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爱睿0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成长记录] 爱睿手记(中学篇):从心开始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5-9-1 11:58: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爱睿02 于 2015-9-1 14:45 编辑
爱睿02 发表于 2015-8-29 17:34
8月27日
今儿返校,半天。
前一晚小同学将作业一一整理,好么,语文8篇读书笔记+地理两篇游记+历史一篇名 ...

小美妈,手抄报带学校去了,匆忙没有拍照,找了草图的部分来,用fantasia painter free 稍稍做了变形,好玩,分享!



点评

思路表达清晰啊,用色干净利落  发表于 2015-11-6 08:36
很有创意!  发表于 2015-11-6 07:11
好酷的草图啊  发表于 2015-9-7 16:30
太棒了,我们每次手抄报都别半天的。  发表于 2015-9-6 23:29
草图也很棒啊!  发表于 2015-9-4 12: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5-9-7 16:29:18 | 只看该作者
9月7日
刚读到的一篇,分享:
“语文从来就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本文作者孙婧妍,毕业于北京十一学校,2013年北京市语文高考状元,高考语文148分,她说:语文从来就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语文于我 【A 开篇】
我高考语文考了148分的消息传开后,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所有学弟学妹、亲戚朋友的问话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题”。

听了这样的问题,我很诧异,因为在我心中,语文从来是一个有关素养、无关应试的学科。

这是一件奇怪的事:似乎在我们的教育中,任何学科只要和考试扯上关系,那么它往往就会走向应试;而对于这个学科的佼佼者,人们普遍的第一反应也不是他有天赋或者他有素养,而是他一定做了异常多的题目、接受了异常多的训练。

拿语文来说,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语文这个学科本身的宏大、它内在的韵律与美感。大家在注意什么呢?分数——或者说,能拿到分数的方法。
对这种观念,我感到难过且可惜,因为我热爱语言、热爱文学,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注意到中文的博大精深与多姿多彩,而不是戴着功利眼镜去审视它。

“花同样的时间去练习的话,语基和作文提高不了几分,但数学我可以多做出一道题”,这样功利的想法扼杀了多少发现语文之美的机会,也因而使世界失去了多少潜在的国学、语言、文学大师,我不愿、不敢去想。

当然,对于语文这个学科,分数与素养是有关系的,但是这种关系是一种单方向的关系。分数高的人,他的素养不一定好,他只是掌握了特定某种类型的试卷需要的东西,而那类试卷之外,或许他是空白的;而有着相当语文素养的学生,他的试卷分数一定不会差,因为他有着足够的积累,那些积累足够他挥洒任意一张试卷了。

也就是说,如果要选择一个作为教育目标的话,那么,我认为培养高素养的学生比培养高分数的学生更重要。无论是对于学生的未来还是学校的教学目标,素养永远比单纯的分数要可靠得多。

说了很多话,还没有说到我理解中的素养。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下,其实一个学生有没有语文素养是很难看出来的。试卷有着固定的标准答案,一个凭死记硬背做出题的学生和凭自己发挥做出题的学生,在答案中是看不出来的,结果只是大家都拿了满分而已。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我会觉得他是有语文素养呢?

这就要回到开篇的两个问题:读书和写作。我认为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

点评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是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赞同!  发表于 2015-11-6 07:13
一针见血  发表于 2015-9-15 10:45
[发帖际遇]: 爱睿02 发帖时遇到财神路过,得到 3 金币,愉快的放进了口袋。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5-9-7 16:29:44 | 只看该作者
【B 关于读书】
阅读,应当是人最早的本能动作之一。阅读始于识字之初,甚至是识字之前,每个人在孩提时期都有指着街上的广告、商铺招牌一字字认读的经历,这就是阅读的雏形。而随着人渐渐长大,他认字的水平越来越高,已经开始不满足于正确地读出一个字时的成就感,而开始对阅读的内容产生好奇时,他就要开始读书。

所有学生都是读书的,而语文素养的区分,在于读什么、怎么读、能不能坚持。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能够区分出一本书的时效。一本言情小说、一本参考书、一本名著,都是人类智力与体力的凝结,去读他们也都可以称为读书。

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该能够区分出三者的区别:言情小说或许能够给人一时的愉悦,看过以后却什么都不会留在记忆里;参考书对升学固然有用,然而高考后也会迅速地被忘诸脑后;经典名著给人的教育则是永恒的、无法磨灭的,通过阅读名著得来的思考与精神洗礼,很可能将会伴随人的一生。如果能够清楚地分辨这些书籍的时效,那么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够做出选择。

在选择了正确的书后,阅读方法就成为了素养的又一标志。再好的书如果只是利用挤公交的时间哗啦啦翻过去,那么从这本书中汲取的养分必然将会微少得近乎无。

至少就我的阅读体验来看,一本好书至少值得阅读两到三遍:第一遍略读以满足自己的阅读兴趣并了解书的内容与结构,第二遍精读以摘抄、把握整本书的布局以及其中一些巧妙的铺垫与伏笔,如果还能再读一遍,我就会抽时间写一些类似专题研究的心得,比如对整本书思想的一个探讨,或者对书中某种表达的质疑。我认为,只有当你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品味、去研究、去思考甚至去质疑书本时,它于你才算得上有意义。

除了阅读方法外,读书应当是一件精细而持续的事情。与填鸭般在假日里一天读十本书相比,培养细水长流的读书习惯无疑更为重要。读书的目的不在快、不在多,而在于从书中汲取营养,在于通过整个阅读过程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我从在小学学会选择正确的书开始,阅读的动作在十年里从来没有一天间断过,我读名著、读国学经典、读诗歌、读历史、读哲学文学的理论、读时事。

如果没有纸质书就用电脑、手机,每天短则二十分钟,长则十余个小时。在高考前的那个学期,为了保持语文学科的感觉,每天我至少要抽出一个小时来读书,教室后面的窗台堆满了我带到学校的各类书籍,有时候抽出一本会造成大规模的坍塌,尼采压在泉镜花上,紫式部淹没在赫胥黎、刘勰和纪伯伦里。

阅读实在是一个太有益的习惯,即使是抱着功利的目的,如果能因此潜下心去读书,也是大大的好事情。读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语感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你叫一个有语感的人去做卷子,他或许并不能清楚地告诉你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与写法,也没法给你讲出来阅读题的答案为什么该是这个,因为他做题目凭借的不是系统的训练与大量题目的积累,他没有那种足以归纳成经验的东西。但是,他一定能做出最正确的答案。

这就是语感。

为什么说读书能够培养语感呢?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任何一本经典都是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华,它之中的字词语句都是最为准确、最为质量上乘的。当一个人见多了经典、熟悉了经典中语言的运用方式,他再回过头去做题时,很容易便可在密密麻麻的试卷上找到正确的东西,因为他一直以来都在阅读着那种语言的“正确”。学英文我们讲究读原著,是同样的道理。没有什么比读书更能培养语感,没有什么比语感更能保证分数,这就是阅读最为显性的益处。

点评

一本好书至少值得阅读两到三遍,读书的目的不在快、不在多,而在于从书中汲取营养,在于通过整个阅读过程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  发表于 2015-11-6 07:18
一本好书至少值得阅读两到三遍,读书的目的不在快、不在多,而在于从书中汲取营养,在于通过整个阅读过程修养一颗宁静而富有感知力的心灵。  发表于 2015-11-6 07:18
[发帖际遇]: 爱睿02 花了 1 金币 资助失学儿童,真是热心人啊,你也想试试帮助别人的快乐吗?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5-9-7 16:30:21 | 只看该作者
【C 关于写作】
说完阅读,接下来必然是写作。阅读与写作简直是玻璃的两面,无论你看着哪一面,都意味着你也正在凝视另一面。我喜欢写作也擅长写作,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这个版块我都很有得写。

对于高中写作,也就是以应试为目的的作文,我的建议只有六个字:多读、多仿、多写。

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上来看,读书多的人绝大部分是会写作的人,而一个能写出很好的作品的人更不可能不爱读书。这只因在看了足够数量的文化精品后,哪怕只是东家模仿一点、西家拼凑一点、再加上一点点自己的领悟与润色,最后拿出来的成品,也足以令许多人拍案叫好。

我写作的一个特点是引用多。高三下学期语文老师的女儿为我们班的期中作文写点评,她数了我54分的作文里引例的数量,有接近二十个,有直接引用也有化用。这些引例都是平时我从阅读中积累下的东西,也就是说在一千一百字的篇幅中我每写五六十个字就会用到我的阅读成果。

这里我想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篇作文里同样是大量引用,有的人的作文会被评价为“丰富”,有的人则是“杂乱”、“堆砌”。为什么?我觉得这是对作文中所引用的内容理解程度的差异造成的。同样的东西,有的人是在阅读中看来、研究并思考过的,有的人是从类似《高中生议论文论点论据大全》中看来的;前者是深入理解,后者则只得了个皮毛。

比方说,同样引用尼采,有的人写“尼采,这个伟大的哲学家教会我一种高贵的精神”;而有的人直接引用他的作品《苏鲁支语录(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写道:“‘太阳!若无你所照耀之物,你的光辉为何?’,由是开始了苏鲁支的堕落,亦开始了尼采在这世间无止境的追求。他像苏鲁支一样为世界奉献着他的热爱与智慧,也像苏鲁支一样不断经受着世俗的冷笑与中伤。尼采,这个‘疯子’、这个智者,从来没有放弃,也没有停止过他的追寻。”

孰优孰劣,不言而喻。

阅读对于写作而言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提供模仿的条件。

我最早开始写东西,正是始于阅读中的模仿,不管是何种作家,只要我觉得好,我就会按他的风格仿写。小学时我就开始有意识地在我的作文中学习一些冰心儿童文学奖获奖者的风格,后来读的书更多也更杂,我能记起来自己模仿过的作家有鲁迅、夏目漱石、郭敬明、村上春树、钱钟书、杜拉斯、三毛……还有一些恐怕是忘记了。我还自己写古典诗词,甚至模仿司马迁为自己写了一篇文言文小传,可惜没能保留下来。

在模仿这些个性鲜明的作家的过程中,我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我是怎么发现这一点的呢?这得归功于我的癖好,那就是写了点什么就想给人看。以前看过我写的东西,大家看完后会说“这次是模仿XX的吧”,后来,他们的评价逐渐转向了文字本身,直到某天我惊觉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对我说过我是在模仿某某作家。最后,一本文集里如果有我的作品,大家会说“一看就是孙婧妍写的”;我的作文混在一堆作文中装订起来,老师会知道那是我;我在网上发些文章,评论里会有很多说我写的东西有风格。

到这时我就知道,这是我写作的第二个阶段了,我在从模仿走向创作。

写东西写得好,与其说是天赋,倒不如说是熟能生巧,就像做饭、洗衣服、开车一样。我现在写文章很少构思或查证,笔到文来,半小时之内在电脑上完成千来字的短文对今天的我来说根本不叫事。但这背后呢,是我从初中起每天不间断的练笔。初一是每天当作业似的逼出三五百字,到后来越来越喜欢,课间也写、午休也写、回宿舍也写、上课都趁老师不注意偷偷写,每天能写一两千字,假期还能翻好几倍。这些练笔大多没有特定内容,写完了我也不回看,大部分都直接进了垃圾桶,就是为了保持一个手感。越来越多的人找我写东西,给网站啊、给学生办的杂志啊、给校刊啊,我很少拒绝,因为反正写什么我都喜欢。

春蕾杯一等奖?高考满分作文?登报登刊?都是这么一点点练出来的。

最后要说的是,对于作文而言,要学会自我分析。我不会写那种标准的议论文,但高考作文写议论文会比较稳妥,怎么办?我分析自己写东西的习惯,我不擅长说理,结构不够简明,但我的文笔好,同时有着丰富的阅读积累。最后我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就是文言议论文或者议论性散文。文体里没有这两个分类,我是自己创造了这两个词。这两类文章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我可以用我的语文功底去掩盖我理性思维的不足。

作文是很灵活的东西,当判卷人看到你能用文言文不出错地写一千多字、或者你的语言像诗歌和散文一样漂亮时,他对议论本身的标准就会有所放松。作文考的归根结底是文学水平而不是议论水平,换言之只要你能体现出你的水平高,实在不必太拘泥于文体与所谓的标准。高考前我拿着自己高三下学期的作文看,二十多篇教师打过分的作文中我拿到50分以上的至少有二十篇,其中有一篇满分,还有不少55分、58分。这就是我说的一切最好的证明。

点评

“这些引例都是平时我从阅读中积累下的东西,也就是说在一千一百字的篇幅中我每写五六十个字就会用到我的阅读成果。"学习了!  发表于 2015-11-6 07: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5-9-7 16:31:22 | 只看该作者
【结尾】
写到最后,我忽然想起了我的童年,想起了我是如何懵懂地对中文之美有了最初的感受。必须感谢的是我的父母,我的明智的、感性的、性格中很有些浪漫主义因素的父母。他们对我在语文上的启蒙教育不是看我在几岁时能认得几个字、标出几个拼音、读出几个词语,他们从来没有要求过我这些,我因此感激他们。

我的父母,他们是最早让我明白中文的内核是什么的人。我的父母通过一个个童话、一篇篇传奇、一段段故事,通过他们戏剧性的朗读声和投入的富有张力的表情告诉我,在那些冷漠的方块字背后,在那些繁复的语法规则背后,在那些千变万化的读音背后,那些文字传达出的精神,那些讲述的声音蕴含的感情,才是中文真正的所在。正如《海的女儿》的内核是爱与牺牲,《夸父逐日》的内核是执着,《秘密花园》的内核是自然与成长,中文的内核,是它所包含的精神,是它所蕴藏的感动。

儿时的学习过程,对我来说已经太过模糊,在幼儿园和小学学习的拼音规则、笔画顺序等等等等,我几乎全都不记得了。然而,我仍然有着绝不会褪色的记忆——我永远会记得我和母亲一起为《卖火柴的小女孩》重新写了一个幸福的结局,永远会记得父亲为我完成了小学所有抄写词语的作业、让我在他抄写时去读我想读的书,永远会记得我第一次为书中的悲惨泪流满面、第一次为书中的欢乐欣喜若狂……我绝不会忘了这些。

语言对于任何人来说,都应该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我们学习语言是为了什么?为了在考试中拿好看的分数?为了考各种各样的语言能力认定证书?为了自豪地告诉别人这个字我认得?

如果对于上面的问题一个人的答案是“是”,那么,他已经忘记了语言这种东西产生的初衷。

语言,是为了表达,是为了表达精神,是为了为这个世界表达爱、表达美、表达动力、表达希望。读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们会发现无论国家、无论时代,那些作品所拥有的打动人的力量绝不是因为它的文字有多么华丽、布局有多么复杂、词语有多么精准,而是由于它其中蕴含着人类最为高贵的、永不过时的某种精神。

有很多成功的作家,他们出道时接受文化教育的水平绝不比现在的中学生要高,让他们去做我们的考卷,他们不会有比大部分普通高考生更能看的分数。但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语言大师、文学巨匠?是因为他们能够抓住语言的内核,他们知道该如何运用语言去表达,也知道应当用语言表达些什么。

只要能运用语言去传递你想要送给这个世界的东西,那么,你在这门语言上的学习就是成功的。

诚然,我有个很不错的语文分数,然而这确实是有很大运气成分在里面的。我的语基很薄弱,高中时我是班里有名的白字先生。如果换一套题,我可能会连着错前三道选择,就像我在之前的考试中有过的那样。

但是,我从未因为我在任何一次考试中的分数而怀疑自己在语文这门学科、在中文这门语言上的能力,我最自豪的绝不是我是2013年北京市的语文状元,而是我能够如我所愿地运用文字——

这才是学习语文真正带给我的、令我感激的礼物。

这才是我为什么热爱语文。(来源:语文漫谈)

点评

父母通过一个个童话、一篇篇传奇、一段段故事,通过他们戏剧性的朗读声和投入的富有张力的表情告诉我,在那些冷漠的方块字背后,在那些繁复的语法规则背后,在那些千变万化的读音背后,那些文字传达出的精神,那些讲   发表于 2015-11-6 07:29
“永远会记得父亲为我完成了小学所有抄写词语的作业、让我在他抄写时去读我想读的书……”  发表于 2015-9-15 10: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15-9-7 17:39:24 | 只看该作者
同为初一新生,来向睿妈学习!

点评

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加油!呵呵  发表于 2015-9-8 12: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5-9-8 10:00:10 | 只看该作者
爱睿02 发表于 2015-9-7 16:31
【结尾】
写到最后,我忽然想起了我的童年,想起了我是如何懵懂地对中文之美有了最初的感受。必须感谢的是 ...

之前看过这篇文章,再看再次感叹。

点评

问好,COCO妈,一起进步!  发表于 2015-9-8 12:43
[发帖际遇]: 一个袋子砸在了 酌心 头上,酌心 赚了 2 金币 ,真开心。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5-9-8 11:18: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爱睿02 于 2015-9-8 12:41 编辑

随手记:
开学一周多。从目前情况来看,睿同学已基本适应新一轮的学习和生活。下午到家第一件事情还是抓紧时间搞定各项作业,一般用时在一个小时左右,英语作业签字时看均可得A+。看月初三天假期的情况,数学大本6页用时约2小时, 说其中有一道题稍微难,看来数学基本在可控范围内;语文有4篇文言文阅读,虽然题答得挺快,看得出小同学只是走马观花,并未仔细推敲具体词义和文法,需要多读多查相关注释,下点功夫才是。

本周开始,小同学开始在学校食堂打饭吃,问他感觉如何?说菜品种类很多,除了正餐还有章鱼小丸子、甜筒这样的小零食卖,不用吃单调的盒饭,可选余地就多了。
说第一顿儿选了牛肉面,看上去很有胃口。
那明儿呢?答:没想好,到时候看哪个窗口人排队少就先排哪儿。。抢手的菜自己也不一定爱吃, 比如:炸鸡排
这倒也是个法儿,看来还挺会利用时间
说美术课上有个“演讲时间”,果断第一批报名了-----早晚要做的事,宜早不宜迟, 打算整理黄果树的游记选几张照片“PPT”一下就搞定了。

英文:开始听读《young fredle》,读完前两页,说读得感觉不像小说,更像诗,句子有韵律。每日弹琴:1小时。 平均律no.15这首经过本周磨合,听起来较之前更顺耳,旋律线条把握更为流畅, 乐句的起和收也处理的越来越自然。
睡前说了句:明儿到校后正式开始晨跑了,3600米!但愿能坚持下来。。
奔跑吧,小伙子,呵呵!





点评

适应的很好呀,晨跑真好  发表于 2015-9-9 11:03
学校安排晨跑太好了, 现在孩子缺乏运动。  发表于 2015-9-9 07:21
我们还没正式开始上课,都是讲些学校方法,所以作业在学校自习课上就能搞定了  发表于 2015-9-8 15:28
英文音频哪里有下载呢?  发表于 2015-9-8 14:48
看来睿很适应初中的生活节奏啊,真棒  发表于 2015-9-8 14: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5-9-10 10:05:24 | 只看该作者
酌心 发表于 2015-9-8 10:00
之前看过这篇文章,再看再次感叹。

终于把密码找到了, 睿搬到强大的中学版了。好久不见了,向睿妈问安!向睿妈学习!

点评

问候老友,新学期一起进步!  发表于 2015-9-14 12: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15-9-15 10:09: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爱睿02 于 2015-9-15 10:14 编辑

9月14日
又是忙碌的一周。
月初爷爷从老家来了,他老人家刚出院,身体欠佳,平日得多花精力跟时间照顾他,日记已然变周记。
好在睿同学基本融入中学生活,慢慢找到自己的学习跟生活的节奏,本周学校亮点还挺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充实忙碌的一周。
发现晨跑原来挺好玩的,没想象那么可怕,实际跑不了3600,也就800米到1000米,所以不累,跑完人觉得精神气爽;周三、周四分别进行了数学跟英语的摸底考试,数学成绩不够理想,有点小郁闷,回头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找回信心;期待N久的外教课如期上了,老师很高很帅也挺幽默,只是名字太长,没记清;美术课的PPT演讲挺顺利,达到同学们边听边乐的预期效果,思品课的即兴演讲也很好玩,前面有几位女生先上台,轮到自己的时候老师冲他一乐:压轴的来啦!大伙都鼓掌;食堂打饭的档口慢慢认识和聚起了口味相似的“朋友圈”:爱哼英文歌的白同学、班里的数学学霸(摸底考试班里唯一超过95分)、一个贴着“耳豆”总爱讲笑话的男孩、还有两个地铁里跟自己打招呼的戴眼镜男孩。。。说这两天“圈子”日益壮大,以至于昨天大家一坐下发现桌上居然摆着5份“咖喱鸡饭”!
听小同学绘声绘色讲这些的时候,真替他开心,说明这家伙喜欢迎接挑战,喜欢新同学,喜欢学校的生活。继续加油。

点评

阳光男孩,加油!  发表于 2015-9-15 11:56
睿很棒,加油啊  发表于 2015-9-15 10: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9:42 , Processed in 0.109415 second(s), 4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