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草”和“大树”都可以快乐地成长
康先生用不同实例和在座的家长分享,每个孩子天生资质不同,但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爱好,做家长的需要多细心观察发现,因材施教。有的孩子在学业发展上是小草的种子,无论父母如何拔苗都长不成“大树”;有的孩子是大树的种子,再恶劣的环境也有树的枝干。父母能改变孩子的很有限,顺其自然,“小草”和“大树”都有自己的快乐。
这个观点虽然在我《有机的孩子》一文中多次重复,但在康先生的育子经验中却格外突出。他的长子,Rong,天生智力超常,看东西过目不忘,7年级时去考SAT已经超越了大多12年级的学生,高中时还荣获总统奖和 Westinghouse 科学奖等,顺利被哈佛录取,之后又到斯坦福进修MBA,是时代儿童杂志(Time for Kids)的最早创始人之一,后来又凭超人的创意,交流和组织能力成为比尔盖茨的 Communication Manager,他幽默又深刻的退休短片就是Rong一手策划的。
康先生的次子Pei天生只有一个心室一个心房,当年出生时医生曾诚实地解释类似的婴儿大多活不过两岁。Pei不光身体健康受限制,经常心绞痛,而且有严重学习障碍,简单的数学概念无论怎样反复讲解都有困难理解,还不喜欢和生人打交道。Pei在小学时妈妈每晚帮他花很多时间把作业修改整齐,但和他在课堂上的作业程度大相迳庭。康先生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坚持家庭作业能做多少算多少,学会一点总比妈妈帮着写完但一点也不理解有意义。康先生读遍Pei的每一本课本,陪他一起学习,才勉强高中毕业。康先生发现Pei热爱写作,虽然文法等常出错误但想象力丰富,就鼓励他多写作。36年过去了,Pei已经在亚马逊上出版了9本书,每天笔耕不倦,乐在其中,找到自己独特的生活道路。康先生一再感谢养育Pei的过程教会他很多,相信如果象Pei这样先天发育不全的孩子都能生活得这样快乐,那其他的孩子如果不快乐不成功,肯定都是后天造成的。
这种育儿的坦然心态看似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在“望子成龙”的文化里,我看到更多的是“恨铁不成钢”的遗憾。学校心理学工作的关系我接触很多有学习障碍,自闭症等的孩子,同事普遍反映亚裔父母更难接受孩子的评估结果,这和我们文化中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延续,而不是独立的个体不无关系。如果我们可以象康先生总结的那样,“孩子一生就和父母相处十几年,好好珍惜”,不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当做为人父母的成绩,才能更坦然地面对成长中的起伏,更看到孩子的特点。如果是“铁”就按“铁”来打造,可能成为最优质的“铁”; 为什么非要变成“钢”呢?
这个观点很有意思。 今天和几个朋友相约午餐,其间也谈到这个话题。一个朋友说打算等女儿长大后,如果什么也没学好,那就让她去学个技术,比如木匠之类的,也挺好。 以前我总觉得在中国此路不通,但最近读《盗火者》,发现中国的木匠类学校毕业生居然供不应求,而且出路并非仅仅是做个木匠。。。 看来即便在中国,此路也有可能是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