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小学的大乐园,便迎来了初中的“混沌世界”,渐渐地,孩子身心都发生了变化,父母的话似乎不再像从前一样具有效力,孩子进入了所谓的叛逆期。
面对父母命令式的“通牒”,孩子究竟会如何应对。
通牒一:到学校要好好学习,不准迟到,不准早退,不准逃课。
孩子收到命令,并不是一贯执行,而是听听建议,具体行动还是视情况而定。在一个新的环境里,孩子会结识新的“朋友”,而无论这些孩子与他是否志同道合,或许现在的他们还没有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他们已经具有了“哥们儿义气”,这种”义气“就会让孩子们”抱团儿”,凡事都在盲目中跟从,所以,如果有一人迟到,那其他”哥们儿”也不会对”始作俑者“弃之不顾。久而久之,孩子将不断地走上岔道。
通牒二:在学校不准谈恋爱。
孩子到了青春期,身体开始出现第二性征,生理的变化使得孩子的情感不断发生改变,另外,身体成熟会使孩子开始对异性产生莫名的好感和幻想,这种渴望和冲动或许就是孩子眼中的“爱”,因而孩子会留意、关注异性,其实他们并不明白,这种所谓的爱,其实只是喜欢对方的异样而已,喜欢的只是自己所不具有的东西。殊不知,这种所谓对异性有懵懂的好感并非“十恶不赦”,对异性的关心和照顾可能会让孩子学会如何体谅别人。但是孩子面对家长的呵斥,“不准谈恋爱”的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通牒三:在月考、期中考、期末考中要考到年级前五名。
孩子面对下达的硬性指标,第一感觉是反感,因为学习成绩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常的慢慢积累,目标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对客观现实和客体进行考察,量体裁衣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制定目标也要像让孩子摘桃子一样,使劲蹦一蹦才能够得着,假如制定的目标就是摘到树顶部的又红又大的桃子,那孩子干脆就不去摘了,因为要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只是徒劳,因而要督促孩子不断进步,积跬步方能至千里。
青春期的孩子爱叛逆,这是正常的说辞,但是只要引导得当,只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理解孩子,孩子一样可以不断成长和进步。而孩子最渴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安慰,如果家长真的理解他们,他们很愿意向家长敞开心扉,为回应家长的“通牒”协商对策,稳步实施。然而,生活中的现实是,孩子要经常面对家长的命令、不满和指责。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并不愿意向家长打开心门。因此,孩子是把锁,而打开这把锁的钥匙并不在家长手里,却在孩子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