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父母者,几乎都曾遇过孩子生病时的手忙脚乱,也常为来自亲戚长辈的殷殷关注而焦虑:发烧时体温一路飙到四十度、生病时不能吃也睡不好、孩子身高体重从未达标准、整天蹦蹦跳跳吵闹不休是不是过动……做父母的,在孩子的健康照顾上,面对纷纭的众多网络信息,该怎么拿捏分寸?
台湾当地前长庚儿童医院院长的林奏延,结合超过百位的小儿科专科医师、营养师、护理师与幼教专家学者,历时三年才推出的《华人育儿百科》是立基于华人观点、大量取自本土经验的零到六岁育儿专书。经验丰富的儿科医生团队,一开始便提点出十一点健康教养的建议。无论你是不是新手父母,都值得温习一次。少年常春藤分享给父母们。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宝贝”这一句话,除了家长自己之外,最能体会的就是我们儿科医师了。
对儿科医师来说,「视病犹亲」绝对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热忱。为小朋友诊治疾病时,我们会把每个孩子当做自己的儿女与孙子来看待,以寻求最适当的医疗方式,但是同时,为了我们国家社会的下一代,我们也要恳请身为家长的你,做好以下这些功课:
养出健康小孩必做的功课
一、充实保健知识:阅读声誉良好的育儿书刊,以获得正确的儿重保健数据,避免听信人云亦云的谣言、或是网络上流传没有根据的种种说法
二、以身作则,养成孩子有益身心的的生活习惯:例如,家长们自己要规律运动,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垃圾食物等,因为孩子的模仿力很强,家长的一举一动,他们都在眼里,未来就演变成他们的习惯与行为
三、预防孩子遭受意外事故..一~四岁儿童死亡率之首位为事故伤害,其中以交通事故及意外溺水为主,家长对于车祸及溺水的预防要特别小心
四、小孩要定期接受预防接种..疫苗是已知预防恶性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经常有国内外另类医疗人士散布「疫苗有害论」的观点,这些都是经不起现代科学的辩证!试问,在没有疫苗的古早年代,为何儿童夭折的比率这么高?历史上那些可怕致命的疾病:天花、小儿麻痹、白喉,都到哪里去了?
五、小孩要定期接受成长、发育的评估及营养咨询:儿童成长、发育缓慢、有时是正常的现象,可是有时却是潜藏疾病的表征。反之,因为某些新陈代谢异常,或营养不良造成成长、发育较缓慢的儿童,也有可能较容易受到病魔的侵袭。不可不谨慎
六、随时都要仔细观察小孩子的变化:小孩子生病时变化很快,年纪愈小变化愈快,尤其是小孩子有持续性激烈呕吐、眼神涣散、呆滞散力欠佳,活力欠佳,呼吸急促等现象时,应该马上就医,即使半夜也必须急诊
七、学会正确、有组织的叙述孩子的病史:从关键症状开头,告诉医生何时开始的、是否愈来愈严重、伴随哪些事件(或其它症状),如果有发烧,一定要量体温。过去有有类似症状,用过哪些药物
八、固定找一位能倾听病史、仔细检查的儿科医师:婴幼儿的疾病大半为伤风感冒,很多常用感冒药在小孩身上并未被证实有效,或是只能短暂改善症状,所以正确诊断及花时间解释病情,可能比开一大堆药方更重要
九、善用3 C产品录像或录音:有些不定时出现的症状,如腹股沟疝气(俗称坠肠),当腹压降低时,跑出来的肠子又会回到腹腔内,症状会消失,让医生不能确诊,所以肠子跑到腹股沟形成肿块时,最好能录像或摄影给医师参考。有些皮肤疹子、拉肚子时的粪便,也可以照相起来给医师看:小孩子呼吸或咳嗽时发出奇怪的声音也可以录起,给门诊的医生参考
十、家长想要做检查或使用治疗药物时,可以坦率的和医师讨论,但最后也要尊重医师的专业决定:例如感冒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疗,也大部分都不需要影像检查。家长若因爱儿心切,强烈要求医生开立抗生素或是要求照胸部X光(胸片)检查,是不恰当的,因为抗生素可影响肝肾功能,并造成细菌的抗药性,而胸片虽然放射线剂量很微量,毕竟还是不必要的暴露
十一、遵从医嘱服药回诊:若孩子的恢复不如预期或有新的症状出现,或服药后有副作用,都应该和医师再讨论。「神医」只存在于小说与戏剧中!医生的医术再高明,都不是神,也不能代替家长承担疾病的后果。小孩生病了,选择一位鼎鼎大名的医师,排很久的队、看诊两分钟,不如选择一位有医德的医师,,能好好帮小朋友做详细检查,跟你解释、讨论。最后建议家长,充实保健常识、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善于与医师沟通、继续回诊追踪,才是真正让孩子常保健康的不二法门
公众号转发请务必在醒目位置注明选自少年常春藤(微信号patengzu),我们保留投诉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