪设立办事处,为此租下该幢房屋, 但国民党当局不允许挂“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的牌子。 6月18日,从南京来沪的董必武果断决定: “不让设办事处,就称‘周公馆’。” 所以至今,门口挂的中英文门牌写着 “周公馆,GEN CHOUW EN-LAI'S Residence”。
周公馆的外墙上镶嵌着光滑的鹅卵石 夏天整幢楼房掩映在浓绿的爬山虎的叶丛中 楼房的南面,有一个占地一亩多的花园 花园的中间是一片正方形的草坪 中央耸立着一棵与楼房一般高的百年大雪松 三面环绕着女桢、腊梅、黄杨、冬青、玉兰、海棠、茶花等树木花卉 还有一个小的喷水池,环境幽静
更为重要的是 不仅是清静幽美的花园 周公馆更是周边唯一一幢3+1独栋别墅式建筑 与他相似的 还有汾阳路45号的丁贵堂住宅 独栋别墅式的建筑设计+私人花园的惬意生活
两者均堪称当时建筑中的典范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