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278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妙联趣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4-24 17:45: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帖】妙联趣话      妙联趣话 妙联趣话:郑板桥破谜济贫苦楚天 整理清 朝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常微服暗访,体察民情。相传,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知事时,有一年年关将近,他陪同苏州府一位姓 蔡的州官外出巡游,走到南门街,看见一群人围在一户人家的门前交头接耳,指指点点。他们分开人群走近一看,原来这户人家的门上贴了一幅古怪的对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  过 往的路人正是不解其意而议论纷纷。郑板桥看罢,顿时心情沉重,皱起了眉头,他对身边的一个随从耳语了几句,这个随从随即飞奔而去。不一会儿,这个随从又气 吁吁地跑了回来,只见他一手拿着几件衣服,另一只手提着一块肉,肩上还扛着一袋粮食。蔡州官和众人看到了,不觉莫名其妙。  这时,郑板 桥上前敲了敲那家的大门,没想到门一下子自己开了。郑板桥和那位蔡州官往里一瞅,只见屋里四壁空空,这家老小围着一床破被子困坐在床上,连件像样的衣服都 没有,灶里更是冷汤冷水,吃喝皆无。郑板桥带着随从走进门,对这一家老小说:“春节快到了,这几件衣服你们穿上,还有几斤肉,一袋米,你们留下过个年吧。 过了年,有甚么困难去东关街找我。”这家人认出来人正是热心救济穷人的郑板桥,于是,趴下来就磕头,千恩万谢。  等郑板桥一行人出了 门,围观的众人皆不解其意,蔡州官也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不禁问道:“郑大人,你是如何知道他家没有衣服穿,又没有粮食吃呢?”郑板桥笑着说道: “你看门上这副对联,这户人家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只有南北)过年啊!”众人听了恍然大悟,不禁齐口称赞:“郑大人真是博学多才,聪慧过人 呀!”  原来,这副对联中隐去了与“衣”、“食”谐音的“一”、“十”,即缺一(衣)少十(食),真可谓别具匠心。妙联趣话:苏东坡愧改对联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代词宗,他的词开豪放派之先河,对后代影响深远。他的诗文和书法造诣也很深,成就超过了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是北宋「三苏」中的佼佼者。  苏东坡自幼天资聪颖,才智过人,他博览群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久而久之,少年成名的苏东坡不禁有些沾沾自喜,自矜之情亦不觉随之而萌,以为自己已经「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于是在门前手书一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没料到事隔几天,忽然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专程来到苏宅,自言想向苏东坡「求教」。苏东坡来到门外,见老人衣著平凡,不像是个读书人,不禁面露轻视之色。不过,那老人并不在意,只是指著对联问:  「苏公子,这对联可是你写的吗?」  苏东坡得意地点点头:「正是。」  「这么说,公子可谓无书不读,无字不识罗?」  苏东坡双眉一扬,傲慢地答道:「不错。」  老人仍然毫不以为意,笑了笑说:「老朽家中藏有一书,正想向苏公子请教!」说著,老人自袖中取出一本小书,递给苏东坡。  苏 东坡满不在乎地接过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当场怔住了。原来书中尽是古文,十个字中有七、八字苏东坡不认识。苏东坡立刻明白了老人来意,顿时羞得满脸通红, 连连向老者道歉,只见老者微微一笑,点点头飘然而去。苏东坡站在门口目送老者的背影,回想起刚才自己态度无理,既未将老人让进屋内,也未奉茶以示款待,不 觉更是汗颜。  经过这次教训,苏东坡明白了「学海无涯,山外有山」的道理。惭愧之余,苏东坡提笔来到门口,在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把原来的对联改为: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以后,苏东坡一改过去心高气傲的毛病,虚心求教,孜孜不倦地求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代大诗人、大文豪。妙联趣话:巧农妇争道难东坡一 日,苏东坡到郊外游览,见众多农夫在挑塘泥肥田。他信步走到一条小田埂上,没想到迎面碰上一个挑塘泥的农妇。二人相对,各不相让。苏东坡口出大言道:「万 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吾乃读书之人,汝妇当让道于我。」农妇一笑,说道:「既自称读书人,可会对对子?」东坡说:「胸藏斗牛,经纶满腹,岂止能对!」  农妇听了,也就不客气地脱口吟出上联:  一担重泥(仲尼)挡子路  苏 东坡听后大吃一惊,这上联听起来简单,其实巧用了谐音双关,联中暗含了两位古人的名字。「重泥」为「仲尼」(孔子的字)的谐音,「子路」是孔子的学生,而 用在这里又有讽刺苏东坡的意思:知书达礼的老师怎能挡学生的路呢?苏东坡一时无佳句应对,不禁怔在一边。两旁田埂上送泥返回的人,望见苏东坡的窘态,不禁 哈哈大笑。  不过,总算苏东坡机敏过人,见此情景,幡然有悟,赶忙对道:  两行夫子(夫子)笑颜回  此下联也含两位古人的名字:「夫子」暗指孔夫子,「颜回」也是孔子的学生。此下联还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即两旁来往的都是我这个狂妄自大学生的先生。  虽然对了下联,但苏东坡仍心有余悸。心想,村野之中竟有此等高人,我不能等闲视之而妙联趣话:妙联妙解服乾隆相传有一年春节,清朝的乾隆皇帝带著几个随从,悄悄地出宫微服私访。当他路过一个村镇时,见一家门口贴著一副对联。乾隆上前一看,不禁勃然大怒,对随从说:「传这家主人出来,问他为何敢如此放肆。」  原来,这户人家门上贴著这样一副对联:  上联是:惊天动地门户  下联是:数一数二人家  横批是:先斩后奏  过 了一会儿,从里面走出一人,乾隆一看他身穿粗布短衣,头戴毡窝窝帽,是个平平常常的庄稼老汉。乾隆高声问道:「你这老汉有多大的胆子,居然敢写这样的对 子?」这老汉一听,才明白原来是为对联之事相责,不禁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先向客人行了礼,然后慢悠悠地解释道:「先生你有所不知,我膝下有三个儿子,大 儿子是个更夫,夜间一敲梆子震天响,家家户户都听得见,这不是惊天动地吗?就是这个意思。」  乾隆一听确有道理,不禁点了点头。老汉接著说:「我二儿子在集市上卖粮食,每天都给人家过斗称粮,还要一、二、三地记数目,这不是数一数二么?」乾隆又点了点头。  老汉又说道:「我三儿子是个厨师,每天做饭,是先杀鸡后做菜,你说算不算先斩后奏(做)?」  乾隆听罢,不禁哑然失笑,怒气全消,对老汉一拱手,说:「听您一席话,胜读多年书!告辞,告辞。」于是兴冲冲地带著随从们走了。此真可谓妙联妙解服乾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4-24 17:46:30 | 只看该作者
妙联趣话:宰相巧对状元郎
叶向高,字进卿,号台山,福清人,明万历间官宰相。明朝天启元年,一次他外出,路过福州西门洪山桥,便去探望门生、新科状元翁正春。天色将晚,翁正春看老师兴趣正浓,遂有留宿之意,即兴出一对曰: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一听,这虽是一句客套话,但句中每字尽为宝盖头,不由暗吃一惊,思索片刻,便对道:
  
「客官寓官宦,富室宽容。」
  
此联上下都是宝盖头字,构思巧妙,情趣俱佳。当晚,师生俩对坐吟诗作对,至深夜方才歇宿。
  
第二天吃过早饭,叶向高辞别,翁正春送行。他俩经过一个池塘时,见池中鸭泳鱼跃,叶向高便对翁正春说:「状元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他指著池塘说:「你看,
  
『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翁正春不意被将了一军,正寻觅对句,忽见池塘中跃起一尾鲜鱼,约有一尺来长,于是笑答:
  
「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
  
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此联之妙在于,「数数」是动词,迭字,「数」是名词,「数数数」即数数鸭的数目。「量量」是动词,迭字。「量」是名词。「量量量」即量一量鱼的身长。这种对联技巧性很强,读来饶有兴味。又由于人们对这两位乡贤的敬仰,所以此联便在民间口碑相传,直到今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0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1 15:38 , Processed in 0.070586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