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hwyyan 于 2014-12-10 22:55 编辑
1,《可操作的民主》,作者:寇延丁、袁天鹏
我把这本《可操作的民主》放在第一位隆重的推荐给大家。可能会有个别人心里一紧,shwyyan你现在不讲阅读、教育、心理学,也准备做民主小贩了?怎么说呢,既是也不是。实际上啊,没有能够脱离政治而单独存在的教育。一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道德等等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依存。昂山素季说过:“你可以不关心政治,但政治一定会关心你!”我们身边处处都跟政治有关,像鸵鸟那样把脑袋埋在沙子里,就可以躲掉吗? 别的不讲,我们要讨论的那些虚假拙劣的课文,显然就是政治“关心”过的嘛(详见亲近母语版《随堂语文》)。
这本书讲什么的呢,她还有一个副标题:罗伯特议事规则下乡全纪录,说的再白一点就是讲如何开会。当然这个会不是动员会、宣贯会、沙龙之类的,它专指议事的会议。这事跟民主肯定有关,民主离不开会议的。议事会议也不只是议会人大的事情,类似董事会、股东大会、职工代表大会、业主委员会之类的一些会议,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参与过。
罗伯特议事规则和精神,比如不人身攻击、不打断、不质疑动机、不允许偏离议题、发言机会平衡均等、充分辩论或者讨论等规则,以及这些规则背后体现出来的宽容、平等、合作、妥协、多元、尊重规则等精神,值得我们在生活中每一个点点滴滴中去应用。
我们如果学过一些客体心理学的话,就会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关系模式,它决定了我们与其他人、与社会、与世界乃至与自己的相处方式,它基本是童年时我们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现实关系的内化。我们与家庭以外的人相处时,它多多少少都有会有所节制,而在家庭内部对待配偶孩子时,这个内在模式会毫无顾忌不加掩饰的显现出来。而且这个内在模式根深蒂固,儿时受过原生态的伤害越重,就越不容易改变。我知道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内心也曾经发出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些心理学和教育学书籍不管用,明明相信了这些理念,却经常失控以至于时不时的违背自己接受的理念。”其实这很好理解,正如一辆行驶中的汽车,速度越快你就越是不能急转弯,它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大的转弯半径来改变方向。龙应台有本书叫《孩子,你慢慢来》。其实不仅是孩子们需要慢慢来,我们自己的改变也需要慢慢来,社会、国家也同样如此(慢慢来可不等于原地不动和倒退)。
罗伯特议事规则在南塘村的实践,完全证明了我们普通人都可以拥抱现代文明。说我们中国的民众素质底下,其实只不过是缺乏必要的培训、练习和实践罢了。往大了说,罗伯特议事规则能不能在中国生根普及,将会决定这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命运。往小了说,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践行罗伯特议事规则的精神和一些规则,有助于改善我们自己身边的小环境,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当它成为一种习惯还可以从外围入手,逐步帮助我们改变我们的内在模式。
觉得这本书不够深入的,可以去读袁天鹏翻译的《罗伯特议事规则第十版》。我个人觉得不是专门搞会议的,这本就足够用了。
2心理学书籍: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1,2,3)
帕萃丝·埃文斯《不要用爱控制我》
苏珊·福沃德《中毒的父母》
埃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
简·博克《拖延心理学》
简·麦戈尼格尔《游戏改变世界》
武志红《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3,教育学书籍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简·尼尔森《正面管教》
吉诺特《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埃尔菲·科恩《无条件养育》
阿黛尔·法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尹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我推荐书籍一直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上面这些心理学和教育书籍是我读过的诸多相关书籍中,严格挑选出来的。很感谢这些作者和译者的辛勤劳动,能够读到他们的书籍,是我的幸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