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3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莫扎特教育风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4-27 15:13: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哪怕只有一个人通过这本书真正理解了我的教育思想,并根据这种思想从事教育,哪怕最后只有一个孩子能因为我的思想而受益,那么这本书就已经有价值了,而我也会由此获得深深的满足。”
第一章 天才的诞生
贪玩的丰田根二
不要信遗传的鬼话  
熟悉的曲子  
摇篮里的琴声  
吉田的训练课  
米开朗基罗的童年
古代的好家长们  

第二章 天才的诞生

60分万岁  
艺术家和工匠的区别  
真正的音乐家  
伟人大多博学多才
盲童的音乐激情  
小太郎的小聪明  

第三章 天才的诞生
新词汇的刺激  
音乐教室的樱子  
循序渐进的梦二
古怪的拉琴模样
爱因斯坦的小提琴
反反复复的乐趣
用歌曲来训练记忆
会阅读了吗?
另觅良方
第一章 天才的诞生

贪玩的丰田根二   


    几十年从事教育的生涯中,曾经有不少家长来请求我:"铃木先生,您肯定具有一双识别天才的慧眼,因此才培养了如此众多的音乐神童,我们的孩子您能帮着看看,是否具备这方面的天资?"
    我对这种要求的答复一般是:"夫人,您这样的要求真是让我觉得为难!"
社会上的很多人一直相信一种观点:认为人的能力来自天赋,好像上天赐予人生命之时,特别眷顾一些人,慷慨地把超常的天分赐予他们;而对其他人却不那么公平,以至于他们天生愚钝。所以那些父母屡屡地提出要求,要我识别他们的孩子是不是幸运儿,或属于不走运的那部分。
    这种显然错误的观点,在社会上却颇为盛行。一般人们将之奉为真理,甚至许多著名学者,像高尔顿、隆布罗索等人也认同这种能力天赋的天才观。

    一般人很难想像这些学者造成的巨大影响,他们对这种观点深信不疑,而且还将之述诸笔端,演讲,亲身推行,因此这种观点如今蔚为风行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人们将这种错误的观点尊为真理,并奉行不悖,那么后果简直让人深感惶恐:而有的人因为遭受的失败与挫折,因此断定自己没有成功的天赋,从此把人生带入灰色而困窘的境地里,难以自拔。他们不愿检讨自己为什么会失败,却总是长久地顾影自怜,埋怨上天的不公,自己的命不好,这样,一个本来可以有着锦绣前程的人。从此就在一声声叹息中让宝贵的日子白白逝去,世上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据我看,人的才能绝不是--也不可能是--天生的。从生理学的角度上看,无论成人或者儿童,无论是日本人或是美国人,无论是白人或是黑人,只要是一个人,那么头脑的构造相差无几--人类的脑细胞都是140亿个,无论是谁都是这样,谁也不可能达到150亿个,也没谁是130亿个。

   按照我们的生活经验也可以知道,人刚出生的时候只会哭闹和吃奶,其他的就一概不会,他们什么能力都没有。在一天天长大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学习、模仿,掌握各种能力,这样持续一段时间,他将会成长为真正的人。这也是人类的普遍规律,没有哪个人是出生伊始就会大声说话或唱歌的。既然人人出生时都一样,那么长大成人后,为什么有人成了备受人们羡慕的天才,事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拥有辉煌的一生;而有的人却无所作为,虚度一生呢?大多数无所作为的人显然仅仅是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科学的教育,因此与生俱来的潜力没有被有效的开发。换句话说,只是因为后天接受教育的差异,人类才因此出现了普通和优秀的截然不同的区别。

    从这方面看,诸如"天才是天生的"、"天才和我绝对不一样,我天生就比别人差"这样的观点,无疑是片面和有害的。因为我曾经培养出成百个小提琴神童,人们总错误地认为,那是因为我独具从普通孩子中间识别天才的慧眼。这实在是无稽之谈,我想邀请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到我的学校稍微去转一转,那么就会看到,我那么多的学生中,当然不乏天赋极高者,但也有些孩子双目失明,或者得过小儿麻痹症,有的孩子甚至无法控制身体的协调。你该不会认为这些孩子有多么高的天分吧?这样一来,可能有人又要说:"这样的孩子你不能培养成神童吗?"
    是这样的。不过还是让我们看看那些后来成了神童的孩子,原来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就拿丰田根二来说吧。根二才两岁多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把他带到我家,那时他还是个不懂事的娃娃。他对音乐的兴趣绝对没有玩泥巴的劲头大。如果把泥土和小提琴放在他面前,他肯定不愿去摸琴弦和琴弓的。根二简直像患了多动症,这个孩子非常好动,即使让他安静地在那儿坐5分钟,他都会像屁股上长了刺似的,让他拉琴就更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了。
练了一个星期的琴,根二连最简单的音阶都拉不好,这个孩子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天分。
    有一天我有事出门,交代别的孩子跟着7岁的江藤骏练琴。等我办完事回去,看见江藤骏罚根二站到小板凳上,他正在那里放声大哭。看到我回来了,孩子们都来告状,他们说根二一点都不专心练琴,我刚出门,他马上就到院子里玩泥巴、捉蚂蚁去了。大师兄江藤骏去叫他回来,但根二根本不听,当江藤骏去拉他的时候,他干脆耍赖倒在地上打滚。
听了根二的"罪状",我从凳子上把他抱下来,一边擦拭着他的泪水,一边轻声地说:"根二,你不喜欢拉琴,对吧?"根二却文不对题地回答道:"蚂蚁正在搬家呢。" "哦,根二现在只是想看蚂蚁搬家,并不是讨厌拉琴,对吧?"
    "对。"根二承认。
    "你看我们这样做行吗--你先去看蚂蚁搬家,看完了我们再来练习音阶吧。"
    "真的?"根二半信半疑。"真的,去吧。"
    从此,我批准根二练一会儿琴之后就可以玩上一阵子,因为只有满足了他贪玩的天性,才能真正专心地练好琴。这样一来,其他的孩子相比,他进度当然就慢多了。但是按我所知道的看,无论谁要是遇到根二这样的学生,多半不会再严格要求他,大约已经放弃他了吧?假如是这样,这个后来有"天才儿童"美誉的丰田根二还能成为天才吗?恐怕连普通的小提琴爱好者的水平都不一定能达到。
    不过就是开始遇到这种情况,我依然对他有信心,依然认真地教他,他每一点进步都会受到表扬,根二的父亲对儿子期望甚高,但却恨铁不成钢,记得我曾常常对他说:"对他要有信心,耐心地等着吧,昨天他又掌握了一小段曲子呢。"
这样,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根二终于能拉《小星星变奏曲》了,我带着全班孩子为他鼓掌:"根二,你真行!"
    日后根二成了柏林广播交响管弦乐团的第一小提琴手,在音乐上有了很高的造诣,这恐怕连他的父亲当年都没有预料到吧?他们那批学生确实都很出色:
    江藤骏,戈迪思音乐学院高才生;
    友松洋子,布鲁塞尔音乐学院博士;
    小林伍思,读卖交响乐团第一小提琴手;
    铃木西太郎,戈迪思交响乐团第一小提琴手;
    纠乌根治子,布鲁塞尔音乐学院高才生。
    关于这批学生,还有一点我必须特别指出:我的学校是免试接收这些孩子的。或者说,我的学校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只要孩子和家长愿意都可以进来,不需要任何考试。实际上,在全国各地,我们的才能教育分部都是这样,就是全都是免试入学。就是说,我的学生根本不是精挑细选的好苗子,正好相反,随便哪个孩子,无论他的资质是高或者低,只要愿意学习我们都愿意接受。我劝每个家长一定要相信:如果掌握了正确的教育方法,每个孩子都会很出色的。我的学校免试招生,不看重孩子们的天分的原因,正是因为这样观点:才能并非天生,随便哪个孩子,只要施以正确的教育方法,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都能成才。按照这种观点被教导成长的孩子们越来越多了,他们最后成才的事实,最为明确地证明了"才能并非天生"这个正确的观点。
    因此,现在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一个孩子身上(即使是人们认为是愚钝的孩子)都潜藏着难以估量的、让人吃惊的巨大能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开发,去发掘他们身上的这种潜力。
不要信遗传的鬼话   


    多年来,人们的思想总是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人们认准了这种僵化的观点:天才是天生的,神童初生时的啼哭仿佛就是一首诗。让他们立刻接受我的天才观确实很难,尤其是我们东方人,对于前世今生、因果报应这类荒谬的东西更是深信不疑。在现代科学出现之后,遗传学说又矫枉过正地被完全接受了,甚至出现了这样荒谬的俗话:"龙生龙, 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我时常能听到一些父母埋怨道:"我真不明白,人家的孩子学习为什么那么好,一个个都像是天才似的,我们家孩子的成绩老那么差,太让人烦心了啊。"
我对他们一般都这么回答:"先别责怪孩子,还是先反思一下你自己的教育方式吧。"
    家长们听到我这样回答常常会说:"但你要知道,我们已经尽了所有的能力来为孩子创造最好条件了,无论别人家孩子有什么,无论多贵,我们都照样满足孩子。无论别人家孩子学的是美术还是音乐,无论多少钱,我们省吃俭用紧着自己也要让孩子去学。但是你看看,这孩子老是这么差,我们真是太失望了。唉,我想这也不见得和你说的教育方式有关,这绝对是人家孩子的父母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遗传基因好,生下来的孩子当然也聪明。我们呢,唉,费了好大劲才混了个一般大学,唉,怎么说也只能怨自己,这就是命啊!"
    这话虽然未免有些夸张,而且还有一部分恨铁不成钢的意思,但想必也是许多家长心里的想法吧。父母聪明孩子也一定聪明,这种观点确实流行一时,但是我对此一直持强烈的怀疑态度。
    还是拿我的学生来说吧。许多学生的父母并不是毕业于名牌大学,但这并不等于他们的孩子就比别人差:小林建次郎的父亲是个卡车司机,老实巴交甚至有些木讷,母亲更是个目不识丁的家庭妇女。假如按照那些家长的观点,小林建次郎的遗传的基因肯定很差,绝不可能在事业上有什么成就。但事实上他不仅在音乐上有着出色的造诣,在美术等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耳闻目睹这样的例子越多,我在思考培养人的能力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更加明确了,同时我持续地开展一些针对性的教育试验,结果更证实了我的观点:
    "遗传有它自身的规律,能力也有自身的规律,这两个规律是平行的,在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我们主观想像的互相影响的关系,因此,天才和遗传没有任何关系,人是在对生存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中不断地积累,慢慢地得到能力的。"
    的确,在人的生理上会留下遗传造成各种差别,诸如身高、长相、体质、性格,都会受到影响,这是肯定的;但是存在另一个事实:人类总是在适应后天的生存条件中得到能力的。
    这个观点基于这样原因,人脑中有140亿个细胞,自从人出生以后就没有任何作用。对于成年人,除了盲人之外,都能感受到阳光,都能看到色彩纷呈的大千世界;只要听力没有障碍,就能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功能似乎是天生就有的,事实并非这样,初生的婴儿不能产生任何反应。但是出生后由于不断受到各种刺激,大脑才在这些方面开始活动,各种功能因此得到开发。任何人并非生下来就会语言,这个事实毋庸置疑。父母的日语再强,就算是语言学家,他们的孩子出生后,要掌握流利的日语也只能依靠一个字一句话的学习。据说有对美国夫妻收养了一个日本婴儿,收养的第一天,夫妻俩马上报名参加日语学习班。人们问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他们这样回答:"我们要是不学日语,将来就听不懂孩子说的日本话了。"
   这当然只是一则笑话,但却把一个基本的真理通俗地说明出来:即使是日裔儿童也不可能天生就会日语,如果他从小就在美国长大,那他肯定说着流利的英语,而他听到日语绝对是如坠五里云雾之中了。假如按照那对美国夫妻的观点,人的能力完全依靠遗传决定,那么未来的人类将变成一个生物性的社会吧!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能力并非遗传而是依靠后天教育。根据这个真理,我们也可以断定:贝多芬和莫扎特都并非天才。
我可能因为这种耸人听闻的说法而招致众人的攻击,但这的确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和真理。贝多芬和莫扎特之所以成为千年仅见的伟大音乐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生长的家庭有着浓厚的音乐气氛,父母从小的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3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8:29 , Processed in 0.136891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