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1305|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延迟满足:一个被误读的教育逻辑(来自凯叔讲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10 07:1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凯叔说:

教育这种事,条条大路通罗马。无论是”延迟满足“,还是”放任自由”,都有可能培养出好孩子。关键在于,父母有没有搞明白,自己是想控制孩子,还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自控?你是想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还是压根儿无计可施?

下面这篇文章,就拨开了关于“延迟满足”的重重迷雾,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延迟满足”——被误读的教育逻辑

那个所谓“忍得住的孩子有更多糖吃”的试验一度在网络上被大量转发,很多父母因此得出结论:要想将来更成功,现在就要训练孩子控制欲望。由此延伸出许多讨论:小婴儿哭泣的时候要不要马上抱?孩子要一个玩具要不要马上买?当孩子提出一个要求,如果你有能力满足,那么要不要马上满足?

某位知名女编剧在微博上讲了自己拒绝给儿子买乐高的故事,理由是“等你工作了挣钱自己买”。这条微博引发了持久的激烈辩论,在上千条评论里,有人问:“等他工作以后,即便有100套乐高,但还会有如今玩玩具的快乐吗?”

我们为什么那么担心孩子“被宠坏”?为什么会对满足孩子的欲望有深深的恐惧?为什么会对各种暗示“将来会成功”的训练法趋之若鹜?

或者,换用李岩老师在文中的提问:

为什么对“延迟满足实验”的误读会广受欢迎?是不是因为它悄悄满足了父母们内心的控制欲?

你的答案是什么?
孩子想要一个玩具,要不要马上给他买?
不少人认为“不要马上满足孩子”、“要让孩子学会等待”,目的是培养孩子控制内心欲望的能力。这种观点背后还有一个时髦的心理学理论依据——延迟满足。

然而,我们误解了“延迟满足理论”。

延迟满足的理论起源

1968年,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在位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比英幼儿园主持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在32名成功参与了实验的孩子中,最小的3岁6个月,最大的5岁8个月。实验开始时,每个孩子面前都摆着一块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块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会儿(15分钟)再吃,那么就能得到第二块棉花糖。结果,有些孩子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会儿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得到了第二块棉花糖。在那之后,先后有600多名孩子参与了这项实验。

这项实验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孩子在什么年龄会发展出某种自控能力。然而,18年之后,在1988年的跟踪调查却获得了意外的发现:当年“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也就是说当年“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更出色。1990年第二次跟踪的结果提供了更客观的依据: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SAT(美国高考)的成绩更优秀。2011年,当初参加实验的孩子已经步入中年,他们接受了最新的大脑成像检查,结果发现早年延迟满足能力强的人,大脑前额叶相对更为发达和活跃,而这个区域负责着人类最高级的思考活动。

于是人们兴奋不已,似乎找到了成功教育孩子的法宝,以至于在解释和传播的过程中断章取义,甚至添油加醋。

误解一.对定义的误解

实验从一开始,就明确定义了“延迟满足能力”的含义:为了获得将来的更大利益,而自己主动延迟或放弃眼前较小的利益。也就是说——
哪个利益更大,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断;是否延迟满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决定。而在我们身边大量发生的所谓延迟满足,都是基于父母的判断和父母的决定。

误解二.对逻辑的误解

实验者的逻辑原本是:如果孩子在4、5岁时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那么他在长大以后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会更大。但是并没有提到“如何让孩子在4、5岁时发展出延迟满足能力”的问题,更没有建议“为了这个能力,父母要从小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

为了更好地了解延迟满足能力,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延伸探索,而这些后续的研究结果,却被倡导所谓“延迟满足训练”的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延伸研究1:年龄的影响:5岁是分界。

米歇尔的研究小组在1992年的报告中明确指出,5岁似乎是一条重要的分界线:4岁以下的孩子大多不具备延迟满足的能力,而5岁以上的孩子就明显出现了早期萌芽。在针对更多孩子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孩子在8-13岁的时期,都可以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这一结论与最新的神经发育研究的结果相吻合。

延伸研究2:谁是控制者:主动延迟和被动延迟差异很大。

1976年,米勒和蕾切尔(Miller,Dale T.; Karniol, Rachel)小组发表论文指出:当孩子觉得“自己在掌控着延迟的过程”(即他可以随时停止延迟),那么他主动延迟的时间会更长;相反,如果孩子发现“外人在控制延迟”(即自己是被动的),那么他的延迟时间会大幅缩短。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对此的解释是:被动感,会激活愤怒情绪系统(先天的本能情绪之一),进而干扰了自控能力。

延伸研究3:“大人是否可信”非常重要。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延迟满足再研究”小组,于2012年发表了他们的成果:他们把实验改为两步,在第一步中告诉孩子,如果等待,将得到“更好的蜡笔”,第二步则沿用传统的棉花糖实验。实验者把孩子分成两组,A组由“可信的大人”主导,即在第一步中兑现了“更好的蜡笔”的承诺;而B组孩子则由“不可信的大人”主导,这个大人在第一步中食言了。结果在第二步的实验中,A组孩子延迟满足的平均时间达到了12分钟,而B组只有3分钟。

虽然这一研究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因为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相吻合,但是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思考:在孩子早年的模糊认识中,对他人的态度要么趋于“信任”,要么趋于“不信任”,那么我们希望他抱有怎样的世界观?什么样的生活经历,可以帮孩子形成“信任”?显然,刻意的训练只会破坏孩子对世界的信任

延伸研究4:眼前棉花糖有多稀缺,不同孩子有不同判断。

我们都会有一个常识性判断:对于一名具体的孩子,眼前的这块棉花糖越是珍贵(因为以前很难得到),那么他延迟满足的时间就会越短。2011年,贝格雷和莎茨基(Begley, Sharon; Chatzky, Jean)小组对于另一课题的研究,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也就是说,平时比较容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不会把眼前的诱惑看得过重,因而也更容易主动延迟满足。相反,以前经常被训练,经常无法轻易得到棉花糖的孩子,会把眼前的利益看得更加宝贵,一旦没有外人控制,就更可能马上占有这一稀缺物品。

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父母在场时,孩子显得格外“有自制力”,而一旦父母不在,孩子就会大把大把地往嘴里塞巧克力,并恳求旁人“不要告诉我妈妈”。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随时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需要”?当然不是!这里讨论的重点是:从小对孩子刻意进行延迟训练,不仅误解了理论,而且会误伤孩子。

为什么这个误解会广受欢迎?是不是因为,它悄悄满足了我们内心的控制欲?

李岩老师曾与某杂志就延迟满足”和“自控力”有一段对谈,一起来看他的更多解读:

提问:在棉花糖实验中,有的孩子的自控力比别的孩子强,这背后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李岩:最可能的原因是他在之前的生活里他有足够自主的机会,父母能够充分接受并回应他的情感。

糖果几乎对所有的孩子都有诱惑力,但是它对每个孩子的诱惑力又不是等同的。让我们来想想,糖果对哪种孩子更有诱惑力呢?是一直想吃糖果却不能吃到的,还是想吃的时候就可以吃到的?更可能的答案是:那些一直想吃却吃不到的孩子因为太想吃了,所以等不到另一颗糖果的到来,就急不可耐地把第一颗吃掉了;而那些想吃就可以吃到的孩子因为得到了足够的满足,所以此时糖果对他的诱惑力没有那么高,这使他可以控制自己的冲动,等到第二颗糖果的到来。

在3岁以前的孩子的生活中,不仅糖果的问题如此,很多问题都如此,如果他有足够自主的机会,而且他的情感能得到充分的回应,他的自控能力就会越强。

提问:那么是否可以说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满足对孩子的自控能力发展至关重要?

李岩:的确如此,父母对宝宝情感的及时回应和满足才是自控能力发展的关键。

自控能力说到底是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情绪的能力。而孩子很小的时候还不具备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这个过程中父母及时的回应和陪伴能帮助他学会自控。

父母对孩子情感的及时回应,让孩子觉得自己有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试想,当你难过的时候,你男朋友的哪种回应最令你感到安心?是转移你的注意力?是虽然也陪着你,但他也一脸忐忑不安。还是陪着你,但是他很镇定,不觉得这不是天塌下来的事儿。显然,第三种态度会令你感到更安全。

孩子需要的陪伴也是这一种,你的这种态度会让孩子觉得无论是他的愤怒、嫉妒还是害怕都是能被人接受的。这样他也能接受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去否定它,而能够接受和承认自己的情绪,就为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了重要的铺垫。

父母的陪伴能帮助孩子平静下来,并逐渐学会自控。

一些动物实验表明:很多动物都有及时回应孩子情感需求的天性。老鼠会频频地舔舐刚刚出生不久的小鼠,而猴子会对小猴的需求有求必应:要抱就抱,要挠就挠,要玩就玩。这些情感上的安抚使得这些动物宝宝们的情感得到及时的满足,情绪也比较平稳,成年以后的他们在鼠群或者猴群里才有更好的社会性。

来到这个未知的世界,孩子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挫折,当孩子受挫的时候,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在他身边陪伴。孩子怕的不是挫折,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的孤独。

较小的孩子还不具备使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的能力,父母在身边的陪伴能帮助他平复自己的情绪。这种平复情绪的过程就是孩子练习自己控制自己情绪的过程。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他会逐渐明白:这的确让我很难过,但是没关系,过一会就会好的。

提问:不能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训练是否意味着要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

李岩:没有人的需求能够得到100%的满足,孩子也一样。

首先,从出生那天,父母家人的不同规则和相互适应就注定了不是孩子的所有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此外,长大了他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规则。

孩子的成长有很多阶段,在3岁以前,建议给孩子充分的满足和情感上的回应,这是孩子学习认识情绪和平复自己情绪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给孩子打好足够的根基,在孩子五六岁的时候适当限制孩子的一些不当行为就不会那么困难。因为你知道你们之间的根基很深,偶尔限制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如果你觉得孩子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他人或者有可能伤害到他自己,完全可以让他停下来。这时候孩子哭闹也很正常,你只需要在旁边陪伴他就可以了。不必为此心存愧疚。

要避免的是,打着自由的旗号,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放任自流,比如孩子抢了别人的玩具,也不加以限制。这种放任恰恰让孩子丧失了童年最需要的互动。

(文章来自:文摘报)




[发帖际遇]: 谷雨 捡到钱包找不到失主,花了 1 金币寻人,是不是你掉的,快回帖看看。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4-11-10 08:53:30 | 只看该作者
给力。
譬如某样食物是健康食品,到后来讹变成吃了可防癌,
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天天吃月月吃年年吃。
发展到后来,不仅益寿延年,还可长生不老。
阅读不也是吗,它就是延迟满足的一种啊。
阅读为什么不细分下,看有没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的不同状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11-10 11:23:5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延迟满足,我的看法只有一个:平日里被满足程度越高,越能接受延迟满足。换句话说,要求不被满足的越多,孩子越会把到手的东西看成命根子。
那些在商场超市打滚要东西的孩子,拥有的都不多——若是家庭经济原因也就罢了,偏偏有一些父母或囷于权威的胡说八道,或要维护自己“父母的绝对权威”,就是不给孩子买喜欢的东西。这些孩子的未来,是更贪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11-10 17:17:14 | 只看该作者
延迟满足与放任自由,都有可取之处,关键是父母是否了解这两个不同理念的精髓,能够合理运用,不能一概而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1-11 09:36:23 | 只看该作者
刚好在思考这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1-12 11:01:29 | 只看该作者
很有见地的文章,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11-12 12:04:26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观点,避免误解并把延迟满足感走人极端。好文章,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11-15 15:25:39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11-16 15:06:33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你觉得孩子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他人或者有可能伤害到他自己,完全可以让他停下来。这时候孩子哭闹也很正常,你只需要在旁边陪伴他就可以了。不必为此心存愧疚。
真心觉得说得好,我家孩子奶奶说,孩子哭两声,有利于驱火气,不是坏事。
孩子行为不适当,家长一定要给出错的信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11-16 20:26:54 | 只看该作者
很有见解的文章,帮助我澄清了对延迟满足的认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6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1:59 , Processed in 0.082087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