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91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学习] 语文老师眼里的语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19 09:31: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俐专栏 | (一) 文学能拯救语文吗?
刘俐专栏 | 初心书房原创文章,转载须注明出处。

文学能拯救语文吗?

一、什么是语文?

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丏尊联名提出了“语文”的概念,1949年8月,叶圣陶先生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对于语文的性质和内涵争议了数十年,形成了不同的语文观念:有人理解为“口语”与“书面文”,有人理解为“语言”与“文字”,有人理解为“语言”与“文学”。上世纪80年代,张孝纯先生提出了“大语文教育的观念”。提出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还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现在,大语文的概念深得人心。

随着语文观念的变迁,内地的语文科目几经改革,形成了课堂上老师硬性分析字词句,分段总结中心思想,课后学生抄写字词,背诵名篇名句的学习模式。阅读仍是碎片式的阅读,写作还是模式化的写作,偶有几篇不同寻常的表达,整个社会把他们惊为天人,韩寒与郭敬明皆都因此脱颖而出。

二、什么是文学?

观念有了,但语文学习还存在问题,大家都在反思,都在寻找出路。有人觉得如今的语文摒弃了太多传统文化,文言文接触不够,从国学里找出路,国学热潮一涌而起;有人觉得文学能拯救我们僵硬的语文教育,所以开始给孩子们讲述中外古今文学史;很多大学文学知名教授也进入了中小学语文教育行列,编了一系列语文新课标书,给孩子的最好的大语文书,给孩子的诗歌等等,总之,文学被引入语文学习的体系之中。

到底什么是文学呢?我想借用一位评论家的文章来用,他说得特别好。他说他读了一个故事:“一天,一个白人妈妈带着女儿打出租车,一上车,白人小女孩看到司机是黑人,很好奇地盯着他看着,然后问妈妈:‘妈妈,为什么这位叔叔皮肤是黑的,我们是白的?’妈妈很平静地回答,说:‘孩子,上帝为了让我们这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人类有不同的颜色。’白人女孩不再问了。到了目的地,白人妈妈要下车了,她给黑人司机付费,没想到黑人司机坚决不收。他说:‘非常感谢您!刚才听了您的话,我很感动!’接着,黑人司机说:‘小时候,我问我妈妈,为什么我们的皮肤是黑的,别的人是白的。妈妈对我说,我们就是黑人,是下等人,这是我们的命。如果,那时候妈妈像你这样回答我,那我可能就不是出租车司机啦。’”他通过这种回答想到了文学,“黑人妈妈说的话,是现实;白人妈妈说的话,就是文学。文学就是把现实用修辞的方式讲述出来,它没有掩盖真相,但给人美好,引人向善,给人理想和希望。”(谭旭东《文学是什么》)

阅读文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关于文学的某种知识,而是首先和汉语面对面,得到语言的认知和提高;然后穿越语言,体味文学作品中的喜怒哀乐,和我们外面的世界对话,获得人生的经验;最后通过思考,还将获得对人的新的理解,加深对自己的理解,和自己对话。

三、文学能拯救语文吗?

文学阅读能拯救语文吗?没有人敢下最终结论。我们只能找事例来作为参考。

美国在90年代初做了一个广泛的调查,发现成人的阅读能力下降,已经导致了整个社会系统的运作的障碍。当时的总统克林顿提出了一个“美国阅读挑战”的运动,要改善美国的阅读能力下降的系统问题。1999年,美国的政府做国家教育报告,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学习者的国家。此后,布什政府提出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在后面,这个阅读优先计划拨款50亿美元来做社会调查和改善儿童阅读现状的一些活动。如今,美国语文课上的不是语文,是思维,语文作业就是阅读。

90年代初的时候,台湾地区为了推动儿童阅读计划也投入了非常大的款项。台湾地区在阅读分级上做的非常成功的。整个社会的阅读能力普遍高于中国内地。2003年,我曾经给墨尔本大学有中文教育背景,来自内地、香港、台湾、马来西亚的学生开设文学课程,不论是课堂阅读分析能力,还是课后的写作能力,从语言到思想到表达方式,台湾的学生确实都远远高于同级的其他学生。

四、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的阅读?

如今又进入了新一轮的语文改革阶段,文学阅读成为拯救语文的一根稻草。从上到下都开始重视学生的课外文学阅读,忙于给各级学生制定阅读书目,各种大部头的文学经典名著都进入学生的阅读范围。选择的语文篇目固然重要,如何学习语文更是重中之重。由于长期过于强调语文学习的目的性、成效性,孩子们几乎遗忘了阅读的正确方法和阅读的真正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并不能成为真正的阅读。有一次,我给六年级的孩子讲述文学之美,我提及了很多文学篇目和文学大家,这些孩子知道雨果和他的《巴黎圣母院》,知道沈从文和他的《边城》,可是我要他们讲《白雪公主》的故事,孩子们却告诉我说,他们只是在很小的时候听妈妈讲过,现在都忘了。这就是我们孩子的阅读现状。

阅读文学作品不能只掌握经典名句,背诵经典名篇,重点是培养孩子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文学的美是多方面的,有的美存在于作品的思想意义之中,有的美存在于作品的人物塑造之中,有的美体现在作品的情感表达中,有的美体现在语言的独特性上,甚至有的美可能之存在于作品的艺术形式之上,而如何能从中感受出文学不同的美感,则需要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需要更好的阅读引导。王一川教授这些描述:“一个讲授李白的《蜀道难》的教师,向学生灌输了李白生平、诗歌产生背景、字、词、句的解释,也提供了诗歌的‘中心思想’,是那种‘通过对什么什么的描写抒发了什么什么感情表达了怎样怎样的思想’的句式。所有的学生也都将这些记在笔记本上,背了下来。我们是否就可以说,所有的学生都获得了学习这首诗应该获得的语文素养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知识与素养是不同的概念,上述教师的教育只是使学生获得关于这首诗的知识,而并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这首诗真正具有的丰富的情感与审美内涵。这就好比将一棵生气盎然的玫瑰花连根拨起,研究土壤、家世、花的颜色,而独独不能欣赏它的美。这就可能造成,学生掌握了关于李白这个人和关于这首诗产生背景的最多知识,而并不能欣赏这首诗的怪现象。因此,我觉得文学素养的根本,是一种与美感密切关联的人文素养。这种素养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也正是文学学习的根本目标。”

[发帖际遇]: 谷雨 乐于助人,积极发帖,得到新儿教奖励 2 威望。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5-5-19 09:33:11 | 只看该作者
刘俐专栏|(二)如何化解孩子们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2015-01-15 刘俐莉 初心书房

刘俐专栏|初心书房原创文章,转载需注明出处。


如何化解孩子们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身处一个焦虑的时代。中国父母们总带着浓厚的焦虑感,从而也可能会带来挫败感:比如对考试以成绩为本焦虑,但如今注重综合素质了未必没有焦虑;对教学中的教与学焦虑,对中国的现行教育体制焦虑,但教育改革了又有了新的焦虑;如今,英语分值下降,语文分值上升,倡导全民中文阅读,新一轮焦虑又蜂拥而至,那就是孩子们在阅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父母不知道如何应对。

我和一些妈妈们进行了深入交流,意识到孩子们在阅读上大致存在四个问题,本文试图以自己的阅读经验为切入点浅谈应对办法。

一、从不爱阅读的孩子怎么办

对于孩子坚决不爱阅读这个问题,很多专家都提出了对策,如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提供更多的阅读选择,多结交爱阅读的朋友,父母一起自己制作书,为故事配画等等。虽然阅读并不是生存和学习的必然条件——毕竟知识及人生经验可以通过很多途径获得,但阅读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层面;更实际的意义是,对于处于求学阶段的孩子们来说,语文成绩必然会受到影响,也可能会影响对其他学科的理解。

那么,怎么让不爱阅读的孩子喜欢上阅读呢?我觉得最可行的可能是父母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感染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如果父母有一方喜欢阅读,尤其是平时常常和孩子接触的爸爸或者妈妈喜欢阅读的话,孩子也极有可能爱上阅读。我小时候的阅读经验基本都来自他人。父母喜欢读故事类的书籍,比如《上海故事》、《故事会》、《民间故事》、《童话大王》等等,刚刚学认字的我跟着读了很多故事书,至今还能记得上官云珠的传奇故事;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因为一个朋友不敢把小说拿回家,就放在有独立房间的我那里,我接触到了第一本武侠小说《雪山飞狐》;邻居家一个哥哥已经读大学,大概是文科学生的缘故,父母给他买了很多书籍,小时候总羡慕读大部头书的邻家哥哥,进入初中以后,就开始找他借书,看了《红楼梦》、《家》、《寄小读者》、《沙哈拉沙漠》;和朋友在一起的读书经验基本上都是看连环画,小时候,小县城的街头有很多租连环画的书摊,花上不到一毛钱,就可以坐在那里读一个上午,很多连环画改自民间故事、电影,记得最清的是《偷拳》、《南征北战》、《三侠五义》等。那时候虽然以通俗文学居多,但奠定了文学阅读的基础。

书非借不能读也。现在的孩子条件特别好,只要愿意读书,父母马上会给孩子买回来,书籍堆积过多,反而阻碍了孩子的阅读,给孩子借书也是另外一个可以尝试的途径。带孩子去图书馆,或者带孩子去书城,看到琳琅满目的书,孩子就能涌现阅读的欲望。我曾经带着孩子在书城读了不少书,因为我发现,以前我把书买回家后,孩子反而不热衷看,很多书都成了书架的摆设。有一天下午,我带着孩子去书城,告诉他这本书我们不买,结果孩子反而坚持把书读完了,所以此后我们使用了很多次这种方法,目前仍然有效。

二、喜欢听父母读但自己不愿阅读的孩子怎么办

亲子阅读是孩子小时候给孩子增加阅读兴趣的好方法,但孩子一天天长大,认识了很多字,却仍然不喜欢自己阅读,可能就造成了父母的焦虑。这种情况大多数是父母放纵的结果,喜欢听故事的孩子应该是爱上读书的第一步,在应该从听读过度到自己读书的过程中,父母没有坚持让孩子读书,或者因为孩子一时的不愿意而让步,这样可能增加了孩子不愿读书的惰性。

读书当然要比听书累,这是毋庸置疑的。父母首先选择适合孩子读,孩子更可能感兴趣的书,孩子可能就愿意自己捧起来读。过度时期,要想办法促使孩子阅读,比如可以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来读书,父母读一部分,孩子读另一部分,或者父母扮演故事中中的一个人物,让孩子扮演另一个人物,就能够带动孩子阅读的兴趣。此外,可以尝试提问或者积极讨论的引导法,比如自己先读过,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假装自己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向孩子示弱,孩子读后能得出答案,自然就很有成就感,成就感的积累就可能会让孩子爱上读书。

当然,首先要去除不必要的焦虑感,强迫或者不耐烦都可能会打消孩子读书的积极性。即便一时半会不能改变孩子的想法,也不是什么特别大的问题,毕竟只要父母有耐心,愿意坚持,通过听,孩子一样能获得知识、获得阅读的快乐。

三、爱读书但只集中某种类型的孩子怎么办

有的父母觉得孩子虽然爱读书,但只读其中一类,比如男孩子喜欢读侦探小说,女孩子喜欢读简单轻松的情感文,这种情况,父母就容易产生焦虑。这种焦虑可能还纠结着父母的另一个认知,那就是孩子应该多读经典的前提。

父母总是对孩子读经典情有独钟,问题是先不论经典与否,只要是书都有读者群的限制,不可能有一本放之四海皆爱的书。就中国的四大名著来说,男孩子可能很多不喜欢读《红楼梦》,对里面细腻的日常生活提不起兴趣;女孩子未必能爱上读《三国演义》,对其中波澜壮阔的战争生活不感兴趣;还有专家反思,孩子不适合读《水浒》,因为这是一本暴力哲学的书,会灌输给孩子不恰当的观念,比如台湾作家龙应台就写了一篇散文《读“水浒”的小孩》,非常幽默地书写了因为读水浒后在路上打劫的儿子们。实际上,很多时候,经典的书固然价值更大,但如何孩子不喜欢,或者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还不如让孩子们读自己能理解,能接受的书。比如侦探小说启发孩子们的推理思维能力,武侠小说让孩子们感受正义的侠客精神,何乐而不为呢?时间才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迷恋阅读的孩子最终会发现什么能够让他获得真正的阅读体验,请家长给孩子一点发现的时间。

四、爱读书但都是泛读的孩子怎么办

很多孩子喜欢读书,读书的量也够大,可惜多集中在泛读层面,即更多关注故事层面,对人物形象、故事内涵关注不够,更勿论对作品语言、叙述手法的关注,所以一本一本的读可以,虽然也能够判断自己喜欢与否,但问为什么喜欢?这本书好在哪里?却很难回答,这往往是缺乏思考的结果。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父母或者其他人的参与。如果父母有一定的阅读修养,父母可以参与孩子的阅读,对孩子提问,和孩子讨论交流,适当地引导孩子;如果父母能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辅助阅读;如果父母没有时间或者没有精力参与其中,就可以鼓励孩子和朋友交流讨论,或者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参与孩子的阅读,而且切记不能引发孩子的反感,因为如果引发了孩子的反感,孩子失去了泛读兴趣,那么就得不偿失了。

总之,无论孩子处于以上哪一种阅读状态,父母都应不过于焦虑,而要慢慢引导,慢慢改善,最终促使孩子能爱上阅读、主动阅读,关键是学会阅读。

关于本文中提到的问题和如何帮助孩子学会阅读,我们会在后期的专栏中做进一步的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5-19 14:33:46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5-5-19 16:04:5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9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4:45 , Processed in 0.117416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