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9891|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艾斯伯格症候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4-13 19:5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人担心杜曼的孩子将来会有这个,个人观点,这个和杜曼没有必然联系。杜曼不是生活的全部,无论杜曼与否都要多陪孩子玩、多接触大自然、多进行社会交往。 把艾斯伯格症候群详细放这里给大家看看:   艾斯伯格症候群的出现,算是儿童精神医学界近来的大事。这个诊断虽然免不了一些学术上或是实务上的争议,但是却开始提醒我们自闭症症状也会发生在一般智能,甚至高智能的人群,自闭症症状不只是从小不会讲话,自闭症症状不是一种少见严重的情况,而可能是相当普遍并且容易被忽略。    汉斯艾斯伯格是一位奥地利维也纳的小儿科医师,他主要的工作是面对各式各样智能、发展、或是其它功能不佳的孩子,给予他们疗育训练。他在1944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名为"儿童期的自闭性人格障碍",文中描述了四名男孩,他们的人际社交能力极为贫乏,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互动,常常孤单离群,不然就是表现出不合时宜的人际行为,令人不之所措。另一项特征则是他们往往非常执着于某些活动或是兴趣,总是花费许多时间精力,不厌其烦,且乐此不疲,甚至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功能。    前述的特点往往从小就呈现而持续,他们在语言能力的发展上没有迟缓,甚至在会走路之前就已经开口说话,动作发展上较容易有笨拙不协调的现象。虽然这些孩子有不少困难,但是他们在某方面却有超乎常人的特长,例如,对机械性操作的了解、记忆力、计算能力等等。    由于这篇论文是以德文发表,所以虽然早在1944年(肯纳于1943年在美国发表有关自闭症的第一篇论文),却一直到1980年经由英国学者Lorna Wing的介绍,才开始为英美语系及全世界所知悉。经过初步的研究了解,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及1994年美国精神医学会的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正式将此诊断列入,并且予以标准化的定义。    目前在此标准化的诊断定义中,艾斯伯格症候群包括了两大项与自闭症相同的缺陷:第一是社会互动损害,第二是行为兴趣及活动的模式局限重复而刻板。但是在临床上没有明显的语言发展迟缓(例如:2岁前就会用单字、3岁前会用短句),而且在认知发展、自我协助技能、适应性行为及对环境的好奇心也没有明显迟缓。    如果拿艾斯伯格症候群及自闭症的诊断标准来比较,就会发现差别只在于自闭症另外还有一部分的缺陷,也就是语言沟通。因此到底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是不是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还是它们真的是两疾病,其实很多专家的看法不一。一方面艾斯伯格症候群个案的沟通能力往往多少也有困难,近似自闭症个案;另一方面,许多高功能自闭症个案在稍晚期发展出较好的沟通能力时,他们似乎也与艾斯伯格症候群个案非常相像了。    许多研究目前都继续在探讨艾斯伯格症候群及自闭症的各种问题,但是实务上很清楚带来了一个情况:较高智能、较高功能及较有沟通能力的个案愈来愈多在学校、家庭、医院中被发现。虽然他们有些不错的优势,但是问题行为或是症状上却不见得轻微简单。    过去他们容易被标示为"不乖"、"不受教"、"孤僻"及"群性不好"等等,往往遭受环境很多不恰当的压力。艾斯伯症候群的发现与了解,让我们可以更正确、更有效的面对这些困难。在此简单介绍此一症候群的由来,往后有机会再继续跟大家报告更多的资料。  DSM-IV中艾斯伯格氏疾患的诊断标准:  A.社会互动有质的损害,表现下列各项至少两项: (1)在使用多种非语言行为(如眼对眼凝视、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及手势)来协助社会互动上有明显障碍 (2)不能发展出与其发展水准相称的同侪关系 (3)缺乏自发地寻求与他人分享快乐、兴趣、或成就(如: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会炫耀、携带、或指给别人看) (4)缺乏社交或情绪相互作用 B.行为、兴趣、及活动的模式相当局限重复而刻板,表现下列各项至少一项: (1)包含一或多种刻板而局限的兴趣模式,兴趣之强度或对象二者至少有一为异常 (2)明显无弹性地固着于特定而不具功能性的常规或仪式行为 (3)刻板而重复的运动性作态性运动(如:手掌或手指拍打或绞扭、或复杂的全身动作) (4)持续专注于物体之一部分 C. 此障碍造成社会、职业、或其它重要领域的功能临床上重大损害 D. 并无临床上明显的一般性语言迟缓(如:到两岁能使用单字、三岁能使用沟通短句) E. 在认知发展或与年龄相称的自我协助技能、适应性行为(有关社会互动则除外)、及儿童期对环境的好奇心等发展,临床上并无明显迟缓。 F. 不符合其它特定的广泛性发展疾病或精神分裂病的诊断准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4-13 20:00:49 | 只看该作者
Asperger综合症的干预在世界各国都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目前一般认为,干预的重点应放在对社会意识技能的训练,对实用语言能力的培养,以及对行为问题的控制几个方面。社会意识技能的训练的目的是使他们慢慢地从封闭圈子里跳出来,逐渐注意到他人的存在和他人的立场。教育的方法不是讲大道理式的,而是引导他们从具体问题人手,通过对问题的认识增进人与人关系的意识及学到必要的技能,并且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展运用所学到的社会意识和技能。Minskoff使用了4个步骤来训练矫正这一方面的问题: ①区别不同的社会信号,孩子通过训练学会辨别他人的面部表情及形体语言②理解这些社会信号的意思,教者帮助孩子们懂得不同社会信号背后的不同意思; ③学会自己发出社会信号,孩子们根据教者的指令做出相应的面部表情及形体语言; ④在实际社交场合应用这些社会信号,而教者也常常提供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指令来帮助孩子增加辨别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语言训练不应在结构性极强的环境中一对一地进行,应在自然环境中由众多的教者来进行。当然,这些担任教者的家长、老师、治疗师等都应对有关语言交流的问题和本病的特症有相当的了解。 在行为矫正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把他们的问题行为和其他人群中有时出现的反社会行为加以区别。他们往往会有侵犯和破坏性行为,但他们之所以有这些行为并非因为是希望他人倒霉和财产遭难,而是由于他们在社会意识方面的障碍,很难理解他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所以教者以及其他与这些孩子打交道的人们,一定要避免感情用事。在干预中教者本人的行为要有感情中性的特点。行为干须要以功能分析的方法为前提,也就是说要对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的深层有所理解,然后用治本的原理去控制那些影响行为的因素。具体的操作以包括针对难题的事先排演、控制与减少不必要的变化,教之以功能性应对方法如焦虑控制法,以及所有干预人员的统一协调等。下面是广州日报关于这个的报道:非常聪明却性格暴躁、能说会道但不懂社交,这样的“刺头”孩子是典型的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同时又是天才的种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行为心理学专家认为100个这样的孩子中有10个可以成为顶尖科学家,前提是对其进行特殊教育。广州市教育局回应,在目前集体教育条件下,只能靠家长选择适当教育环境,暂不推特殊天才儿童教育班。   智力超常搞怪更强   前天下午,在越秀区读一年级的小杰被妈妈带到了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他极不安分地在房间里爬上爬下,轻松地应答医生的问题:5块毫无提示的拼图,20秒钟内可变出一只山羊;这个6岁的小孩会灵敏地解释:“军队是用来保护国家和人民的”、“蠕动,还有肠蠕动,是寄生虫在肚子里运动”。如此聪明的小孩却可以让人3分钟之内“抓狂”:一个不留神,他就给电脑换了桌面,往软驱塞了3个回形针,一个秒表器被五马分尸。   “天才病”500人有一   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邹小兵教授给小杰作出诊断:典型的阿斯伯格综合征。这是一种并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儿童行为疾病,发病率为2‰—3‰,男孩明显多于女孩,这些孩子从外表上看最大的特点是非常不善于跟小朋友交流,经常跟同学发生冲突,以自我为中心,好动多问,聪明奇怪,大多数被误诊为多动症,少数被误诊为精神疾病。但是这些小“阿斯伯格”在记忆力、乐感、某些能特别引起他们狭隘兴趣的学科上具有天才的素质。研究表明,牛顿、米开朗基罗实际上都是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患者。   可能沦为“问题儿童”   据介绍,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从1999年成立以来,已经确诊的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有200多人,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邹小兵指出,目前大多数小“阿斯伯格”被当做顽劣不堪的“捣蛋鬼”,被简单乃至粗暴地对待,天才慢慢被抹杀,与生俱来的缺陷却被慢慢放大,最后会真正沦为“问题儿童”。   “6岁的孩子会跟我大谈生物进化论,7岁的小学生神侃宇宙大爆炸。家长和老师如果能对这些孩子理解、宽容,然后因材施教,真的能培育出天才。”邹小兵教授为此提出一个“1000、100、10”计划。如果老师对患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不用同样的纪律要求他,不强迫他学习不感兴趣的内容,按照其特性选课并为其提供特殊升学政策,1000个“阿斯伯格”孩子中有100个能升入大学就读其专长课程,其中可能诞生10个顶尖科学家。   暂难实施特教政策   如何才能为这些天才种子提供特殊土壤呢?记者昨日(9月21日)就此问题采访了广州市教育局有关部门,对方坦承,目前公立学校实行的集体教育方式,首先要完成教育法规定的常规教育项目;在多年努力之下,逐渐对盲聋哑、残智障的特殊儿童提供了特殊教育环境。但针对患自闭症、多动症、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特殊儿童,暂时未能制定特殊就学政策,只能对老师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方式的沟通。如果要刻意选择符合患阿斯伯格综合征孩子特殊才能的教育环境,以当前的条件,只能依靠家长选择个体教育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5-4-13 20:28:33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宋体">这是我和别人的一段通话,也公开出来给大家看看:<font face="宋体">我了解的阿斯伯格综合症主要表现就是近似自闭症的孤独。三岁前就有症状了。 我觉得用什么方式教育孩子都可能会得这种病,这在乎家长是怎么对待孩子的。贤妻良母和我的沟通中,说在美国最不适应的就是宝宝很难找到玩伴,因为美国人的文化习惯不一样,如果要约别的孩子,必须提前一个星期打电话预约,根本不可能出现中国串门的现象。我在想如果生活在美国的某些杜曼父母从来不教孩子怎么社交,只在家里把卡片闪啊闪,不得阿斯伯格综合症才怪。 <font face="宋体">当然贤妻良母的宝宝社交很正常、我看到同同也是一个很善于社交的宝宝。至于俺的孩子,我从来不担心这个问题,因为他实在太喜欢社交和热闹。到陌生的地方两分钟就能马上交新<font face="宋体">朋友,都说这个年龄的孩子不懂得分享,宝宝从一岁多就懂得拿玩具到别人家给别人玩,现在每天拿一些玩具到楼下,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分给别的小朋友,结交一大群。心理年龄和其他同龄小朋友相比是很早熟的。 <font face="宋体">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我从来不担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4-13 21:02:19 | 只看该作者
rainbow+-->引用:rainbow
好久不见你,在这里向你问声好!我这几天还猜你是不是带杰杰去旅游去了。你在就好,即使偶尔发言也行。只要不离开就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4-13 22:58:4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像都很依恋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4-13 23:29:12 | 只看该作者
杰杰是个经过好的早教的孩子,所以才表现出了极好的能力,而上面提到的“病人”应该不是有心插柳而成的,是自然发展出来的,所以存在很大的片面性,这与全面的早教应该要严格区分开来。不过我也觉得过早地完成学业会与相仿年龄段的人拉开太大的差距,与相仿年龄段的智力方面超越太多,与上年龄段的又存在社会经历、体质等差距,不知道这会不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4-14 10:01:14 | 只看该作者
我孩子2岁了,小时候挺好的,看谁都笑,都让抱,也肯喊人,
现在不了,让他叫,说“不叫”,让他说“好奶奶”,他说“坏奶奶”,不肯和楼下几个年龄差几天的孩子玩,都不愿意站在一起,喜欢自己研究这个摸摸那个
孩子有个10岁的表哥经常来家玩住,他明显喜欢和大哥哥大姐姐玩,在一起爬高上低挺开心。
今后要多在社会活动和体育运动上下工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4-14 15:51:43 | 只看该作者
把阿斯伯格与杜曼联系在一起是缺乏理论与事实依据的,顶多仅仅是理论上的猜想,说得不好听,是瞎猜。

但把若把阿斯伯格的成因归为陪孩子玩得不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不多、社会交往不多,似乎也缺少依据。
虽然有的阿斯伯格孩子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或者一些心理问题,但阿斯伯格应当不是心理疾病。
对于阿斯伯格,我们知道得太少,正如我们对大脑以及思维的发生缺少足够的认识和了解一样。甚至,阿斯伯格是不是我们所惯于认为的“病”,也是不一定的。

世界是多样化的,在主流模式下,总是会有几个例外。
人是多样化的,而社会环境所能提供的环境模式却不多。人的多样化与社会模式的有限性,这种冲突我们时时都能感受到。对于冲突强烈的,人们并不认为是社会环境资源的不足,而是个体存在某种不适应的问题。而对个体的不适应性,找得到原因的,我们称之为病,找不到原因的,就扣上“综合症”的帽子,以此不仅将责任推给当事人,更掩盖了科学对世界认知的不足这一事实。
右撇子是这个世界的主流,但也得给左撇子留有余地。
个人学习的方法和模式应该有多种多样需求,但社会只提供一种学习教育资源,而学校也只能提供一种教育学习模式。对这种环境,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其实是强盗的模式,不讲道理。
阿斯伯格其实是这种环境下的冤魂。

以上是本人对阿斯伯格的猜想,瞎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4-14 22:08:29 | 只看该作者
07

谢谢杰杰妈妈的分享!
好文章,多多遇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9-8 03:37:22 | 只看该作者
thanks for shar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2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7:57 , Processed in 0.351140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