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尹建莉在微博上出了一个选择题:“周末,两个初中生各自在家玩电脑,都在午饭摆上桌时不愿下线。一位妈妈叫孩子两次,看孩子不愿下线,愉快地把饭碗端给孩子,让他一边玩一边吃,不让孩子别扭;另一位妈妈叫孩子两次,看孩子不愿下线,不再吱声,吃完饭收拾掉饭桌,把剩下的饭倒垃圾桶,惩罚孩子,不给他吃饭。大家觉得哪个方法好?”
看到这样的题目,你会作何选择?
很多人会觉得两种做法都很极端,不会选择。但是这个问题其实是在让大家做一个方向性的选择,也就是说如果只能有这两种极端的方法时,你会选择哪一个。我的选择前提是:“我所做出的选择首先不能伤害我与孩子之间的联结。如果说孩子玩儿的热火朝天,一时停不下来时,第一种做法,虽然看似溺爱,但是至少没有伤害到亲子关系。只要亲自关系在,道理在合适的时机是可以让孩子明白的。第二种做法看似在坚定的执行规则,但是传递给孩子的是“大人真冷酷”这个感受,这种事情的积累会严重伤害亲子关系。甚至会影响孩子未来的社交能力。”
我家一直是支持孩子玩儿游戏的,但玩儿的时间是和孩子一起商量的,周末两天可以玩儿。孩子很珍惜游戏时间,我很理解他的心情。孩子知道我理解他,所以很配合。在我家我通常会这样做:“我会让儿子暂停,同时告诉他饭后允许他接着玩儿。如果是那种通关的游戏,一时停不下来,会等他一会儿。
与儿子能够互相的理解,所以我不必把饭端到电脑前。我更不会因为他的入迷,而把饭菜倒掉来惩罚他。这样的做法实在是太冷酷了。小时候有一次我看电视连续剧入了迷,端着饭碗边看边吃,妈妈提醒我说不过来吃就没菜了,但我就是走不开呀。等到我去饭桌盛菜的时候,发现妈妈为了惩罚我,已经把桌子收拾好了,妈妈当时冷漠的表情深深的刺痛了我。所以我不会用相同的方式去伤害儿子。
前段时间我一直琢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到底规则有多重要?规则要不要有弹性?做了这道选择题,我觉得我的思路更清晰了,如果不触及道德、健康这两条底线,那么规则不是一条线,而是一条路。规则能少则少,越少越有效。
我们总是提醒儿子少玩儿游戏多看书,有一天他跟爸爸聊天的时候,因为爸爸总是抱着ipad心不在焉,所以他夺过了爸爸手里的ipad,藏了起来。并当场写下一个“合同”,内容大概是限制爸爸抽烟以及严禁玩儿ipad,要求爸爸签字画押。开始老公的态度还挺好,后来有点板着脸了,说孩子太过分了。儿子看爸爸有点儿火儿了,也就不理爸爸,自己玩儿去了。第二天老公下班回家,发现床上有一个卡片:
爸爸看过卡片之后很感动。孩子是在照顾大人的感受。回想我们曾经在执行规则的时候,是有明确的界限的。因为我们担心一旦我们“心慈”,孩子以后会不懂得遵守社会规则,而社会是不会对孩子“手软”的。看似挺符合逻辑,但实际上这种严格执行的做法会让孩子的内心产生非常不好的感受——哦,这个世界很残酷!
我们这些大人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定立规则这个行为本身就是自上而下的。假如我们一直坚持和孩子是朋友,那我们应该是平等的。就好象我们和老公之间应该没有规定,只有约定。让被约束人遵守约定的,是相互之间的信任。能让孩子遵守约定的“动力”,是他不想破坏父母对自己的信任。对父母而言,即使孩子破坏了约定,也应该依然信任他下次不会再犯,就像在路上,有时偏左有时偏右,但我们依然在一条通往正确方向的路上。
特别喜欢朋友的两个比喻:规则对于生活来说,就像是法律是生活最低标准和底限,信任对于生活来说,就像是道德是生活最高标准。所以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约定应是柔软的温暖的,而不是冰冷残酷的。
我们希望孩子未来面对的生活,是在机械执行一个个规则中度过,还是因为被信任,自信从容的走在自己的路上?
来源: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