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0日晚10点多,南通高三学生王亮从家里悄悄拿了一把菜刀独自出门,在自己房间里留下一张字条,告诉父母不要担心,自己去一趟医院就回家。这个孩子自己在通盛大道一座公交站台附近,趁没人注意,挥起菜刀将自己左手砍断,将断肢就近扔到草坪上。 原因竟是因为王亮沉迷网络,经常在晚自习时从学校溜出去上网。老师发现后多次批评教育,将情况反映给了家长。当天傍晚,老师再次提醒来接王亮回家的家长,要多关心注意孩子的动向。让所有人所料未及的是,倍感愧疚的王亮为了表明自己戒除网瘾的决心,砍下了自己的手臂。 事后某些媒体说,孩子想要戒除网瘾的决心是好的,但是做法过激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是在怎样决绝的心情下自己拿菜刀砍掉了自己的左手?因为想戒掉网瘾?因为对父母和老师的愧疚?这个孩子的内心承担了多重的负担(愧疚,自我否定,无价值感),重到能让一个正直花季的少年砍掉自己左手。 孩子在做出这件事后,社会大众、媒体、学校甚至是父母都觉得孩子戒除网瘾的决心是好的,只有行为过激了。实际上,大家更应该探究一下网瘾的成因,应该来关注一下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孩子在网络上获得了什么导致不能自拔?通过这个事情,我还是要向家长们呼吁:当今时代和过去时代的生存环境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教育方式同样要作出改变,不能以老一辈的传统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了!究竟要出现多少个断手少年,我们才能关注到自己孩子的内心需求呢?! 一、内心需求的关注从出生就开始 孩子离开妈妈的子宫,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用响亮的啼哭向爸爸妈妈表达了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不安。往往在这个时候爸爸妈妈总是觉得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是主要的,实际上此时除了生理需求的满足,与婴儿的肌肤接触、抚摸,同时伴以言语的交流,这些也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沟通前期主要靠触觉和听觉,因为触觉和听觉是婴儿最先发展的感觉。其次,是和婴儿的视觉沟通,父母的面部表情就成为视觉沟通的主要途径,家长要多多展开笑容,让孩子看到更多明媚的、正面的事物。最后,根据孩子的身体语言去了解孩子此时的感受也是十分重要的,此时父母对孩子反馈信息的敏感程度,对孩子日后选择和他人的沟通方式,以及自我价值的确定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关注内心需求,不让孩子心怀愧疚成长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对孩子有很高的期盼,尤其是在“6+1”模式家庭盛行的今天。当孩子的一些行为与父母所期盼的行为相距甚远时,一些家长会和孩子表达“我是如何……辛苦,我是怎样不容易,可是你居然……”。如此表达,出发点是为了让孩子能够理解父母的辛苦,改掉一些坏习惯,但实际上,孩子听到的是赤裸裸的指责,孩子会觉得自己“简直坏死了”。也许之后的一段时间坏习惯收敛了,可阿是内心的自我价值贬低对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何时才能恢复?教会孩子爱自己,欣赏自己,只有爱自己欣赏自己的人,才能去爱别人,欣赏别人。 三、内心需求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成长而改变 有些家长在和我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总会说“我们小时候哪有这样的条件”或者“孩子以前什么都愿意和我说,现在……”。当今正处于信息网络高速发展时期,信息的获取途径多样化,这样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和以往的环境有很大的差别,孩子的成长每天也都有不同的变化,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 对这位高三学生的事件惋惜和指责,不如真正的关心孩子的内心需求,有的放矢的引导孩子心理和能力的发展,关注内心需求,让孩子幸福快乐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